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權傾朝野,弟弟掌管禁軍,為何最後輸給了沒有實權的司馬懿?

泥丫


漢末三國是個超級大亂世,與局勢動盪不安相伴而生的,是層出不窮的奇人異士。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人盡掌天下兵權卻向政敵束手投降,最終落得被誅滅三族的下場,實在是窩囊至極。此人,便是曹操的養孫曹爽。


曹爽字昭伯,是大司馬曹真(曹操的養子)的長子,年少時經常出入宮廷,因為性格謹慎、為人持重頗受文帝曹丕的欣賞,並與明帝曹叡自幼交好。等到曹叡繼位後,曹爽得到刻意提拔,由散騎常侍做起,最終晉升為武衛將軍,負責統領宿衛禁兵。等到曹真薨逝後,曹爽又繼承其父的邵陵侯爵位。



明帝臨終前曾發佈遺命,準備進拜叔父燕王曹宇為大將軍,以曹爽等人為輔,共同輔佐太子曹芳登基、治國。然而明帝的想法卻遭到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的橫加阻攔,兩人以曹宇生性駑鈍、難堪大任為由,勸說明帝將輔政大權交給曹爽、司馬懿,並得到後者同意。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駕崩,曹芳繼位為帝,曹爽被進拜為大將軍,與太尉司馬懿一起輔政。


曹爽輔政之初,凡事都與司馬懿商議後才敢採取行動,而司馬懿也對曹爽以禮相待,二人關係融洽,頗有種親密無間的意思。然而隨著曹爽地位的鞏固、名望的增加,在他身邊逐漸聚集起一幫趨炎附勢的小人,他們為了討好曹爽,便多次慫恿他要大權獨攬,不要事事都想司馬懿請教。其中,尤以散騎侍郎丁謐為甚。



曹爽素無主見,覺得丁謐所言有理,於是在他的建議下,將司馬懿晉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並乘機削去他的軍權。緊接著,曹爽又命弟弟曹羲、曹訓、曹彥分掌禁軍,表弟夏侯玄總統諸將,親信何晏、鄧颺、丁謐主管尚書檯,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由此盡掌天下兵權、人事權、監察權等等,完全架空司馬懿。


司馬懿雖然不甘心被架空,但他深知曹爽此時氣勢正盛、黨徒眾多,一時間還不能與其抗衡,便開始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屢屢裝病在家休養,但暗地裡卻一直在培植黨羽、拉攏反曹爽勢力,以等待反戈一擊的時刻。曹爽是個沒腦子的憨貨,以為司馬懿真的老邁不堪任事,便開始變得更加獨斷專行、飛揚跋扈。



在正始八年(247年)左右,曹爽的專橫跋扈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此時的他,不僅敢於把郭太后驅逐至永寧宮,享用皇帝級的飲食、車馬和衣服,甚至還把明帝的數位才人納為妻妾,其行為已構成嚴重的“狂悖”、“僭越”罪。不僅如此,曹爽還任意欺凌朝臣、勒索州郡牧守,由是引起朝野內外的強烈憤慨。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老臣便在暗中與司馬懿勾結,意在罷黜曹爽、挽救國家。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曹爽兄弟率領心腹黨羽,同魏帝曹芳一起,集體出城拜祭明帝的高平陵。此時,在家中裝病多年的司馬懿,利用洛陽城內防守空虛的良機,馬上從病床上跳下來,而後火速召集黨羽,假借郭太后之名關閉洛陽城門,並宣佈曹爽集團一系列罪狀,準備對他們“一鍋端”。



司馬懿起事後,任用大司農桓範為中領軍,命其火速接管曹羲統領的禁軍,而後者卻出城投奔曹爽。桓範見到曹爽後,建議他利用手握天下兵馬大權的優勢,趕緊率軍進駐許昌,然後以皇帝的命令號召天下勤王,並保證若能實施此計,必能平定內亂、誅殺司馬懿。然而曹爽兄弟都是憨貨,因為擔心家眷在洛陽城內的安全,竟然遲遲拿不定主意。


就在曹爽兄弟猶豫不決之際,司馬懿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來做說客,假意承諾他們只要肯交出兵權、官職,便可以既往不咎,並繼續享受奢華的侯爵生活。曹爽兄弟一向信任許允、陳泰的為人,所以聞言大喜,並就此決定交權投降(“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說爽,使早自歸罪。爽於是遣允、泰詣宣王,歸罪請死,乃通宣王奏事。”見《三國志·卷九》)。



然而令曹爽兄弟沒想到的是,他們剛一交權,司馬懿便“食言自肥”,以“謀反”的罪名誅殺其三族(“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引文同上)。可嘆曹爽手握一把“好牌”,卻因為輕信政敵而走上絕路,實在是愚蠢至極。



文史磚家


曹爽權傾朝野不假,他弟弟羲掌管禁軍不假,司馬懿當時沒有實權也不假,但曹爽就是輸了,司馬懿就是贏了,這其中,雖然固然有很大運氣的成分存在。

但是司馬懿的智謀碾壓曹爽,這才是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完勝曹爽的關鍵。

曹爽為非作歹,司馬懿韜光養晦

曹爽是大將軍曹真的兒子,他在入駐中樞之前,資歷和威望都非常淺。他的名望遠不如司馬懿這樣德高望重、戰功卓著的元老。

魏明帝臨終託孤給曹爽和司馬懿,其中曹爽是被突擊提拔的,而司馬懿作為曹魏三朝元老,若不在輔政大臣之列,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魏明帝突擊提拔曹爽擔任輔政大臣,目的就是為了制約司馬懿。

一開始,曹爽對司馬懿還算尊敬,畢竟司馬懿是三朝元老。有什麼事,曹爽也會找司馬懿商量,兩個人相安無事。後來曹爽在何晏、丁謐、鄧颺的攛掇下,大肆排擠司馬懿,司馬懿見狀就裝慫,遠離朝堂,避其鋒芒。

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及晏等進用,鹹共推戴,說爽以權重不宜委之於人。乃以晏、颺、謐為尚書,晏典選舉,軌司隸校尉,勝河南尹,諸事希復由宣王。宣王遂稱疾避爽。-《三國志·魏志·曹爽列傳》

曹爽獨攬朝政,卻完全沒有理政的能力。他提拔重用的,都是他的心腹。而這些人和曹爽一樣才智低劣,把朝政搞得一團糟。為了穩固自己的權位,曹爽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完全掌握了曹魏的禁軍。

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三國志·魏志·曹爽列傳》

曹爽身居高位,以宰輔的身份執掌曹魏,理應盡心竭力,匡君輔國,他卻胡作非為,把曹魏都快玩崩了。

重臣普遍不滿,司馬懿乘機聯合朝臣對付曹爽

曹爽胡作非為的行為,引發了很多曹魏重臣的不滿。這些朝臣認為,如果再任由曹爽這麼搞下去,曹魏遲早完蛋。


曹魏重臣對曹爽不滿的情緒,很快被司馬懿所知悉。司馬懿絕對翻身的機會來了。

儘管司馬懿被排除在中樞之外,但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在軍隊擔任高級將領,而且司馬懿平時裝病,暗地裡卻偷偷養了三千死士。這三千死士平時在市井,司馬懿一聲招呼,他們立馬聚攏在司馬懿身邊,為司馬家族效勞。

有了這些這些力量,司馬懿還拉上高柔、蔣濟這些重臣,一起發動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曹爽兄弟和親信,陪同少帝曹芳去郊外謁陵。司馬懿馬上行動,他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攻佔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這就意味著司馬懿掐斷了曹羲和禁軍之間的聯繫,曹羲無法聯絡禁軍支援他和曹爽。

而且,司馬懿還讓司徒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佔據曹爽營地;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佔據曹羲營地。這就意味著司馬懿佔領了曹爽和曹羲的大本營,曹爽和曹羲根本無力反抗。

所以,儘管曹爽權傾朝野,他弟弟羲掌管禁軍。看似擁有絕對優勢,但是司馬懿兩招就化解掉了曹爽和曹羲的大部分優勢。

但是曹爽和曹羲還是有最後一個優勢,那就是皇帝曹芳在自己手裡。這是個重要砝碼。可惜曹爽並沒有利用,而是直接放棄了。

使詐騙曹爽投降,言而無信滅其三族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桓範乘亂溜出洛陽,投奔了曹爽。

司馬懿聽到情況,大喊糟了,對蔣濟說:“曹爽的智囊去了!”蔣濟說“雖然桓範很有計謀,但是曹爽這樣的庸才,駑馬戀棧,一定不會聽頭他的。不值得憂慮”。

桓範見到曹爽之後,力勸曹爽把曹芳帶到許昌去,同時以曹芳的名義,下令各地勤王,討伐司馬懿。但是曹爽猶豫不決。

與此同時,司馬懿讓蔣濟又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是想罷免他們的官職,不會害他們的姓名,同時還能保他們富貴。司馬懿又派曹爽非常信任的部將尹大目去勸降曹爽,聲稱曹爽只要投降,一切好商量。

曹爽輕信了司馬懿,決定投降司馬懿。不久,司馬懿以曹爽謀反的名義,滅曹爽三族。

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併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的智商,簡直就是碾壓曹爽。曹爽根本沒有和司馬懿過招的機會,就被司馬懿幹翻了,這就是智商的優勢。

結語

在高平陵之變中,雖然曹爽擁有實力優勢,但是司馬懿擁有自己的智商優勢。

司馬懿憑藉智商優勢,完勝曹爽的實力優勢。

實力當然重要,但是智商更重要。司馬懿在智商方面,絕對是超一流,對曹爽進行了降為打擊,曹爽焉能不敗?


袁衛宇


曹爽權傾朝野,弟弟掌管禁軍,為何最後輸給了沒有實權的司馬懿?

  有兵有權,最後卻被人家滅了,曹爽,實在是不行,典型的爛泥扶不上牆。為什麼會輸?文一點,用辛憲英這個女人的話來說,就是:“曹爽與太傅俱受託之任,而獨專權勢,行以驕奢,於王室不忠,於人道不直。”

  曹爽在政治上,小白。他開罪了哪些人?

  在朝中,他把大刀對準了同為託孤大臣的司馬懿。司馬懿四朝元老,別說此前為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單憑他的資歷,就該供起來,何況司馬懿這個時候,還是個忠良,是功臣的代表人物,曹爽上來就要攆人,不帶這麼玩的。

  曹爽架空了司馬懿,獨掌權柄,安排了無數親黨,這廝,也實在是沒有自知之明,誰都知道,曹爽要不是皇族出身,要不是姓得好,他憑什麼與司馬懿並列呢?這下好了,上位也就上位了,但卻排擠無數功臣,阿狗阿貓都升級了,讓立下不世之功的那些老臣們,情何以堪?這還不算,就連燕王曹宇,這個賢王,他給耍計,把人趕出京城,涼了皇族和功臣們的心。

  相較於朝政,他私德也有虧。曹爽上位後,各種不法,什麼貪汙納賄,什麼接收明帝后宮,自比皇帝規格……這些都是能置人於死地的,更別說各種敗仗,各種損耗了,怎麼說呢,無大能。

  在後宮,他把郭太后給攆了。雖然人家郭太后不是曹芳親媽,但是大義在那裡擺著,曹爽一上來,就把人家郭太后給遷到永寧宮——要是扶自己人也就罷了,可曹爽也沒這麼幹,聰明人不得拉攏她,然後藉此掌控小皇帝呢嘛?他倒好,把人家皇太后給軟禁了起來,犯上之心,路人皆知。

  曹爽政治無知,高平陵政變發生時,小皇帝曹芳就在他身邊,因為當時是去祭魏明帝的,司馬懿請皇太后懿旨,佔據洛水浮橋,關閉洛陽城,接管曹爽的職權,接收他兄弟的禁軍,曹爽收到彈劾表,不敢告知曹芳。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放棄了自己手中最好的皇帝牌,沒有藉機討伐司馬懿,而是傻傻地回洛陽投降。

  總之,曹爽無能無德無知,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即使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別的人站出來滅了他,早晚而已。(文/宛如清揚)

是為拋磚引玉之答。


宛如清揚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那麼,在政變之前,司馬懿並無實權,司馬懿為何能夠戰勝曹爽?

在曹叡死後,任命曹爽和司馬懿作為顧命大臣,曹爽的父親曹真歷任三朝,先後抵抗諸葛亮北伐和東吳北伐,為曹魏大將,為人也十分將士之心,朝中威望極高,曹叡對他非常倚重,在他病逝之後任命曹爽接替曹真爵位。曹爽作為曹氏宗親,剛開始和司馬懿共同輔政之時,對司馬懿頗為敬重,朝中之事都和司馬懿商議,之後聽從丁謐之策,架空司馬懿,讓司馬懿擔任太傅虛職,朝中之事也不再過問司馬懿;讓自己弟弟曹羲掌管宮內禁軍,並且任用了許多名聲浮誇之人,獨攬朝政,這些人經常妄改朝議,任人唯親,引起了朝中許多人的不滿,但是朝中軍權和政權都在曹爽之手,當時也無人敢言。司馬懿也被曹爽徹底壓制,而這一壓制就是十年。

在公元249年曹爽兄弟陪同少帝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當時曹爽同鄉桓範建議曹爽,如果出城最好是不要都去,曹爽兄弟中留下一人在城中以防不測,曹爽認為朝廷軍政大權都在自己手中,沒有什麼好顧慮的,所以不聽桓範建議直接帶領曹羲一起出城,因為他在前一年曾經派李勝試探司馬懿情況,司馬懿病重不久將逝,沒人能威脅到自己。

此時認清形勢的人很少,很多人都以為司馬懿作為四朝元老,曹魏肱骨大臣為國家而欲除曹爽,而大司農桓範認識得很清楚,他知道司馬懿其實是打算誅殺曹爽以代之,讓司馬氏上位,他逃出洛陽城面見曹爽,司馬懿聽說桓範逃跑後大驚,想著桓範如果給曹爽出主意,那麼自己就完了,蔣濟卻說桓範足智多謀,但曹爽只會考慮家中老小,肯定不會聽從桓範的建議,讓司馬懿放心。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時,曹魏許多大臣都是支持司馬懿的,並且都認為司馬懿是為曹魏政權著想,削除擅權之臣,再加上曹爽兄弟不得人心,弄的朝政混亂不堪,所以都支持司馬懿,但就靠這些還不足以絆倒曹爽兄弟,曹爽天子在手,而且自己又有大權,可以完全無視司馬懿,挾天子而號召魏國其他力量與之對抗,司馬懿單憑佔據洛陽城完全不是對手,但正如桓範所說曹爽兄弟真是和豬狗一樣窩囊,自己直接主動放棄給是司馬懿送助攻,有這樣的領導,任誰在有能力也無濟於事。而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政變成功之後,任用之人也是自己心腹之人,這些人能力是有,但是都是忠於司馬家之人,之後更是為司馬氏篡權做了莫大貢獻,實在是諷刺。

司馬懿能夠戰勝曹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諸多世家大族對士族領袖司馬懿鼎力支持,而對曹爽的改革則強烈抵制乃至仇視;

曹爽接受魏明帝曹睿的託孤重任後,他實際上擔任的角色是曹睿治國方針的延續者和魏國國策的改革者,尤其是魏國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改革者。而眾所周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曹丕稱帝時,為獲取魏國諸多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遂特意交由世家大族來掌控的人才選拔制度。將選拔人才制度交由世家大族把持的魏文帝曹丕。

這個作為曹丕稱帝之交易籌碼的人才選拔制度,雖然初期選拔人才時確實兼顧了被選拔人員的家世、品德和才能,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世家大族子弟憑藉父祖輩高官的“推薦”當上高官,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選拔原則逐漸變得越來越任人唯親化和唯家世化。

曹爽的這樣一改革,簡直就是在變相地砸世家大族子弟們的飯碗和前途,各世家大族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會非常不願意,於是他們開始支持世家大族的領袖司馬懿,希圖司馬懿掌權後能夠恢復九品中正制原來有利於他們的那種人才選拔模式,而司馬懿家族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受益者,自然樂見與各世家大族合作對抗曹爽。於是,在獲取各世家大族的支持和擁護方面,曹爽敗於司馬懿。

二,大多數中間派對曹爽改革派逐漸失望,並踴躍向司馬懿一方投靠;

曹爽在執政初期,因為太顧及輿論壓力,遂被各世家大族玩弄於股掌之間,之後曹爽為了雪恥,也為了加快改革進程,便開始施展強硬的執政風格和強勢的處事態度,這在執政效率提升的不經意間,也得罪了本可以從新政中受益進而支持改革派的大多數中間派。

對於父親的好友蔣濟,曹芳剛登基稱帝時,蔣濟擔任中領軍職務,可任人唯親的曹爽愣是將蔣濟封為太尉,並藉機讓弟弟曹羲頂替蔣濟當上了中領軍。多年前,蔣濟和曹真是至交好友,如今好友兒子大權在握了,自己卻被這位賢侄剝奪了兵權,曹爽的這種不信任感,自然讓蔣濟心裡非常難受。同時,他對曹爽搞的政治改革也腹誹不已,且多次直言不諱地抨擊時政,漸漸地,他與同樣不支持改革的司馬懿越走越近。

同時,曹爽把甄德和郭建的後臺老闆郭太后也得罪透了。不久,郭太后被曹爽強行遷到永寧宮,失去了垂簾聽政的權力。這樣,不能通過參政為家族人謀福利的郭太后也自然而然地向司馬家族靠攏。對於自詡曹魏忠臣的司馬懿三弟司馬孚,曹爽雖然依舊讓其擔任尚書令,但尚書檯的主要職權,已被曹爽的親信何晏、丁謐、鄧颺等人完全掌握,司馬孚徹底被架空,為保全家族重掌實權,司馬孚只得投向哥哥司馬懿一方。

總之,除了大司農桓範和小時玩伴毌丘儉,曹爽的一意孤行,將很多本可以結為盟友的中間派硬生生推給了實力已經非常強大的司馬懿一派。所以,在籠絡廣大中間派方面,曹爽敗於司馬懿。

三,皇族宗室的持續勢弱及曹爽對此勢力的猜忌忌憚,導致曹爽派無宗室相助而進一步孤立化;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駕崩前,曹睿本打算讓燕王曹宇、曹肇、曹爽、夏侯獻、秦朗這五人聯合輔政,不過,由於中書省孫姿、劉放的從中干預及暗箱操作,曹宇、曹肇、夏侯獻、秦朗等四位宗室大臣均被剝奪了輔政權。取而代之的是,太尉司馬懿和曹睿新任的大將軍曹爽掌握了輔政大權。排擠掉諸多曹魏宗室進而掌握輔政大權的這一經歷,既令曹爽得嘗躋身為唯一宗室大臣掌握軍政大權的快意,又令曹爽對曾有資格與自己共同輔政之宗室大臣們心懷忌憚,就如魏文帝曹丕猜忌諸藩王一樣。









富士康一哥


《戰國策》裡有一個故事:鄒忌身高八尺,神采煥發,容貌俊美。

一日清晨,他穿戴打扮好,看著鏡子問妻子: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誰更俊美?”

妻子說:“您俊美得很,徐公哪能跟您比。”

徐公是齊國出了名的美男子,鄒忌不自信,又去問了到家拜訪的客人,結果客人也是一樣的回答。

翌日,徐公來家裡做客,鄒忌細細打量他,發現徐公比自己俊美得多,自己根本比不上他。

鄒忌不禁感嘆:“妻子說我俊美,是偏愛我;客人說我俊美,是有求於我啊!”




鄒忌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是因為他不受外界的干擾。而曹爽就不一樣了,受了魏明帝的臨終託付,加上自己是曹氏子孫,便以為功高蓋主,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以為天下離了他就不行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曹爽是一個浮躁不安,不能容忍且善於嫉妒的人。他想要大權在握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是一個有眼光,也是一個做大事的人,他知道曹爽的性格。在這種時候,避開他的鋒芒,任意曹爽打壓,在家裝病等待時機。 在曹爽以為成功打壓司馬懿後,他不僅獨攬朝政大權,到處樹立親信黨羽,多次更改制度,還開始了自己驕奢無度的生活。飲食衣服都和皇帝相同,皇宮裡才有的東西,在他家裡到處都是。同時還違規修建宮殿供自己享樂玩用………而曹爽這種的做法,正中司馬懿的下懷。





等到曹爽帶領所有的人都出去祭祀時,司馬懿開始反攻。最後將權力不費摧毀之力,從曹爽的手中奪過來。本來曹爽還有反擊的機會,奈何智商情商都佔線了。不僅白白丟失了自己的卿卿性命,還將曹操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讓。 俗話說:金無赤足,人無完人。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因為危險都會時刻來臨,這些挑戰來自於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數時候我們無法避免。只能將傷害係數減低到最低程度。


火涅國度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重,將年僅8歲的太子曹芳託付給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曹芳繼位後,賜給曹爽“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特權。可是曹爽還不滿足,聽從親信丁謐的計策,“明升暗降”,將司馬懿升為太傅,削去司馬懿的軍權。

同時,曹爽任命兄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從此,曹爽兄弟們牢牢將禁軍抓在手裡。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爽的表弟夏侯玄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軍事,掌握地方軍隊。

而司馬懿呢,是有名無實的太傅,賦閒在家,3000死士還是司馬師暗中陰養的。司馬懿的親信蔣濟,也被升為沒有實權的太尉。

不誇張地說,司馬懿和曹爽差距太大了,一個只是暗地裡蓄養的3000死士,另一個掌握京城大部分禁兵,還有部分邊軍;一個是賦閒在家,另一個是大將軍。這實力對比,太懸殊了。然而雙方爭鬥結果卻大跌眼鏡,擁有數十萬軍隊的曹爽完敗,被誅滅三族,分析如下。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聽從了何晏等人之謀,將郭太后幽禁在永寧宮,真正掌握了曹魏大權,“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就是當時曹爽的真實寫照。曹爽任用自己的親信丁謐、何晏、鄧颺為尚書,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等等。曹爽重用這些浮華而毫無聲望的閒人,掌握了朝政大權。

權臣曹爽有點飄了,他認為朝堂之上已經沒有人能夠和自己一較高下了,連與自己父親齊名的太傅司馬懿也不能。於是他的飲食、車馬和衣服都按照皇帝的標準來準備。最過分的是,曹爽還私自將魏明帝曹叡的七、八個才人,作為自己的妻妾。曹爽在取得大權後,開始貪圖享受,多次與何晏等人飲酒作樂,如當年的魏明帝曹叡後期一樣奢侈。

曹爽不聽同鄉大司農桓範曹爽兄弟不宜同時離開的建議,每次都是和兄弟們一同離開京城洛陽遊玩打獵。公元249年,曹爽兄弟幾人都陪著皇帝曹芳離開了京城,前去高平陵給曹叡掃墓。

這一次,老態龍鍾的司馬懿抓住了機會,從病床上一躍而起,迅速召集3000死士,搶佔皇宮和洛陽城門。

司馬懿向被曹爽幽閉的郭太后上奏,稱曹爽兄弟敗亂國典、擅權營私,想要請太后罷免曹爽。他與蔣濟等人佔據洛水浮橋,關閉洛陽城門,任命司徒高柔假節代理大將軍事,接管曹爽的職權;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的禁軍。

那麼此時的曹爽是如何應對的呢?

雖然曹爽掌握大部分兵權,卻駑馬戀棧

曹爽在接到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報告後,一時驚慌失措,不敢稟告曹芳。當時從洛陽逃出的大司農桓範力勸曹爽帶皇帝到許昌,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全國兵馬討伐司馬懿。曹爽由於擔憂在京城的家人安危,猶豫未決。他是一個“顧家”的好男人,沒有為了自己的權勢,而將自己的家人棄之不顧。

雖然此時的曹爽還是大將軍,還掌握著曹魏全國大部分兵力,可是司馬懿認為曹爽“駑馬戀棧”,認為曹爽不會丟棄自己的一家老小不管不顧的。曹爽因“駑馬戀棧”,最後反而丟失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家老小的性命。

大司農桓範出赴爽,蔣濟言於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晉書》)

雖然司馬懿僅有3000死士,卻奮力一搏

司馬懿在被曹爽架空後,一直暗中聯絡反對曹爽的老臣,暗中培養3000死士。這最後這幾年中,司馬懿一直等待機會,等曹爽完全放下戒備,這才動手。其實,司馬懿還是在賭,賭曹爽“駑馬戀棧”,捨不得放棄自己在京城的家人。3000死士和曹魏數十萬軍隊相比,力量確實相差懸殊。司馬懿這是奮力一搏,最後成功了。

結語:

高平陵之變,曹爽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沒有他的父親曹真的殺伐果斷,還在幻想如果自己放下武器,就可以繼續當一個富家翁。而司馬懿久經戰陣,也懂得抓住機會,抓住曹爽的弱點,一擊必中,將政敵曹爽徹底搞垮。

“駑馬戀棧”就是貪圖享樂,沒有大志向的意思。司馬懿“看透了”曹爽,用“駑馬戀棧”四個字一針見血地指出曹爽的缺點,於是在曹爽兄弟幾人陪著皇帝曹芳前去高平陵掃墓之機,發動了政變。他這是在賭博,用自己的3000死士對抗曹爽掌握的數十萬軍隊,他賭贏了。


魁哥說歷史


我來淺談一下。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政治鬥爭向來取決於人,而不是權力和武器。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事例很多。曹爽兄弟的失敗是敗在人,而不是權勢。縱觀曹爽的為人,他只是一個縱情享樂、缺謀少識之徒。遠不是司馬懿老謀深算的對手。這一點,從司農桓範多次提醒曹爽兄弟要儘早除掉司馬父子而曹爽未聽從就能看出來。

其次,曹爽兄弟並非帥才。政治鬥爭就如同一場戰爭,統帥如果缺乏膽識判斷,再好的軍隊也要輸的精光。掌管禁軍也未必能贏。況且禁軍的一部已經在司馬師的控制之下。曹爽兄弟執政十年,聲色犬馬,鶯歌燕舞,貪圖安逸,而司馬懿父子卻是枕戈待旦,伺機待動。對於司馬父子的動向,曹爽兄弟沒有任何防範。

第三,高平陵之變發生,曹爽更是顯出驚慌失措之舉。沒有及時召集親信商議對策,南下許昌勤王。而是等待對方消息,準備妥協。而此時的司馬懿只是佔領了首都洛陽,並無絕對的勝算。是曹爽兄弟的態度,堅定了司馬懿必勝的信心。


優秀的米老鼠96


想要你滅亡,先讓你瘋狂!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一場大病要了命,8歲的曹芳繼承了皇位,明帝在臨終前將皇權交給了司馬懿和曹爽,來輔佐幼帝,有人將曹叡的這次託孤給一個形象的比喻:“把小乳豬託給狼外婆照看!”

曹叡託孤

原因是曹爽、司馬懿都是外人,都有對皇權的覬覦之心!曹爽是曹操收養的兒子曹真的兒子,雖然姓曹,但是跟曹操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司馬懿呢?是被曹操定義為:“鷹視狼顧”之人,不可親掌兵權,時刻要防範的人,害怕他變成狼外婆,竄謀曹氏天下!

今天這個託孤,比較有意思了,全部託付給了兩個想要皇權的人!無論怎樣,人家曹叡就是這麼幹的!

曹叡駕鶴西去以後,曹芳年幼執掌不了國事,國家一切事務由託孤重臣曹爽和司馬懿決斷,皇權這個神奇的指揮棒,讓朝臣開始了新一輪的站隊,有人選擇曹爽、有人選擇司馬懿,還有更多的人選擇了觀望!

在少帝給予曹爽“劍履上殿,入朝不拜、贊拜不名”的神奇待遇後,權力讓曹爽失去了重心,開始飄飄然了,開始了他“自作孽,不可活”的執政之旅!

曹爽劇照

通過曹爽的一系列騷操作,確實把朝廷經營的固若金湯,司馬懿被邊緣化,扔在了一邊,確實如題主所說:“無權、無兵”的狀態。曹爽權力的整體佈置:

架空司馬懿

東漢末年的朝官制度,掌握權力的是大將軍和太尉,大將軍主管軍事,太尉主管國政,軍政兩條線,本來相安無事,但是曹爽玩了一手“明升暗降”將司馬懿搞成了三公之一的太傅,從實權派變成了虛職——國家名譽副主席!通過這一招,將司馬懿的國政權力掌握在手中。

掌握軍隊

皇城的鞏固,依託的是武裝力量,拱衛京師的部隊是一個皇權穩定的核心,曹爽深知這一點,將拱衛京師的五大部隊(大內侍衛和禁軍,御林軍,皇城巡防部隊,九門防禦力量,皇城外周部隊),天子親掌御林軍以及內衛部隊,大將軍親掌巡防部隊和九門防禦力量,曹爽通過職權將自己弟弟,安插在軍隊中,掌握軍隊的大部分權力。

爽弟羲為中領軍,訓武衛將軍,彥散騎常侍侍講,其餘諸弟,皆以列侯侍從,出入禁闥

來把軍隊牢牢的掌控了,在了自己的手中。

掌控朝廷

東漢時期,國家運轉權力機構,主要在在上書,主管天下的人員的差距和整體,主要目的是選官,基本上掌控了詩人的上升通道和渠道。

在如此形勢下,似乎曹爽把曹魏天下掌控的滴水不漏,將三朝老臣司馬懿,已經放在了邊緣,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但他忘記了世間還有一個大道叫做義和天下人心,打了他一敗塗地。

任用自己的親信,掌控京城!得罪了士人,把士人都推給了自己的對手司馬懿。

曹爽的第一個昏招就是,重用曾經曹叡不用的一些人,將他們強行安置在重點崗位上,而且這些人與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來自於汝南,曹爽所作所為給天下人一個重要的信號:重用汝南士人。

無疑,曹爽此舉得罪了其他州郡士人,尤其是得罪了南陽士人、潁川士人、山陽士人的大族,曹爽此舉是典型的得了芝麻,丟了西瓜。同時得罪了曾經還在崗位上的一些現任官員,曹爽為了扶正自己人,必然讓別人下崗,這個矛盾是尖銳,其中有一個叫王觀,就是一個在一線的受害者,也是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戰的時候,最賣力的一個小夥子,充分反映了當時官場對曹爽一干人等的仇恨。

驕奢淫逸,貪汙受賄,仗勢欺人,志強凌弱,把持觀望太多的詩人全部推給了司馬懿。

自從曹爽任命丁、鄧、桓等4人上臺之後,開始大肆揮霍,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開始打壓對手,任用自己的親信,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將本來在朝堂上,持觀望態度的士族全部推向了司馬懿這一邊,司馬懿對這夥人保持的態度是拉攏,通過這一招的實施,曹爽將自己本來就不夠強壯的力量又進一步的削弱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盧毓,被羅織罪名下獄,司馬懿聚全力營救,才倖免於難!這是一個殘害士人的代表!

幽禁皇太后,得罪皇族,將曹氏家族的力量推向了司馬懿一邊。

曹爽最大的錯誤就是將有名無分的太后推到了司馬懿這一邊,按照曹丕的規定:皇后不能參政,太后本身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但是作為皇帝曹芳的母親,也具有一定的話語權,曹爽為了將這個話語權降到最低,採取了一個極端手法,將皇太后幽禁起來,讓他不得參與朝政,曹爽敢於對皇后下手,其他的皇族的待遇,肯定也是一落千丈,此舉將曹氏皇族一干人等得罪的一塌糊塗,給將來司馬懿發動政變,立馬下詔提供了有力的契機。

僭越禮制,曹爽將自己推向了儒家人的對立面。

曹爽經過一番操作和連續換人,自以為將朝廷鞏固的固若金湯,然後開始翹辮子了,驕奢淫逸,拉幫結夥,自己的行為雖然做得隱秘,但是人在做天在看,司馬懿把謀反的罪名加在草爽的頭上的時候,沒有一個是人給曹爽說話,也沒有一個人認為司馬懿給扣的罪名不合理,說明了一個問題,曹爽的行為確實過激了,危害到了大家心目中的天子皇權,已經有違天道,違背常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是“天作孽,不可活”的狀態。

僭越禮制在尊儒尊孔的時代,是大逆不道的行為,所有的士人以和這樣人交往,視為恥辱,而曹爽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用天子儀仗,坐天子車駕,處處跟天子一樣,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臣子,違背了“君君臣臣”的倫理關係!已經將全天下士人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此時已經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隨時都有可能崩盤的後果,但是曹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依舊我行我素,禍亂天下。

曹爽執政的時代,沒有給司馬懿很多表現機會,也沒有給司馬懿一個表演機會,司馬懿上臺的表演只是最後,裝病和發動高平陵之變。

綜上所述,曹爽通過手段,攫取了政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把自己孤立了起來,失去了執政之基,把自己的敵人全部變成了司馬懿的盟友,把自己搞死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曹爽自作孽,讓司馬懿順利贏得了高平陵成功!


小人物F


曹爽與司馬懿同為託孤大臣,可是曹爽卻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架空司馬懿。司馬懿通過詐病,讓曹爽放鬆了警惕。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桓範帶著兵符逃出洛陽,建議曹爽利用虎符和皇帝在自己手上的優勢,下詔命令各路兵馬勤王,討伐叛賊司馬懿。可是曹爽卻接受了侍中許允和尚書陳泰的勸降,拒絕了桓範的建議。

曹爽為什麼不聽桓範建議討伐司馬懿,而選擇束手就擒呢?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曹爽的軍事表現實在差勁

公元244年,大將軍曹爽不顧司馬懿反對,率領10餘萬大軍進攻漢中。卻在興勢被王平不到2萬漢中守軍擋在興勢。遠在洛陽的司馬懿意識到大事不妙,寫信勸阻曹爽說,進不能打敗蜀漢,退又會被蜀漢截擊,到時候誰來承擔失敗的責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郭淮率先撤退,最終,毫無進展的曹爽終於被迫撤退。但是果然如同司馬懿的預料,現在撤退已經太遲了。蜀漢軍隊在曹爽退軍路上截擊魏軍,魏軍大敗。為了避免全軍覆沒的危險,只能拋棄糧草、軍馬等物資,倉皇逃竄。此戰魏國不僅損兵折將,還讓魏國關中地區積蓄多年的物資損失殆盡,王平更以興勢大捷揚名天下,為蜀漢續命二十年。反觀司馬懿,雖然有滷城之戰的失利,但是對手畢竟是諸葛亮,而且儘量減少了損失,最終還是成功抵禦了諸葛亮的入侵。

明明司馬懿都寫信告知了危險,郭淮都已經先一步撤退了,曹爽依然一意孤行繼續進攻,最後居然敗給了一介小將王平手上。興勢之戰以後曹爽依然剛愎自用,不採納司馬懿的建議,第二年又被吳國打敗。司馬懿先後平定新城孟達,遼東公孫淵,擊敗吳將朱然、嚇退諸葛恪,兩次抵禦諸葛亮北伐,可謂功勳卓著。曹爽卻是征伐無功,損兵折將。軍事上的表現司馬懿遠遠好於曹爽,以至於曹爽在軍隊中的威望遠遠低於司馬懿。司馬懿即使失去兵權,依舊能夠調遣軍隊佔據洛陽。曹爽即使聽從桓範建議,用虎符調遣各路大軍討伐司馬懿,誰也不願意把性命交給一個軍事廢材手上,軍隊真的會聽他的麼?

曹爽的政治表現更為不堪

曹爽與司馬懿同為明帝託孤大臣,可是曹爽卻處處針對排斥司馬懿。還奪取了司馬懿的兵權,司馬懿對此居然不毫抵抗,任由曹爽將其架空。曹爽“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儼然把自己當成皇帝一般肆意妄為。我們可以說司馬懿是亂臣賊子,因為司馬氏最終篡奪了曹魏江山。但是試想一下當時的人會怎樣看待司馬懿呢?

“王莽謙恭未篡時”,在高平陵兵變之前,司馬懿的表現可謂無懈可擊。同為託孤大臣,卻被曹爽剝奪兵權,如果司馬懿不願意交出兵權,同為託孤大臣,司馬懿權力又不比曹爽差,曹爽又能拿司馬懿怎樣呢?在其他臣子甚至皇帝看來,是司馬懿顧全大局,不願意與曹爽爭權讓敵國乘虛而入,主動放棄權利。而當曹爽守阻興勢,司馬懿沒有坐觀成敗,反而寫信提醒曹爽儘早退兵,當時看來,可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典範。軍權被架空的司馬懿這段時間也沒有閒著。他組織屯田。興修水利,為魏國的經濟民生髮展做出巨大貢獻。

反觀曹爽,虛耗國力,獨斷專權,任人唯親,不納忠言,窮奢極欲,侵吞財產。飲食起居自比皇帝,還將郭太后軟禁永寧宮。這樣的行為,與篡位何異?都說司馬氏“弄權欺幼主”,此時“弄權欺幼主”卻是曹爽。如果沒有高平陵之變,恐怕曹爽下一步就是登基稱帝了吧!曹爽此時的胡作非為已經讓朝廷大臣,鄉野民眾都感到不滿。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其實是眾望所歸。

綜述,軍心和民心,都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放棄抵抗是曹爽唯一的選擇。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亭殿閣


首先簡單介紹下兩個人:

1.曹爽,昭伯,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人)大司馬曹真之子,三國曹魏宗室權臣。

2.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今河南焦作溫縣)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曹爽為何輸給司馬懿?

一、曹爽無權謀,鋒芒畢露太得罪人。

二、曹爽低估了司馬懿。

三、曹爽無智。

四、司馬懿善於權謀,懂得隱忍之道。

五、司馬懿懂得政治之道,置人於死地而無形。

六、司馬懿步步為營,曹爽脾氣用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