張作霖落魄時被一寡婦所救,並認其為乾孃,後來此人結局如何?

趙信義


張作霖,作為一代梟雄,擁有傳奇的一生。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張作霖養成了快意恩仇的性格,有恩必還,有仇必報。而他報恩的方式也有些特別,就是喜歡認乾爹、乾媽。

據《北洋軍閥史料》的記載,張作霖一生竟然認了40多位乾爹、乾媽,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2位之多。其中就有一位寡婦,在張作霖少年落魄時,給了張作霖一口飽飯吃,而張作霖為了報答,就認了這位寡婦為乾孃。

張作霖祖籍直隸河間大城縣(現在的河北大城),原本姓李,因先祖過繼給了張家,才改姓張。清道光年間,河間一帶連續數年自然災害,張作霖的曾祖父張永貴,僅靠幾畝薄田無以度日,只能帶著老小一家人“闖關東”,一家人落戶遼南海城(現在的遼寧海城)。

張家人辛勤耕作,還開了燒鹼作坊,到了張作霖祖父張發時,張家成了當地的小康之家。張發有四個兒子,老三張有財就是張作霖的父親。張作霖的其他的三個叔伯都老實本分,只有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遊手好閒,好吃懶做,還嗜賭如命。張作霖父親的作為引發了家庭矛盾,導致兄弟不和,最終分家,各立門戶。

因為張有財不務正業,氣死了未育的原配夫人邵氏。張有財在人的撮合下,續娶了本村的寡婦王氏。這個王氏共生了三子一女,就是張作霖的親生母親。張作霖小時候,經常跟隨其父張有財出入賭場,養成了賭博的惡習,不過也培養了敢於冒險的精神。

張作霖13歲時,常常到一個叫楊景鎮的教書先生開的私塾學館外偷學。聰明好學的張作霖,可謂是過目不忘,先生講過的很多內容,他很快就記住了。有人天天在窗外偷聽,教書先生楊景鎮自然會留意到,他就問張作霖是否願意讀書。張作霖說:“沒錢。”楊先生哈哈大笑,免了張作霖的學費,還提供紙筆給張作霖。張作霖這才讀了三個月的私塾。

雖然後來因為家境貧寒,張作霖不得不外出打工,離開了,但是張作霖並未忘記他的啟蒙老師楊景鎮先生。張作霖發跡之後,還專門聘請楊先生去家中教導自己的兒子張學良、張學銘。

不幸的是,張作霖14歲時,父親張有財在賭博中,贏了同村王二的錢。張有財戲言要王二用老婆抵債,結果,王二竟然當真了,在張有財回家的途中,襲擊殺死了張有財。張家沒有了當家人,張作霖的母親只能帶著一家人投奔孃家。而張作霖跟二哥張作孚,對於殺父之仇卻耿耿於懷,去找王二報仇,誤殺了王家的佃戶老太婆。張作霖的二哥被抓入獄,而張作霖則趁亂逃脫了。

此後,張作霖為了幫母親養家,給人放過豬,養過牛,還賣過包子,當做貨郎,學過木匠,可是因為張作霖有賭博的惡習,賺到的錢都輸了個精光。張作霖的母親王氏無奈,為了生計,只能改嫁本村的張姓獸醫。張作霖又跟繼父學了相馬、醫馬的本事。在醫馬的過程中,結識了不少鄉紳、官兵、馬匪之流,讓張作霖眼界大開。這也為張作霖以後成為軍閥,打開了眼界。

張作霖很快16歲了,已經到了自立門戶的年齡了,他開始了獨立謀生之路。張作霖離家之後,到處做零活,勉強維持生計,後來跟著一個商人到了高坎鎮,正是在高坎鎮,張作霖遇到了他認為乾孃的寡婦。

當時,高坎鎮北部有個村子,村裡有戶姓孫的財主,家裡僱有三十來個夥計。孫家為了解決夥計們的吃飯問題,就專門設了一個飯堂。張作霖到處打零工,曾去過孫家,知道這個飯堂。於是,張作霖即使沒在孫家繼續幫工,也會到點了就跑去孫家的飯堂蹭飯吃。飯堂的人開始見他還是個孩子,可憐他,就讓他在哪吃,而且頓頓管飽,可是時間長了,吃白飯就不免讓人嫌棄了。張作霖再去的時候,就被拒之門外了。

孫財主早逝,當家的是孫財主的遺孀孫老太太。孫寡婦為人善良,看到了被拒之門外的張作霖,善心大發,交代伙房管事的夥計,帶張作霖去飯堂吃飯,以後不準將張作霖擋在門外。

張作霖有了穩定的飽飯吃,也主動幫孫家放豬、養羊、喂牛,照顧馬匹,打掃庭院。張作霖做事麻利,人又機靈,嘴還甜,每次見到孫寡婦,就主動上前問好,哄孫寡婦非常開心。孫寡婦也非常喜歡這個機靈的小夥計,張作霖就主動認了孫寡婦為乾孃。

可是,長此以往待在孫家,也並不是一個出路,張作霖就離開了孫家,外出謀生。後來,張作霖憑藉自己學過相馬、醫馬的本領,在清軍中謀了一份差事,直到成為了割據一方的北洋軍奉系首領。

張作霖並沒有忘記曾經幫過他的孫寡婦,一直對這位乾孃念念不忘。因為東北的長期戰亂,孫家的家境也逐漸艱難,張作霖就經常派人探望接濟孫家。

1924年,孫寡婦去世,張作霖派人送去了一大筆錢,讓孫氏的後人為她樹碑立傳,銘記下當年孫寡婦的善舉。而張作霖知恩圖報的故事,也成了當地人口口相傳的一段佳話。現代,同樣也是一個拼爹拼媽的年代,也許張作霖的事蹟,可以給大家很多啟示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