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亡國之君的下場大都很不堪,或被殺或受辱,很少有得以善終者,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東晉末代皇帝-恭帝司馬德文,便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

司馬德文是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次子,安帝司馬德宗的親弟弟,出生後不久被立為琅琊王。雖然是親兄弟,但司馬德文聰明睿智、洞悉時局,明顯著要比哥哥正常太多,因為安帝跟祖上惠帝一樣,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白痴。

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東晉安帝、恭帝都是司馬懿的第六世孫

按照《晉書》的說法,安帝竟然能蠢到連冬夏、溫涼的區別都分不出來,衣食起居若沒有人照顧,根本就不能自理(“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凡所動止,皆非己出。”見《晉書·卷十·帝紀第十》)。

由這樣一位白痴皇帝臨朝,晉朝將面臨怎樣的兇險,可想而知。所以為協助白痴哥哥坐穩皇位,司馬德文可真是操碎了心,年紀輕輕地便出來做事,歷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侍中、司徒、錄尚書六條事、車騎大將軍等重職,力所能及地匡救國家,儘量不讓司馬家的江山敗在自己手裡。

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安帝司馬德宗是個白痴皇帝

然而,正所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儘管司馬德文苦心經營,但依舊難以匡救日益敗壞的時局,更無力對抗竊持國柄、口含天憲的權臣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桓玄和劉裕等人。他所能做的,只是在權臣們的許可範圍內,做一些小修小補的“動作”,根本無力改變整個局面。

權臣桓玄一度篡晉,此時的江山易主已成事實,如不是將軍劉裕力挽狂瀾,司馬家的國祚早就提前20年滅絕。然而劉裕也不是忠誠如一的臣子,他內心底想做的事情,跟桓玄別無二致。所以等到他完全控制住局勢後,自然也就走上篡位謀國之路。按說安帝這樣讓人省心的傻皇帝,有志於篡國的權臣還是蠻喜歡的,大可以不用將其殺掉,就可以順利地完成改朝換代的大事業。

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恭帝司馬德文是權臣劉裕手中的傀儡皇帝

然而,傻子皇帝終於還是被劉裕給弄死了,死因有被毒殺、被勒殺兩種微妙區別。至於劉裕為何最終選擇殺掉安帝,據說是因為當初盛傳一句讖語“昌明之後有二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馬曜的字),劉裕為應合讖語所以才下定狠心。劉裕殺掉安帝之後,便立司馬德文為皇帝,也就是晉恭帝,時在公元419年。

作為絕頂聰明之人,恭帝司馬德文很清楚,要想在劉裕手下保全首領,除了積極地配合改朝換代的工作外,再無其他方案可行。所以等到劉裕的黨羽傅亮手持草擬好的禪位詔書,入宮逼迫恭帝謄抄時,恭帝假裝欣然接受之狀,親自執筆抄寫詔書,並對左右說:“桓玄篡位時,晉室已經失去天下了,正因為劉公的匡扶,才延長了將近二十年的國祚。今天實行禪讓之事,我是心甘情願的。”

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劉裕廢晉建宋,是為武帝

傅亮諷晉恭帝禪位於宋,具詔草呈帝,使書之。帝欣然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晉氏已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遂書赤紙為詔。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九·宋紀一》

公元420年,東晉恭帝司馬德文將帝位“禪讓”給劉裕,正式結束晉朝155年的國運,由此開啟南朝時代。劉裕稱帝后,表面上對司馬德文很是優待,不僅封他為零陵王,還允許他保留天子名號、威儀,一同當年晉武帝對待魏元帝,但內心深處卻早藏殺機。

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恭帝被廢后,整日與褚皇后同處一室

恭帝退位後,整日閉門不出,時刻同褚皇后共處一室,而且所有飲食均由皇后親自烹煮,以防止劉裕加害。但儘管防備如此緊密,卻依然難以逃脫劉裕的毒手。就在第二年,劉裕利用褚皇后的哥哥褚淡之,讓他借探望妹妹褚皇后的名義,利用帝后二人分隔的機會,派親兵潛入零陵王府,用棉被悶殺司馬德文。司馬德文遇害時,年僅35歲。

王自遜位,深慮禍及,與褚妃共處一室,自煮食於床前,飲食所資,皆出褚妃,故宋人莫得伺其隙。九月,帝令淡之與兄右衛將軍叔度往視妃,妃出就別室相見。兵人逾垣而入,進藥於王。王不肯飲,曰:“佛教,自殺者不復得人身。”兵人以被掩殺之。帝帥百官臨於朝堂三日。引文同上。

司馬懿的第六世孫,晉朝的亡國之君,被廢后憂懼難安,最終被殘殺

恭帝儘管防備嚴密,但最終還是被暗殺

因為晉朝的歷史由西晉、東晉組成,形同兩次亡國,而且每一次亡國時,莫不是以帝王被殺為結局(西晉亡國時更慘,大批宗室成員被屠戮,皇陵被髮掘殆盡),聯想到當年司馬家對待魏朝皇帝的史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真是天道輪迴、報應不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