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吟,農村散記

巢湖吟,農村散記

老母生病,我在農村老家陪侍她一月有餘,這是我離家五十多年來住家最久的一次。時隔半個世紀,農村鉅變,令人咋舌。過去也曾“常回家看看”,但總是蜻蜓點水,來去匆匆,沒有像這次體驗深切,感悟良多。

巢湖吟,農村散記

從柘皋到我們村約有四、五里路,田間小道,彎彎曲曲,遇到雨天,路窄而滑,在肩挑臂扛的年代,往回一趟實屬不易。可現在在前幾年修建的“村村通”的基礎上又有加寬,路上各種轎車、校車、農用車、電動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除我帶有鍛鍊性質的堅持走路到柘皋外,恐怕看不到步行的人了。端午節那天,我初略地數了一下,停放在村裡的有幾萬、十幾萬、二十幾萬價值不等的轎車不下十幾輛,這是當年做夢也想不到的。可以肯定地說,公路和交通的便捷是當下農村的一個最大的變化。

在我的記憶裡,我們村原有七、八十戶人家,三百多人口,全村人吃水取自於一處離村幾百米遠的自然小水函。後來開掘了一口水井,還是供不應求。可現在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有了自來水用起來感到很方便很舒適。現在不用挑水了,連家家戶戶必備的木水桶也見不到了。

更為可喜的是現在的農村社會穩定,村民衣食無憂,而過去的年代為著衣食住行發愁是常有的事。過去那個年代不光是缺衣少食,燒鍋做飯的燃料也是大問題,甚至連草根樹皮都被弄來燒了。現在普遍用上了電器,輔之以煤炭爐、液化氣,還有人家保留著大鍋灶,柴禾到處都有。俗話說:“小富即安、小進則滿”,這大概就是村民的一種心境和生活態度。在與左鄰右舍,父老鄉親的近距離接觸中,能體會出他們對現實生活是知足的、滿意的,那種愁吃愁穿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巢湖吟,農村散記

政府的惠民政策和農民的生活保障已初顯出來。年滿60週歲和80週歲以上老人,分別享受按月按年的養老補貼,退役軍人、代課教師等人員享受財政補貼,上述各項數額雖然不多,畢竟已經實行起來。幾千年“皇糧國稅”業已取銷,種田非但不繳稅,還有糧貼。農村合作醫療雖然水平不高,從某種意義上解決了農民的小傷小病的就近就醫問題,鄉村醫生走村串戶,早晚出診的情景為筆者親眼所見。“精準扶貧”工程已經啟動,這是一項治勤不治懶的惠民政策,期間聽到的另一種聲音是希望這項工程“更精準一些”。村上的生活垃圾有專人負責打理,和城裡一樣,村頭路邊放有垃圾桶定期拉走。這一件件一樁樁,順民心得民意,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嘖嘖稱讚。

農村的發展變化有目共睹,顯而易見。在農村的發展變化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往日的那種炊煙裊裊、雞鳴狗吠,耕牛鬧春、蛙聲一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一派田園生活景象已經不在。據村長說,我們村在冊人口尚有三百餘名,在村留守的僅有幾十人,還都是些老人、鰥寡孤獨和嬰幼兒,其餘人員都外出打工或去城鎮上學,連上幼兒園也要到柘皋。記憶中的農村雖然家徒四壁,貧窮落後,可是那時人丁興旺,熱鬧溫情,很富有人氣和生機。曾幾何時,許多人家人去房空,炊煙不再升起,鮮活的鄉村失落沉寂了,農耕文明漸漸退出舞臺,犁頭耙齒鏽蝕斑駁,石碾退到了寂靜的角落,水車被放置在佈滿塵埃的牆邊,只有蹣跚的老人們在村中堅持著、守望著。

巢湖吟,農村散記

據說村裡許多人家在城裡購買了房子,一些村民將進城生活而遠離農村。有條件的人家對舊房進行了改造修繕,重修了廚房,衛生間和浴室,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生活環境有所改善。但從總體上看,整個村莊沒有規劃,房子建得亂七八糟。這種房子一般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築,雖然保留著原有的樣貌,因年久失修,房頂漏雨,牆體裂縫,東歪西倒,破敗不堪,有的房子久不住人已經坍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留守村中的絕大多數老人都住在這種危房裡。因為沒有規劃,村裡雜亂無章不說,佔地面積很大,佔用了許多良田。村長說,目前正在進行房屋登記。這可能釋放了一條信息,即為新農村建設,走城鎮化路子做準備。

我參觀到訪過一些地方的新農村,環境優美、井然有序,整齊漂亮的房屋,寬暢潔淨的村中道路,佈局有致的花草樹木和文化活動場所,讓人流連忘返。我相信我們村的未來也會是這樣的。

但就目前的村容村貎來說,髒亂差現象相當突出。偌大的一個村莊,基礎設施建設一無所有,沒有化糞池,沒有下水道,沒有地表淌水溝,一切都處於自然原始狀態。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農民視肥為寶,過去所有糞便、汙水、垃圾都被送到田間給莊稼施肥。現在房前屋後人畜糞尿與汙泥濁水淤積,雜草叢生,蚊蠅飛舞,特別是廁所建得非常任性,見縫插針,隨處可見,環境汙染,臭氣熏天,讓人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涉足,古樸安祥的村莊變成了不宜居住的地方,實在讓人唏噓嘆息。

農村的養老問題依然是個大問題。家庭養老是一種傳統模式和古老法則,也是兒女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從目前狀況看,農村的青壯年幾乎全都外出打工去了,他們要掙錢養家餬口,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越來越少,規模越來越小,拋荒田越來越多,靠天吃飯,收穫無多,農業經濟和農民收入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留下的“空巢老人”其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兒女提供,兒女們盡力而為或勉為其難。

這些生活自理中的老人,冰箱裡的食物可能塞得滿滿的,衣物可能備得齊齊的,但他們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最需要的是親情,陪伴和朝夕相處。他們用無奈的眼光日夜丈量著每一個日子,在漫長焦渴的等待中過著一天又一天。一旦生病,能抗就抗,能拖就拖,或者“小病抗、大病拖”,致使本來並無大礙,由於得不到及時治療而愈趨嚴重。這樣的事例倒是時有發生的。

巢湖吟,農村散記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離家幾十年來,無論我走到哪裡,“故山無日不興懷”,那種濃濃的鄉愁刻骨銘心,揮之不去,道之不盡。這次家中侍奉老母,也算是對鄉愁的一種回味和釋放,還是對農村的一次接觸和體驗。村還是哪個村,地還是哪個地。光陰流逝,物換星移,一切都在變化中,不變的是民風鄉情,世故人心。故人具雞黍,把酒話桑麻,鄉親們古道熱腸、解衣推食、盛情相待,使我深受鼓舞和感動。

巢湖吟,農村散記

上述所記,繫個人的一些所見所聞,並非專題調研,難免掛一漏萬。筆者以為,現實中的農村發展變化是很大的,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如何解決?只有堅持綜合治理,配套改革,實施新農村建設,才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