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說法你怎麼看?

十八線mama


這種觀點是積極的。但實際操作起來,面臨很多的困難。

首先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教的好的學生”。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一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也就是說,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公民,有明確的善惡是非觀,能積極的參與社會, 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一個學生都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教的好的。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社會過分強調智力教育,又把智力教育狹義的理解成考試能力,只有考試分數高,上大學好的學生才是成功的受教育者。相反,類似於韓寒之類的人只能算是旁門左道,不為大眾接受。

如果僅僅從智力教育上講,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學生呢?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由於每一個學生都有最近發展區,在他的現有水平下都可以獲得發展。所以即便是智力存在障礙的學生也是可以”教好“的。達到一個新的發展區後,最近發展區便會深化,教師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尋求知識水平的擴大,直到學生的充分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便單純看智力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也是正確的。

但是,因為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們不能用統一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所有學生學習相同的課本、相同的進度,最後用相同的考試進行評價,那麼自然有些學生永遠也跟不上,永遠都不及格,成為了“教不好”的學生。

顯然,解決以上矛盾需要對教育和評價過程進行修改。首先必須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充分發展和成為合格公民為第一目的。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個性化輔導。

在這裡,教育學家孔子有個典型案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然而,由於中國人多,人均教育資源較少,分配不均,造成“因材施教”具有很大困難。以我為例,我要教三個班,150個學生,又要帶競賽課,每週備課都忙得昏天黑地,哪有時間去鑽研如何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呢?

儘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成材,我願意為之努力。


李永樂老師


在我真正成為一名老師之前,我也一直相信這句話。並用這句話激勵著自己在教育工作上應該要認真嚴謹。但是,當我上崗後,我便發現儘管我一直在學習,但是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於是也在慢慢地有點懷疑自己沒有領悟到教育的真諦……後來仔細想想,道理歸道理,實幹歸實幹。而關於教不好的學生我也思考了一下。主要還是跟這三方面有一定的關係。

一、家庭教育,家庭風氣。

一個學生的品行,說話方式,學習習慣等深受家庭風氣的影響。家庭教育從一個孩子一生中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從一出生開始就深受薰陶。而每一個孩子的家庭風氣應該都是不一樣,所以也就造成了班上孩子間的差異性。一個充滿書香卷氣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熱愛學習熱愛閱讀的。一個行為舉止大方文雅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有教養尊師重道的。然而,如果一個家庭是以玩樂手機電腦等為主的話,那麼孩子肯定也是不愛學習偏愛娛樂的。如果一個家庭裡的長輩說話粗魯行為粗俗的話,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變得缺乏教養。家庭教育固然比學校教育重要。而作為教師,是無法讓家庭教育不太好的學生在短時間內變得規範的



二、環境影響:

一個班級的風氣和學校的風氣,以及學生在校外時間裡的同伴。也是很關鍵的影響因素之一。在一個班級裡,總會有幾個不愛學習的學生。作為學生來說,心智不成熟。喜歡有趣的事物。然而不愛學習的學生總是能夠製造出一些讓班上其他同學感興趣,好玩,有吸引力的事物。以此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成為班級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老師的及時遏制,情況還稍微好一些。但是往往老師也無法做到無時無刻地看守著,所以也會造成一定的教學困難。再加上,很多孩子在放學回到家裡之後,有些家長可能對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視,於是學生也就沒有一回到家首先應該完成作業的意識,而是跟隨著玩伴一起玩到天黑才回家。這樣呢,也就影響了學習成績



三、基礎的差異性。

剛剛在第一點也說到過。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以至於學生在一開始入學時就在基礎方面有了一定的差異性。雖然說孩子具有可造性。但是意識和家長的配合還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定的意識性,不管老師在校怎麼課後補,也是效果不濟的。再比如說,到了五年級連二年級的知識都還沒掌握好的話,那麼我覺得老師還是很難達到要讓他跟上其他學生的步伐這個目標的。


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學校教育能不能做得好關鍵在於家庭教育是否能夠配合好。


送你一匹馬2017


非常正確!

  •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沒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會破案的警察。

  • 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會工作的員工。

  • 沒有帶不好的團隊,只有不會帶的領導。

  • 沒有練不好的運動員,只有不會教的教練員。

我們可以把丁俊暉送過去打籃球,把姚明拉過去打乒乓球;

把科比送過去踢足球,把梅西拉過去打籃球。

如果他們做不好,全都是因為老師不會教。

大家覺得怎樣呢?

這樣一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不是太扯了。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很多事情老師是無能為力的。

學生所受的教育,本來就是來自於多方面。首先是家庭——這個對於孩子性格、思維和價值觀的影響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其次是周圍的環境,要不然孟母怎麼會三遷呢?!最後,才是學校教育和老師的教導吧。

你把什麼責任都往老師身上攤,這也太不公平了吧。

況且,有些學生真的是“爛泥扶不上牆”啊。

畢竟學生自己才是內因,老師只是外因,要不然怎麼會有“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說法呢。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學生,課幾乎都不上,考試別說複習了,連參加都不參加,甚至補考也都不去,給他打電話不接,發短信不回。

他自己的家長都管不好他,花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都教育不好,這下好了,來到學校,這麼短短的時間就想著老師能徹底改變,這現實嗎?


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話明顯對老師不公啊!

大家覺得呢?


馮起升


教“好”的標準是因人而異,仁者見人,智者見智;好:可以從以下角度來看1.分數2.思想品質3.思維品質4.主觀能動5.性格融合6.個性張揚7.意質品質8.自我操控9.發散思維10.學習策略……不一而足,倒底以哪項為主?哪項為輔?一個智力低下的學生,即使能夠做點簡單的、基本的訓練也應該滿足了,不應該望穿峰嶺了,有的人認為我教“好”了,而有的人認為“差得遠”,潛力是永遠挖掘不完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讓潛力得以最大發揮,我認為就“教好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稱得上“師者”的人,誰能界定他可堪為“師者”,反之,他就是“庸者”,在觀察同一事物的時候,觀察者本身的歷練和角度決定了他的“教法”,有的人見山就是山,而有的人見山不是山,物我境地遷移這誰能說得清?反觀“不會教”的老師,這個“不會”是用誰的眼光來評判?不同的眼光就會有不同的觀察點,既然說“不會教”,那他本人何以有“師者”之頭銜呢?是誰讓他擁有“師者”之名而不做“師者”之事呢?


幾許問君


對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說法我不贊同。

第一,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六七歲開始讀小學,在0到六歲之前,孩子已經受到了父母很大的意響。老師一時半載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第二,人們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優秀的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應該是優秀的,這樣老師教育起來就輕鬆得多。而一個不合格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問題。要想短時間出成績,可能是比較難的。而有時學學校老師的安排,可能就教一年或者是兩年。這老師剛剛對這個學生有所瞭解,然後又換了老師,新來老師對這個孩子又不是很瞭解。也許學生對新老師還有牴觸情緒,她不配合老師的教育,這樣更難見成果。



第三,理想與現實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其實每一個老師都希望把學生教好,但是在教育的過程當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難免有的學生在一個教師幾年的教育下,始終還是有那樣的壞習慣。比如我一朋友是老師,曾經抱怨過他的一班上一個學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耍手機。經常上課都是無精打彩,儘管學校三令五申強調不準帶手機到學校,但是他還是偷偷摸摸的在學校宿舍後面玩手機,在人跡稀少的地方玩耍手機,在就寢過後玩手機。有時候他的手機被沒收了,請家長來領。結果來的是他奶奶,這一週領回家了,下一週他又帶到學校來了,真的太讓人頭疼了。甚至一個學期,這個朋友說收了他11個手機,你可以想象這個學生是怎樣的不接受教育,你可以想象他的家長是如何不配合學校的教育。

所以,沒有深入教育第一線的。真的不知道要教育好學生是多麼的艱難。


睿心媽媽


這句話一半是對的,一半是錯的。


一、

對的一面是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之所以對,是基於否定決定論的立場而言的。


如果說有教不好的學生。那意味著,無論用何種方法,何種環境,都無法使這個人發生一丁點兒的改變,都無法讓他學會某種知識。他天生註定就是個廢物,就是個傻子。這是註定了的,非人力可改變的。他是不可教的。


除非這個人有天生的大腦神經方面的疾病,否則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一個正常人,不存在說上天註定,改變不了。他是可教的。


從否定先天決定這個角度,「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就是對的。


二、

錯的地方在於「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中的「只有」。


我們從否定先天決定的角度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對的。如果就此引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觀念。那麼同樣,我們也可以引出「沒有教不好的老師,只有不會學的學生」這條觀念。


因為沒有先天註定的傻逼,所以學生是可以被教好的。同樣,學生也是可以學好的。能教好與能學好,是基於同一個基礎,即沒有先天註定的傻逼,人是可以被改變的。你如果就此說「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只有學不好的學生」。


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只有」。


「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意味著老師的「教」,是學生能否學好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只要老師教的好,學生一定能學好。

「只有」學不好的學生,意味著學生的「學」,是學生能否學好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只要學生好好學,就一定能學好。


可無論「教」還是「學」,那是學生能否學好的唯一決定性因素麼?顯然不是。老師之間,學生之間,都存在個體差異。教育環境,教育資源,家庭氛圍,社會環境等等,都會對最終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那麼片面強調「教」,強調老師的責任,與片面強調「學」,強調學生的能力,都是不靠譜的。人們以為只要老師會教,學生就能學好。可同樣的,只要學生會學,他一樣能學好啊。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你好好學不就行了嗎。他以為「好好學」不過是一念之間輕易的事兒。他會責怪老師說「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他以為只要老師會教就萬事大吉了。


這樣的思維方式,就相當於說,見到社會的各種不好的情況,他說,我們人人都做一個高尚的人不就行了嗎?


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思維方式與孩童一樣可愛。


三、

「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確實的。我們當然承認老師之間的水平是有高低差異的。可同樣的,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也是有高低差異的。這種差異我們是不能無視的。


一個偏遠小縣城的老師水平只能到這樣,你就無法苛責他說,讓他達到北京四中的老師水平,說,你不會教。所有老師都「會教」,都是頂尖水平,這怎麼可能呢?


就好像,我們無法苛責所有學生都「會學」,說一個偏遠中學,要全部考上北大清華,否則就是傻逼,就不會學,就要受到譴責。


同樣的,一個無法達到頂尖水平的老師,是不應該被譴責的,說他不會教云云。幹嘛不說學生不會學呢?


所以「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和「只有不會學的學生」一樣,只能作為個人自我追求的激勵,不斷讓自己變得更好。我是老師,我激勵我自己「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是學生,我激勵我自己,「只有不會學的學生」。但卻萬萬不能作為一條普遍的準則,來評判他人。


四、

嫌老師不會教,有會教的老師啊。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啊。你有能力給你孩子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讓會教的老師教他麼?或者說,為什麼這個學校不讓會教的老師來?為什麼這個學校讓不會教的老師來?把全部責任推給普通的老師,還要臉麼?


這個學校無法讓會教的老師來,也無法不繼續用不會教的老師。你也無法轉移到有會教老師的學校。在這發牢騷:都怪這老師不會教。可是這不會教的老師也教出了優秀的學生。老師真的是唯一決定性的力量麼?


所以「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能作為個人激勵,而不作為批評準則。就好像每個學生都可以立志考北大,每個老師都可以追求更高的水平。可你不能要求說,所有老師都應該「會教」。就好像你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應該考上北大。


實際上,「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個觀念掩蓋了更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為什麼這些地方的都是所謂「不會教」的老師呢?為什麼沒人說北京四中的老師不會教呢?最終卻把壓力與責任都推給了普通老師,真實豈有此理。


孫虛白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我是不怎麼認同這句話的!為什麼呢?

首先,學生又分階段,幼學階段,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包含初中和高中),還有大學階段。其中,幼學階段,學生幾乎沒有自學能力,完全靠他人的教學,在這一階段,對於一個健康且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老師和家長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者教什麼內容,學生就學什麼內容。

到了小學階段,學生漸漸地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這個時候需要老師正確的指導,在必要的時候需要用一些比較強硬的方法(前提是老師是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要是學生自身厭學,需要進行興趣疏導以及精神安慰和支持,當然,主要是挖掘其自身興趣愛好,併為其發展。

然後,到了中學階段,叛逆期到來,學生們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且心智相對成熟,強硬已經不再適合他們了,此時最重要的是關心鼓勵嘗試理解和有選擇性的支持,其實很多中學生的叛逆並不是他們自己真的想做出什麼不好的事來,可能都還不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就是比較盲目的隨大流。在這一階段,再會教書的老師也不一定能把每一個學生教好,因為有一些並不是課堂上的知識,而是生活上的經驗之談,但是老師依舊是佔主導性的作用。

大學階段,學生都獨立自主,個性差不多都展開了,此時的老師只是指導型的了,不再事無鉅細的講解,一般都只是思路性的指點,這個時候就主要靠自主學習能力了,當然,老師的指點也十分的重要,更有教學經驗的老師教授更能抓住重點。

所以說,並不是好老師教出來的都是好學生,家人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大。


沫若殤


對於“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種說法我完全不認同!

教學教學,就是教與學兩個方面。這句話,片面的把教學不成功的責任推給教師,說好聽是抬高老師或者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說不好聽就是道德綁架教師。因為,我們縱觀古今中外,各行各業的教學其實都對教學對象有嚴格的篩選。比如,你無論是去佛家寺廟學習佛學還是武功。佛家都要強調你有沒有慧根。而不是不加選擇的任何人都收為徒弟。而成功的佛學大家還是武學大師,其天賦都是第一位的!而西方自發明大學教育制度以來,一直也要對入學的學生進行千挑萬選。哈佛、劍橋、牛津、麻省,從來都是極難上的大學。如果,題目的話是對的,她們還這麼挑剔幹嘛?

更為可怕的是,這句話不僅給了教師無窮的壓力。同時,也使得家長、社會對學校和教師有了無盡的幻想。比如,每年都會有很多家長不惜代價、不擇手段,也要把遠遠不滿足入學條件的孩子送入重點中學。這其實就是認為只要老師好好教,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能成才。但是,事實上如果你中考700多分只能考100分,無論你被送到那個老師手上,他也沒辦法把你的高考成績變成650分。

總之,放過老師吧,他們不是神,他們只能教會那些能學會的學生!


地震博士


關於“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西方大教育家蘇格拉底的教育理念。



蘇格拉底在向人傳授知識時,不是強制別人接受,而是用師生共同談話、共同探討問題的辦法,讓大家都獲得知識。這種問答式教學法,即所謂的“蘇格拉底法”。

蘇格拉底的母親是接生婆,他受他母親為人接生的影響和啟發,認為自己只是知識的產婆。學生的頭腦中其實已存有各種知識,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啟發學生把這些知識發掘出來。



有趣的是,在教育學生時,他總是首先擺出一付很無知的樣子,向學生請教一個個問題,然後順著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地發問;當學生有了迷惑時,他並不急於告知答案,而是舉出一些實例,引導和啟發學生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蘇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一無所知。他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問中產生,愈求進步疑問愈多,疑問愈多進步愈大。因此,在一問一答中,蘇格拉底自己並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只是負責引導,讓學生產生認識。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吧。一位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幫助這位青年認清正義與非正義問題,蘇格拉底運用啟發式方法和這位青年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蘇問:虛偽應歸於哪一類?

青年答:應歸入非正義類。

蘇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入哪一類?

青年答:非正義類。

蘇問:如果一個將軍懲罰哪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並對他們加以奴役,這能說是非正義嗎?

青年答:不能。

蘇問: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在作戰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麼看呢?

青年答: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

蘇問: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將軍所統率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士氣,精神面臨崩潰,他欺騙自己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起鬥志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理解?

青年答:這……應算是正義的。

蘇問: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結果治好了病,這種行為該屬於哪一類呢?

青年答:應屬於正義類。

蘇問:如果一個人發了瘋,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這種偷盜行為是正義的嗎?

青年答:是,他們也應屬於這一類。

蘇問: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青年答:請允許我收回我剛才說過的話。



各位請看,如果在教育時,採取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事物,那麼相信學生能通過回答,比較輕鬆地獲得知識——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對提問者很累,能輕鬆引導別人的人,非得是有智慧有閱歷的人不可——所以我們說:“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林海


就算這是教育家說的話,我也不認同!

他是表達了一個他自己的看法,然而並不意味著這就是正確的看法!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我想說,你行你上,如果你都不行,那就請不要總把鍋甩給老師!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但每個人成長環境不盡相同,並不是每個人都愛學習,如果一個學生整天過著流氓一樣的生活,就連殺人都一點不慫,整天帶著一把刀來上學,一言不合就動刀,請問你打算怎麼教?報警?你行你來教呀,不過希望你不會被砍死就行了!

我覺得說出這種話,簡直就是對教育的侮辱和不負責任,教不好老師是有責任,但並不是老師的鍋,教書育人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一個教育家說出這樣的話,知道讓多少家長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嗎:自家孩子沒有學好,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錯,都怪老師不會教!

教育家?屁的教育家!說點人話我都會尊敬你,說出這樣不負責任的話,簡直就是在坑害教育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