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兒子,父母真的會偏心嗎?

大辰哥小辰弟


心不會偏,事有時擺不平,但父母的心是平的是真心對兩個兒子。公道自在人心,誰要硬說不公平,吹毛求疵,反正偏在他們弟兄。也無所謂。

我是兩個兒子的父親,沒有女兒,憑心而論,沒有任何偏心的想法,在大事大非上基夲一杆稱,放心,至於生活小事就是隨心而定,儘量堅持平衡,說白了,偏心,指的就是父母的錢財房產,就是索取的心站在本位主義上,自己主觀的認為而已,做為兒子應該懂得父母的心,替父母分擾才為正道,常說老人向誰誰窮。凡是窩裡炸門裡光棍的都沒有大出息。我的兩個兒孑都結婚生子,兩個兒子都在農村老家結婚,沒有分家,還是先給二小在市內交的首付,後裝修,後來大小也在市內要房,房價漲了,我也基夲交了首付,現在裝修,我也退休。基夲上是兒子成大事,手中緊張,向父母求救,父母掌握支持,具體每人花了老人多少錢,他們各自心中有數,但相互不知道。當父親的有明細賬,基本平衡,但不絕對。兒子兒媳沒有人說過類似的話題,就是說,父親也擔得起,䝼受東西再說三道四的兒子,欠湊,別說老了不管,老子有養老錢,誰管給誰,都不管,給敬老院,別想再演牆頭記。國家富了,福力好了,兒女們不孝老子不怕,去敬老院享福去。

國家進入老年社會,敬老院得好好準備啦!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奶奶就有兩個兒子,我爸和我大伯,我奶奶跟我爺爺就比較喜歡我大伯,而不喜歡我爸。

我以前小的時候不太懂,現在長大了可以看出來,我大伯在省外工作,回來的次數少,他生了一個兒子,我是一個女生,我奶奶重男輕女,我小時候生病了,我奶奶都不怎麼管我,後來差點死了,我爸媽抱著我跑了很多家醫院才治好。

我大伯他們一家每次回來我奶奶都開心得不得了,走的時候什麼好東西都往他們行李箱裡面塞。我堂弟小時候回來住,我奶奶不讓他在我們家住,非要回去陪他們,什麼好吃的都往家裡買,雖然他們回來的少,但是這對比太明顯。

今年我奶奶家做房子,我們家本來就有房,不需要再做房子,而且老房子做了之後是留給我大伯的,我奶奶剛開始要我爸出錢做房子,生怕我大伯吃虧,而我大伯的工資是我爸的幾倍,我媽堅決不同意最後我爸才沒出錢。

我堂弟跟我爺爺奶奶根本不親,只有我回去得多一些,他就算放假了也不回來。我奶奶脾氣比較古怪,曾經我爸媽每年上班之前,她都要哭一場,我們家做新房子之後,她跑到我們家門口又哭又罵,總之我媽跟我大伯母都不喜歡她,她太強勢了。

我奶奶對待兩個兒子是不一樣的,生怕我大伯吃虧,然後我爸吃點虧沒什麼,而我爸錢賺得少一些,平時有什麼事都是我爸跑腿。過年的時候,我大伯回來了,有的親戚去拜年只需要提酒去就行,有的親戚要拿紅包,不需要花錢的就讓我大伯去,要送紅包的就讓我爸去。


吳清淺


不存在偏心,只是一碗水,永遠端不平,就顯得偏心。

當老的都不容易,家裡仨核桃倆棗的,有啥分的?我家就是兄弟家庭,我和我哥從來就沒爭過什麼,更沒紅過臉。婚前是此,婚後更是此。自食其力,自己掙自己花,每個月再貼補點家裡。

只要兄弟姐妹間不去計較這些,就不存在什麼偏心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父母對誰好些,又沒好過外人。



亮劍285822066


什麼事都不能一概而論,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不偏心,也不是所有父母都偏心。看人吧。

就像我小時候吧,比較調皮,所以捱打得比較多:姐姐身體弱,所以會經常給她開小灶補身體:煮兩個雞蛋,一人一個,我姐姐覺得她的小,發脾氣把雞蛋扔了,我會主動把我的給她,自己去撿她扔壞的那個,因為我不希望姐姐生氣。所有的種種,我從來沒有感到不公平什麼的。親兄弟姐妹,對誰好點有什麼關係?她們好,我就也覺得好了!


一隻眼


偏心是自己主觀上的感受,並不是對方行為上的界線。

當我們以行為去劃分時,我們特別容易感覺有被偏心對待的感受;當我們以感受去體驗時,我們專注點就不會在偏不偏心的問題上。

簡而言之,跟父母兄弟相處,不用刻意去看是否被公平對待,父母是否有偏心行為。而是要關注與他們相處時,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什麼感受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感受是不想要的。然後根據自己的感受通過言行表達出自己的期待,從而修正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讓雙方都找到相處美好的感受。

比如我們常說的重男輕女問題,這放在社會層面來說,一個“重男輕女”的確可以描述的很精準,總結得很到位。但對我們個人而言,指責父母重男輕女並不是自己期待的感受。

父母做出“重男輕女”的行為,是有因的,因在於他們對讓他們表現出重男輕女的這個事情的認知,決定了他們的行為。

你想不被“重男輕女”的行為對待,那就明確而堅定地告訴父母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你們現在給我的什麼。這樣做既沒有否定他們認知,也沒有指責他們對錯,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如果通過這樣的方式依然無法讓他們改變,說明你的訴求與他們認知或者達成能力無法協同,與其讓這個“重男輕女”的觀念繼續折磨自己,還不如從中解脫出來,專注自己的目標,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

至於與父母的關係,跟其他關係一樣處理即可。畢竟父母作為我們最能接近的資源,也有它的侷限性,快樂的相處比求而不得的指責更有利於自己追求幸福。





南拳過家家


這個問題說實在話吧,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父母對兒子,手板手背都是肉,公平會一直存在父母心理。

現在我來舉個例子來說世上沒有絕對公平。

大家都知道,我國曆史上大唐盛世的開創、秦王李世民功勞最大,甚至可以說是實際的締造者,但其父太祖李淵立的太子並不是他,而是長子李建成,同是其子僅因不是長子而不被立為太子坐日後皇帝位,對秦王來說公平嗎,肯定不公平,但李淵為政局的穩定大局,避勉兒子爭奪皇位,不得不按慣例舍賢能而立長子。

後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兄長,逼父退位而坐上皇位,這殘酷的現實政權皇位之爭,必竟一國只能有一個皇帝,其父李淵縱內心痛苦不忍又怎麼還有餘力去平衡?

所以我說世上父母對兒子的心是公平的,但現實中沒有完全的公平。

現在我再舉一個親身的例子說明父母的心是公平的。

我母親一共生了我們七兄弟一個姐,因為我還有個弟弟和我生下時正值人民公社吃食堂的前後,過來人都知道那是百姓生活困難時期,所以我和弟弟從小過給了無兒子的舅舅和族兄。

雖過他人撫養,但成長過程中她一直在關心,我們雖改口不叫她媽媽,但心裡一直把她當親媽媽看待,有啥難事須她邦忙她從不推委。

最使我感動的是,我們原爺爺是地主,土改沒收時還藏留下有七個大人頭銀元,我知道但未見過,如果要分的話正好一兒子一個,但我和從小過給人家的另個弟弟從未奢望過。

可是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的一天,她悄悄給我送了個來,她說:‘’你們弟兄一人一個,你們給出去人的乘我還在先給你……‘’她是怕她死後她身邊的兄弟不給我們了。

其實受家風遺傳,我們弟兄關係一直很好,只要她交待過去世後不會不給,但從這件事可以證明:不管怎樣,父母對兒子心裡是力求公平的。

最後我還要說的是:作為父母兒子,只要常存一顆對父母的感恩心,知根知足,大處著眼,就不會天天埋怨父母偏心。


牧牛老叟


好比十個指頭還沒有一般齊呢?沒有一碗水都能端平的父母。最後偏愛的孩子,往往借不上什麼力。老話說“偏疼孩子不得忌”或許父母本意是想做到公平,都是事與願違吧!不管怎麼說,做我們兒女該做的,盡我們該盡的心。別的交給時間去印證。




用戶輕言


兩個兒子,父母並不是存心偏心,而是一碗水終究端不平。由於兩個兒子的性格差異,父母教育和對待的方式出現不一致。所以在兒子們眼裡,父母在偏心某一個。

在兩個兒子的家庭裡,大多數父母喜歡和偏愛聽話點的、懂事的。或者體質和性格弱點的兒子。相反。對調皮的、體格健壯的、性格要強的兒子關心少一點。對父母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儘量幫助支持他們同步成長。可做為兩個兒子來說。覺得父母是在偏心。

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對待兩個兒子的態度也不同,也會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當然,也有過度偏心的父母。給兩兒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互相猜疑對方,弄得家庭不和睦。

總之。兩個兒子的家庭裡,父母儘量一碗水端平,至於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做兒子的也應互相謙讓一下,互相包容一點。兩兄弟攜手心連心,共同創造美好家園。


李豐萍


憑心而論,絕對不會。

理解問題一一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此:動物會優勝劣汰,養不活會擇優餵食,弱的捨棄,這是叢林法則,心軟則整個族群毀滅;人呢,抑強扶弱,盡力共同生存、發展,人有這個心智。

東西方觀念的根本區別也在此。

偏心的指責說詞來自於無知與私心,老大得了父母半斤老二必要五兩,老二幹活一天老大必得幹上兩個半天;就這麼簡單。

父母不行,他們想事有他們的原則,複雜得多。或因老大是早產,先天不足,或那時家境糟透導至後天失養,必得多費心力以保其小命,兒女立場不認同,社會也不管那麼多隻說所謂的“公道話”,父母沒法應對一一越解釋越“偏心”,實惠給了他愛心也給了他,還說不偏心?!加上個二兒媳婦有心無意的“燒火加油”、加上父母已年老衰敗從前又疏於述說、加上...如此種種,“偏心”二字就風行社會,成為厭老棄老最適手的沉湖石。

中國父母會為任何一個兒女挖心剔骨,沒有絲毫“商業意識”,能以己身替兒女之禍是上天的眷顧...,

如今這麼不招人待見是因為老邁衰敗身心俱廢,現實令他們語無倫次,想自棄又怕影響兒女聲名,腦子一直在清醒糊塗之間交替、矛盾無措之中俳迴。

兒女有理無理暫且不說(那又如何?!父母們也想重新來過一次!),他們已沒了任何希望,請給父母留一塊淨土讓他們自生自滅。



枯木齋


兩個兒子,怎麼說才是公平呢?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如果在那些斤斤計較的人眼裡兩碗水明明是平的了,他 她 們眼裡都會覺得另外一碗是滿一點的,兄弟沒結婚兄弟情深,結婚後就是反目成仇,有些公婆看到誰困難可能會多幫點,誰孝順關心他們就會偏向誰,假如有個朋友對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會幫你,你自己也會雙倍好的對待這位朋友,人無完人,有些事情也不要計較那麼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