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中文字、詞、句完全無法用英文翻譯。有誰能來列舉一二?

智藏的剋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語言學上的一個理論: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有強弱兩種:

  • 弱假設:語言影響人的思維。

  • 強假設:語言決定人的思維

比如:

南美亞馬遜叢林有一個土著部落——蒙杜魯庫人(Munduruku),他們的語言中,數量的概念最多隻有「5」,比「5」還多的數量他們就認為很多,這個部落的人完全無法進行簡單數學計算。

見英文維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duruku

正如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所說:

語言的邊界,即吾等的邊界。


獨特的人文、地理、歷史、社會等諸多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語言,而語言塑造了我們的思想。

每種民族語言中都有很特殊詞彙,而不懂這門語言的人,完全無法理解,思維方式也會完全迥異。

所以,有人說,學會一門外語,就等於用擁有另一種認知系統。


好,知道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我們再言歸正傳。

中、英文這兩門語言其實真的很相似,但有些中文有很多詞彙,英文完全無法翻譯。

我只說一個比較有趣的詞彙,這是當初初中英文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個「梗」:

中文「挑擔」的「挑」這個動詞,或者說「挑擔」這個名詞。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詞。

與「挑擔」最相近的詞彙,大概是英文的「burden」 或者短句「 bear a burden」

這是為什麼呢???????

開篇介紹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知識點,現在就可以學以致用:

獨特的人文、地理、歷史等諸多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語言,而語言塑造了我們的思想。

這個問題可以從「地理、歷史」兩方面取尋找答案!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所以:

  • 一個人用槓桿運物是「挑」。

  • 兩個人用槓桿運物是「抬」。

你有沒有發現,在工業革命以前的古代,只有中國古人練就了「一個和尚挑水喝」的絕活。

也即:一人用扁擔肩挑重物的運輸方式。

而古代其他民族:

「一個和尚頂水喝」——主要就是「頭頂,肩負、揹負」

「兩個和尚抬水喝」——主要就是兩個人的「抬擔」,不一定用到肩部。

我麼來看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出土文物上的「和尚喝水」方式。

古巴比倫的石刻:給君王進貢的隊伍運輸貢品的方式:有的用頭頂,有的抱,重的東西兩個人抬:

兩河流域Khafajeh遺址(大約四千多年以前)出土石刻上抬擔的人:

現今的考古證明,古埃及人脩金字塔運輸大塊石料,主要用的就是斜坡和滾木槓杆。

比較輕的運輸從現今的發現的古埃及壁畫來看,也是「肩負頭頂」和「抬擔」: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Rekhmire墓葬壁畫中奴隸搬運物體方式:「一個和尚肩負」和「兩個和尚抬擔」,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約前1575年-約前1308年,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殷商時期:


以上圖片引自:《尖底瓶的用法》,2009-09-22 ,中國文物報

古印度人基本就是用頭頂,三哥和三嫂至今還是用「頭頂大師」:

小三妹從小就開始頭頂水罐魔鬼訓練,一副自信滿滿的氣質:

「頭頂水罐」與「摩托連隊」、「火車掛票」並稱「南亞三大開掛」,是印度次大陸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非洲人從古至今都是用頭頂,其實頭頂重物如果能嫻熟掌握,是非常省力的:

如果印度人用一根扁擔挑擔子,試想這畫風有多麼不和諧!!


中國人用扁擔挑東西的歷史非常久遠,至少從漢字甲骨文就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時代,「挑」就是中國古人主要的搬運方式,很多漢字是從「挑」這個動作取像。

舉最典型的兩個例子,漢字「何」和「冘」:

漢字「何」是「負荷」之「荷」的本字,「何」的象形甲骨文像「一人挑擔」之形:

《說文》:「何,儋也。從人,可聲。」
臣鉉等曰:儋何即負何也。借為誰何之何,今俗別作擔荷,非是。

漢字「挑、擔」從音訓的話是同源字,而「挑、擔」的象形初文即「冘」,上古音相通,比如很多從「冘」得聲的漢字,「躭、耽、眈」,跟「擔」讀音一樣。

「冘」雖然已經不單成字。但從「沈」的金文可以看出,「冘」跟甲骨文「何」的造字意圖完全相似,像「一人挑擔之形」:

引自:古文字詁林,5 冊,第 520頁

為什麼中國古人很早就普遍用「挑擔」這種方式呢?而古代西方、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等地區卻很少用呢?

很簡單,材料的原因。因為竹子這種植物在中國遍地都是,可以製造非常結實的廉價工具:扁擔。

在東亞以外的地區,完全沒有竹子這種堅韌易得的材料。

比如:古埃及人十分缺乏木料,以致於船都是用莎草來編。也就是莎草船。

就算不缺乏木料,還存在兩點問題:

第一,將圓柱體樹木加工成「扁形」的扁擔比較困難。如果不加工扁形的,在肩膀上受力面積太小,會讓肩膀非常疼。

第二,一般木質材料橫向非常容易斷。加工成扁形就更加脆弱。

你有沒有發現,上面所引用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文物畫像上,他們都是用一根棍子當扁擔。

所以,將一根木棍子當扁擔,不能挑太重的東西,因為棍子太脆容易斷,其次,受力面積小,會讓肩部非常疼。

竹子做的扁擔寬,受力面積大,挑在肩部分散了重力,能大大緩解重力對肩部的壓強。

竹子有非常堅韌的縱向纖維,一根竹子劈開就是兩根非常結實的扁擔。

而且竹子扁擔有彈性,能緩解肩膀所受的壓力,中國人在挑擔時候,一閃、一閃的上下起伏,就是起到這個作用。

因此,扁擔是典型中國器具,只有東亞中華文化圈才有這個東西。


英語中有 cooly(苦力)一詞,就是來自漢語,說的就是吃苦耐勞賣力氣賺錢的中國人。

在西方人眼中,「斗笠」和「扁擔」是中國苦力的標準配置!!

他們用一根扁擔和瘦弱的肩膀,修築了美國幾萬公里的鐵路。

19世紀美國報紙上華工挑擔修鐵路的圖片:

即便進入工業社會,還有很多以挑為生的中國人。

如:泰山的挑山工、漢口漢正街的「扁擔」,重慶的棒棒。

不過,隨著物流業發達,這些以挑為生的工作漸漸的消失。


竹子,是中國的象徵植物!古人鍾愛「君子」植物!


我認為:竹子,是華夏文明的文明的基石材料!

竹子曾經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文字載體,「王政之始,經藝之本,前人垂後,後人識古」,最初就是通過竹子得以實現的。

漢語中跟書本有關的詞彙——「卷、冊、編、丹青」等等,都跟竹子有關。

竹子,是堅韌又廉價易得的材料。

古往今來竹編器具多不勝數,竹字頭漢字少說也有幾百個。中國竹器快有七八千年的歷史。

一根粗的毛竹,一劈開就是一根堅韌的扁擔,廉價簡單,性能可靠,就跟中國「苦力」一樣!


肩扛扁擔的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基建狂魔,在五千年的歷史上,修築了無數宏偉的帝王宮殿,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

說起來,既讓人辛酸,又讓人無比佩服!


綜上所述,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塑造了這個民族的語言和思維方式。

漢語中的「挑、挑擔」就是典型的例子。

古代中國遍地都是堅韌的竹子,非常容易製作成扁擔,使得古代中國人擅長使用「挑」這種運輸方式。

「挑擔子」幾乎是中國古人的專利。

「扁擔」是「古代物流業」的神器。

而古代其他民族因為材料缺乏,或者說木材製作扁擔比較難,很少用「挑」這種方式,他們更願意用頭頂重物,而漸漸形成路徑依賴,一直用頭頂。比如:印度人、非洲人。

因為「挑」是需要鍛鍊的,剛開始「挑」,肩膀特別難受,只有鍛鍊下來,肩膀才漸漸不痛,而且還比較輕省,挑一兩百斤都能步履如飛。

特別是西方歐洲人,他們好像完全沒有「扁擔、挑擔子」的概念。

所以,在英語中,沒有表示「挑」的單詞。


小漢字見大歷史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大家好,我是小易,感謝今日頭條給我們學習分享的機會!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OMG!作為一直學習傳統文化的人,我都感覺理解這些字句很有難度,更何況翻譯成外文了!一起來看看!

1.原文:《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邑彝,義醫,藝詣。

熠姨遺一裔伊,伊儀迤,衣旖,異奕矣……

知道是后羿射日相關的文章,那你已經很厲害了!

2.大道無形,“道”這個字看起來就一個字很簡單,而實際上蘊含極其豐富的哲理,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詮釋的,從古至今能把“道”理解通透的人也極其罕見。

3.魑魅魍魎。想把漢語譯成英語很簡單,但如果把精髓給翻譯出來,就不是一般難了!

4.致良知。學習過陽明心學的朋友們應該聽過這句話,短短三個字,可以說講上一個月都講不透,更別提翻譯成英文了!

5.色即是空。學習傳統文化就少不了對“儒釋道”三家的深入學習領悟,這句話當中的“空”就是很難理解的了,無數大德也在講法中為我們做過開示。

6.陰陽。只有中華文化有“陰陽”的理論,外國人很難理解其中深意。

當然,語言的魅力就是如此有趣味性,比如,另外還有無數的地方方言,對外國人來說很難理解,更別說翻譯了,比如東北話“扯犢子”“各應”,四川話“耙耳朵”等等,需要中國人給他們解釋其中的意思,然後再把大意翻譯過去,但是失去了方言的韻味。

還有很多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暫時分享到這裡,歡迎評論補充,讓我們一起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感謝大家!





溫良書尚


因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用英語全面、精準地翻譯中文著作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同理用中文全面、精準地翻譯英文著作也是不可能的事,要不然翻譯學就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雖然達不到全面、精準,卻也可以無限接近。意境意境,意思相同但境界未必相同。特別是中國的文言文,用現代文直譯已失原味,比如我們經常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再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再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等等,還有現代詞語中的“完敗”,方言中的“鬥”、“中”等等因為所處語境的不同詞意詞性也不相同,古今一籠統,不難才怪?



中原網風


中國詩詞歌賦一旦用洋文翻譯就完全不是一個味。

中國文字講究寓意,意境,半含半露,而且是多讀音,一字兩用,而洋文是字母組成比較直白,無法與中國文字含蓄比較,近代中國翻譯家把中國文學翻譯成洋文都變得酸不酸,甜不甜的,完全不是一個味。

中華文化漢子歷經幾千年演變發展,在世界上是獨樹一幟的,任何外國文字都無法和中國文字比較,古老的東方文字神秘而又含蓄,包容,也必然會收到世界人民的尊重。


黃海榮


比如:兩隻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樣的詩句英語完全無法翻譯出原文的境界。


幽幽的仙氣


是的,很多詞語,或者詩句,無法用英文翻譯。在很多地方的語言中,就單純的一個物品就有好幾個叫法,英文無法翻譯出來。

比如我們吃的饅頭,每個地方叫法就不一樣,有饅頭、蒸饃、餑餑、饃饃等,那這些詞用英文翻譯1. steamed bread2. steamed roll3. steamed bun,我們可以感覺一下,這是啥?感覺就不對。

除了一個饅頭,那我們還有花捲,餃子,餛飩,包子,油條、麻什、燒餅、麻花。

來,翻譯翻譯!

除了這些,我們在說說面,咱先把中國十大面條列出來:武漢熱乾麵、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蘭州拉麵、四川擔擔麵、河南燴麵、杭州片兒川、崑山奧灶面、鎮江鍋蓋面和吉林延吉冷麵。翻譯翻譯!

我一想起來都想笑,光一個西安的麵條名詞就翻譯不過來:油潑面,蘸水面,褲帶面、臊子面、戶縣軟面、烙面、菠菜面、酸湯麵、壓軸的biangbiang面!翻譯翻譯!

很多吧?!吃的咱就不說了,咱說字:我們的漢字那是最為博大精深的了。經過千年演變而來,外國人都是用的字母拼音而已,我們的才叫字!這兩種根本不能比較,別說翻譯了。我們的一個字能代表太多意思,外國語言就不行。

句子方面最難的當屬古詩詞!這大家都知道,英文根本翻譯不出來。

我們可以反推一個國外電影裡的臺詞:i see you,i see you。單獨一條拿出來就是字面意思,我看見你了,我懂你。連在一起也是我看見你了,我看見你了。

要是用我們的語言翻譯那就不一樣:眼相見,心相連!

看看,多美的翻譯!英文行嗎?無可奈何啊,白話說就是:做不到!


平頭哥飈知識


古詩,翻譯了就沒那語感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愛說話的虎皮鸚鵡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道德經非常適合認真讀一讀,中國人的哲學大成。



羊頂天收了神通吧


我才疏學淺,舉不出例子。只知道,文字是文化表現形式之一,英文翻譯不了證明英文挫。英文的普我認為是殖民統治的產物,並非是文化高的表現。


開開心心快快樂樂鵬鵬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去你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還有各種古詩詞,各種方言,都是難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