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農夫也瘋狂


農村刻寫墓碑有嚴格的講究。藉此談些看法,供朋友學習時參考。

一、墓碑中間一行字的字數要落方道,方道有大小兩個。小方道是″生、老、病、死、苦″,墓碑中間一行的字的個數要是六或七個,即落在⺀生或老″上,落在"病死苦″上為不吉。大方道是"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共十二個字,其中有走之的字六個,墓碑中間一行字的個數要落在有走之字上,為吉。若合大、小方道為上吉,如十一個字,小方道落⺀生″字上,大方道落⺀還″字上,屬上吉一類。

二、故、顯、先的含意:"故″在書寫墓碑中含有死了、亡了、過了之意,一般長輩或平輩為逝者立碑才用,如故妻、故弟、故侄等;"顯″有凸顯之意,在近親中,亡者的輩分是最高的,在平輩中,是最後一個離世,且年齡花甲以上,就用"顯″,否則用"先″。先有先走之意,因為還有輩分比他大,或平輩中還有人活著,故不能用顯。⺀考″為男"妣″為女。如果立碑者為比他父輩還高輩分的亡者立碑,應在顯或先的前面依次加上祖、曾祖、……。

三、亡者年滿花甲後去逝的,在大(男為大女為孺)人字的前面加"老″字。否則不用"老"字。


康夫泰


最近這些年,農村確實流行給先人墓前立碑。我爺爺奶奶是1994年去世的,前些年也立了碑。碑上用的是“顯”。

如果你仔細看一下墳地的這些墓碑,確實如題目所說,有的寫著“顯”有的寫的“先”,還有的寫著“慈”。此外,還有“考”“妣”“諱”等字。這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規制,非常講究,是不能亂用的。

碑文能透漏出很多的信息,懂得的人能根據碑文直到墓裡埋葬之人的姓名、生卒年、家庭情況,去世時族人情況,立碑人與埋葬之人的關係等。

各地風俗不同,墓碑上所刻內容也會有所不同,甚至相同的字在不同地區代表的意思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南北差別大。

下面我們按照題目一個一個來說。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故去的意思。在古代“故人”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老朋友,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指死人。


這是對先人的一種敬稱。後面一般會跟著父或母字,顯父,顯母。根據清朝學者的記載,這個“顯”字在以前是寫成“皇”字的,也就皇父,皇木。這並不是說其父母是皇帝皇后,而是古人對故去的先人的美譽,以示死者的尊貴。後來因為規定“士庶不得稱皇”,就改為了顯字。

我們會看到,有的墓碑用的是顯字,有的用的是先字。這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說先字是對逝者的尊稱,顯字則是對死者的美稱。在有的地方,死者去世是父母、岳父母戒亡,且下有子孫才配用顯字,一般的人只能用先字。


考/妣

這個也簡單,考,指的是父親,妣,指母親。也就是說這個墳墓裡埋的是立碑人的父親或母親。

除了考和妣,有些地方也會用嚴和慈二字,意思差不多。嚴指父親,慈指母親。嚴父慈母嘛。

此外還提現大家注意區別使用“諱”和“智”字。古人講究忌諱,尤其是晚輩不能直呼長輩的名字,所以在立碑時提到長輩的名字也要作諱避處理。提到男性長輩名字時用“諱”,提到女性長輩名字時用“智”。如,公劉諱XX。


南京老張


別的地方我就不懂,我們這我就知道,顯考,說明是老人好命,上面沒有父母,下面兒孫滿堂!死者男性,考!女性妣!至於故考,視為夭壽命,就是死者上面還有父母或者更大長輩的人還活著!女性為故妣,其他的也就不是很懂了!比如我爺爺墓碑寫著顯考21世文水鄭公之墓!我奶奶寫著顯妣劉挽鄭母之墓!我父親去世時候因為爺爺還在世,墓碑寫著故考22世建家鄭公之墓!因為我當時我不懂,為啥上面不一樣,有一天,問族裡長老,才告訴我,也就是我上面所說!至於21世,是我們譜系傳承,我們族譜從閩南鄭氏開支鼻祖算下來,到我這40世!後來家族差點被滅族,跑出去三個,後來三個人又重新開枝散葉,我們稱為二世祖,到我這23世!



野狼207


俗話說生活處處有學問,這句話對農村也同樣適用。農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實,可是該有的規矩卻不少,尤其是在一些細節方面更是有不少講究,就連孩子也要從小學習這些規矩,否則就會被別人認為不懂禮數,甚至因此鬧出笑話。

說到講究,大多數農民最重視的就是宗族觀念,很多農村家族不僅完整的保存了族譜,甚至還修建了家族祠堂。另外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在農村為祖宗和長輩立碑的農民也越來越多。

農民為祖先立碑一是為了紀念這些逝去的長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過值得說明的是,立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財力之外,墓碑上該刻什麼字也需要仔細考量。在農村的這些墓碑上,經常能看到“故、顯、考、妣”等不同的字樣,還有“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等稱謂,不過你知道它們都是啥意思,各自有什麼區別嗎?

首先“故”有故人的意思,也是對逝去之人的一種懷念,這個字用在墓碑上,一般都表示去世的人是立碑人的長輩或者至親。

“顯”是先的意思,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尊稱,不過在很多農村地區。這兩個字並不能混用,聽村裡的老人說。“顯”這個字還有彰顯和顯赫的意思在裡面,如果要將它刻在墓碑上,還需要滿足幾個條件。逝者不僅要是家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既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岳父岳母在世,而且在家庭人丁中已經有了孫輩,歲數最好還要在六十歲以上才能夠稱之為顯,否則只能在墓碑上刻“先”字。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農村,刻上“先考”、“先妣”的墓碑數量明顯更多。

至於“考”和“妣”分別指代父親和母親,考妣的說法出自我國的辭書之祖《爾雅》中。在成語中還有“如喪考妣”的說法(如今已經演變為罵人的話),因此“先考”和“先妣”是對逝去的父親母親的尊稱。

以上就是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的詳細解釋,你弄懂它們的意思和區別了嗎?其實給去世的人立碑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方式一直流傳到現在,也是文化傳承的體現,而且除了稱呼之外,墓碑上碑文的書寫也有不少講究,逝者的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等內容都要一一涵蓋。


謀略秘籍



一、墓碑內容的講究:


【顯考、顯妣】“顯”字是一種敬詞。新華字典有翻譯:“考”為已經故去的父親,“妣”為已經故去的母親;祖考、祖妣,也就是說已經故去的祖父、祖母之意。古人罵人就說別人“喪考妣”。


男性的名字前面加“諱”字:新華字典有此字的詳細來歷,大體以前是皇帝的專用詞,後來貴族、當權者也可以用,後來是德高望重者能用。


現在是普遍老百姓也可以用。現在轉變為對已經故去的尊長的一種尊稱。男性稱“老大人”,女性稱“老孺人”、“老安人”。


二、“三老共一生”的解析


1、墓碑上刻字以“生、老、病、死、苦”五個字順數循環來衡量,以遇到“生、老”為吉,遇到“病、死、苦”為兇。


2、墓碑上的字以6、7、11、12、16、17、21、22、26、27、31、32、36、37......為吉。3、而且三部分的字(1.左手逝者出生時間去世時間,2.中間逝者名號,3.右手立碑者名字)每部分字數也要合“生、老”的數。俗話說“三老共一生”,如7字為老,三老為21字,21字按“生、老、病、死、苦”順數循環為1,1為生。


三、 關於故、久故、民故、明故、清故、新故等詞的意思:


“久故”:則是去世很久的先人。
“民故”:一般是指民國時期故去的先人。
“明故”:則是明朝故去的先人。
“清故”:則是清朝故去的先人。
“新故”:則有兩種解釋:一為去世不久的先人;一為新中國時期故去的先人。


一般化的墓碑雕刻是:久故顯考X公諱XX老大人之墓。如果是這樣的排列則是符合黃道中的“遠”字,是吉利的。


四、關於輩分的問題:


①一般一個姓氏的開創者,或者最先搬遷到某地定居並繁衍了比較多人丁的先人,我們可以稱其為“始祖”,也可以稱其為“一世祖”。

②再下面的子孫我們可以稱之為“第二世祖”、“第三世祖”等,以此類推。
③到了比較近的先人,我們依次稱之為高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
④孝子一般上墓碑也寫“孝男”,往下排列依次是:孫、曾孫、玄孫、來孫、弟(這個“弟”字上面還要加一個“日”字,讀ti,我記得康熙字典中是有這個字的,現代的字典沒有了這個字)孫、仍孫、雲孫、耳孫。


五、其它方面的內容:


①一般墓碑上也會雕刻上安葬或者遷葬、重修的時間。
②然後是理氣方面的”坐山朝向”:比如,辛山乙向,有些還會寫上詳細的分金度數、爻數等,以便後人考證。比如,祖墳,便有刻“內辛山外戌山”。這種叫做一山兩向。是說裡面的屍棺和墓碑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內向'為屍棺的方位,“外向”為墓碑的方位。
③有些在墓碑或者墳墓的上面雕刻上一些大字或者對聯等裝飾。一般上面大字有三種:
一為本姓氏的堂名,比如張姓則雕刻“清河堂”。

二為吉利用語、緬懷用語,比如雕刻“世代榮昌”、“祖德流芳”等。
三為用直接用姓氏標識,比如“X氏佳城”“X氏祖墳”。


希望能對大家有用。


行讀北京


“故、顯、考、妣”一般用於農村人的喪葬文化中,是對逝去祖先的一種尊稱,體現出子孫後代對逝去祖先的一種尊敬和懷戀之情。



在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啥意思?有什麼區別嗎?

♦“故”:指逝去的老人,農村人在墓碑和農曆七月半給逝去的祖先燒紙錢的時候,一定是用“故”作為開頭,這是一種尊稱。這種民間的喪葬文化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祖祖輩輩就這樣傳承了下來,基本上全國統一。

♦“顯”:在農村喪葬文化中代表“父輩”,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兒子或女兒給自己逝去的父母立墓碑或者燒紙錢,“【故】的後面就要用【顯】”,這是一個輩分關係。如果孫子孫女給爺爺奶奶立墓碑或者燒紙錢,“【故】的後面就不能用【顯】”,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法,暫且不表。



♦“考”:指男性逝去的祖先,凡是男性祖先,在農村的喪葬文化中一律用“考”,這是咱們老祖宗發明的,代代相傳,一直沿用至今。“考”在現代新華字典裡可沒有解釋成性別,但在農村人的喪葬文化中,大家都默認了是對逝去祖先性別的區別。

♦“妣”:在農村的喪葬文化中,“妣”代表女性,不管是輩分高低,只要是女性一律用“妣”。在榮哥老家農村有這樣一種說法,陽間男女分雌雄,陰間男女分考妣,“考”和“妣”就是用於對逝去祖先男女性別的區別,也是一種尊稱。


農村的喪葬文化中不光有“故、顯、考、妣”,還有一些特定的字詞用於對逝去祖先的尊稱,比如“曾、高、祖、嶽”等等,這裡就不再多講了,那是題外話,在多說就和題目無關,跑題了。


山裡優果


俗話說生活處處有學問,這句話對農村也同樣適用。農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實,可是該有的規矩卻不少,尤其是在一些細節方面更是有不少講究,就連孩子也要從小學習這些規矩,否則就會被別人認為不懂禮數,甚至因此鬧出笑話。

說到講究,大多數農民最重視的就是宗族觀念,很多農村家族不僅完整的保存了族譜,甚至還修建了家族祠堂。另外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在農村為祖宗和長輩立碑的農民也越來越多。

農民為祖先立碑一是為了紀念這些逝去的長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過值得說明的是,立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財力之外,墓碑上該刻什麼字也需要仔細考量。在農村的這些墓碑上,經常能看到“故、顯、考、妣”等不同的字樣,還有“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等稱謂,不過你知道它們都是啥意思,各自有什麼區別嗎?

首先“故”有故人的意思,也是對逝去之人的一種懷念,這個字用在墓碑上,一般都表示去世的人是立碑人的長輩或者至親。

“顯”是先的意思,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尊稱,不過在很多農村地區。這兩個字並不能混用,聽村裡的老人說。“顯”這個字還有彰顯和顯赫的意思在裡面,如果要將它刻在墓碑上,還需要滿足幾個條件。逝者不僅要是家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既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岳父岳母在世,而且在家庭人丁中已經有了孫輩,歲數最好還要在六十歲以上才能夠稱之為顯,否則只能在墓碑上刻“先”字。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農村,刻上“先考”、“先妣”的墓碑數量明顯更多。

至於“考”和“妣”,古代稱已死的父母。父死後稱“考”母死後稱“妣”。語出《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漢鄭玄注:“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

古代墓碑上常刻有“顯考”、“顯妣”、“先考”、“先妣”。古代也有用以稱在世的父母,如《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晉郭璞注引《蒼頡篇》:“考妣延年。”

在成語中還有“如喪考妣”的說法(如今已經演變為罵人的話),因此“先考”和“先妣”是對逝去的父親母親的尊稱。

以上就是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的詳細解釋,你弄懂它們的意思和區別了嗎?其實給去世的人立碑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方式一直流傳到現在,也是文化傳承的體現,而且除了稱呼之外,墓碑上碑文的書寫也有不少講究,逝者的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等內容都要一一涵蓋。


源兒source1980


先說說這四個字的意思:

故:過去的、以往的。在墓碑上自然是指已經過世的。一般親人去世,說“死”有點不尊重,現代人也不會這麼說。“亡”一般用在口語中,電視劇中常常出現“亡夫”之類的說法。用於墓碑上,更多人會選擇“故”,文雅、委婉。

顯:也做“先”。相對而言,“顯”字更偏向於讚美,而且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用。這個條件就是:只有夫妻二人都去世了,且過世的時候已經沒有了上一輩的親人,默認是輩分最高的人,而且子孫昌盛。如果不懂這些條件,使用的時候不夠謹慎,反而會變成了對亡者的不敬。

先:相對於“顯”,這個字用得更廣泛,是一種普通的敬稱。沒有滿足“顯”的條件,一般就用“先”字。

“考、妣”,分別是父親和母親的別稱,出自《爾雅》,從西漢一直沿用至今。最初單純指代父母,無論是否在世,但是隨著固定用法和約定俗成,這兩個字分別專指已經離世的父親、母親。如“先考”就是已經去世的父親,“先妣”是指已經去世的母親。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的墓碑制式也有所變化,也有“慈”字,或者直接刻名字的。

委婉的詞語,體現著後人對已故長者的無限追思和緬懷,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墓碑刻字也有所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人們的情感和親情記憶一直都在。


楊焜然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傳統即將到來,我們到了墓地祭掃的時候,首先會先注意到墓碑上的文字。但是在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瞭解墓碑上的文字具體是什麼意思了。尤其是墓碑上居中豎寫的幾個單字:“故、顯、考、妣”。

這幾個字基本上在每個墓碑上都可以看得見,那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個字一個字來講解一下。

故:這個字還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去世、過世的含義。古人在表達上講究委婉含蓄,尤其是面對死亡這樣大事,如果直接寫“死”、“亡”這樣的字眼,會顯得對死者不敬,所以通過“故”這個字來表達,既說明了含義,又足夠含蓄。

顯:和“故”字的理解方式差不多,從字面意思就能過判斷,所以“顯”就是顯耀的意思。值得注意的在古代這個字是不可以亂用的。只有達官顯貴,家門顯赫的人家,才能夠在去世的親人墓碑上使用這個字,普通的老百姓,也就是所謂的“白丁之家”,不能稱故去的親人為“顯”而只能用“先”。先和顯諧音,意思其實也是一樣的,“先”更多的是一種敬稱,而“先”則是對一個人的美稱。所以古人對別人介紹自己的過世的父親時,會說“先父”或“先君”,也就是這個道理。

考和妣:考代表的是父親,妣代表的是母親,考為父而妣為母,含有對故去的父親或母親的懷念和尊重的意味。我們有一個成語叫“如喪考妣”,意思就是表達一個人像失去了父母親一樣難過。歸有光寫過一篇著名的《先妣事略》,裡面的“先妣”就是去世的母親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考和妣,只是用於故去的父母,而不能用於尚且健在的父母,這一點大家要注意,不要鬧了笑話。

故、顯、考、妣這幾個字在墓碑上面非常重要,通常都是書寫在墓碑中間的位置,我們稱之為“中榜”。中榜的寫法也很有講究,如果是夫妻合葬墓的話,丈夫的名字,也就是先考一定要在左邊,而妻子的名字,也就是先妣則是要寫在右邊。因為根據周禮,古人以“左”為尊,也就是“重男而輕女”。

除此之外,在書寫墓碑名字時也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尊稱如:男子可以加公、府君、和諱字,女子可以加氏、孺人。例如:故顯考王府公諱一心之墓。其中,顯考”反映是男性,“王府”反映墓主的族姓,“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稱,“一心”是他的名字。

除此之外,在寫中榜時也一定要注意的一個東西就是“合生老”。

什麼叫合生老呢?就是字數要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循環應用,其中“生”和“老”是屬於吉利的數字。所以人們的墓碑中榜的字數都會取11,12,16,17,21,22這些數字。因為這些數字都是排在“生”字和“老”字的位置上,因此是屬於吉數。

例如:故顯考王府公諱一心之墓。就是11個字,因此這樣算:“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生……”第11個字是“生”字,也就是在生位上,這就是“合生老”的意思了。

有些人在寫碑文時為了“合生老”,就可以加字或者減字,以此來達到“合生老“的要求,比如說之墓,可以刪掉“之”字。而前面也可以加上“皇、清、故、先”等字,或者再加上一些諱如“府、宮”等字來達到”合生老”的要求。

以上,就是古人流傳下來的墓碑文化和墓碑上“故、顯、考、妣”幾個字的意思和由來。歡迎補充。


一帆村夫


俗話說生活處處有學問,這句話對農村也同樣適用。農村的生活雖然簡單樸實,可是該有的規矩卻不少,尤其是在一些細節方面更是有不少講究,就連孩子也要從小學習這些規矩,否則就會被別人認為不懂禮數,甚至因此鬧出笑話。

說到講究,大多數農民最重視的就是宗族觀念,很多農村家族不僅完整的保存了族譜,甚至還修建了家族祠堂。另外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在農村為祖宗和長輩立碑的農民也越來越多。

農民為祖先立碑一是為了紀念這些逝去的長輩,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過值得說明的是,立碑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一定的人力和財力之外,墓碑上該刻什麼字也需要仔細考量。在農村的這些墓碑上,經常能看到“故、顯、考、妣”等不同的字樣,還有“故顯考、故顯妣、先考、先妣”等稱謂,不過你知道它們都是啥意思,各自有什麼區別嗎?

首先“故”有故人的意思,也是對逝去之人的一種懷念,這個字用在墓碑上,一般都表示去世的人是立碑人的長輩或者至親。

“顯”是先的意思,是對去世之人的一種尊稱,不過在很多農村地區。這兩個字並不能混用,聽村裡的老人說。“顯”這個字還有彰顯和顯赫的意思在裡面,如果要將它刻在墓碑上,還需要滿足幾個條件。逝者不僅要是家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既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岳父岳母在世,而且在家庭人丁中已經有了孫輩,歲數最好還要在六十歲以上才能夠稱之為顯,否則只能在墓碑上刻“先”字。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農村,刻上“先考”、“先妣”的墓碑數量明顯更多。


至於“考”和“妣”,古代稱已死的父母。父死後稱“考”母死後稱“妣”。語出《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漢鄭玄注:“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

古代墓碑上常刻有“顯考”、“顯妣”、“先考”、“先妣”。古代也有用以稱在世的父母,如《爾雅·釋親》:“父曰考,母曰妣。”晉郭璞注引《蒼頡篇》:“考妣延年。”


在成語中還有“如喪考妣”的說法(如今已經演變為罵人的話),因此“先考”和“先妣”是對逝去的父親母親的尊稱。

以上就是農村墓碑上的“故、顯、考、妣”的詳細解釋,你弄懂它們的意思和區別了嗎?其實給去世的人立碑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方式一直流傳到現在,也是文化傳承的體現,而且除了稱呼之外,墓碑上碑文的書寫也有不少講究,逝者的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等內容都要一一涵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