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洪漠如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封面:龍井茶區航片)



本文共計4394個字,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可以嘗試一次性讀完。

早上,一個行業媒體採訪溝通群裡,很多前輩大咖在討論龍井的話題,這是個老話題了。並且由西湖龍井可以折射出茶葉原產地的很多認知與矛盾。
我是受施展老師的啟發,認為中國茶產業在當下也存在這種規律,那就是品牌價值的“溢出”現象。
因為西湖太小,“獅龍雲虎梅”太少,所以就出現了品牌價值“溢出”,嵊州龍井,千島湖龍井,麗水龍井乃至貴州龍井,四川龍井的出現,都是“西湖龍井”品牌價值“溢出”的表現。這一現象在普洱熟茶,安化黑茶以及曾經風靡一時的安溪鐵觀音上表現得也很突出。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龍井茶)


注:西湖龍井茶核心產區分為獅峰,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所以連起來叫“獅龍雲虎梅”。
本質上,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多個歷史邏輯在當下聚合,形成了一種對多種歷史聲音的妥協。所以,很多時候,茶不觸碰那麼深,很多問題看上去勉強還能相安無事,你一旦觸碰到一定的深度,會發現 很多現象自己都難以自圓其說。中國茶的品牌意識是歷史性形成的,形成的邏輯有很多。我們單從名字的語法共性來說:那就是地點+茶名,所以茶和地理空間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這些“茶地理”中,有些地點大,有些地點小。大的如普洱茶,歷史上的普洱府囊括面積就很大,這是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茶。安化黑茶中的安化也不小,畢竟是一個縣域範圍。但六堡茶中的六堡就相對較小了,只是一個鄉鎮的範圍。當然,我也高度懷疑六堡指的不是一個堡,而是指當地六個堡,古典文獻在提及茶區名字的敘述時,有時候就是模稜兩可。按六個堡算,勉強可以到一個區的大小。這種命名法還有很多,比如福鼎白茶,政和白茶,赤壁青磚,舒城蘭花,桐城小花,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安溪鐵觀音等等,這是行政區劃的命名法。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俯瞰岳陽君山島)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2016年,於岳陽黃茶產區)


還有一種是自然地理命名法,西湖龍井中的西湖,雖然西湖的人文表達也很稠厚,但就從湖來看,也可以算是一個湖域範圍的地理區域。君山銀針的君山,這個地方在洞庭湖上,小得不能再小了。歷史上往往越是小的地方,越能出極致的產品。但是在商品社會,這類品牌就會面對很艱難的選擇,究竟是做量還是做精。西方資本主義的品牌化建設,在茶上,只給我們做了有關標準化和規模化的示範,很顯然,我們受此影響很大!西湖龍井,漸漸的演化成了脫離地域限制的龍井;君山銀針也漸漸地演化成了脫離君山的銀針。
這類命名法裡的品牌也還有很多,例如蒙頂甘露,廬山雲霧,洞庭碧螺春等。
有些地方也出現了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上的合題,例如黃山毛峰,武夷巖茶。黃山和武夷山既有自然地理的意涵,也對應著黃山市和武夷山市的行政概念。這兩個邏輯有重疊部分,但並沒有完全重合。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2016年,於安溪鐵觀音原產地)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於福鼎太姥山下的茶園)


絮叨這麼多,其實也只是想說,中國茶的形成邏輯很複雜,這還只是很表面的從名稱上來看。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這一套體系理解起來成本很高。從文化上講,我們確實應該引以為豪,從商業上來講,存在著層層疊疊的傳播障礙。
又因為這些品牌的形成充滿著極其複雜的歷史因素,因此這些品牌的所有權也頗具中國特色,形成了茶葉區域公共品牌的概念。這套理論,可能發達國家也有,只是我才疏學淺不太清楚。但是區域公共品牌就很有屬於人民的這種邏輯在裡面。因此,經營主體往往繼承不了這些歷史資產,中國茶的品牌商譽被嚴重低估。或者說,很多區域公共品牌的價值評估僅僅是排了個名次,對於歷史資產的應用,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消費者感覺層面,沒有很具體的參與到經營環節。因此無形資產沒法參與融資,或是交易。本質上,這部分歷史資產價值巨大,卻不能直接貢獻GDP。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總量規模越來越大,相比之下,中國名茶的容量就顯得越來越小了!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江西遂川狗牯腦產區)


當然,任何時候,市場這個無形的手,都會自覺的來進行調控。
中國歷史名茶的容量太小,很自覺的就發生了品牌價值的“溢出”現象。這種溢出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有些確實是容量太小,但還有很多其實是屬於從品牌價值的邏輯裂縫上溢出。“小容量溢出”很好理解,就是受制於各種因素,這個品牌的規模受制,於是發生溢出。“邏輯裂縫溢出”就是自己本身的體系不完整,出現價值旁落。


“邏輯裂縫溢出”現象還比較普遍,這裡就不列舉具體的品牌名稱了。但可以列舉一個現象,就是盲品。把同類茶放在一起,不管是讓專家盲品還是讓大眾參與盲品。這些年,時常會出現溢出區評分高於核心區的現象。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武夷山馬頭巖產區



很顯然,這兩種溢出會出現兩種現象,“小容量溢出”的核心區內核會越來越堅硬。當然,附加值也會越來越高,甚至會出現天價。“邏輯裂縫溢出”就像一首破船,說實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直接沉沒。
真正的“小容量溢出”現象已經出現了,一個是雲南古樹茶,一個是武夷正巖茶。一個基於資源稀缺,一個基於資源與工藝稀缺,形成了一種高溢價現象。有人說這兩個茶區熱衷於炒作,但本質上其實你也可以如法炮製。事實上很多地方也嘗試過,很難學得像。當然,還有很多小容量溢出現象,只是這兩個區域比較典型。
“小容量溢出”現象中,產品的真與假對比很明顯;“邏輯裂縫溢出”現象中,往往真假難辨。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2018年,攝於緬甸瓦邦的老茶園)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緬甸的古茶園)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現象已經在開始挑戰我們固有的產業秩序了。而且,這種溢出現象還不僅僅是中國茶自己內部的矛盾問題,更是一個全球供應鏈的秩序重組。也許你很難相信,我們是越南茶的大宗進口國。緬甸,老撾甚至泰國,不管是替代種植茶園,還是品牌茶園,其茶青都在不斷輸入中國。他們進入中國,不會打越南茶,緬甸茶,老撾茶的標誌,有可能就在你喝的普洱茶,六堡茶,烏龍茶,紅茶或者是奶茶杯中。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貴州銅仁在青海展出的黑茶種類(摘自多彩貴州網)


2019年,貴州省茶產區組織了一次青海捐茶行動,捐贈的是黑茶。從他們新聞報道出來的圖片看,產品全部都是安化黑茶的形制。他們公開說,自己也有很悠久的黑茶加工史,並且有給安化黑茶做原料輸出。他們也在試圖構建自己的黑茶品牌了,雖然後來這事沒了後續,但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十多年前,我們也會覺得深圳的一些電子產品是山寨。十多年後,你發現我們已經接受了那些“山寨”並且以品牌視之,還引以為榮。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雲南古茶樹(賀開西保四號))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老班章茶王樹)


中國歷史名茶唯一自救的方式,就是稀缺問題上打磨。稀缺有很多種,包括資源稀缺與工藝稀缺。從資源稀缺上來講,我們不一定都像雲南一樣有古樹,但我們可以從生態學層面去考量。風土與風格,是氣候地理帶來的,具有不可複製性。中國優質生態區有很多,例如峨眉山,雪峰山,武陵山,羅霄山以及知名的武夷山區域。武夷山其實橫亙在福建與江西之間,江西境內的武夷山生態也很好。保護好生態,是出優質原料的前提,這幾年盲目的產區擴張,在生態上還是存在不少的隱患!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湖南安化的高山林中茶)


另一種稀缺就是工藝。儘管機制龍井的產業鏈已經很成熟了,但是手工龍井的護城河依然還在。中國傳統手藝人身上那種可實踐但難以傳授的隱晦知識,是傳承國粹的智慧寶庫。中國政府在這一塊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非無遺”的保護,只是很遺憾,“非無遺”成了一個名利場。但這是一個漸進過程,會通過實踐做制度調整,逐步完善。


找不到這種類型的稀缺,其實就不妨享受“溢出紅利”吧!真正“溢出紅利”其實也不好拿,未來這部分紅利會參與國際競爭。對於很多指標的要求,可能不一定像稀缺產品那麼嚴苛,但是從實踐來看,中國還是有很多產區在這方面依然存在短板。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財政推動的茶園基礎設施建設

(雖然當時在濛濛細雨中給我展示噴灌設備很滑稽)


這幾年,政府財政有參與到茶產業的建設之中,因為茶葉一度成為扶貧的抓手。因為財政的投入,對於基地建設的推動很大,不管是原料基地還是加工工業園。有不少產業前輩在探討今後的財政投入方向時提出,希望政府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品牌建設上來。就這個問題,政府其實也有采取行動,不然這幾年茶博會也不會如此氾濫。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政府助力下,產業強大的硬件建設能力)


財政投入往往指向性極強,承受風險的意願極低。選擇基地建設,本質上是因為基地可以形成看得見的資產與賬面價值。品牌建設時選擇茶博會,本質上也是因為費用金額可控,績效符合要求,易評估。你要讓他像馬雲那樣去創業,根本不可能。哪怕他覺得互聯網有利可圖,也是以硬件投入居多,這是一種風險偏好。當然,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也並不是一無是處,把握住機會的很多區域,其實都已經開始享受“溢出紅利”了。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位於貴州鳳岡的茶園(攝於2016年))


貴州茶這幾年就是在享受“溢出紅利”。早年間,他們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把自己本土品牌推到頭部去,幾番嘗試,發現效率極低。優質原料輸出,在現金流以及資金引入,技術引入方面正在發生極大的量變效應。此刻我們看貴州茶,就像十多年前我們看深圳的電子產品一樣。10年後的貴州茶,不能小視。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位於江西修水某地的茶園(攝於2016年))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江西修水,黃庭堅的後人在經營雙井茶)

江西茶區前期力推過“寧紅”,說到江西茶,他們手上的牌也有很多。“寧紅”也符合我前面講的命名法,義寧州這個地方,名茶眾多。現在叫修水,修水茶葉試驗場積澱深厚,名茶眾多。我在修水曾遇到歷史上的名茶“雙井茶”,這個茶在北宋時被黃庭堅,蘇東坡點過名。講故事,可謂文化深厚,但是因為市場佔有率低,產業價值不明顯。茶葉品牌建設,絕對不僅僅是講個故事,要說講故事,雙井茶的優勢是再明顯不過了,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也許雙井茶可以成為“小容量品牌”但目前還沒有出現“溢出”現象。江西人傑地靈,撫州臨川享有盛名,黃庭堅,王安石,包括歐陽修的籍貫都是江西。這幾位,可以說是大宋老茶客。事實上大宋這個ip還是有價值的,用得最好的還是福建。所以,有些所謂的歷史聲望,可能僅僅是文化層面的。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四川峨眉山自然保護區的有機茶園)


四川產區底蘊深厚,只可惜有很多地方依然苟且於“溢出紅利”。“溢出紅利”會出現巨大的生態陷阱,因為沒辦法形成高附加值,更多的收益是靠產量來完成。現在的農業科技倒是可以完成這一目標,但是在參與全球供應鏈pk的時候,就沒有質量優勢了。這會掉進一個死循環。四川茶業人已經掉進了不少死循環,從輸出原料到輸出茶樹苗,那些引進茶樹苗的區域,現在已經在開始爭奪四川茶青的份額了。但四川茶界也有很多成功案例,竹葉青算是一個。還有就是碧潭飄雪。這個產品很特殊,打破了我前面列舉的傳統命名法。他是直接從產品特性來描述。而且是以非常美妙的,詩意的古典審美來對傳統茉莉花茶做了新的詮釋。其後的金駿眉,小青柑之類的命名法都延續了這種語法形式。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與碧潭飄雪創始人徐公在成都)
注:碧潭飄雪有一首藏頭詩:碧峰採毛尖,潭底汲清泉,飄飄何所似,雪梅滿人間。


嚴格意義上來說,碧潭飄雪就是一個現代商品概念,它是一個商標,創始人為了將其發揚光大,轉讓給了竹葉青品牌。但是四川茉莉花茶至此以後,幾乎都在享受碧潭飄雪的“溢出紅利”,你到四川的茶城去,所有的茉莉花茶都叫“飄雪”,碧不碧潭不重要,這時候不再關注地名了。後來有個民營企業家,命名了另一種芽頭窨制的茉莉花茶,叫“殘劍飛雪”,帶有武俠氣。但語法還是碧潭飄雪的結構。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大湘西古丈茶產區(攝於2016年))


這些年,湖南產區備受關注。官方將大湘西茶葉整合在一起,推出“瀟湘”品牌的概念。這其實就是財政扶持產業從基地建設轉移到品牌建設上來的一個舉措。後來四川推出的“天府龍芽”,整合“蒙頂山茶”都是這樣的目的。但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公共品牌,在過去區域公共品牌被架空,價值無法發揮的時候,大家在試圖尋找一個具有經營主體的公共品牌。這個舉措值得表揚,因為這證明財政敢於冒險了,這和當年資助達·伽馬,哥倫布揚帆遠航的意義是一樣的。有可能血本無歸,有可能滿載而回,甚至是發現新大陸。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行業大咖在深圳茶博會瀟湘茶集合展區被圍觀)


湖南茶產業對整個中國茶產業的貢獻是存在的,所謂“五彩湘茶”,其中安化黑茶產品價值在供應鏈上有規模較大的“溢出紅利”,其他黃茶,綠茶,白茶,紅茶他們都沒有去追逐“溢出紅利”,而是在勤勤懇懇的自建品牌。和貴州一樣,湖南茶產業的未來也不容小覷。


說到這,話有點多了,很多朋友聽著可能並不一定會認同。茶葉歷史品牌,具有終局性屬性,西湖龍井會出現價值溢出,但是絕對不會被洞庭湖取而代之,同樣君山銀針亦然。西湖龍井會屹立在龍井的金字塔尖,君山銀針也會屹立在岳陽黃茶的金字塔尖。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歷史的遺產(白沙溪老廠區))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白沙溪茶廠老廠區,風雪中的七星灶)

洪漠如:你看到的那些“假茶”現象 其實就是中國茶品牌價值溢出

(產業規模擴大之後白沙溪茶廠落成的新廠區(攝於2015年夏))


這就像我此刻所在的白沙溪茶廠一樣,老廠區的容量不能滿足新增的市場需求了,那就建個新廠。新廠基於新時代的消費口味,研發更加具有大眾化的口感,甚至是新形態的產品。但是老廠區依然還在運轉,老茶園還是每年都在開採,七星灶還在冒煙,老倉庫依然存滿了茶葉,只是市場價值已經出現了分化。公共品牌會出現跨產區的價值溢出,每一個繼承了歷史遺產的老茶廠在新時期,也會做自我價值溢出。安化的白沙溪茶廠;雲南大益的勐海茶廠;廣西的梧州茶廠。你上他們的產品官網,你能看到一個金字塔式的產品結構,傳統的極致產品屹立在塔尖,核心競爭力不斷在錘鍊,但溢出所形成的大眾化產品市場佔有率更高,體量超大。
這像似一次蛻變,老的軀殼留在了樹幹上,很多人還站在原處,嘆息著這個蟬蛻的生命力,卻選擇性的忽視了那隻已經飛走的新生命。(注: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轉載自: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