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機械化部隊中的裝甲師和輕裝甲師有什麼區別?

歷史長流水


所謂的輕裝甲師簡稱“輕裝師”或者“輕快師”(輕型快速師),它是介乎於摩托化步兵師和裝甲師之間的一種戰時編制。如果將其定義為“機械化師”吧,編成內輪式車輛的比例又略高,而履帶式車輛嚴重不足,所以它就是德軍在特殊時期一個特殊的部隊編制。

(古德里安)

二戰德軍是最早建立裝甲師建制的軍隊,於1935年組建了首批三個裝甲師,“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為第2裝甲師師長。當時的裝甲師坦克編制數量很龐大,每師即含一個滿編裝甲旅,所以師屬坦克達到561輛甚至以上,波蘭戰役前為指揮靈活,裝甲旅坦克數量被稀釋。並且德國當時的擴軍備戰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所以坦克產量並非一傢伙規模就上去了,到1939年戰爭爆發前,也就3000多輛。

資料顯示,到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時,德國人總共生產了3459輛各型坦克,其中列裝野戰部隊的數量為2983輛(包括1445輛I號坦克、1224輛II號坦克、103輛III號坦克和211輛IV號坦克),加上繳獲捷克的202輛35(t)和78輛38(t),坦克總數量為3263輛,基本還都是輕型坦克。波蘭戰役期間德軍總共有七個裝甲師和四個摩托化師投入作戰,其中五個是正規裝甲師,另外兩個是臨時編組參戰的第10裝甲師和“肯普夫”裝甲師(東普魯士地區編成)。

(第15摩托化軍軍長霍特)

這五個正規裝甲師總共裝備了1625輛坦克(包括674輛I號坦克、707輛II號坦克、41輛III號坦克、117輛IV號坦克和86輛指揮坦克),每師的裝甲單位分別是裝甲旅直屬的一個坦克團、師部直轄的一個裝甲偵察營,平均每師配備坦克325輛。以第1裝甲師為例,主要作戰單位為第1裝甲旅、第1機械化步兵旅,以及炮兵團、工兵營和其他師直屬部隊等。

那麼剩餘的坦克去哪了呢?除了一部分機動用途外,就是組建了四個輕裝甲師,輕裝師的定員為11500人,編制有1個裝甲營(理論值是45輛坦克)和1個機械化步兵旅,其他單位有1個摩托化炮兵團、1個機械化偵察團、1個摩托化工兵營、1個摩托化反坦克營,1個摩托化運輸營等等,連同偵察團的坦克在內,一個輕型裝甲師總計擁有坦克60餘輛。

(隆美爾這會沒參戰呢)

因此德軍的輕型裝甲師與那五個正規裝甲師相比較,坦克數量只佔它們的20%左右,而作戰兵員數則是正規裝甲師的兩倍,可以理解為“簡配裝甲師”,是對裝甲突擊力量的補充,也是由當時德軍的實際情況決定的。輕裝師的額定編製成員的明細是:軍官515人、軍士2670人、士兵8215人、非戰鬥人員100人。

為了能夠伴隨裝甲師進行突擊,輕裝甲師基本實現了摩托化,共裝備汽車1100輛、摩托車1300輛和裝甲車100輛,當然還有1400多輛馬車。戰場壓制和防空火力有75mm野炮36門、105mm榴彈炮18門、 20mm高炮20門和 88mm高炮6門,步兵伴隨火力則有輕型迫擊炮120門、中型迫擊炮60門 、重型迫擊炮12門,以及600多挺機槍和50支反坦克槍,德軍的師屬火力確實不弱。

(德軍機械化步兵)

比如隆美爾在法國戰役期間指揮的第7裝甲師,其前身就是波蘭戰役期間的第2輕裝甲師,時任師長為斯圖姆中將。該師下轄的第66裝甲營和師直共擁有坦克62輛,主要裝備I型、Ⅱ型坦克和少量Ⅲ型坦克,它與第3輕裝甲師共同編成了第15摩托化軍,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0集團軍,軍長正是日後赫赫有名霍特大將,說明一下,當時所有的四個輕裝甲師均編入了龍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

西歐戰役之前,原第1、第2、第3、第4輕裝師改編升格為正規裝甲師,番號分別是第6到第9裝甲師,於是第2輕裝師就成為了第7裝甲師。在戰爭的後續時間裡,德軍也曾經新建若干輕型裝甲師,以作為裝甲師的升級雛型和戰力補充,比如隆美爾1941年2月就任德國“非洲軍”軍長時,最先到達北非戰場的德軍部隊,就是第15裝甲師和第5輕裝甲師,而後者正是諾曼底戰役最先投入反登陸作戰的第21裝甲師。

(德軍輕型裝甲師的坦克部隊)


度度狼gg


1939年波蘭戰役時,德軍投入波蘭戰場的機械化部隊共有15個師,包括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機械化步兵師,這些機械化部隊能佔到波蘭戰役所有兵力的25%。在上個世紀30年代之前,德國國防軍的主流陸軍還是以步兵和騎兵為主,隨著坦克在一戰中的應用以及之後的迅速發展,以坦克集群進行戰術上的突破和迂迴便成為了德軍新型的裝甲主導戰術,隨之應運而生的就是裝甲師編制。而輕裝甲師就是鑑於傳統勢力的騎兵派和新生的裝甲派之間競爭的妥協產物,既有坦克營的編制,而更多的還是步兵。


編制情況:

波蘭戰役時期的裝甲師包括第1、第2、第3、第4、第5、第10和“坎普夫”裝甲師,按照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的設想,1個裝甲師下轄2個坦克團,1個坦克團下轄2個坦克營,一個坦克營下轄4個坦克連,其中3個坦克連裝備Ⅲ號坦克,1個坦克連裝備Ⅳ號坦克。按照這樣的編制來計算,當時1個正規的裝甲師就擁有180輛Ⅲ號坦克和60輛Ⅳ號坦克。

其中,第10裝甲師在波蘭戰役之初剛剛組建,還處在人員和裝備的磨合時期,只是參加了第二階段的戰役。“坎普夫”裝甲師在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像是戰爭中後期裝甲集群的編制,它是由原在東普魯士的國防軍和黨衛軍的裝甲單位臨時編制而成,其實際的戰鬥力可以稱為是“坎普夫”裝甲旅。這兩個裝甲師有1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只有1個坦克團的編制,從坦克數量上只能達到別的裝甲師的一半。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由於Ⅲ號坦克和Ⅳ號坦克的嚴重短缺,缺編的名額用Ⅰ號坦克和Ⅱ號坦克而頂替,即便是這樣,坦克的編制仍然短缺,所以在實際戰場上,每個坦克營的編制縮減為3個坦克連,這樣1個裝甲師的編制就由原來的16個坦克連減為12個坦克連。

輕裝甲師包括第1、第2、第3和第4輕裝師,1個輕裝師的編制包括1個坦克營和2個機械化步兵團(每個團下轄2個機械化步兵營)。這樣1個輕裝師的坦克數量就相當於1個正規裝甲師的25%,而步兵人數則是裝甲師的2倍。這樣看來,並不能說輕裝師的實力就不如裝甲師,因為在實際情況中,也有特殊例子的出現。例如第1輕裝師,除了原來下轄的第65坦克團(實際就是1個坦克營)外,還追加了第11坦克團(下轄2個坦克營),這樣加起來就是3個坦克營共9個坦克連,其實力比第10和“坎普夫”裝甲師要強。


武器裝備情況:

正規的裝甲師需要裝備Ⅲ號坦克、Ⅳ號坦克、Ⅰ號坦克和Ⅱ號坦克,而Ⅲ號坦克在波蘭戰役之初僅有100輛左右,Ⅳ號坦克有200輛左右,其餘都是Ⅰ號坦克和Ⅱ號坦克。Ⅱ號坦克配備了20毫米機關炮,Ⅰ號坦克僅配備兩挺機槍,可以看得出來Ⅰ號坦克和Ⅱ號坦克只能滿足訓練時用,並不能滿足德軍預想的裝甲戰。

輕裝師裝備的是捷克制的35(t)坦克和38(t)坦克,這兩種坦克在機動性和機械性能方面不如德國製造的坦克,但是在火力方面並不遜色,所以大量裝備捷克制坦克的輕裝甲師的戰鬥力要比大量用Ⅰ號坦克和Ⅱ號坦克補缺的裝甲師強。雖然輕裝師在坦克單位的配屬上不如裝甲師,但是輕裝師的坦克空缺會由步兵來補,這樣輕裝師的步兵戰鬥力就要比裝甲師強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