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兴趣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一件或者多件事物有着超过其他事物的比较浓厚的兴趣,这些兴趣有些是先天的,所谓的天赋即使如此。也就是说自己并没有进行过什么专门的训练,但是在这方面却总能轻而易举地胜人一筹,自己对此也是情有独钟,每每做起来总是感到很舒服,无聊和寂寞的时候,经常通过做这件事来愉悦自己,或者说只要有时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去做这件事,乐此不疲。还有一些是经过锻炼形成的,也就是经过开发形成的兴趣。每个人从幼时到成人,除了少数极具天赋的孩子在某些领域很自然地就呈现出某种特殊的能力以外,多数人的兴趣都好像是一片处女地一样,需要开发才能呈现。如果没有后天开发这一过程,一个人的兴趣就像是埋在土里的金子,难有见天之日。就像美国80岁开画展的摩西奶奶、日本60岁退休在家的工程师堀内辰男连续17年用Excel作画一鸣惊人的例子,都是兴趣迟迟没有得到开发的实例。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每个人都是天才,前提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所以如果找不到这个领域,这个天才也就无从谈起。每个人都有略胜他人一筹的地方,当然这里的他人更客观点来说指的是自己周边的人群,而不是指所有人。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自己讨厌做的事一样,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某种事物的兴趣也往往会伴人一生。

以上说的是一个人单纯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能够愉悦自己的事情或事物。这些单纯的兴趣有的能转化成职业,比如喜欢绘画的人最后成为美术工作者;有的能帮助到职业,喜欢绘画的人,他的职业是一个单位的工会宣传干事。有的则完全与职业无关。比如一个音乐爱好者最后的职业是医生。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兴趣爱好能够引导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而且如果个体有充分自主选择权的话,兴趣就会自然成为择业的标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倾向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还有很多人是在冥冥之中选择了某个职业并深深地爱上这个职业,细细想来,其实还是兴趣在起作用,是兴趣成为个体职业选择无意识的硬标准。下面举几例说明。

先看一位名人---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贾冰的成长史。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喜剧演员 贾冰

年少的贾冰调皮至极,父母无法将之调教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7岁高考无意外落榜。贾母对他说:“冰呀,你学习不好,妈妈抬不起头啊!你还天天闯祸,你让妈妈怎么办呀?”但贾冰真的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他想参军,在经过艰苦的训练过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炮兵。在部队又恰逢部队文工团招募文艺兵,对相声及喜剧情有独钟的他不顾一切毛遂自荐。为成为文艺兵,他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练习,最终在选拔时摇身变成黑马胜出。成为文艺兵后,他像打鸡血一样,荣获4个三等功和1个二等功。在26岁退伍后,加入浙江曲艺杂技总团,之后几年连续拿奖。在28岁成为正科级干部,曲艺杂技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在35岁成为副处级总团副团长。但他依然不甘心偏离自己喜欢的事业,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副处级的“铁饭碗”,自主参加某喜剧大赛最终夺得总冠军,最终贾冰在他38岁时成功参加了春晚,成就了自己的戏剧事业的梦想。

再看一个痴迷于画线条的素人艺术家的成长故事。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画家 汪化

她叫汪化,1981年出生,汪化不是原名,取名“汪化”意为“在汪洋大海中融化”。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汪化小学五年级学历,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不甘心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她很早就独自一人在外打工十多年。没有学历、没有家庭、没有事业,汪化的人生很难看到亮点。直到她开始接触到绘画。那是在上海打工时,汪化在地摊上购得一本关于摄影教程的书,在不经意的临摹中,临摹的快感让她一发而不可收地爱上了画画。自此后,除了工作、吃饭和睡觉外,汪化把所有的闲余时间都用在画画上。2012年,已经是31岁的她带着仅有的3000元积蓄来到北京。初到北京屡次求职未果,最后就像天使在召唤一样,她来到中央美术馆食堂求职,她向食堂经理的请求很简单:包吃住,不要工资,上半天班,其他时间画画。她住在中央美院外面的一个10平米的地下室,食堂最终给她每月1000元的工资。她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通常一条30米长幅她要画一年。默默无闻的她从未意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名人,一直到有一天她的画作被美院学生发到网上,她才被关注并得到画家和美院教授们的认可,在伯乐老师的推荐下,汪化的作品入选北京时代美术馆的画展和关山月美术馆举办的全国中青年水墨画家展览。自此,汪化的才能和作品才被外界所认知,如今35岁的汪化依然单身,她将画画视作精神伴侣,汪化表示:“画画意味着生命。”

最后再来看一位日本国宝级画家、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讲师---清水裕子的成长故事。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日本画家 清水裕子

裕子在她30岁前从未拿过画笔。11岁的她随做生意的父亲一起去美国生活。四年后裕子回到日本读高中读书。在考大学进行专业选择时,裕子本想选择感兴趣的艺术,但最后顺从父母的意思,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广告营销。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就职。

裕子入职的第一天就感觉自己与公司格格不入,但裕子还是庸庸碌碌地在公司磨了10多年。直到快30岁时,裕子惊觉自己不应该再这样浪费时间了,她决定回归自我,去投身那个值得自己贡献一生的事业-----绘画。于是她毅然辞职,拿着自己的积蓄到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学习插画,她用四年时间读完大学与研究生,在拿到硕士学位后开始独立创作。刚刚开始接单的裕子,身在异国他乡,没有名气和人脉,有时候一个月都接不到一张单,但裕子却觉得那段日子是最快乐的,她第一次体会到选择自己要的生活有多充实与满足。这期间虽然很穷,但是裕子很快乐。她觉得没什么比能以兴趣为事业更令人兴奋了。裕子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人的是:在面临十字路口的选择时,需要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终于,在53岁时,裕子成为世界知名的绘画大师。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们能看到这些人身上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循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自己的天职,虽然在成长的路径上充满坎坷和曲折,但总是殊途同归,好像水流千遭归大海一样,人最终的职业选择都会朝向自己的兴趣领域,有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的是为了自己能在竞争中胜出。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一生都在自己的兴趣之外谋求工作,那就只能说是在谋生,完全谈不上职业的满足和快乐。很多人满足于自己付出和收入的性价比,完全没有考虑职业满足和成就感。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马未都

收藏家、古董鉴赏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兼院长马未都先生本身的成长故事也是兴趣引导职业的精彩的案例,在此不赘述,他有一个关于天赋和努力哪一个重要的描述,很形象也很生动,他说一个人的天赋占20%,努力占80%,如果有天赋也努力,最终成就可能达到100%的程度;如果没有天赋但是很努力,最高成就也只能达到80%的程度;如果有天赋但是不努力,最后只能在20%基础上开始计算,至于达到多少就看个人努力的程度了。这里所说的天赋,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兴趣。人往往都是在自己有天赋的领域里能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反过来,这种成就感又会激发他(或她)在这一点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或练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兴趣:或早或晚都会成为一个人的职业归宿

司南

兴趣诱发的职业导向不是规定,也不是说教,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当下很多人欠缺对职业的了解,同时又缺乏对职业和学习关系的认识、职业与个体的个性特点的关系的思考和了解,所以有的人将兴趣与职业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如果把兴趣做成职业,那我还哪有兴趣可言。还有的人觉得兴趣和职业是两回事,兴趣是用来娱乐的,职业是用来赚钱的。完全没有考虑过兴趣与职业合体会是什么样。还有的人认为兴趣和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看一看自己周边熟悉的那些在职业上被公认为做得还不错的那些人,看看他们哪些人靠的是努力,哪些人靠的是天赋(兴趣),无论如何,在自己的职业领域里如果能够发挥自己天赋(兴趣),这样的人的工作成绩一定不会太差。反之,如果自己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迥然,即使通过后天的努力或者其他的因素(如人脉关系等),那他一定会遇到职业天花板的,这不是哪个个人的偏见,这是必然的客观规律。这与马先生的20%与80%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顺其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但是一定得懂得其中的道理。还是那句话: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尽早地开始寻找属于自己归宿的旅程,谁都能拥有一个开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