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結合現代醫學選穴位

在保持中醫辨證論治特點的基礎上,根據病情,結合現代醫學知識選穴施治,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並有助於對針灸治病機理的研究,促進針灸醫學的發展。對此,我們應該兼收幷蓄,也請各位同仁不妨試上一試,給予反饋。

淺談如何結合現代醫學選穴位

(一)按神經節段選穴

根據現代醫學神經節段學說,發出脊神經的各個脊節,一方面向胸腔、腹腔分出支配內臟的交感、副交感神經,一方面又向體表的一定部位分出知覺神經,二者在脊神經根部存在有交通支。構成內臟神經與軀體神經相互聯繫的橋樑。所以,人體內臟有病就能反應到相應的體表,而體表有病,也能影響到相應神經段支配的內臟。這種“體表-神經節段-內臟”的聯繫,與針灸醫學的“穴位-經絡-內臟”的聯繫十分近似

淺談如何結合現代醫學選穴位

夾脊穴就是體現和實現這種有機聯繫的橋樑和轉輸點。臨床上我們就可以結合這一原理,根據病變部位與神經節段的聯繫,刺灸位於脊神經根部的夾脊穴,來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例如上肢橈側疼痛、麻木、感覺異常,可取頸5~胸1夾脊穴;腹部臟器病變,可選胸5~腰5夾脊穴;股外側皮神經炎,則選取腰1~2夾脊穴。還有截癱、神經根炎、小兒麻痺後遺症、肥大性脊柱炎、肋間神經痛這些多表現肢體癱瘓、疼痛、麻木的脊神經病變,也可以在局部和循經選穴的基礎上加用夾脊穴。

淺談如何結合現代醫學選穴位

(二)按神經幹的走向和分佈選穴

經絡與神經有著密切的聯繫,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刺激神經幹及其末梢部位的腧穴,對某些疾病,尤其是部分神經系統疾病,如面神經麻痺、頸椎病、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痺後遺症等有較好的療效。可選腧穴有牽正(耳垂中心點前方0.5~1寸,有面神經分支,適用於面神經麻痺)、夾承漿(承漿穴旁開1寸,有面、頦神經分支,適用於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面神經痙攣等)、頸臂(鎖骨內1/3與外2/3交點上1寸,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深層正當臂叢神經,適用於手臂麻木、上肢癱瘓)、臂中(掌面腕橫紋與肘橫紋連線之中點,有正中神經和前臂掌側皮神經分佈,適宜於前臂神經痛、上肢癱瘓)、外陰廉(陰廉穴外上方,腹股溝韌帶下一橫指,股動脈搏動處外側,有股神經分佈,適宜於股神經痛、腰腿痛、下肢癱瘓)。

淺談如何結合現代醫學選穴位

(三)結合生理病理學知識,辨證與辨病結合選穴

腦源性疾病如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腦炎後遺症、大腦發育不全、帕金森綜合徵等疾患,其病變多表現在肢體,現代醫學認為病變在腦,所以,這些疾病都可以結合頭部腧穴進行治療。如選取百會、風池、風府、四神聰,或者頭針療法的頭穴區。再如神經衰弱、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症等病,中醫學認為與心、肝、腎等臟腑功能失常有關,而現代醫學還是認為病變在腦,故治療時也應注重在頭部和與腦密切相關的督脈選穴,如百會、風池、風府、本神、神庭、四神聰、大椎、身柱、筋縮等穴。


淺談如何結合現代醫學選穴位

也許很多同仁會對此不屑一顧,還是會批評我越來越偏離中醫了,其實不然,我熱愛中醫也喜歡西醫,對比學習使我明白很多東西,比如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從“醒腦開竅法”中找到例證。。。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