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7年,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

入世17年,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

6月2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7年來履行承諾的實踐,並系統闡釋中國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建設的原則立場和政策主張,闡明中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願景與行動。這表明了中國政府對世貿組織的尊重和對審議活動的高度重視,很值得世貿組織成員特別是不遵守世貿規則逆全球化潮流而動的個別發達成員國學習。

然而,鑑於中國的經濟總量相較2001年入世時有很大提高,國際上出現了一些對中國定位的爭論,認為中國已經是發達國家,不應該再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執行世貿組織的貿易政策。這與藉口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或者是中國對國有經濟進行補貼等等,不願意給予中國平等貿易地位相比,似乎更有支持者,畢竟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果真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嗎?或者說以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可以認定中國是發達國家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以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離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

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是需要有一系列綜合性的指標做支撐的。比如經濟總量、人均GDP、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國民收入分配情況、創新能力、發展的平衡性和充分性、社會保障能力、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預期壽命等等。不是某一個指標高了就可以認定為發達國家的。

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加入世貿組織17年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面加強同多邊貿易規則的對接,切實履行貨物和服務開放承諾,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對外開放政策的穩定性、透明度、可預見性顯著提高,市場體系不斷健全,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這17年是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快速發展的17年,更是中國與世界各國經貿利益加速融合的17年。這17年,中國經濟總量增長了6倍多,國內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95,933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122億元。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但從人均GDP看,中國還很落後。2017年中國人均GDP只有9,000美元,在國際上排名第70位。而美國2017年人均GDP超過6萬美元,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三的日本,其人均GDP為3萬4千多美元。將人均GDP為9,000美元的國家列為發達國家,是很不科學和合理的。

中國經濟發展也很不平衡,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都很大。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遠遠超過中西部內陸地區,同一地區裡城市經濟發展超過農村。東部地區高速鐵路列車飛馳,而在西部地區仍然有許多時速幾十公里的火車為運輸主動力。城市裡高樓林立,但在農村依然有許多人住在低矮破舊的屋子裡。

在創新方面,中國雖然在航空航天、互聯網、智能應用等方面取得了成就,但科研基礎研究依然相對薄弱,高層次人才仍然稀缺。目前每百萬人中研究人員數1,000人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00人左右的水平。

中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比如傳統行業產能過剩與優質供給不足並存,2017年煤炭、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而機器人、臨床創新藥物等產品大量依靠進口,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自給率不足20%。比如在公共服務領域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公共設施的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40%左右、北美國家的不到30%。

中國還需要解決生態問題, 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佔1/4。加大水、氣、土壤汙染綜合治理,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是目前中國的一個主要任務。

中國的製造業、國際貿易等在世界上的規模很大,但國民經濟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取得長足進步,但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升。科學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但仍然沒有掌握尖端科技的制高點。

所有這些都表明,中國仍然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

一個國家只能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如果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僅難以持久,而且很可能把自己拖垮,最終危及世界繁榮發展。

中國政府對自身的國際定位有清醒的認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中共十九大上作報告時明確指出: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要使全體中國人民都過上美好生活,還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作者:《北京週報》評論員 蘭辛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