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有沒有像華為和格力這樣願意花大力氣做研發的企業呢?

讓美帝走向滅亡


中國企業裡研發投入最大的是華為,和它一樣大的還沒有,不過跟在華為後面的還有一箇中國公司,就是阿里巴巴。

歐盟最新的工業研發投資排名顯示,中國研發投入的公司第一的是華為,它是唯一一個進入前五十的中國企業,也是唯一一家排名在前十的中國公司,進入前一百的阿里排在華為後面。

在中國上市公司研究經費排名中,阿里排名第一,其實這些年阿里對研究的投入也是很大的。

2018雙十一天貓交易額達到了2135億元,但是阿里同時對自己研發事業也同樣投入了很多。近年來,阿里自主研發了飛天系統、AliOS、OceanBase、Aliware、神龍服務器、物聯網平臺Link、AI芯片NPU、ET城市大腦等核心技術,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在2017年阿里建成達摩院,更是說在未來三年投入1000億來進行科研,阿里的投入不是沒用的,在2018年在國際頂級技術賽事上,達摩院就獲得近20項世界第一。這也證明的阿里的投入力度和取得的成就。在2018年,阿里的研發投入達到了247.9億元,在全球知名公司研發人員佔比上,亞馬遜和谷歌也就只有35%,而阿里卻有51%,所以阿里以過半的佔比勇奪第一。

阿里巴巴稱在未來還會加大對研發的投入力度。最近十年中國科技企業進步非常大,所以未來十年尤為關鍵。在未來十年的科技競賽中,阿里巴巴將打頭陣,帶動中國對科研的發展。







情深物遂


華為1200億的研發,1000億的營銷,208億美元的芯片採購,韓國800多億的手機零部件採購,日本的713億的手機零部件採購,總共5100多億的的支出創造了8000多億的營收,確實很牛逼。

小米70億的研發,100億的營銷,70億美元的芯片採購,總共不到700億的支出,創造了2000多億的營收。比華為更牛逼。

小米營收不到兩千億,捐款1300多萬,華米捐款1000萬,雷軍捐款1200萬,員工捐款1155萬。拋開華米1000萬,小米集團,老總,員工總共捐款3655萬

華為營收8000多億,捐款3000萬,老總和員工沒有捐款。

靠著愛國情懷上位,賺國人的錢,在國難日就捐了那麼點,每年給美國高校捐款3億美金真是大手筆。

華為真的是民族企業嗎?

有人說華為納稅多,那很正常,畢竟大部分業務都在國內,有人說小米是海外註冊,那中國企業海外註冊的太多了,包括華為,都是為了開展海外業務。


沉默的瘋子110


首先我們要糾正問題中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格力在研發投入上並不算是排在前列,而且我們在過去這一年的研發投入排行榜上,前20名都沒有格力的名字,甚至排在海信和美的集團後面。



所以對於格力的廣告宣傳詞不要相信的太多,格力目前所謂的核心技術也並非有多麼高端,可能更多的已經是一種品牌的影響力或者是營銷手段而已。

首先我們說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華為的投資研發是一技絕塵的,為一家的研發資金已經可以和後面9家合起來相媲美了,這是非常恐怖的啊,目前來看的話,國內的bat還是表現非常不錯的,在研發上已經超過了很多,我比如通信領域或者是半導體領域的企業。



所以其實也不要小瞧bat在某些層面的佈局,將來說不定就會迸發出一個比較大規模的市場前景,對比來看的話,在硬件行業裡,紫光集團包括中興的研發費用也到在100億以上,紫光集團甚至達到了200億人民幣。對於未來包括半導體領域的佈局還是非常有效的。

一次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汽車領域,包括吉利以及比亞迪,還有屏幕領域,東方目前的研發費用也是相當高,加上目前已經投入使用,在華為的旗艦機上使用的屏幕可以給京東方帶來更多的收益,甚至是名譽。

那與世界級別的巨頭相比,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目前也只有華為一家能夠和世界級別的巨頭保持同等水平,但相比於微軟英特爾,谷歌這樣的投入研發巨頭還有將近2000億的差距。

其他的企業就更不能相比了,國內能夠排上號的也只有阿里巴巴和騰訊聯想,其實在這一方面表現好像也還可圈可點,只不過聯想的研發費用對比來看的話實在是太小了。



可是在這些層面上,我們都沒有見到格力的名單,也就是說格力在研發投入上並沒有那麼的出色,而且所謂掌握核心技術,我一直認為更像是一句廣告詞,它的營銷作用可能更大。

所以國內企業目前在研發上的投入,其實啊還是需要增強,但由於企業性質的問題,也就是很多企業的營收包括淨利潤,根本就不能支持企業做大面積的研發,比如像小米,以及國內其他手機廠商每年的利潤連100億都不足,如果投入鉅額資金的研發公司有可能都運轉不過來。



所以這一層面還是要期望,互聯網的三大巨頭騰訊,阿里巴巴以及百度在研發佈局上能夠更深入一些,甚至是做一些跨界的研發,因為bat三家營收雖然沒有華為多,只有華為的一半左右,但是利潤其實是比華為要高的。

會有能力也有資源去做這個事情,同時在國內的輿論領域裡也是非常具有號召力。


互聯網的放大鏡


有肯定是有的,但是像華為這種連續多年地高比重大規模的研發投入,恐怕還沒那個企業能夠與之相提並論,題主雖然在問題中加入了格力,但是格力只是在董明珠的口中是擁有核心技術、重視研發的企業,實際上和華為也不可同日而語。

以去年的一份全球科技研發排行榜為例。

排名前50名中,中國只有華為一家。

2018年華為科研投入,全球排第五,達到113.34億歐元,科研經費投入佔據了企業2018年營業額的14.7%,而蘋果雖然也投入了97億歐元的研發費用,但只佔其全年營業額的5.1%。

在對比一下中國企業科研投入排行。

這份表單中,阿里巴巴表現優秀,投入和佔比都很不錯,作為一個全球知名的電商公司,捨得在研發上花如此的代價,也說明了其對於未來的積極態度。其他的還有騰訊、中興、百度,以及臺灣的臺積電、聯發科等,都是敢於投入的企業,只有在研發上下大功夫,才會有光明的前景。

也只有捨得投入,才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更不會被別人卡脖子,這幾天的華為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另外,通過研發對比,我們也可以看出哪些企業有光明的未來,哪些企業可能會逐漸沒落。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企業發展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是依靠過去的經驗和資源混飯吃,遲早會被別人取代。


互聯網觀察家


感謝您的閱讀!

網友說:格力廣告掌握核心科技,怎麼都會覺得有些尷尬。因為在網友們看來,格力最重要的是營銷而不是科技。然而,在2018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格力以1834件排名第六。雖然和華為的3369件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可是也說明了格力確實在發明專利中表現良好。

其實,格力之所以能夠成為目前被很多消費者認可的空調品牌,除了它本身的營銷策略之外,本身的技術能力,也是不能被忽視的!

當然,像華為這樣每年花費重金用於研發,這樣的企業確實在中國很少,幾乎沒有。在2018年,華為年報中,華為研發費用支出為1015億人民幣佔全年收入的14.1%,而且在華為的研發投入中,每年至少在10%以上。

在國內企業中,其實注重研發的企業並不少。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廠商OPPO,排名第三。可能你會很懷疑,為什麼連OPPO都能排名第三?我們在這裡可以說一說OPPO的vooc快充技術,VOOC閃充一方面使用充電功率領先,一方面採用了低壓高電流的方案。




比如,VOOC主要採用了全新VFC充電算法,大大提升了恆壓充電階段的速度,我們之所以說到OPPO的閃充技術,其實主要是因為它的這種技術促進的國內快充技術的進步和研發。

除了OPPO之外,像京東方,我們稱它為大國重器,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在研發上面的投入,讓它成為繼三星之後,在OLED屏幕上頗有作為的屏幕廠商,而也會成為打破三星禁錮的國內屏幕品牌。


當然,在國內有很多的企業在默默無聞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只是看到了某一些的品牌而已!


LeoGo科技


說起研發費用這個就有點傷心了,中國這些年的研發投入雖然增長很猛,但是單個就企業來講和美國企業還是有不少的差距的。

1、中國研發投入經費總量居於世界第二

中國在研發投入的經費自從2013年以來超過日本後,就一直穩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2018年中國研發投入1.97萬億人民幣,增速11.8%,增速方面中國一直是世界領先。總量僅次於美國,研發強度(研發經費/GDP)為2.19%,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2017年歐盟15國平均水平(2.13%),而在經合組織35個成員國中排名第12位,正接近經合組織平均水平(2.37%)。

對於那些認為中國研發很弱的人來說,和經合組織比什麼啊,要比也是和發達國家比。那麼這裡筆者再普及一下知識:經合組織什麼國家?牛逼嗎?

很牛逼,等同於你們認為的發達國家吧,目前有35個成員國,反正你們認為的發達國家基本都在裡面了,下面是經合組織35個成員國,你說牛逼不?

科技興國,中國不是說著玩的,是認真的,是真金白銀在投入的,我們曾經很弱,但是我們很努力,而且進步也很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中國經濟有現在的成績是和科技研發投入離不開的。

2、從單個企業來講,中國的差距還很大

根據歐盟發佈的2018年全球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榜單顯示,上榜企業來自45個國家,研發投入大於2500萬歐元的2500家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總計7364億歐元。


從上榜的企業區域來看,中國企業數量排名第二,上榜438家企業,僅次於美國的778家企業,歐盟上榜企業577家企業,日本上榜339家企業。在歐盟國家中,德國上榜135家企業,英國上榜135家企業,法國上榜75家企業。

從全球佔比上來看,從2008年至今,增長447%,從全球佔比不到1%增長到5%,變化最快;美國企業增長57%,佔比從35%上升到40%;日本企業佔比從22.2%下降到13.6%;歐盟國家增長51%,佔比一直維持在27%左右。

從研發投入增速來看,中國增速最快,2018年增速20%,位居第一,而美國是9%、日本5.8%、德國6.3%、英國6.9%、法國8.1%、韓國9.5%,會基本的計算的人也知道複利的厲害,按照中國當前的增速,用不了10年就可以從佔比上超越日本,成為全球佔比第二的國家。

這個榜單的前100名企業有8家中國企業上榜,華為以113億歐元排名榜單第5位,在中國企業中排名第1位,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從增速來看,阿里巴巴和騰訊都超過30%。


3、華為有可能在2019年成為研發投入世界第一企業

最後,以上這些研發數據都是按照2017年的投入計算的(2018年發佈榜單,用的都是2017年的數據),其實在2018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已經增加到了130億歐元,而以上榜單中排名第一的是三星,投入金額是134.4億歐元,其次是谷歌133.9億歐元,排名第三的是德國大眾131.35億歐元,排名第四的是微軟的122.8億歐元,也就是說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就超過2017年微軟的研發投入總額,而2019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還在增長,如果保持和營收一樣的增速,那麼在2019年的研發投入將達到160億歐元,就看三星和德國大眾以及微軟和谷歌的研發投入增速有多快了,否則華為將成為第一!


2018年微軟的研發投入是974億人民幣,低於華為的1015億人民幣!蘋果的研發投入是977億人民幣,也低於華為的投入,但是谷歌和亞馬遜的投入大幅增長,分別是1473億人民幣和1983億元人民幣,亞馬遜是逆天了,谷歌投入也是逆天了,增速40%!華為要當第一還是挺難的!


4、中國企業投入排行榜

經過上文的分析,華為是研發投入的老大,投入最大,2018年的研發投入是1015億元人民幣,其他的企業我們只看上市公司的,因為有公佈的具體數據,下面是中國上市企業研發投入大於30億人民幣的企業排名,格力2018年研發投入70億元人民幣,排名第25位,低於美的集團的84億元的投入和排名,於是就有以下排名:


1、華為:1015億人民幣;

2、阿里:374億元人民幣;

3、騰訊:235億人民幣;

4、中國石油:216億人民幣;

6、上汽集團:154億元;

7、中國中鐵:134億元人民幣;

8、京東:121億元人民幣;

9、中國鐵建:116億元人民幣;

10、中國中車:109億元人民幣;

11、中興:109億元人民幣;

12、中國交建:100億人民幣;

13、攜程:96億元人民幣;

14、中國電建:92億元人民幣;

15、工業富聯:90億人民幣;

16、聯想集團:90億人民幣;

17、比亞迪:87億人民幣;

18、美的集團:84億元人民幣;

19、中國石化:79億人民幣;

20、網易:78億元人民幣;

21、中國建築:76億人民幣;

22、美團點評:72億人民幣;

23、中國中冶:72億元人民幣;

24、寶鋼股份:70億元人民幣;

25、格力電器:70億元人民幣;

26、濰柴動力:66億元人民幣;

27、小米集團:59億人民幣;

28、上海建工:52億人民幣;

29、華域汽車:51億人民幣;

30、海爾智家:50億人民幣(海爾旗下上市公司);

31、京東方:50億人民幣;

33、廣汽集團:50億元人民幣;

34、百濟神州:47億人民幣;

35、TCL集團:47億人民幣;

36、海康威視:45億元人民幣;

37、中國能源建設:41億人民幣;

38、長城汽車:40億元人民幣;

39、、蔚來汽車:40億元人民幣;

40、上海電氣:37億元人民幣;

41、河鋼股份:33億人民幣

42、紫光股份:33億人民幣

43、、搜狐:30億元人民幣;

44、江西銅業:30億元人民幣;

5、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研發投入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在以上企業中,除了華為以外,阿里以374億人民幣的投入排名第二,但是在美股上市的公司中研發投入超過400億人民幣的企業就超過17家,而且大部分是美國企業:


總結:格力的研發投入是比較不錯的,在國內上市公司中能夠排名第25位,不過低於美的的排名,華為的研發投入無疑是世界級別的,和世界同行是比肩甚至是超越的。

阿里、騰訊和百度的投入規模也比較大,但是和美國的同行相比(亞馬遜、谷歌、臉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中國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和美國企業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好在增速比較快,但是要趕上美國,這個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壹號股權


我想說一句格力並沒有在科研上投入多少..投入科研比例佔營收比百分30左右.格力更多是營銷口號.空調的核心只有二種壓縮機和冷媒..最好的壓縮機還是日系.而冷媒r12 r22 這二種對環境不友好由其r22氟利昂所以r22基本停用.但是國內主要用的冷媒還是r22像日本大金使用的r410a這個是大金的專利.也是目前最好的冷媒.請問一下格力的核心專利在哪.壓縮機國內的水平都差不多隻要材料不省質量沒有區別我不用格力因為我看不到他的核心科技.海信都比他有核心科技至少海信變頻技術一直在升級


醬油接著醬油


華為是我國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2018年華為研發投入總共達到了1015億元。相比於其7212億元的營業收入,華為的研發投入比達到了14%。雖然華為的研發投入還排不到全球第一,這個研發投入比應該是名列前茅的。

易電器是我國一家知名的家電製造業。在廣告中,其總是自稱掌握了核心科技。麼他在研發投入上有多大的投入呢?根據財報,2018年的數據是72億元。這個研發投入佔其全年營業收入的比重大概為3%多一點。

實際上,格力電器72億元的研發投入在我國企業中並不算很高。就是和同為家電企業的美的相比,格力的研發投入也要更小一些。2018年美的集團的研發投入接近100億元。

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是我國的研發投入大戶。2018年以上兩家企業研發投入分別是287億元和212億元。因為這兩家是互聯網企業,他們並不會像華為、格力一樣研發出可以看得著摸得見的產品。很多人感受不到他們在研發投入的成果。

另外,國家電網、中國石化、中國建築等國有企業在研發投入上投入也是很大的。這一點從他們的每年獲得的專利數就可以看得出來。2018年中國石化獲得2849件發明專利授權,排名全國第二;國家電網以2188件發明專利排名全國第四;石油以1129件發明專利排名全國第十。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研發投入排名第二的國家。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為1967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8%,連續3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的比值)為2.19%,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自2013年以來,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一直穩居世界第二。

國家的競爭,最根本的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又要把重擔壓到企業身上。絕大部分的研發投入和科研成果都是由企業產生的。如果中國能夠誕生更多像華為這樣捨得投入的企業,我國的科研實力將出現大幅度的提升,不久的將來追上美國也不是異想天開的事情。實際上,我國已經在部分領域的研發實力上超過了美國。


財經知識局


先糾正下研發的問題吧

現在很多企業都標版自己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但,

研發跟特定行業中的產業鏈價值緊密相關,比如家電和電腦,關鍵部件利潤最高,最關鍵。富士康和比亞迪,做為代工企業,工藝及流水線的集成設計,最關鍵。芯片,工業母機,原料最關鍵,還有芯片的底層構架。

1.基礎技術的研發,這是最關鍵的(這就是為什麼小日本在電子消費品市場失敗後,依然大賺);

2.應用研發,比如新型號,外觀,工藝等,大部分的電腦廠商,家電廠商,技術可替代性強,出成績快,研發投入和價值產出比低,門檻低;

3.政治研發,沒多大實際意義和價值,國企最多,可以申報津貼,也是政績,現在民企也有。一堆專利,真有價值的沒幾個。

華為在研發上一直下沉,也就是對基礎技術的研發越來越多,這是最值得驕傲的。

其實國內真正投入研發的企業很多,在細分市場已經有很好的成績。


萬籟俱寂9188943


“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在中美貿易戰未爆發前一小部分中國企業如華為、格力、福耀……。始終堅持“掌握核心科技”,它們的的領導者是中國企業家當中卓越的領導者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領導者,他(她)們洞察先機,未雨稠繆,帶領各自企業把所處行業的中國製造帶到了世界之巔。

中美貿易戰發生以來,如果說去年的“中興事件”給那些短視“拿來主義”企業提了個醒,那麼今年的“華為”事件則給哪那些心存幻想的“拿來主義”者當頭棒喝:核心科技是買不來的!

2019年#華為事件#必將是中國企業界整體轉換經營企業思想觀念的元年,其將促使不久的將來在華夏大地誕生一批又一批“華為”、“格力”、“福耀”等掌握核心科技的企業,從而最終帶領中國製造整體邁入世界之巔。

時事造就英雄,英雄成就未來,致敬偉大,禮讚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