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在東北,人人都知道一個乾糧,那就是豆包。因為總有人在耳邊反覆強調,“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當然東北農村人對這個就更熟悉了,因為在過去,進入臘月門子,幾乎家家都要淘米蒸豆包的 。之後的日子就會每天上頓下頓豆包,白菜土豆。給人吃的大腦迷得乎的。這時,我媽會剁點酸菜,放點油滋嘍,包點菜包。順便給一句“熊不住豆包,熊菜包”吧

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說這話我家已經有近二十年沒有淘米了。主要是因為現在主食可選擇的多了,家家都有大米白麵,這在過去是不可企及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淘米蒸豆包的工序非常麻煩,沒人願意鼓搗了。直到前幾天回老家,鄰居給我拿了幾十個豆包,讓三天吃沒了。我才又發現,這豆包真的是太好吃了。打電話給我媽,我媽說來年也淘一斗米。為此我現在便開始憧憬。

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蒸粘豆包的黃米麵

去年看《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期是陝北農民蒸黃饃饃,之後騎著三輪車到城裡賣黃饃饃。看到片中老黃和麵的鏡頭,就想起了小時候父親淘米的情景,跟紀錄片中的樣子非常相像。

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東北粘豆包

所謂淘米,很多老百姓的理解是製作粘豆包的整個過程。先把糜子脫殼成大黃米,之後淘洗、應該是放到大鍋裡用溫開水。因為之後都是父親用驢駝到加工廠,大麻袋都是呼呼冒著熱氣的。在加工廠加工成黃米麵,可能是因為全村子的人家都趕上那幾天淘米,因此往往都是上午把黃米拖過去,傍晚才把黃米麵駝回到家。

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東北粘豆包

我因為當時孩兒小,只會看著爸媽和麵。把洗淨的大缸挪上炕頭,大黃米麵和苞米麵或7比3,或6比4,的比例摻和到一起,放到缸裡。母親從大鍋裡舀半開的熱水。父親則是脫了棉襖,剩下內衣,之後擼胳膊挽袖子,洗乾淨後,開始開始和麵。不一會,燈泡下,滿屋子熱氣騰騰,父親額頭沁出汗珠,母親拿著毛巾給擦汗……那場景可惜當年沒有相機,否則一定會認真的拍下來。

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包豆包

第二天早上,打開用棉被蒙著的缸一看,面發了。於是早早吃完飯,烀好爬豆擦豆餡,招呼鄰居來幫忙,豆包上屜柴火旺,關東風情滿院香。

東北特產、遼寧朝陽特產,幾乎所有農村人都吃過,饞死個人

沾上涼水揀豆包

那都是過去啦!只是這些情景早已印入腦海。現在大街上偶爾看到有人賣豆包,但總是擔心衛生,不能敞開胸懷的吃。通常他們會摻了白麵,口感更好一點。但從健康的角度來說,玉米麵更健康一點。在此,也友情提醒各位,以玉米為主食,現代人可多活2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