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諸葛亮不採用魏延計謀,出奇兵從子午谷直取長安呢?

用戶6821404659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

魏延,蜀軍大將,在對魏國作戰時,提出親率五千兵士子午谷出奇兵,可偷襲曹操的大本營長安,此計謀風險雖高,但成功概率在五成以上,非常值得一試,如不成功,最多損失五千兵士。此計魏延一經提出,即遭到諸葛亮的反對制止,諸葛亮認為此計風險過高,還是應該以穩為主。

由於諸葛亮生性穩重,不太愛冒險,或者說自己底子不厚,底氣不足,因此,凡事都是循規蹈矩。

如歷史真的按照魏延的計謀實施會有兩種結果:

一是魏延率部偷襲成功,但不一定戰領長安,因為曹操如得自家國都被佔會傾盡全部軍隊奮力奪回。

二是魏延率部偷襲不成,等於告訴曹操子午谷這條線路可縮短進出祁山的時間和距離,說不定曹操會反用此計謀,以子午谷出兵攻擊蜀國,那樣話,事情的發展真是不可預料。

以上是個人觀點,望評價。


孤獨的行者001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我覺得諸葛亮沒聽魏延的話算是對了,按當時的條件來說確實有點異想天開,首先擺在面前的就有六大問題。一、道路難行。二、時限過短。三、敵軍不退。四、輜重糧草。五、敵方援軍。六、一旦晚到那就是臭棋一招,不單沒有什麼奇謀效果,而且還憑空少了一支生力軍。



一、道路難行,這個容易理解,所謂奇謀就是在敵方想不到的時間,以敵方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在敵方想不到的地方。但是子午谷太過難行,人還好說,路上吃喝輜重糧草怎麼辦,5000人打野食那就開玩笑了。

二、時限過短。10天到,這個時限根本不可能,不眠不休也夠嗆,路程是不遠,但是那都是需要棧道才能前行的,包括丞相在內走斜谷也要有棧道,你走的快沒用,那個時代的棧道尤其是偏僻的棧道維護保養的都不夠好,等把棧道都修復了再通行,這本身就耽誤了極多的時間。

三、敵軍不退。魏延從哪兒得知的人家見了你就會跑呢,你哪來那麼大威勢呢,人家打不過就不能龜縮在城裡防守等救援麼,為什麼就非要跑哩······太過於自信了,長安城可是大城不是土卡拉堆起來的,再說城將就是再廢物,左近還有郭淮呢。

四、輜重糧草。就算敵人跑了,他會給你留糧草?就是再傻的將領手底下也得有幾個明白人吧,跑就跑了還把糧食留給敵人打保衛戰那不是傻的沒邊了。沒有糧食你魏延吃什麼。

五、敵方援軍。如果魏軍不逃跑,一直堅守,你能打幾天?說不定幾天時間人家援軍就到了,一旦郭淮趕過來那必定會包一個皮比餡厚的大餃子!還奇謀,最後會變成笑話吧。

六、一旦晚到那就是臭棋一招,不單沒有什麼奇謀效果,而且還憑空少了一支生力軍。


古今通史


我覺得以諸葛亮的能力和謀略,肯定也想到過子午谷進軍,畢竟漢高祖就曾派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走的就是子午谷。然諸葛亮沒有制定這樣的計劃,肯定是有過深思熟慮的,也所以才當場就否定魏延的提議。


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不信任魏延,這個想法錯了,諸葛亮如不信魏延,就不會帶著他北伐了,相反,諸葛亮還是很倚重魏延,魏延在劉備時期就是鎮遠將軍,北伐時大破郭淮更被封為南鄭侯。

還有人說是諸葛亮過於謹慎,沒有聽取魏延的提議,而錯失了北伐成功的大好機會。這裡還要說一下魏延的提議兵出子午谷是打哪裡,演義中說魏延是要直取長安,而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來會和。三國志中這樣說:“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裡說的是要取潼關。這兩種說法看似相似實際大相徑庭。

如取長安無異於自取失敗,因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首先十日之內能否到達長安都是未知之數,後來曹真伐蜀之時也走的子午谷,“曹真發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戰士悉作”,一個月也才走了一半的路。還有就是子午谷還不能有任何防備守軍。如不能十日內到達,長安援軍一到計劃失敗。即使十日內到達長安,守備真的會像魏延說的望風而逃嗎?長安城易守難攻,只要堅守三五天,不用援軍到達,魏延帶的糧草就用盡了。所以取長安肯定是不行的,諸葛亮必會反對。

那麼取潼關呢,這個才是真正有可行性的方案。韓信也是守住潼關而後把整個西北地區一點點的平定的。假如換位當時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想必會同意這個計策。這是個人風格決定的。曹操有軍事冒險精神,這從曹操一次次以弱勝強中可以看出,當然還有赤壁之敗,這些都能反應曹操有冒險精神。但是諸葛亮不會做這個選擇,因為就算計劃成功,接下來就要面對魏國傾國之力的進攻,就等於把整個蜀國像籌碼一樣押上去。一邊要堅守潼關以拒魏國主力,一邊要迅速攻佔長安獲取糧草,還要面對隴右涼州的魏軍。潼關雖然易守難攻,是兵家必爭之地,可是曹操就在潼關打敗了馬超的。就算潼關守得住,那麼漢中呢?益州呢?舉國之兵盡出,打一場生死之戰,就算魏國不來打你漢中益州,江東還有孫權蠢蠢欲動呢。


由此可見,之所以沒有同意魏延的提議,是諸葛亮預見到無論魏延是否成功,蜀國都危矣。

一點愚見,歡迎討論。


各種完美


有一句話叫做“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話就能充分的回答這個問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存在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首先是子午谷的棧道狹窄,兵馬通過緩慢。而且想要達到奇襲的效果必然需要很快的行軍速度。這個在當時存在不確定性

其次,魏延就算能夠兵出子午谷,在古代落後的通訊條件下,諸葛亮的主力部隊能不能及時跟進也是一個問題。如果不能,那麼就可能陷入孤軍作戰的地步。

再次,諸葛亮或者蜀國輸不起。在夷陵之戰之後,蜀國的軍力就是三國之中最少的,而且蜀國的人口也是最少的,底子薄,一旦子午谷奇謀失敗,數萬人的生死,諸葛亮賭不起也不敢賭。

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方式去打


侃侃而談論古今


假如當初諸葛亮採用了魏延的計劃,奇襲子午谷,那麼最終會取得勝利嗎?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那個時候司馬懿還沒有總領朝政,那個時候,曹睿還沒有開始重用司馬懿,所以這個時候,蜀漢是有機會,那麼假如說當時諸葛亮真的採用了魏延的計劃,去實施的話,有可能曹魏根本看不到,會有這樣的套路,最終就有可能兵敗了。



都說兵敗如山倒,真的就是這樣的,然後東吳看到了,曹魏已經不行了,然後也會發兵攻擊他。這樣的話,微博就要滅亡了,所以當時諸葛亮沒有采用這樣的計劃,其實是非常失誤,就像行兵打仗總歸是需要死人的,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可以拿5000人去做一個實驗,如果能夠成功的話,那最好不能成功的話,就當他們壯烈犧牲吧。諸葛亮還是平時太謹慎,都說平時太謹慎也是比較好的,這樣就可以百戰百勝,但是有些時候有些機會,有些戰機就是因為太謹慎才會錯過。


粉色79085091


導語:

個人認為諸葛亮北伐不採取魏延子午谷奇謀是因為諸葛亮謹小慎微的行事作風,而且魏延一旦失敗蜀漢也承受不住萬餘人軍隊損失。

子午谷奇謀沒有實施,才被稱讚為是當時覆滅曹魏唯一的一次機會。但是一旦實施了,那麼子午谷奇謀有很大的可能就成為夷陵之戰後又一禍國之舉。

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在三國曆史中諸葛亮被評價是一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人,但這並非是諸葛亮的性格。諸葛亮謹慎是蜀漢當時的國力而造就的,如果諸葛亮不謹小慎微的處理每一件事,那麼一旦走錯一步,就會讓蜀漢的國情雪上加霜,甚至導致覆滅。

而且魏延帶領大軍長途奔襲,完全就是孤軍深入失敗和成功的幾率幾乎持平,甚至失敗的幾率更大一些。諸葛亮身系蜀漢的安危,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又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怎麼敢讓魏延率兵冒這麼大的風險。


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

子午谷奇謀一旦成功將取得超乎想象的戰果,但是若是失敗了蜀漢將要承受失去一萬生力軍的代價。大家都將魏延的子午谷奇稱之為奇謀,有很大的原因是計策沒有能夠實施,一旦實施起來,那麼必然又是一場讓蜀漢國力衰退的戰爭。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魏延率領一萬兵馬翻山越嶺出子午直接襲擊長安,即使有奇襲的作用,但是長安的防禦是一萬人馬就可以攻陷的嗎?如果長安城內一味死守,堅持到援軍到來,魏延及所率領的一萬兵馬必然會被圍困至全殲。如果長安這麼好攻陷,那麼長安早就淪陷了。


總結:一萬人的兵馬也不是小數目,浩浩蕩蕩的肯定會被發現,長安肯定會提早做好防禦。若是急行軍攻擊長安又會後繼乏力,銳氣一失自保都是難題又怎麼攻擊長安。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為何諸葛亮不採用魏延計謀,出奇兵從子午谷直取長安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當時的天下大勢,特別是魏蜀的形勢。曹丕篡漢後,吸取了曹操南下的教訓,專注民生,提出了十年休養生息的建國大計,加上曹魏富源遼闊,人口眾多。並且人才倍出。所以,魏的國力是蒸蒸日上。曾記得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給劉備提出的伐魏大計嗎?這個伐魏大計的前提條件是:“一待天下有變。”主要指魏的變化,而這個變化不是說魏變好了,而是說魏出現內亂的時候,才是出兵伐魏的前提。可是,面對著國泰民安、蒸蒸日上的曹魏,諸葛亮擔心自己等不到曹魏有變的時候啊!

人定勝天,沒有條件怎麼辦?諸葛亮要創造條件,創造曹魏大亂的條件,主動北伐!

注意了親們,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打亂曹魏的發展大計,讓曹魏出現內亂。而不是要滅掉魏國。更不是讓魏蜀立馬就進行決戰。以當時蜀漢的實力和曹魏決戰獲勝的希望是很渺茫的,這一點諸葛亮心中比誰都清楚。

明白了當時的魏蜀形勢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何不採用魏延的計謀,從子午谷出奇兵襲取長安了。

魏延的計謀若果僥倖獲勝,那麼,能不能守的住和能守多久就是擺在眼前的問題?曹丕雖然不及其父曹操英武,但也是一代英主,更兼司馬懿老謀深算。回過神的曹魏的反擊,不論是哪種結果都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即便曹魏不能速勝,在長安的堅城下打成消耗戰,試問蜀兵的兵員補濟和糧草怎麼接濟,只會越打越少,失敗是早晚的事。這就變成了魏蜀的決戰,結果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啊!

毛澤東評價魏延的這一計謀是說:“魏延怎麼也不會想到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只會為計謀的沒有被採納而生氣。”

在多說一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中,還有一個復產品,就是伐掉蜀漢內部的不和諧聲音,為劉禪的皇位保駕護航。有興趣的親們請自己參閱蒼穹孤鷹的三國系列文章之------蜀漢悲歌之諸葛北伐。

同感了,請多多點贊!您的讚許是對蒼穹孤鷹的最大鼓勵,謝了!


蒼穹孤鷹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向諸葛亮要10000人馬,5000精兵作戰,剩下5000人專門運輸糧食,由褒中出發,延秦嶺向東,走子午道,不用十天就可以到達長安。夏侯楙無謀,必定逃跑。長安有糧倉,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糧,足可以供人馬食用。到時魏延堅守城池,等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斜谷趕來,就能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地盤。

當時漢中和長安之間有三條棧道,從東向西分別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魏延的計劃是子午道和褒斜道同時出兵,褒斜道是疑兵,主力走子午道,出其不意拿下長安,之後兩路大軍會合,佔領關中。

這看上去是一個絕妙的計劃,但可惜的是這個作戰計劃被諸葛亮否決了,這使得多少後人為之惋惜。魏延久居漢中,對當地情況十分了解,在雙方軍力不對等的狀況下,奇襲是必要手段。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是諸葛亮的保守,讓蜀國喪失了一個良機。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軍事戰爭並不是他的強項,他認為這個計劃太過於冒險,不想拿上萬蜀軍將士的生命去做賭注。他認為上萬人的軍事行動一定會驚動曹魏,曹魏在三條棧道都會安排偵察兵,一旦被曹軍偵察兵發現,奇襲就沒有任何意義。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228年,諸葛亮上書《班師表》給劉禪後。講述了北伐的重要性,正式拉開了北伐的序幕。魏延當時提出子午谷計謀,能夠一舉拿下長安。可是被諸葛亮回絕,以諸葛亮的能力和謀略肯定也想過,回絕的原因我想有下面幾點原因:

一、魏延從褒中進入子午谷再到長安,必須要在10天內完成,還不能驚動一路上的哨兵,才幹順利抵達長安城下。曹魏的援軍即便發現了也要在20天后才能趕到長安。不過這只是魏延的想法。別忘了之前有司馬懿平孟達的事蹟。一個月的路程司馬懿僅僅用了8天就到了。

二、魏軍從關東趕往長安,道路平坦一望無際。諸葛亮走斜谷的千里棧道,跋山涉水的,肯定沒有魏軍更快到長安,而魏軍會先吃掉魏延。

三、魏延要想10日到長安,身上就不能帶更多的糧食。如果夏侯懋死守長安呢?要知道長安城可不是通常的小城池,防護必定鞏固。魏延如果沒有一舉拿下,糧草短缺將帶來更大的隱患。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魏延的主意未嘗不是一條妙計!

子午谷是一條連接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的古道,北起西安市長安區南,南至安康市石泉縣北,今天國家高速g5西安至漢中段就是沿著這條古道修建的。從漢中到關中,這是最近的一條路。

當年魏延獻計時是這麼說的:給我精兵五千,再派五千士兵背糧食跟隨,由我走子午谷,不出十天就能抵達長安城下。長安周邊公私倉庫及野地裡的糧食,足夠維持軍用。丞相率大軍走斜谷,和我在長安城下會師,那樣長安可得!

對於魏延的妙計,《資治通鑑》裡這樣記載諸葛亮的反應,“亮以為此危計,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妙計有兩個原因。

其一,子午穀道路狹窄,不適合大軍通行。出祁山雖然繞了遠路,但道路寬敞平坦,行軍方便安全。

其二,出祁山是繞了遠路,但有一額外好處,那就是可以佔據隴右一大塊地盤,進可攻退可守。結果諸葛亮剛出祁山,曹魏隴右五郡就有三郡望風而降。諸葛亮初步的戰略目標實現了。

原本這樣也不錯,可是接著諸葛亮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沒有用軍事鬥爭經驗豐富的魏延或吳懿為先鋒,而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謖。結果馬謖率先鋒在街亭被張郃擊潰,諸葛亮進退失據,只好退軍,第一次北伐失敗。

如果諸葛亮用對人,能守住街亭,諸葛亮完全可以拿下剩下的兩郡,然後調集大軍來到街亭與張郃決戰,那樣勝負未嘗可分。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野戰中大敗司馬懿來看,諸葛亮治軍野戰戰力極強。一旦在決戰中擊敗魏軍,那麼關中平原唾手可得。所以說諸葛亮原本的計劃也沒什麼毛病,只是實施過程中出了紕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