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為什麼靜不下心,一本書一部電影都看不完,是壓力大嗎?

羅雄是個好孩子


疫情會引起焦慮,焦慮是人類古老的一種情緒,人在面臨危險時的緊張就是焦慮,焦慮的出現,是為了戰鬥或逃跑,在緊張的準備戰鬥或逃跑時,自然很難做到專注的去看一本書。


見山心理講堂


  • 疫情期間很多人會有緊張,焦慮,恐懼,懷疑對外界的不確定因素引起,也是人們對生存的本能焦慮,導致心理應激,本能地保護機制開啟,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情緒。
  • 想要靜下來,就需要先動起來。如果是在家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也可以到外面散步,每天保持運動時間不低於半個小時。
  • 疫情結束後,焦慮,恐懼會逐漸消失,

鴻雁心靈灣


疫情期間無法靜心去做事,是壓力大還是另有原因

疫情期間,無法靜心去看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可能是來源於壓力,也可能是因為習慣。


可能的原因:

1、對疫情信息高度關注而造成的焦慮

疫情期間,各種疫情信息不斷地更新,處於本能的生存反應,我們會渴望看到更多的好的消息,關注度會達到很高的水平,這種高關注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同時也會增加心理壓力,一旦信息更新出現滯後或者有負面的信息,都有增加心理焦慮的可能性。這種狀態下去認真地讀一本書或者欣賞一部較長的影視作品,就不那麼容易了。


2、源於對工作、生活的恐懼

疫情期間,許多單位停工,有很多企業已到了無法支撐而倒閉程度。公司倒閉,失業是很多家庭無法承受的現實。祈盼著能一切向好的心理,會影響自己注意力的集中,而認真看完一本書,需要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才好。集中精力和對未知的恐懼,形成激烈的碰撞。


3、生活習慣的影響

試問,有多久沒有認真地讀過一本書或者去欣賞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很多的人的生活時間碎片化。利用碎片化時間,在地鐵上、吃飯時、工作之餘等時間通過的手機、平板電腦等看書、看電影已然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習慣。突然間,可以利用完整時間去看書或者看電影,習慣被改變,會造成不適。


總結:

無法靜心去做一件事,可能來源於壓力也可能時習慣。


建議:

1、適當的減壓、運動。可以在室內做做瑜伽、仰臥起坐等,身體機能的變化,可以刺激心理健康的發展;


2、與家人一起去做一些平時沒有時間做的事情:比如一家人一起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一家人一起去觀看一部影片,家人的陪伴會影響自己在做事時的關注度;


3、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雖然疫情期間,工作時間相對減少許多,居家時間增多,但是這不能成為晚睡晚起,三餐不定的理由;




糊塗居士


靜心是一個心理學概念,通過靜態或動態的方式去除個人的得失心、是非心、執著心等。在疫情期間,不能完全放鬆心情,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會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因為疫情的風波而使內心不能夠平靜,這個時候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讓全身活動起來,提升活力,可以降低體重,使身體更加輕鬆;可以深化對情緒的認知,及時清理負面的情緒,比如對疫情的憂心忡忡,使寧靜時時就在自己心中;還可以與家人一起活動,共同消除疫情期間的負面情緒,共享自己的內心,提升心理的抗壓性,不致於消極、擔憂等情緒越積越深,靜不下心來,導致心理疾病發生。靜心對待一切事物,相信自己,一路風景一路歌,事事皆向向陽花美。



青風一粟


如果你平常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那麼看書在這個階段對你來說肯定是困難的。當你坐下看書和看電影時你是否覺得兩乳中間的心口處有一種浮躁的氣,感覺波動異常靜不下來?如果是就嘗試做深呼吸,先吐盡,再吸滿,越慢越好,不斷循環大概3分鐘,你的大腦就會清空,你的心口中間的氣就會平靜下來。這時候你再去看書或看電影可能會好很多。


Sakuva浩霖


不完全是壓力大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疫情信息轟炸,讓你聯想到很多事情:懷疑自己及家人會不會感染;孩子學業會不會受到影響;收入受到多大影響;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何時復工……等等。你想到的問題越多,注意力就越分散,就越是靜不下心來,以至於一本書看很久也看不完,好象視線無法在字節間跳動,每一頁翻起來都不那麼輕鬆。


喜陽羊


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宅家這麼長的時間,有一些焦慮不安,其實也是一種正常人的心理表現,但什麼事情也應該有個度,如果是因為焦慮不安,造成我們什麼事情也幹不了,幹不好,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反思一下自己,調整一下自己心理


精神家園001


心有雜念,先靜下來,學會獨處,才能做事情


不羈的大剩


我也看不完


網吧大嬸嗯


是缺錢鬧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