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廢的火炮身管一般怎麼處理?

Hxiam


火炮身管造價高昂,約佔火力系統購置費的70%。火炮身管燒蝕磨損是由於發射彈丸引起的熱量,機械,化學等多方面因素同時作用於身管膛面而產生的一種膛面損壞的複雜現象。這種損壞現象會導致膛內壓力和彈丸初速的下降,射彈散佈增大,射程和精度下降直至報廢。

大,中口徑火炮身管通常不可修復,身管報廢則全部報廢。新型155m榴彈炮壽命在1000發以內;滑膛火炮膛壓高,初速大,其壽命更是直線下降,身管壽命只有100發左右,而且在發射藥加入緩蝕劑後身管壽命未得到明顯改善。火炮身管如果打到報廢為止,炮膛內多處膛線斷裂,隨時會有炸膛的危險,只要到火炮身管快到報廢的臨界點前,就停止使用,才有可能對其修復或者再利用。這些快報廢的火炮身管只有經過修復才能再次使用,也可以將其擴充內膛後,改造成更大口徑的炮管。而如果不能修復,或者修復費用較高的只能熔鍊了。

火炮身管的修復一般是對內膛表面的特定區域進行鏜削加工,切削厚度為5-6毫米,加工面與炮膛同軸。特定區域是指自坡膛處起向炮口方向延伸長度為炮膛口徑10-12倍距離處止所形成的炮膛內壁面。

使用內孔感應加熱設備將內膛孔預熱至600-700攝氏度。將火炮身管置於臥式車床,在車床刀架上安裝堆焊設備,使用堆焊設備利用堆焊材料對上述的特定區域進行堆焊,厚度控制在6-7mm。使用內孔感應加熱設備對堆焊膛面回火。之後拆除堆焊設備,在臥式車床刀架上安裝鏜刀,對堆焊後的身管內膛表面進行鏜削和磨削。最後將火炮身管自臥式車床移至拉床,拉刀從炮口沿陰膛線送入身管向炮尾方向運動,對修復表面進行膛線加工。

正是由於修復火炮身管的難度和修復成本的昂貴,軍械廠在製造火炮身管時,為了延長其壽命會從改進發射藥,改進彈體結構,改進身管性能等方面著手。


梓蕤


火炮身管都是使用高強度的中碳鎳鉻鉑系合金鋼為材料製造而成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由於鎳礦缺乏,並不能製造合格的炮鋼,後來在軍工人員的努力下,我們拋棄了傳統的鎳鋼,轉而使用儲量豐富的釩作為合金鋼主要添加成分,成功打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釩系合金炮鋼。炮鋼相對於普通鋼材而成,成分複雜,製造工藝繁瑣,要經過二次精煉、電渣重熔、身管自緊、深孔加工、膛內鍍鉻等多重成分,因此成本不菲,即使在火炮身管報廢之後,也通常要進行二次回收利用。


火炮身管在發射時要承受發射藥氣體的高壓衝擊,因此必須要經過定期超聲波檢測,如果發現其內部有細微裂縫,那麼這根身管就基本宣佈報廢了,因為如果再發射就很可能炸膛!除此之外,炮彈在膛內飛速運動也會不斷磨損膛線,發射藥包燃燒後的殘留物也會不斷腐蝕身管,因此火炮身管的壽命通常以可射擊炮彈數量來衡量,膛壓低的榴彈炮和加農炮,壽命通常在1000發以上,而高膛壓的坦克炮則往往只有500發左右的壽命。那麼一旦火炮身管壽終正寢,該去往何處呢?大部分的火炮身管雖然報廢了,但是本身鋼材屬性並沒有什麼變化,因此退役的火炮身管通常會拿去回爐重造,二次利用,重新用於加工成炮管或者槍管等抗壓部件。不過由於身管已經使用過,二次利用還要經過去漆、去氧化層、重融冶煉、封閉除雜等多重工序,完成這一過程不比直接造一根新身管來的容易!因此很多炮鋼回爐後為了減少成本,大部分都拿去製造油管接箍等民用產品了。比如印度的航母鋼摩托車,金門的炮彈鋼菜刀等,都是軍轉民的優秀代表。
除此之外,炮管在膛線磨平之後,如果其他部位並沒有出現問題,那麼可以直接將膛線徹底磨平,擴充身管內徑,然後再復刻膛線,得到一門比原先口徑略大的火炮。一戰時期,德國曾經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巴黎大炮,這門炮的口徑210毫米,身管長36米,最大射程131千米,專門用於遠距離攻擊巴黎市區。但是由於炮彈在身管內加速距離太長,巴黎大炮的膛線磨損特別嚴重,而戰爭後期的德國已經資源匱乏,因此巴黎大炮每發射50發炮彈,就會重新進入工廠擴膛,刻新膛線,由於其身管壁較厚,有的巴黎大炮甚至從210毫米口徑擴充到了260毫米口徑,真是喪心病狂!

▲巴黎大炮

火炮身管鋼材質地堅硬,耐衝擊和高溫,因此還可以用來製造炮彈,在海灣戰爭前夕,伊拉克為了防止美國空襲,建造了厚度達到5米以上的超重型防護機庫,當時美國的常規炸彈根本難以擊穿。由於事發突然,已經來不及重新研製新型炮彈,於是美國軍方工程師靈機一動,就選用了M110自行火炮報廢封存的203毫米炮管作為殼體,內部填充高能炸藥,充當寶石路激光制導炸彈的殺傷部,製造出了第一代GBU-28鑽地彈,實際測試可以擊穿30米厚土層或者是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正是藉助於這一臨時鑽地彈,美軍第一輪空襲就將伊拉克大部分戰鬥機擊毀在機場,其加固型機庫形同虛設!





軍武吐槽君


報廢后的火炮炮管主要有以下這幾種處理方式:其一就是將其重新回爐進行鍊鋼,我們都知道火炮的炮管材料一般都是由性能較好的炮鋼製成的,因此,在回爐鍊鋼後還能在用於新的炮管生產;其二:就是將其進行相關處理後,將其與火炮一起出售給個人或者捐獻給博物館進行展覽;而除了以上兩條處理辦法之外,有些國家還會對其炮管進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用,比如用其作為炸彈的彈體,這方面的例子我們可以來參考美國的GBU-28激光制導鑽地炸彈,這種炸彈一開始的彈體主要就是由一根根報廢的203毫米炮管制成的,採用激光制導體制,故而具備較高的打擊精度,其威力則可以鑽透6米多厚的混凝土層,而在經過了海灣戰爭等多次戰爭之後,也證明了這種武器較高的可靠性。




匿名觀察者


另類的報廢炮管用途,海灣戰爭的時候,伊拉克在巴格達修建了為數眾多的地下混凝土加固碉堡,對此薩達姆也頗為得意。美軍轟炸幾次後發現現有的激光制導炸彈即使能命中瞄準點、也無法炸穿位於地下的加強碉堡,用美軍的話就是“僅僅是在給花園翻土”

為了實現對重要地下目標的一發入魂,美軍緊急朝國內的軍火商求助,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技術人員來不及從頭設計製造鑽地彈,只能即興發揮,於是這幫天才找出一批M110自行火炮的報廢203毫米炮管(一說是老式重巡洋艦的8英寸艦炮)切段當作彈殼,內壁塗上一層隔熱材料,然後將炸藥加熱融化倒進去,再在前面裝制導部件,後面裝機動舵面,資產階級專政的鑽地鐵拳便大功告成。

實際投擲測試由一架F-111F進行,炸彈以超音速觸地並鑽入地下超過100英尺(30米)的深度,以至於連把它挖出來都已不經濟可行。另一枚未裝藥的炸彈進行了火箭滑橇測試,僅靠動能就打穿了22英尺(6.7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然後又飛了半英里之遠。

美國空軍對測試結果非常滿意,破天荒的在僅進行了一次實彈投放測試的情況下就提出了採購合約,正式編號即大名鼎鼎的GBU-28。第三和第四枚炸彈立即被空運到沙特阿拉伯的前線基地參戰。兩架F-111F戰機各掛載一枚,去巴格達西北約15英里處轟炸一座此前用F-117投擲GBU-27激光制導炸彈、在至少三次命中之後都沒能摧毀的地下碉堡。領機認錯目標投歪了第一枚炸彈,但第二枚炸彈成功地擊穿地堡的鋼筋混凝土外殼、炸死了裡面所有人(有材料說死亡人數達到上千人)。這次攻擊也意味著在傳統在地下建造碉堡的做法已不再安全。


菌迷專列


圖片上是現代火炮進行最後的深孔加工階段,也就是使用拉刀將膛線加工出來,這個加工階段是最複雜也是最容易出廢品的工藝流程,因為拉刀是炮管的內壁進行切削,外面根本看不到裡面的加工狀況,只能由高級技師憑經驗判斷加工的好壞...但是,經驗不能決定一切!炮管膛線冷加工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廢品,並且廢品率是很高的,每年全世界火炮製造廠商都會有幾萬噸量的廢品炮管。




一根大口徑炮管從鋼材冶煉開始到冷切削階段成本要幾十萬塊錢,拉刀切壞了一個“米毛”整根炮管就報復了!所以,“拉膛線”這個工藝只能是由從業幾十年的老師傅去完成,徒工在邊上只能看著。

那麼,出現這麼多的廢炮管都要重新回爐鍊鋼嗎?非也!有些還是要廢物利用的,對於膛線略有數值誤差的炮管要挪做他用,可以改造成其它武器的發射管。
比如:圖片上的這種霰彈槍是蘇聯1970年的監獄震暴用的KS–23霰彈槍,它發射管就是“圖拉兵工廠”利用加工有偏差的23毫米航炮炮管改造而成的,就是先將航炮內的膛線磨平、外壁也要磨薄(這樣可以減重)然後重新再加工出膛線的根數和形狀,KS–23霰彈槍是“變態的大噴子”!口徑大大超過正常霰彈槍的12號18.53毫米口徑,而且可以發射23毫米榴彈,只需一發就能將一輛小轎車炸爛!威力巨大,該槍研製出來後裝備到蘇軍分隊,在阿富汗戰爭和蘇俄參與的其它戰爭中多次使用,其射程和威力都要好於槍榴彈。


小口徑炮管可以進行變通的改造處理,大口徑火炮的炮管也能改造,圖片上F–15E戰鬥轟炸機投擲的這枚激光制導炸彈是美軍的GBU–28鑽地彈。它的彈體是由庫存的M110型203毫米火炮(還有其它型號的203毫米炮管)的庫存炮管改造的,203毫米大口徑火炮在1960年代停產了,但是炮管作為零件庫存有很多,有些甚至是二戰時期的,這些炮管都是優質鋼材製造出來的,重新回爐太可惜了...海灣戰爭期間使這些庫存炮管有了新用途,當時薩達姆修建了許多深達地下幾十米的地下堡壘,這些德國建築師的傑作確實讓美軍頭疼,包括“戰斧導彈”和其它重量不足2000磅的航彈對這些地下堡壘打擊效果不佳...美國的“德州儀表公司”,通過分析認為要想穿頭幾十米的土層,不但要航彈的重量大還需要彈體堅硬和細長,這樣從空中投擲下來,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就會像釘子一樣扎進去...經過一番論證,最後認為203火炮的炮管比較適合做成“鑽地彈”的彈體,炮管又韌又長符合要求!

GBU–28航彈彈體部分製造相對的簡單,先把203毫米炮管截成需要的尺寸,在內部塗抹隔熱層,再將黑索金高能炸藥融化後填充...安裝上激光制導組件就成了一種新型航空彈藥...使用效果還是讓人比較滿意的。
一看這個龐大的裝備就知道是納粹德國的攻堅利器“卡爾600臼炮”,卡爾600
顧名思義就是它的炮管口徑是600毫米,邊上輕型坦克改造的供彈車吊運的就是600毫米高爆榴彈,“卡爾600炮”最早參加過“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與“古斯塔夫800列車炮”搭檔,給守衛該港口城市的蘇軍造成極大的傷害,從帝俄時代就苦心經營的上百年環港口堅固堡壘,在兩炮的轟擊下頃刻土崩瓦解!

“卡爾600毫米臼炮”有兩種型號,第一種是早期型號600毫米,另外一種是540毫米,也稱“長卡爾”,大口徑火炮發射藥量裝填量很多,膛壓也很大!對於炮管的膛線或者內壁損耗的非常嚴重,“卡爾”這種巨炮的炮管發射三十幾發炮彈後就會磨損嚴重而報廢,需要更換新炮管,但舊炮管理論上可以重新加工成更大口徑的炮管,比如說:540毫米炮管報廢后,在加工廠可以重新擴口成600毫米口徑,再次用到600毫米的“卡爾”上...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沒有資料顯示“卡爾600炮”使用過重新加工的炮管。

總之,減少炮管的廢品率是世界各國火炮製造企業追求的目標,因為就算是“廢物利用”也太少,不足以將所有的都能利用上,庫存又會造成擠壓和佔用場地...到最後都得回爐重新鍊鋼。


皇家橡樹1972


報廢之前容易炸鏜的,火炮炮管加工工藝複雜,材料特殊,目前只有我國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製造,火炮由於日常使用,磨損容易炸鏜,炸鏜也很危險。

火炮是由炮架,炮管,炮尾和炮閂等組成,現代火炮的系統因為性能更好,所以要略微複雜一些,發射系統,火控系統和行動系統組成。

炮管是整個大炮的靈魂部分,當火炮射擊時,火藥的瞬間溫度可以讓炮管達到3000攝氏度以上,炮管受到嚴重的燒蝕,甚至會讓他變形,如果炮管強度和韌度不夠,炮管恐怕就會被膛壓給炸開了花,危急炮兵的生命,所以炮管的製作非常嚴格,數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出差錯。

彈丸自身原因導致膛炸

彈丸在發射過程中,需要承受高溫高壓高過載,以我國59式130毫米加農炮為例

59式130毫米加農炮設計初速930m/s,炮彈從靜止到出膛的時間因火炮種類而不同,大致是在0.002s到0.06s之間,不方便寫出來,我們取箇中間值,可以計算出加速度為a=930/0.031=30000m/s²,過載值約為3061g左右。從這裡可以看出彈丸在發生過程中承受了相當大的過載。對彈丸外殼有很高強度要求。假如在彈丸外殼的生產過程中產生了砂眼、裂縫等缺陷,就有可能導致發射過程中彈丸外殼破裂,高溫火藥氣體侵入彈丸藥室,引爆彈丸裝藥,導致膛炸。

引信導致膛炸

在彈丸本身沒有問題的情況下,膛炸的原因主要是引信。一般對於高初速高膛壓的身管武器來說,引信一般多重保險。有防止日常搬運過程中摔落爆炸的勤務保險,有利用發射瞬間慣性力和彈丸旋轉離心力防止膛炸的膛內保險,利用鐘錶機構或者火藥延期防止早炸的彈道保險。





神農興勇


可以用於製造鑽地炸彈


西門吹雪ssa


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