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宇宙空間中,有沒有比恆星還大的宜居星球?

扭轉科學


理論上講,不可能存在比恆星更大的宜居行星,但是如果將“宜居”兩個字去掉的話,只去比個頭,行星倒是有可能比較小的恆星大一些。

恆星和行星是不同級別的天體,從行星通常都是圍繞恆星運行就能發現恆星的質量肯定要比行星大得多,比如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個頭和質量最大的行星木星,體積和質量都只是太陽的1‰,而其他的七大行星加起來也只是木星的2/5,太陽系中的行星跟太陽相比差的太遠了。


那麼最大的行星和最小的恆星相比會差多少呢?理論上講最大的行星大概相當於木星質量的13倍,或者說太陽的0.13%,超過這個質量的話,行星會啟動內部的氘核聚變成為褐矮星,只有達到木星80倍或者太陽的0.8%的星體才能成為真正的恆星,因為這個質量下的星體通常就可以啟動內部的氫核聚變而成為恆星了。那麼很顯然,最大的行星只是木星的13倍,而最小的恆星則需要達到木星的80倍,中間差了60多個木星的質量,所以行星和恆星相比的話還是差的很遠的。


如果說宜居行星的話,那就和最小的恆星差得更遠了,以我們地球上的生命形成模式來衡量,必須是有著像地球這樣的陸地表面的星球才可以,那麼這就有了一個範圍更窄的限制,因為已經發現的最小的氣態行星只有地球的三倍質量,也就是說質量達到三倍地球的行星,就有可能成為氣態行星,這類行星沒有陸地這樣的巖質表面,而且表面的氣壓很大,可以將氣體壓成液態,所以肯定是不宜居的。

不過如果單論個頭的話,某些行星(宜居行星除外)卻是可以超過恆星的,木星是太陽系中的龐然大物,體積比我們的地球大了1300倍,但是有的行星卻比木星更大,比如TAP26b這顆熱木星,體積是木星的1.66倍。但是體積較小的恆星卻可以比木星還小。



比如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恆星EBLM J0555-57Ab,直徑只相當於木星的84%,也就是說它的個頭還沒有木星大,只和土星相當,另一顆編號為2MASS J05233822-1403022的恆星和它個頭差不多,都屬於最小恆星之列,然而它們的質量卻比木星大了80多倍,其內部進行著相對較為緩慢的氫核聚變,理論上它們的壽命可以長達幾千億年,而我們的太陽的壽命只有100億年左右。



科普大世界


先要理解星球是如何形成的,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是爆炸中誕生的,在宇宙爆炸的過程中,粒子體積一直在變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真空"區域之間會有壓差,而爆炸後那些星塵顆粒就可能會被壓差壓縮成一個星球,當然還有引力的作用。

為可能開始時候宇宙間只有中子和質子,電子和光子以及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宇宙爆炸過程不斷膨脹變大,溫度會降低,這些化學元素會繼續凝聚,變成更大塊的東西,然後產生了大的引力,會聚集更多的物質進來,最後越來越多,變成了星球。

因為是爆炸形式的,各物質分佈的地方肯定是隨機的,有些地方會少一點,多的地方就會形成大點的星體,小的地方可能就會小點。這個道理和火花爆炸噴出出來的岩漿,最後形成石頭差不多吧,有些會大點,有些會小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