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認為只有聽話的孩子,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優秀,於是對孩子特別嚴厲,讓孩子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不允許孩子做出一點出格的舉動,如果孩子的做法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目標,家長會訓斥孩子,甚至諷刺孩子,認為這樣做會讓孩子長記性,以後會變乖。

孩子太“乖”,並不是一件好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聽話,但是這樣的孩子在性格上會有缺陷,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身上的問題會逐一顯現,到了那個時候,家長再想重新幫助孩子塑造性格,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聽話”的孩子

小麗是一名護士,兒子叫壯壯,由於職業的原因,她為人處世特別嚴謹,絕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不但如此,她對兒子也是這樣要求,當壯壯犯錯了之後,小麗會馬上開始教育,讓壯壯知道自己錯在哪,也會教會壯壯如何改正,壯壯在媽媽嚴厲的管教之下,變得特別乖

有一次,小麗和同事約好,一起帶著孩子去淘氣堡玩,兩個孩子到了淘氣堡之後,變得特別開心,馬上就衝了進去,兩個孩子在玩耍的過程當中,不小心撞在了一起,同事家的孩子鼻子出血了,壯壯是用腦袋撞的,並沒有什麼大礙。

小麗發現後,沒問原因就去把壯壯數落了一頓,壯壯剛想解釋,卻被小麗一句話懟了回去:“你撞的人,你還想狡辯嗎,趕緊給人家道歉。”壯壯很怕媽媽,於是趕緊和小朋友道了歉。

從此之後,壯壯變得特別不愛說話,遇事不爭不搶,在課堂上也不敢舉手發言,更不會與小麗談心,小麗無法知道孩子的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分析

美國心理學協會研究表明,成年時碌碌無為的人,或為生計而發愁,或頻繁更換工作,他們童年時在性格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過於乖巧,科學家表示,一個人小時候越乖巧就越難改掉這個性格。

孩子在小時候過於乖巧,長大後會很痛苦,因為孩子從小就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長大了之後還要接受父母為自己安排的道路,孩子沒有機會表達自己,自己的想法無法被別人知道,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等到孩子成年了之後,雖然年齡已經滿18週歲,但是內心卻像是一個不成熟的孩子。

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七月與安生》,七月小時候特別淘氣,安生十分乖巧,兩個人長大之後,命運出現了很大的不同,讓我們知道小時候太“乖”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孩子過於“乖巧”,會產生哪些影響?

1、不敢對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這些孩子的眼裡,父母很嚴厲,如果想讓父母開心,自己就得聽話,如果自己不乖,父母就會大發雷霆,時間久了,孩子不敢再對父母說出心裡話。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特別沒有安全感,不敢與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喜怒哀樂,孩子只會藏在自己的心裡,孩子長期受到壓抑,難免會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2、沒有人生目標

孩子過於乖巧,和父母失敗的教育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就會為孩子規劃好一切,讓孩子乖乖地按照預設的軌道前行。

這種孩子特別依賴父母,獨立性很差,等到成年之後,孩子不會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會選擇安逸的生活,並且隨波逐流。

3、沒有創新能力

“乖孩子”已經習慣了聽從長輩的意見,而長輩的思想和眼界很有限,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種落後的思想和眼界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讓孩子也會對社會的發展和改變無法接受,孩子的思想會很落後,沒有創新能力,當孩子將來走向工作崗位之後,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家長如何避免養出過於“乖巧”的孩子?

1、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

有些父母對孩子十分寵愛,把這種寵愛變成了溺愛,只要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家長都會提前辦好,也會為孩子規劃好人生,並且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家長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應該鍛鍊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不要怕孩子犯錯誤,因為只有讓孩子犯錯,孩子才會成長,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變得優秀起來。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2、別太強勢

雖然說嚴厲的家長能夠教育出守規矩的孩子,但是嚴厲不等於強勢,家長不要搞混了,孩子年齡比較小,做錯事、走錯路是很正常的情況,如果家長硬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會讓孩子特別反感,表面上表現得很乖,但實際上卻非常叛逆,當孩子將來離開了家庭,叛逆的性格就會表現出來。

孩子雖小,家長也應該尊重孩子,凡事要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過於強勢,這樣可以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對孩子的成長也很有利。

3、別讓孩子失去自我

讓孩子變乖,並不等於讓孩子失去自我,如果是這樣,孩子會變得沒有主見,凡事不會積極爭取。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事情一定要堅持,不要失去自我,面對誘惑時,也要保持初心,遇到困難不要退縮,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迎難而上。

孩子太“乖”,並不是好事,這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

最後我想說,“乖”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標準,只要孩子達到了這種標準就可以,家長不要讓孩子太“乖”,否則就是家長失敗教育的表現。如果家長為了讓孩子變乖而去指導孩子未知的人生,剝奪了本應該屬於孩子的話語權,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缺少歷練,雖然暫時看不出什麼,但是當孩子長大了之後,孩子會面臨更大的困難,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獨立快樂的成長,不要干涉過多。

作者簡介:甜橘媽媽,一名兩歲寶寶的媽媽,每天會與大家分享實用的育兒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家長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