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瓦崗寨附近是山區嗎?為什麼現在是平原?

用戶5074253376189


瓦崗寨的由來:

哪怕是不喜歡看歷史書的朋友,只要是看過《隋唐英雄傳》,也會對裡面的“瓦崗寨”印象深刻。那麼簡單來點小科普:

“瓦崗”一詞最早時出現在《左傳》中,裡面記載了,在公元前502年的一個夏天,齊國派出大軍,大舉攻打魯國位於西部邊城。當時,與魯國交好的晉國,聽說後,派出援兵前去救援了魯國。最後,兩家在一個叫做“瓦地”的地方勝利會師,並舉行了會師大典。魯國對於此次晉國的救援很是感激,於是為了紀念兩家的良好關係,在當時會師的“瓦地”的一處高崗之上,建立了一個氣派的亭子,焦作了“瓦崗亭”。後來,人們也就把這一區域,叫做了“瓦崗”。

而“瓦崗寨”就是隋朝末年,聚在在“瓦崗”附近的一支起義軍的稱呼,又是他們的義軍的稱呼,也是他們的大本營的所在。

回答正文:

1️⃣“瓦崗寨”歷史上是不是山區?

據歷史記載,當時的瓦崗寨所在的地方與黃河相連,正是因為千百年來黃河多次不斷的沖刷,沙土堆積,最後形成了一個山丘的地形,不高,但是連綿起伏,野草叢生。這樣的地理環境,倒是很適合隋朝末年起義軍作為大本營。

另外,“瓦崗寨”的北面不遠處,就是黃河的白馬渡口,也有水陸的交通優勢。加上本身的山崗優勢,可以說時易守難攻的寶地。

所以,從相關歷史記載上看,隋唐時期“瓦崗寨”附近的確是山區,是那種連綿不絕的小山丘的地形,人煙稀少,易守難攻。


2️⃣“瓦崗寨”為什麼現在是平原?

人們之所以說現在的“瓦崗寨”時平原,那是因為他們印象中的“瓦崗寨”其實就是指“瓦崗寨景區”,位於我國的河南省安陽市,是一個後期建立的“瓦崗文化”歷史主體景區。

因為是後期建的景區,自然要考慮以後遊客的交通方便因素,以及修建時的建築難度因素,所以最後選取的景區地點就是比較開闊的平原地區。

回答總結:

所以,據我瞭解,歷史上的“瓦崗寨”是位於連綿不絕的山丘地區,而現在的“瓦崗寨”景區為了旅遊業的方便,是後期選址修建的,這就是人們認為同一個“瓦崗寨”,歷史上的和現實中的兩者之間地理環境不一樣的原因。

鳴謝:

感謝您閱讀!喜歡我回答可以關注我


醉觀滄海



答:隋唐時期大名鼎鼎的瓦崗寨附近是屬於山區的,之所以您現在看到的是平原,是因為您看到的是一個假的瓦崗寨。

這假的瓦崗寨,就是位於滑縣東南部、距縣城35公里的瓦崗寨鄉政府所在地。

這個地方,東邊是大廣高速和213省道,南邊是新荷鐵路,307省道直接橫穿而過,的的確確是平原地區,一馬平川,四通八達。

稍微動腦子想想,古代農民起義軍要斫木為兵、舉旗跟朝廷對著幹,怎麼會選擇這樣一個四面受敵的平原地帶為根據地呢?

必須是聚嘯山林啊。

這裡既然沒有山林,那麼肯定是假冒了歷史上那個曾經聚積了數十萬大軍、震爍一時的瓦崗寨之名了。

那麼,問題來了,它為什麼能夠假冒成功呢?

原因是,現在滑縣的瓦崗寨鄉原名叫“瓦堽”,這“瓦堽”和“瓦崗”讀音相近,一不小心就會混淆。

1974年,滑縣向省政府、地域行署申請,將“瓦堽”改為了“瓦崗”。1981年又幹脆把“瓦崗”擴展為“瓦崗寨”;1983年改社建鄉,稱“瓦崗寨鄉”。

事實證明,滑縣這一做法,頗具前瞻性。

現在的瓦崗寨鄉已經被打造成是隋末瓦崗軍的發祥地,所謂“歷史悠久,聞名中外”,開發建設起了“一街兩景”——“一街”指“隋唐商業街”,“兩景”為瓦崗寨景區開發和生態旅遊園。

說了這麼多,下面該說說隋末農民起義根據地瓦崗寨到底被埋沒於哪兒了。

隋末農民起義根據地瓦崗寨其實是在現在的浚縣大伾山一帶。

浚縣在隋唐時期被稱為黎陽,西依太行、東臨黃河,形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昔日東漢光武就是在黎陽立營以障河北,取幽、並二州而並天下。

三國時曹操與袁紹交兵,也以黎陽為制勝之樞。

這黎陽境內的大伾、浮丘二山,東面有紫金、鳳凰二山,西面有童山、白祀、善化等山環布。眾山互為犄角,可謂易守難攻,正是藏龍臥虎之所。

瓦崗軍興起之初,翟讓用李密之計斬殺了隋朝大將張須陀,繼而攻破洛陽附近的興洛倉,再破洛口倉和黎陽倉,聲威大震。

特別強調一下,新、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都交待得非常清楚,李密計斬張須陀時,是在山中埋下伏兵的,現在的滑縣瓦崗寨鄉沒有山,哪埋得了伏兵?

還有,李密與宇文化及激烈之所童山陂,就在現在浚縣小河鄉境內,距離大伾山西南20公里處。

現在大伾山也有不少瓦崗寨的遺蹟,如大伾山頂禹王廟前,就是瓦崗寨用以練兵點將的中軍亭;山北坡觀音巖旁有懋功宅等等。

最重要的是,1969年衛河清淤時,人們在大伾山西南羅莊發現了李密墓誌銘。

綜上所述,隋末農民起義根據地瓦崗寨其實是在現在的浚縣大伾山一帶。


覃仕勇說史


那些別有用心的和不知情的人,都是信口慈黃!?歷史是改變不了的!難到就憑几個心歪的人就能改變千年來記錄的歷史?不錯,現在到過滑縣瓦崗寨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一一馬平川,哪是崇山峻嶺,英雄們怎能嘯聚山林?然爾大部分人沒想到的是,就在2一3O年前,就是今天的瓦崗寨周圍到處都有高大的土丘(1O米甚至幾十米高,其中就有瓦崗寨東南角一處,孟莊村幾處,周道村幾處,再往南耿莊村一處,還有大範莊與位莊聯結處,都有較大的土崗,聽老年人講,這些土崗都非常高大,只是在這幾十年時間裡,為了開荒,為了填地基等等諸多原因,這些土崗都一一消失了,所以威武雄壯的瓦崗寨在5O年前是什麼樣?1o0年前是什麼樣?I0O0年前當時真時場景是什麼樣?雖然現在無法復原,但現在還至少有很多活的證據,那就是瓦崗寨周圍的村莊的名字別具一格,赤水,彭莊,大範莊,小范莊,百尺口,小屯,周道,大操等等百年村莊的一個個傳奇名稱的由來,從另方面佐證了現在的瓦崗寨就是歷史中真正的英雄地一一雖然在歷史中外在的面貌被大自然及人為破壞的面目全非!


用戶鄭春明


瓦崗寨因為《隋唐演義》而名聲大震,追本溯源,歷史上最早提到“瓦崗”一詞,是在《左傳》裡。瓦崗的來源,背後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

“瓦崗”名字的來源

《左傳》記載,公園前205年,在天下大亂時,齊國和魯國在河南交手了。當時是齊國進攻魯國的國土,魯國不是齊國對手,於是向當時的晉國求救。晉國也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出兵援助魯國。

當時魯國和晉國盟友是在瓦地會師的,人們在土崗上建了一座亭子來紀念這件事,這個亭子後來叫做“瓦亭”。由於亭子建在瓦地土崗上,所以“瓦崗”一詞由此而來。

瓦崗到底是平原,還是山區?

隋唐時的瓦崗在今天我是存在的,是今天河南地區的一個小鄉村。

河南整體上屬於平原地區,不過在《隋唐演義》裡說“瓦崗寨”是天下第一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屬於山區。隋唐到現在,也就一千五百年左右,難道曾經的山區已經變成了現在的平原了嗎?

《隋唐演義》畢竟不是歷史,所以不可以全信,那麼歷史上真正的“瓦崗寨”又是如何呢?又是因為什麼讓一個現在的小村莊在歷史上名震一時呢?

首先來強調一下,“瓦崗”今天雖然是個村,但是卻是著名旅遊景點,就是因為隋唐的“瓦崗起義”。不過歷史上的瓦崗起義和演義中的差別很大,歷史上瓦崗起義最初的領導人是翟讓,後來李密義軍失敗後,也投奔了瓦崗。此時瓦崗的主要領導人是翟讓和李密,並沒有什麼程咬金當了“混世魔王”,又讓位於李密的說法。

當時翟讓的大本營就在瓦崗,而翟讓和李密領導的起義軍,後來成了中原地區名聲很大的軍隊。瓦崗是因為這支起義軍才名聲大噪的,並不是說它原本的地理位置讓它有了很大的名氣。如果真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那麼為什麼在其他朝代瓦崗沒什麼名氣呢?

如果說地勢,瓦崗總體屬於平原,並沒有什麼天險可以守,所以天下第一寨,是因為當初的瓦崗寨有很強大的起義軍,並不是它本身的地理優勢。


斯幽說歷史


隋末農民起義瓦解了隋朝統治的根基,其中最大的一支是瓦崗起義軍,其故事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瓦崗寨也和"梁山水泊"一樣,被認為是英雄聚義的場所,農民造反的旗幟.但瓦崗寨究竟在什麼地方,傳統觀點根據瓦崗起義軍初期領袖翟讓是東郡(隋唐時的郡名,治所在今河南衛輝市)韋城人(今滑縣南),且首義於此,而把瓦崗寨認定在今河南滑縣南部的瓦崗鄉.現今中學歷史課本和大學教材多持此說.而在中等師範學校試用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中,則認為瓦崗寨在今河南浚縣境內.其關於隋唐五代時期的介紹中寫道:"大貴族楊玄感到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反隋,翟讓領導的瓦崗軍以浚縣瓦崗寨為據點,雄據中原,威震河洛,是北方起義軍的盟主."古往今來,浚滑兩縣相鄰,溝渠相通.經筆者考查並結合新的考古發現,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瓦崗起義軍首義於滑縣,發展壯大於浚縣,瓦崗寨就在浚縣大伾山一帶.……


䴉香金沙


為什麼《隋唐演義》上說瓦崗寨附近是山區而現在卻是平原呢?

題目也說了是隋唐演義啊,演義和現實還是大大不同的,有一句話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啦。

一、小說演義構造情節

小說演義類的文學作品,為了劇情更加精彩,會對現實中的地名和周邊環境做出一定幅度的更改。比如大名鼎鼎的《三國演義》中就有很多改動:

第五回載“卓遂起兵二十萬,分兩路而來。一路先令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住汜水關,不要廝殺。卓自將兵十五萬同李儒、呂布等守虎牢關。”實際上,虎牢關和汜水關是同一個地方,有兩個名字而已,但三國裡分開寫成了2個地方啦。

第十九回“曹操得了徐州,大喜,商議起兵攻下邳。”,但事實上,“徐州城”這個地方現實中是沒有的,現實中只有“下邳城”“徐州”為漢代十三州之一。

二、隋唐演義中的瓦崗寨

瓦崗寨位於滑縣南部,緊鄰黃河,因為黃河多次氾濫,使這裡沙丘起伏,草木叢生,蘆葦遍地,人煙稀少,既便於隱藏以便於出擊。

同時,瓦崗寨北邊與黃河的白馬渡口接近,南與通濟渠遙遙相望,可進可退,可攻可守,堪稱天然完美的軍事戰略要地。

當時的農民起義軍為了自我保護和聚集更多的力量,就在瓦崗築了一個方園20餘公里的“土圍子”,稱為瓦崗寨。

三、今天的瓦崗寨

今天的瓦崗寨,在長垣縣北部地區,距離滑縣也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

瓦崗所在地,本來就是黃河故道的所在,周邊有大量的沙丘,只是後來被人不斷的挖沙賣掉,本來很大的沙丘,現在都已經看著跟平原一樣了。

就連沙丘上面數百年的大樹,兩個人手拉手都抱不住的,也被砍掉了,惜哉!

所以,小說中的瓦崗寨和今天現實中的瓦崗寨,大大不同。

現在的瓦崗寨,還搞了個瓦崗軍點將臺,很有特色,有空可以去旅遊看一看咯。


歷史小迷蟲


其實瓦崗起義聲勢非常浩大,估計人馬得有數十萬,這麼多人馬如果沒有強大的後勤顯然不可能駐紮到山區,所以瓦崗起義就是在平原地區展開的,而瓦崗寨也不是山寨,是平原土寨,至於小說演義怎麼去敘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實單論“崗”這個字,雖然帶個山字頭,但其實在河南山東交界一帶多是指的土崗子,比如景陽岡也是個土崗子,那一帶有太多帶崗字的地名了,而這些土崗子隨著歲月的流逝,崗子逐漸因各種原因變低,於是就徹底融入了平原之中,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月亮城


這個問題其實是受了隋唐演義等小說的影響。

演義小說和現實之間,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地理環境,往往還是有巨大的差別的,這可不僅僅針對是隋唐演義來說,大部分的傳統文學著作,甚至少量正史,也都有這種現象存在。

一、瓦崗寨名稱的由來

先說瓦崗的來歷。

《左轉》裡就有記載,春秋時期的公元前502年,距今有2500年了,齊景公和晉定公在南雁國在東北會師,具體地點是今天滑縣牛屯附近,為了紀念這一盛況,特意在此地選了一處較大的土崗,用磚瓦臨時建立了一座“瓦亭”,從此人們就把這一片地方,稱為:瓦崗。

其實,咱大中華的很多地名,都是有類似的傳說的,每個地名,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這就是全世界只有中國特具此一特色。

一千年後,也就是公元611年,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滑縣萬古鎮中妹村人崔讓,在瓦崗舉兵起事,起義軍得有個地方吧,於是就在瓦崗附近選了一片地方,圍了個土圍子,從此,瓦崗這個名字,變成了瓦崗寨。

二、隋唐時期的瓦崗寨

隋唐時期的瓦崗,之所以被起義軍選中,自然和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是有直接原因的。

瓦崗處於黃河東南岸,北邊呢是黃河白馬渡口,南邊和通濟渠遙遙相望,西邊則距離永濟渠不到一百里。

也就是說,瓦崗的位置,剛剛處於南北大運河的喇叭口型的地方,而大運河是天下交通的大動脈,加上這個地方在千百年的黃河氾濫造成的土嶺起伏、樹林叢生、蘆葦遍野,這種條件,簡直是天生的用兵重地,進可攻退可守。

所以,崔讓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選了瓦崗,從此,著名的瓦崗寨,隨著轟轟烈烈的瓦崗起義軍,名聲大震。

只是看看這裡的描述,就知道當時的瓦崗,自然少不了山,肯定不會是平原的,要是平原,分分鐘被朝廷大軍滅了。

三、今天的瓦崗寨

和演義中的瓦崗稍有不同。

今天的瓦崗寨,位於瓦崗寨鄉內,附近是沒有山區的。其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縣城東南35公里,和新鄉地區相連。

據說瓦崗寨鄉鎮府,就在瓦崗集呢,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另外東邊106國道,南邊和長恆縣相接,全鄉東西長6.3公里,南北長13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全鄉轄29個行政村,260個村民小組,8016戶,四萬八千人口。

下設行政村有:瓦崗村,大範莊、小范莊、東大操、西大操,東小屯、西小屯、赤水村、彭莊村、前百尺口村、後百尺口村、馬莊、趙莊、魏莊村、原西村、原東村、新鄉屯、耿莊、張虎莊、鄧莊、周道村、夢一村、夢二村、夢三村、夢四村、東夢村、劉莊村、倫莊村、馮寨村。

參考文獻:《左轉》《隋唐演義》


歷史小迷糊蟲


瓦崗寨那裡是土山的 應該也是黃河改道後留下的

就想我們上官幹柳樹黃龍潭一樣 黃河古道 沙丘最高的十多米 上世紀末 站在上面能看到浚縣東山呢

不過我們這兒是黃河在四五百年前改道後遺留下來的 之後有鬧過土匪 解放後又是民兵打靶訓練的地方 方圓幾里無人煙 進去就容易迷路 其實也沒有路 蘆葦蕩 大大小小的水潭

2000年的時候被破壞啦😄 要搞開發種地 推平了就這樣那個地方也是很低窪的

現在又要建水庫 又要開挖 第二次破壞啦😄

如果二十年前有開發旅遊的思想觀念 黃龍潭怕是已經是個影視基地啦啊😄

北京有個地方二百畝沙漠 都搞起來了旅遊

何況我上萬畝的黃龍潭啊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啊😄


豫北小二哥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又碰到一個相似的問題,之前寫的文章,很多朋友提出了修正的意見,非常寶貴,所以我整理了出來,繼續給大家品閱。

受隋唐演義等諸多小說的影響,小說中因為情節的需要,有時會做一些較大的改變,如歷史人物,或是地理方位及名稱等,都會作出適當的改動。

就拿隋唐演義來說,其中的瓦崗寨,距離潼關大約有五十多公里,那一片的確是山區。當時的瓦崗寨,位於黃河的東南岸,北邊接近黃河白馬渡口,南邊呢又與通濟渠遙遙相望,西邊則距離永濟渠不到一百里,可以說,當時的瓦崗寨,處在一個南北大運河的交界口。

但今時今日的瓦崗寨,距離滑縣城南大約有三十多公里吧,現在的鄉鎮府就在瓦崗集,東邊是106國道,南部又挨著長垣縣。據當地人說,以前也是有沙丘的,後來被村民挖沙賣土,幾十年下來,也就成現在這樣了。而且,多年前,沙丘上有兩人都抱不過來的大樹,現在也沒了,如同當年的眾位英雄,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可惜了。

所以2個歷史時期的瓦崗寨,實際位置,的確是有偏差的。再說最近幾十年,為了發展經濟,又興建了瓦崗軍點將臺,在宣傳上給大家的認知,造成了一些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