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2個offer,一個是國企一年22W的穩定工作,一個是總部在紐約的做區塊鏈的外企,如何選擇?

用戶68431221


選你更向往的。因為不管你怎麼算計,你都會遇上人力不可為的不如意。選你比較心水的,能幫你堅持長一些時間,也能讓你心裡好受一些:)


吳琬君JessieWu


外企跟國企是兩條完全不同的道,不同的圈,職業生涯當中你選擇了哪個作為起點,後面基本定型。在一個圈十年八年後硬要跨圈跳,會非常不適應。

如果兩個選擇從條件上看都不錯的話,二選一併沒有好壞之分,就看自己個性適合外企還是國企吧。比如說,我一直在外企,經歷過四家500強IT公司,其中兩家50強,非常習慣於在全球性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工作。大家不會壓抑自己的個性,同時按照公司共同的行為準則行事,所有流程有章可循,反應迅速,遇到模糊地帶可以讓合適的人clarify,對於不完善的情況可以escalate issue,總會有人最終解決問題,只要你要求別人做的事情是他的職責範圍,他就必須給你解決,只要保持職場溝通禮貌,則互相不用擔心穿什麼小鞋,因為沒有人有特權,每個人job role都很清晰,say yes say no的guideline都很明確,所以遇到問題要involve很多不同時區互不認識的人,也能很快得到回應。

國企更多注重的不是人的job role,而是這個人的背景和地位,溝通方式和做事情的方式跟外企大相徑庭。當中沒有對錯,重點還是看你更適合哪種風。

【後記】

謝謝各位網友的評論,每個角度的評論都能引發思考,這個很好呢。這裡補充一下由此獲得的心得。

關於一段中文裡夾著一堆英文單詞的問題,在寫的時候我自己並沒有特別注意,思維的第一反應就這麼寫了。然後評論了普遍提到英文太多,是外企通病,我再重新看回每個英文單詞想把它們轉成中文,發現還真不太能找到簡潔而精準的、能一對一替換的中文單詞。

這大抵兩方面的原因吧。

一方面是詞語的屬性。如果是簡單的詞比如說書、電腦這些,都能很容易找到一對一的詞來互譯。比如像“問題”這個詞就複雜些,英語有question和problem兩種常用譯法。但放在句子中,what's your question和what’s your problem就完全意思不同。前者問你要提的是什麼問題,後者是懟問你有什麼毛病。因此,很多英漢互譯字典裡常常一個英文對應很多箇中文翻譯,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和底層邏輯的差異很大,導致有的詞會帶上整個語言環境和文化習慣,難以一對一直譯,而意譯又稍嫌囉嗦。

比如clarify這個詞在溝通中會用於禮貌地請對方說明白些,如果直譯中文是“澄清”“闡明”,這兩詞又過於嚴肅;意譯卻難以找到精準的兩字詞來代替。在不太想花時間咬文嚼字卻又能精準簡要表達語境的話,用回原詞會比較省事。

再比如說escalate,如果翻譯成“把問題升級”,會讓人覺得有小事化大的嫌疑。其實英美很習慣“小事化大”,把問題找到對應的責任人來處理和要求回應,處理問題的人權限級別不夠,可以升級到更高權限的人處理直到問題解決。然而中文世界是個人情關係的環境,有問題用escalate的方式反而會雞蛋碰石頭把事情推進死衚衕。因此這種情況也只好用回英語表達。


光與影變奏


我來回答一些我的體會吧。

北漂九年,從事過軍品開發,做過研發管理,在外企也任職過。總體來說,選擇哪份工作並不是單純的看錶象。

很多人都會在表面的金錢方面駐足,我也不例外,但是人到中年,面臨著職業規劃的去向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到底是單純的找高薪?還是找一個自己喜歡從事的行業。

我是機械設計專業出身,這個專業有一定得弊端,也有很大的好處。因為它屬於通用型技能裡面的一門專業技能。可以學到老用到老,也就是俗稱的越老越吃香。但實際上呢?這個專業,在每更換一份工作(完全競爭對手除外)就要面臨著一次新的挑戰,相當於改行。因為每家公司的產品不同,應用的行業標準,技術指標都不盡相同,所以要不斷的去適應它。廣泛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你能看到的具有實體的產品都有這個專業的身影,玩具,消費電子,工業化產品,各種金屬或者非金屬結構等等,甚至家裝也會有我們這個專業的身影。

再次重申,人到中年,面臨著規劃今後十年甚至二十年,你需要走什麼樣的路。只有這個選對了,那麼今後你的金錢,事業乃至視野也都會逐漸拓展。

有個人對我說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兩類技能,表面技能和隱形技能。表面技能是指你的技術水平,專業知識積累。而隱形技能則是你的閱歷,你的愛好,你的情商智商,你的適應能力甚至學習能力。

但找工作,不能單一的只針對表象技能,要從你的內心考慮你是否認可它,如果你打心眼裡就不認可,那麼我想你在工作中也不會完全付出的,自然而然,不論國企還是外企,你都會做的不出色。

選擇工作,要看他所處的行業以及工作內容,在你工作幾年後能給你帶來什麼,帶著目標去選擇後併為這個目標去努力。這才是別人拿不走的財富。

很多人說,國企清閒,很多人混日子。也對,也不對,有的國企也是有很厲害的人存在的,他們能成為那個領域的佼佼者不是混出來的,是通過規劃自己,實現自己得到的。當然你也可以說有的人是關係戶,這我不做反駁。我就遇到過從央企出來的,自己創業,憑著在央企積累的一身本事以及人脈關係從0到1把自己的企業做好。凡事沒有絕對。

那麼說說外企,外企也存在幫派體系爭奪互相傾軋。都是由人構成的群體,有人的存在就會有利益的爭奪。但有的外企對人文關懷是國內企業做不到的,為了更好的將企業延續發展下去,外企往往會將工作職能劃分的更加細微,為的就是當員工離開後,仍然可以有人迅速替代,降低企業損失。國內很多大型企業也是如此。這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道理。

那麼在國企和美資外企之間該如何取捨呢?建議你從下面幾點對比一下,找出你自己的意願傾向與誰?

1、行業區別?朝陽產業?夕陽產業?

2、該行業是否有龐大的產業集群?比如手機行業,一家手機公司,會帶動數十家上百家的產業鏈前進。

3、崗位的可替代性,這要從面試過程中與面試官的溝通發掘,回想一下,他們對你的迫切程度如何?

4、捫心自問,你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是單打獨鬥型還是團隊戰役?是充滿挑戰還是平平淡淡。我想這一點你會很容易想明白的。

5、對比兩家公司提供的崗位發展和你找工作的初衷是否一致或者相近。這一點很重要,

6、最後再考慮所謂的平臺,名企效應等因素,很多公司在招聘新人的時候,名企效應有一定得因素佔比,如果你有多年的超大型企業工作經驗,也許就會在與其他人競爭是略勝一籌。當然,名企歸名企,給你提供的崗位工作內容單一,也會影響你今後的職業道路。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人,在富士康做過8年的手機中間殼,也許他在做手機中間殼上的經驗很豐富,但是讓他做整套設備,他無從下手,甚至螺釘選擇自己如何使用都不清楚。有的人,進入大型國企,做一名機械製圖員很多年,他的崗位工作做的很出色,但是讓他獨立去做一些機械設備設計,他就頭疼了,因為他一直做的都是製圖,而非設計開發。

因此,多對比一下,多看看自己的真實意願,並不要為表象而矇蔽。喜不喜歡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這份錢能賺多久,幾年後你能否賺的比這個更多。

上述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對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京漂一枚


肯定選國企,穩穩的幸福!年薪22萬生活不錯了,沒什麼壓力,你去看晚上去打羽毛球的,基本上都是國企或者公務員,白天養精蓄銳,晚上殺得天昏地暗,想去哪旅遊就去哪,家裡老人病了單位支持你請假,中午安穩地睡個午覺,晚上想幹嘛幹嘛不用加班,週末和孩子去公園,而且國企薪酬會跟著整個社會提高,不用擔心生活水準。。。私企,特別是小私企,要麼辛苦十幾年把它做大,你財務自由,要麼幾年內失業,到時候你再去找工作,肯定沒有剛畢業容易


黑山老妖37625003


哈哈哈,如果是做IT,做互聯網,建議出國,能不進國企儘量不要去,你應該還不到養老年齡吧。哪天在國外不想幹了,混不下去了,回國養老,願意接收的單位多得是。國企,為什麼接收你,有技術,那麼作為更強的專業技術人才歸國求職,進國企只會更容易,進大學都可以,到那時不是單位挑你,而是你挑單位。有硬本事,天下之大,哪裡都去的,沒本事的,才會稀罕鐵飯碗。


當然了,如果你現在已經失去鬥志了,就是要求安逸,找一安身立命之所,那就去國企吧。反正換了我是不會去的,個人能力中等偏上,還有上升空間,就不必優先考量國企的安逸,而是看在什麼環境裡更適合提升技藝,發揮個人價值。如果個人能力在中等偏下,缺乏自信,那就面對現實吧。


國企並不等於事業單位,鐵飯碗也不定保險,技術崗都是靠業績吃飯,項目失敗,沒做起來,該走人一樣要走,新興技術崗位,裁崗撤編都是很平常事,從開發部平調後勤維護崗,走還是不走。技術人員無論在哪,都是要做項目的,只是在國企裡做項目,會複雜些,除了技術還要學會做人,而在外企中,顧忌要少些,技術工作會很單純,心無雜念,做好自己的事。


做技術吃的是手藝飯,手藝在有飯吃,手藝不在了,就廢了,無論是國企,還是外企,活計做好了,論功行賞,活計做砸了,引咎辭職,要的是個體面。作為技術人員,始終要跟著項目走,即使進了國企,項目做完了,沒有新項目做了,一樣要走,給人挪地,繼續呆在那裡幹什麼呢,一天天技術荒廢,玩宮鬥。


鷹傑長空


國企年收入22萬?你是不是還沒有睡醒吧!國企的工資是按照崗位,工作時間及各類補貼加在一起才是你的月工資。22萬工資在國企一般要正處級幹部才能夠拿到,你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入職就能拿到22萬?等你睡醒了再說吧!


藍鴦67156697


靠訴你中國就業的最佳順序,第一公務員,第二牛B央企,第三牛B國企,第四外企,第五一般央企,第六一般國企,第七事業單位,第八牛B私企,第九一般私企,第十自己想


生命動力64475788


很明顯這是一個決策類問題,作為一個職業發展規劃師,我不會給你建議,但會幫助你去一起找到答案。

首先,你需要問一下你自己,不管將來在哪個公司工作,你理想的工作、生活狀態是什麼?那將是怎樣的一幅畫面?

其次,能否將這個畫面提煉出三個關於工作的具體特質?也就是說工作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實現你的理想狀態?

接著,就你目前瞭解到的信息,你覺得哪個工作更能滿足你剛才概括出來的三個特質?如果信息不足,那趕緊做職業信息調查,這個應該不難。信息收集完了,再做。哪個更接近,哪個就是你應該保留的offer。

如果還不託底,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生命當中你最敬重的人,如果你問他,他會給你什麼建議?

最後,決策就是朝向未來去冒險,成熟的職場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決策負責或買單。選擇之後剩下的就是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來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

整個決策的思路就是跳過選項看目標,不知道目標的前提下,討論選項是沒有意義的,況且你諮詢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把每個選項分析清楚(你可能比他們還要清楚),而且給你建議你也不一定會聽,你唯一會信的就是你自己內心的聲音。祝你好運!


職場公誠計


建議外企。雖然國企我沒有待過,但外企我工作過10幾年。國際化平臺能夠獲得的經驗積累和背景價值跟國企是不一樣的。國企要做到一定職位才能有進一步發展空間,但論資排輩的階梯未必能等到還有競爭力的年齡時。外企更加強調市場化價值成長積累,對後期個人發展再選擇更高階平臺有意義。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見之說。既然有這個問題存在,說明您的年齡還在需要提升競爭力的階段空間。


有溫度的持家生活


肯定選外企了,想都不用想了,國企是混吃等死熬時間,外企機會多,人面廣,見識 和收穫也不一樣,根本沒有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