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簡體字還是繁體字?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這要根據個人的喜好來說,在我看來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比方有些人習慣用繁體字感覺有檔次,有人喜歡用簡體字感覺方便明瞭。說起文字,要看文字的起源。就簡單來說中國的漢字,眾所周知我國是多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在先秦時期不同民族所說的語言不同書寫方式也不同,但大都有依據有痕跡可尋的,比方說“馬”“人”“天”等都凝聚著古代人民的智慧,法天法地法自然。後來隨著發展,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融合為了更好的交流發展就出現的變更最廣為人知的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這是民族大融合的明顯標誌。秦始皇的這項功績不可磨滅。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實文字都是在不同的增加或改變。如果從文字的形態來說,先是篆書你會發現他的左右結構會出現反向的現象,接著到隸書的書寫,更顯滄桑。相比較而言,本人還是喜歡隸書的書寫方式,但有時在辦公時卻書寫的更多的是行書的方式,因為便捷。

在近代史中,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對中華民族是有一定影響的,隨著一代文豪提倡白話文的使用和普及,中國文字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動,在我看來這是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正如易經裡有句話,窮則思變。然而我看到的是即使改變也有所不變,不變的是中國人的脊樑,改變為的是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應該是我們所要牢記一點的是,我們是中國人!至於文字的簡體或者繁體到沒有那麼重要了。


似凡亦仙


筆者更喜歡簡體字,理由有如下三點。

一、簡潔實用方便記憶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咸陽。”這是陝西八大怪之一的biang面,biang這個字筆畫之多以至於電腦無法輸入,除了這個字還有好多難以記憶和識別的繁體字,如龍、葳蕤、嫪毐、罣、駑等字其字義難以琢磨更難以記憶影響學習,學習這些繁體字容易消耗掉一個人大量的腦力、體力且無多大意義。如果改用簡體字,簡介明瞭省時省力、方便記憶和學習應用。

二、書寫方便,便於識別

繁體字的筆畫太多,不方便書寫。容易出現錯字、別字,影響閱讀。古書中好多字多用通假字代替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去年有一首很好的歌叫做《生僻字》“煢煢孑立、 沆瀣一氣、踽踽獨行、醍醐灌頂......”繁體字有些過於生僻,再日常生產、生活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改用簡體字書寫方便、筆畫少不容易出錯且便於識別更為實用。

三、一義多字改為一意一字,有利於取消地區隔閡方便交流

魯迅先生寫得短片小說《孔乙己》,相信許多人都讀過。書中描寫的,孔乙己經常向人炫耀到“茴香豆”的“茴”字有七種寫法。其實不光是“茴”字,還有許多其他的字也是一個字有好多中寫法的比如“國”這個字,舊時寫作“國”也寫作"國(方框裡本來不是玉字是個王字,電腦打不出)”現在統一寫作“國”字,只用一種寫法方便人們進行交流。有時不同地域,統一個字寫法也是不同的。比如說粵字和漢字在字形上就有很大不同,統一寫作現代簡體字,方便了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有利於取消地區之間的隔閡。


晨曦水滴人生感悟


簡體字是為了書寫認識方便而做的文字改革,很多是在民間已經約定俗成的基礎上做的規定,簡體字現在流行於大陸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掌握的人數在十四億以上。

1956年由國務院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並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200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明確規定中國推行規範漢字,同時也明確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範圍。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含附表《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以規範字表為準。

記得八十年代初有一次大規模的公佈新的一輪簡體字,現在翻閱那時的報刊雜誌及書籍,有不少還可以看到,這次文字改革,由於脫離實際,存在很多不足,以致沒有多久就偃旗息鼓,沒有進一步的推廣。

繁體字現在流行於臺灣與香港、澳門等小部分地區,其原因是臺灣與大陸的分割以及當時香港、澳門被英國、葡萄牙殖民,沒有普及到港澳臺。現在學習和書寫繁體字的人數大約在三、四千萬人。

至於喜歡簡體字還是繁體字?我的個人觀點事物在發展,天不變,道亦不變。既然天已經不斷變化,道豈可不變?

中國漢字從甲骨文、大小篆、隸書、宋體、草書、楷書一路發展過來,為便於書寫和認識,從繁體字向簡體字發展也是歷史的必然。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現在看來是典型的民族虛無主義,幸好他的預言流產了,否則沒有漢字,中國的文化的根就沒有了。

現在今日頭條上開設欄目的中國臺灣朋友邱毅等,用繁體字,很多年輕人不認識,就不斷留言要求他們用簡體字,其實這有些強人所難,他們學習漢字的時候便是繁體字,要他們用簡體字有難度。他們能夠認識大陸的簡體字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你何不也學一些繁體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下載一個軟件,可以進行簡繁體轉換。

至於喜歡簡體字還是繁體字,說句實話我都喜歡。看古籍時喜歡繁體字,因為更準確,用簡體字有時語焉不詳。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看的是簡體字。

另外欣賞書法時喜歡繁體字,更能顯示漢字的古韻和美好。

總體而言,文字是用的,刪繁就簡是趨勢,但不能跨越。





戚廣崇男科


筆者是一個書法愛好者,自然是沒少和繁體字打交道。我也特喜歡繁體字,深知繁體字的歷史價值以及所承載的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所以今天就繁體字和簡體字,我想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繁體字的文化意義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產物,使用漢字對中國人民來說永遠是文化的象徵。它的意義已經不能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而是文化本身。相對於簡化字而言,繁體字更具代表性和正統性。就這一點恐怕沒人懷疑。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從結繩記事開始到岩石刻畫,再到甲骨文以及後來的繁體字,可以說漢字的每一步發展歷程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漢字還是國家民族統一的紐帶。

二、簡體字的實用性

其實簡化字並不是今人憑空臆造的,這些被稱之為“俗體字”的簡化字在從漢朝再到明清諸多碑文裡都摻雜其中。建國後的簡化字絕大多數就是在千百年來繁體不斷簡化的基礎上推出的,所以說,今天的簡化字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實踐證明簡體字的確方便人們學習和記憶,有利於使用和書寫,特別是有力的配合了當時全國各地的掃盲運動。

所以說漢字簡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化字是國家文化改良必不可少措施手段。漢字從甲骨文慢慢演變到楷書,總的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和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實際就是楷書的簡化。

三、繁簡併存是常態

簡體字的優越性是不少,在提高普及率和降低使用難度的作用方面發揮了有目共睹作用。

但也不得不承認字形的簡化不可避免的破壞了漢字基本結構的穩定性和文化內涵。所以說繁體字不應該也永遠不會被完全摒棄,它是中國文化的根,是研究中國文字發展的活化石,也是廣大的書法愛好者表現書寫藝術的重要載體。這也就是直到今天,在漢字簡化後的幾十年裡,在書法、古籍出版印刷等領域,仍有繁體字的大量應用。也就是說,繁體字所承載的文化一直被珍惜和保存下來。好像大家也在關心漢字會不會還要再次簡化?我個人認為,可能性極小。從國民的容忍度來看漢字進一步簡化的空間不大了。

儘管大陸普遍使用的是簡體字,但臺灣、香港和澳門依舊是使用繁體字,聯合國也將繁體字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加以保護起來,這就說明簡體字和繁體字將會繼續以共存的姿態展現在世界文字的舞臺之上,其所蘊含的文化魅力也將永放光彩。


張先坤


我喜歡簡化字,不喜歡繁體字。理由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相比有如下優點.:

其一、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一直是在演化過程中不斷簡化的,世界上除中國大陸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都在簡化漢字,所以使用簡化字是大勢所趨,與時俱進。

其二、中國大陸規定的簡體字基本源於民間業已流行的簡化寫法,其中一些來自古體,並非憑空創造的,仍然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徵。

其三、簡化漢字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和漢字的數目,因而降低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同時便於書寫和記錄,有利於普及教育。

其四、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等專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體,對於需要閱讀和研究古籍的人來說,想閱讀繁體典籍很容易找到。

其五、大部分受簡化字教育的中國大陸人在閱讀繁體字時並未出現明顯理解困難。

其六、電腦、手機、PDA等數字設備,文字大小有限,簡化漢字因筆畫較簡單,顯示較清楚。


情吟心語


這個簡體字和繁體字問題,必須說明,繁體字並不是都是古代漢字,簡體字也不一定就是近現代漢字。就是說古代原有簡體字,而現代,尤其近代也有繁體字。還有異體字,古代現代都有。為了統一語言文字,中華民國就已經開始建立現代漢語(白話文),主要是漢字形音義的統一規範,現代漢語語法體系的創建以及普通話(當時叫國語、國文)語音的大力推廣。到了新中國的五十年代及以後 ,國務院頒行的《漢語拼音方案》和《漢字簡化方案》標誌著現代漢語的基本形成。一種美麗圓潤端方悅耳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到了21世紀初,國家再次向全民族強制推廣普通話,以《新華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為根本,矯正語音和字形及釋義,即正字、正音和詮釋意義。稱文言文為古代漢語,即與拉丁文一樣的屬於古董的語言文字。加上報刊廣電和因特網的長期晝夜的不斷傳播,時至今日,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然成為名符其實的漢民族共同語,是全世界運用人口最多的一種語言文字。


唐先生4618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喜歡。這兩種字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展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是中國人的瑰寶。中國的文字是以象形象義唯主體演化發展,成長起來的文字,它們穿越了不同的時代空間,從遠古到近代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壯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始祖的偉大發明創造。每一箇中國人都會以它的存在和發展引以驕傲和自豪。

繁體字是最原始的文字,它產生於人類的初始文明,產生於中國人類在與大自然接觸過程中的靈感和人類社會之間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是人的耳眼鼻舌身大腦在自然社會中的延伸和發展。通過繁體的象形文字,現代人可穿越歷史,想象遠古的時空,看到人類發展的軌跡,特別是中華民族的軌跡

。現在有了簡化字,繁體字用的少了,有的繁體字以很少用了。但是他們現在仍是中華民族的最優秀的遣產,是文字的最高藝術,我們可通過書法,繪畫等形式保存發展起來,通過對繁體字的研究探索尋找中華民族的根源和發展歷史。鼓勵激發後人不忘始祖,承前啟後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偉大事業的發展。

簡體字是在共產黨毛主席領導下,在中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健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坐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在五十年代中期由國家搬布的。目的是普及中國全民的文字文化素質,便於書寫,方便使用,推動中華民族的興起和發展,為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強國打下文化基礎。簡體字還為當時建國後的掃盲運動啟到了很大作用。簡體字再加上六十年代初期實行的漢語拼音也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接軌做出了貢獻。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貢獻。

不管是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中華民族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

,文化文字與時具進發展的碩果結晶。這些文字我們不只是喜歡它,今後它們還會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做用和貢獻。


安然29366147


正草隸篆簡,五種字體,我都喜歡。我熱愛祖國的文字。我年近八旬,五種字體,每天各寫一頁。





Deng5111222


一提到簡體字,“不知道的”就說是古代就有?實際上中明清即有的簡體字僅三百多個,而“一簡字”卻是批量簡化多達二千多個,大部分不常用!湊數而已!

胡編舉例:“貯存”變成“貯存”;“佇立”變成“佇立”(隨便加一橫)……這種臆造詞,只有親手造它的“專家”能認得,去他的漢字固有體系!……更可笑的是“國”字之亂造,“國”的圈內本是疆域之意……卻生造個”王”字,不行嗎?那就再加個點唄!

這就是所謂的簡體字!


探索乙


日常公務用簡體,但是練習書法喜歡繁體,從字的結構來說,繁體字結構更嚴謹,中正,還能有助理解字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