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迷蹤——虢國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虢國“。

小時候經常去亂翻先王父的藏書,從唐詩裡讀到這一首,對於虢國這個詞映像深刻。開始不認識這個字,請教先王父。先王父教我此字讀音,至於當時是怎麼解釋的我一點也不記得了。因為知道唐代封爵用實名實地,所以一直就明白,虢國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國家。

然而事實是,”虢國“確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國家,但卻不只有一個虢國。事實就是,歷史上有過: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這是古文獻記錄中出現過的名稱。

《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陝縣之下,班固作注:“陝,故虢國。有焦城,故焦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這是最早記錄四個虢國的文獻。

陝:故城在今河南陝縣,黃河南岸。大陽:故城在今山西平陸西,黃河北岸。滎陽:故城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雍州:故城在今陝西鳳翔南。

我國古代第一部完整地記錄全國水系的地理著作《水經》,北魏酈道元為其作注為《水經注》。在“河水注”中提到, “昔周、邵分伯,以此(陝)城為東西之別,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國也。”這裡又把班固所講的“陝縣之虢”稱之為南虢。

《史記*秦公本紀》記載“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此處提到了又一個虢國:“小虢”。

以上所提到的五個虢國都是西周春秋時期的邦國。自東漢以來,關於五個虢國的分封、地望、遷徒及相關問題爭論激烈。因為年代久遠,幾個虢國的本來面目及遷徒狀況都已模糊不清。作者君親見過精美而有銘文的虢國青銅器,這些湮沒在歷史中的古國深有興趣。因此試以析之,看文物說歷史,聊以為樂。

作者君親手拍攝家中藏書《中國史稿地圖集》

古國迷蹤——虢國

東虢

古國迷蹤——虢國

西虢

一,初封虢國

西周初年有兩個虢國。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荀子*儒效篇》“(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圄,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周初分封的目的不必再綴述。重要的是“親戚”,以血親為貴,這是周初的政治風俗。這些姬姓封國中有文王之子封國十六個,武王及周公之子封國十個。大(太)王之子大(太)伯、仲庸建立的吳國、虞國。還有文王庶子召公奭建立的燕國。

文王的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國也在其中,並且是重要的姬姓封國。《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穆,昭穆序位的意思,以昭穆來指代父子關係。從這段文獻看來,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王季是文王和虢仲、虢叔共同的父親。而且,虢仲、虢叔對於周族王室來說有大功,在周王室立國的國程中一直是文王的卿士。這樣的親密血緣關係和這樣的大功,周初的分封必然會許以邦國之重任。

杜預作注:虢仲、虢叔,王季之了,文王之母弟也。東漢經學家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國語*晉語四》“文王在母不憂,在傅弗動,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虢。”三國史學家韋昭(韋曜)作注“善兄弟為友。二虢,文王弟虢促、虢叔也。”

文獻屢屢記錄周王朝開國的文王和虢仲、虢叔這兩個弟弟的親密友善關係,也側面證明了周初分封的東虢國和西虢國的重要地位。

唐代孔穎達《疏》引漢代經學家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

以下照片皆是作者君親手拍攝於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但展品隸屬於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虢仲,指的是厲王卿士虢仲長父,姬姓,諡號厲公,史稱嬖臣,被《呂氏春秋》視為不義之人。國人暴動又稱虢公長父之難。此係列皆出土於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

古國迷蹤——虢國

虢仲尊

古國迷蹤——虢國

虢仲甫

二,虢叔持勢

《國語*鄭語》“虢叔持勢。”

東虢國的地理位置,在《國語*鄭語》裡記載得很清楚: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韋昭作注:“虢,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後,叔、仲皆當時二國君字。”

在濟水之西,洛水之東,黃河之南,潁河之北,有十個子男之國,東虢國就在這其中,並且是這其中的大國。具體位置,孔穎達作疏《左傳*僖公五年》引賈逵曰“虢仲封東虢,制是也。”這個“制”,是一個重要而引人爭奪的地方。《左傳*隱公元年》中記載,鄭莊公的弟弟段得母親偏心寵愛,曾經為他請“制”。鄭莊公說出了那句非常有名的話,“制,巖邑也,虢叔(以伯、仲、叔、季為字的很多,不一定是同一代的同一個人。)死焉,它邑唯命。”

這是春秋裡的有名的故事,“鄭伯克段於鄢。”杜預作注:“虢叔,東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鄭滅之。”東虢國被同姓之國滅了。當初初封東虢的“制”,杜預解釋為“虎牢,今河南成皋縣。”巖(嚴)邑即險邑,對於初封邦國的東虢國來說,從地理位置就能看得出來,東虢在東方諸國朝覲成周、宗周的咽喉要道上,是門戶鎖鑰,東虢要以血親之資為周王室承擔屏藩重任。可只惜後來鄭國滅了東虢,韓國又滅了鄭國,這麼重要的嚴邑也不掌握在周王室自己人手裡了。

“虎牢之險,天下之樞也,在虢曰制,在鄭曰虎牢,在韓曰成皋。”——《通鑑地理通釋》

《史記*鄭世家*集解》“虢在成皋”《括志志》曰,“洛州汜水縣,古東虢叔之國。”《元和郡縣圖志》卷五,“汜水縣,古虢國,鄭之制邑,漢之成皋縣,一名虎牢。”以上種種記載,說明東虢都邑在現在河南滎陽縣汜水鎮附近應無疑。

至今河南滎陽廣武鄉南村村東南仍有東虢故城,名曰“平眺城”。西晉司馬彪《郡國志》“縣有虢亭,俗謂之平眺城。”

虢姜鼎,虢姜盤,作者君親手拍攝於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這些彝器出土於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的一座女性墓中,其墓主為虢仲的夫人虢姜,又一個嫁給姬姓的姜姓女子。

古國迷蹤——虢國

虢姜鼎

古國迷蹤——虢國

虢姜盤

三,雍州西虢

《國語*鄭語》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

韋昭在此作注:“虢,虢叔之後,西虢也。”

孔穎達作疏《左傳*僖公五年》引賈逵曰:“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

《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陝縣班固自注:“西虢在雍州。”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虢縣,古虢國,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後秦武公滅為縣。”《括地誌》雲“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

清道光年間,虢季子白盤在陝西寶雞縣虢司川出土。

虢仲鬲在岐山京當鄉出土。

1974年,午師鼎、師承鍾等在扶風縣張家村出土。

1975年公臣簋等在岐山縣董家村出土。

以上出土實物證明,西虢故地在今陝西寶雞、岐山、扶風、鳳翔(雍州)諸縣一代。

西虢,在西周金文中稱為“奠虢”、“城虢”,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銘文即用此稱呼。周厲王時執政大臣虢仲,也被稱為奠虢仲或城虢仲。此時西虢國力空前強盛,地域接近甚至佔有鄭地的鄭宮(周穆王營建,在陝西鳳翔北古城山南麓)。都曰城。城,盛也,盛受國都也。西虢被稱為“城虢”顯示其地近鄭宮,地位崇高。

獸叔盨出土於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的一座女性貴族墓中。銘文記錄姞姓貴族單叔奐父的長女孟姞嫁給虢國姬姓貴族,單叔奐父為長女作此媵器。媵器是彝器中的一個種類,專為嫁女而作,“君公以嫁子,以鎮撫百姓。”,屬於送嫁的禮器。

古國迷蹤——虢國

獸叔盨

四,虢國東遷

提到虢國東遷,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虢石父。

西周亡國之君姬宮涅即位後,虢石父為王室卿士。同時虢石父還是西虢的國君。從王室卿士的身份來說,虢石父早已不是他先祖宣公虢季子白那樣忠心耿耿的有功之臣。甚至可以說,虢石父是個佞臣。就在他執政期間,幫著幽王廢元后立內妾,逐太子立庶子。不能說西周最後是滅於虢石父之手,但至少虢石父沒有起好作用,起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加速了西周的滅亡。

正是因為虢石父廢申後而立褒姒,導致申國、繒國聯合犬戎反叛才使西周滅國,而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幾乎分裂。《國語*鄭語》評價虢石父“讒諂巧從人之也。”《史記*周本紀》評價“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

作為西虢的國君,在周幽王執政期間,虢石父滅了自己的心腹大患焦國。焦國也是周初時分封的邦國,姜姓的焦國是神農氏後裔,也是三門峽地區歷史上最古老的邦國。虢石父滅焦國之後掌握了關中至中原的東西交通要道,不但國力強盛而且西虢的重心也逐漸東移,最後遷都於上陽。西虢國遷移於此,歷史上稱為南虢國。

二王並立,指的是申、魯、鄭、晉、秦等諸侯國擁立的申後之子、原來的太子宜臼即史書所稱周平王,還有虢石父之子繼任的虢國國君虢公翰擁立的幽王子餘臣史稱攜王。直到攜王為晉文侯所殺,這局面才結束。但對於虢國來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因為東遷之後的虢國,從一個小諸侯國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大諸侯國。

不知是因為犬戎的侵擾,還是因為強大起來的西秦的壓力,或是因為豐鎬舊京無立足之地,周平王在擁立者的護衛下遷都於洛邑。“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西虢國的東遷立都是於上陽,而位於黃河北岸的下陽也是重要城邑。《左傳》將其分別稱為南虢和北虢。如此說來,其實南虢和北虢還是一虢。

因為東遷的功勞,鄭武公、鄭莊公父子兩代的英明,鄭國已成小霸,使周平王感覺到威脅。周鄭交質,王子狐入鄭、公子忽入周,可見此時的周王室和鄭國已經關係不和諧了。當鄭國搶了溫地的麥子和成周禾穀之後,幾乎翻臉。為了扼制鄭國,周平王又不得不重用原本不擁立自己的虢國來制衡鄭國,即“貳王虢”。虢公翰的繼任者,虢公忌父正式成了平王卿士,虢國取得了和鄭國一樣的地位。

自此虢國效忠於周王室。到了末代的君主虢公林父、虢公丑時已不適應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局面。內政不修,農耕政濟不事,只知一味愚忠於周王室,不惜窮兵黷武、四面樹敵。最終被世仇晉國以借道伐虞的藉口滅了國,只留下留傳千古的成語“假途滅虢”。

昶伯匜,作者君拍攝於中國文字博物館,也屬於虢國博物館出借的。此器出土於三門峽虢國貴族墓地,直口、直腹、窄流槽,線條流暢莊重。

古國迷蹤——虢國

昹伯匜

虢季子白盤,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象徵著赫赫戰功的大型青銅器。此盤出土於陝西寶雞,上有一百一十一字的銘文,記錄了虢國國君、虢季子白代周王室出征討伐獫狁的大功勞。

沃,澆水;盥,盥洗。奉匜沃盥是古代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儀禮。沃盥,澆水洗手的意思。《周禮*春官*鬱人》:“凡祼事沃盥。” 孫詒讓正義:“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古人幾乎無事不沃盥,宴賓客、大小祭祀、婚禮新人沃盥、喪儀事屍以沃……

古國迷蹤——虢國

虢季子白盤

五,千古之謎

關於南虢和北虢,歷來疑點重重。

作為後人來看,基本可以確定以下事實:文王的弟弟虢叔初封扶風郡雍縣,後來遷至黃河之南的上陽,也就是說西虢東遷而成為後來的南虢。周厲王時的卿士虢公長父是南虢的始封君。《水經注》記載,虢仲之所都為南虢。這個虢公長父就是此處提到的這個“虢仲”。三門峽虢國墓地也已經發現了虢仲大墓作為實證。

北虢是一個很大的謎團,眾說紛紜。什麼時候受封的,始封君是誰,都沒有確定的答案。《漢書*地理志*弘農郡》說到陝縣,說“北虢在大陽”。大陽,大河之陽,即黃河之北,故城在山西平陸縣東北。《左傳*僖公二年》記載:“虞師、晉師滅下陽。”杜預作注:“下陽,虢邑也。”孔穎達作疏引馬融曰“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

另一種說法:東虢故城滎陽,西虢在雍地。而北虢故城下陽即山西平陸東南在三門峽附近,或可是滎陽東虢分支,乃文王弟虢仲之後。

另有說,北虢是文王之孫虢城公之子班“遷遣”去的分支。

臆測種種並無實據。

《左傳*僖公二年》當年秋天,“虢公敗戎於桑田,晉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杜預注:下陽,虢邑。原文及作注表明,“下陽”似乎只是西虢的一個城邑,一城之亡並不能引起國之危急。但是在《水經注》、《路史》等引《竹書紀年》中又說,“晉獻公十又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此處又把“下陽”稱為“虢都”。

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下陽被稱為“虢都”,有可能是北虢之都,但也有可能會是另一種情況:即下陽和上陽都是“虢都”,只不過一個是舊都,一個是新都。設想,西虢初東遷,以下陽為都。但是靠近舊敵晉國,後來不得不被迫渡河遷都於上陽,於是北虢變南虢,其實南、北二虢是一虢。

豐伯叔父所作之器,出土於三門峽虢國墓地,作者君拍攝於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此器與獸公盨同墓出土,有可能是同為姞的豐國為單叔奐父嫁女到虢國而做的媵器。

古國迷蹤——虢國

豐白簠

六,小虢之論

西虢在西周末年東遷,後來春秋初年,西虢的故地仍然還有一個“虢國”,史稱“小虢”。

《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明確記錄春秋初年,秦武公施行郡縣制時滅掉了“小虢”這個邦國。也就是說,小虢被滅,其土地分於杜與鄭。杜,杜陽縣。《後漢書*郡國志*右扶風》有杜陽縣。南北朝時劉昭補註:《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此地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北。“鄭”即“鄭宮”,在今陝西鳳翔縣北。據上推測,小虢屬地在今陝西麟遊縣西北及鳳翔縣北部,仍在西虢故土之內。此小虢是文王弟虢叔所封的西虢在西周晚年東遷後,留下的一支仍居於原地,到春秋中葉被秦武公滅掉,故土成為秦國郡縣。

也有可能是西虢東遷,故地被羌戎所佔,而陝州之虢尚存,故名曰“小虢”。

柞伯鼎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銘文中提到,虢仲命周公之後柞伯征伐昏國。

古國迷蹤——虢國

柞伯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