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高小,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水平?

用戶58626656814


看了許多評論,發現許多人有九斤老太思維,總認為過去的比現在的強,一代不如一代,其實在任何領域都是一代強過一代。五六十年代的高中生和現在的高中生比,知識面窄得多,小學和小學比也一樣。可是為何我們總覺得過去的高中生高小生很有能力,有文化,有才華呢?只是因為同時代這些人很稀少而已,他們獲得了繼續自學的能力和機會,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得到提高。我父親是六十年代師範畢業生,一輩子教初中,現已近八十歲,數理化地理歷史哲學都比不過現在的優秀高中生。


願人類向善良進化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先對這問題的時間表述提下不同看法:題主提的六、七十年代過於攏統。這是因為從1966年5月起,就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大約一個月後,從小學到大學陸續停課。1967年,雖然提出了“復課鬧革命”,但是復課是假的,鬧革命才是真的。我當時上大學,復課學毛主席詩詞,革命樣板戲,上不了專業課。小學就學毛主席語錄,老三篇。這種狀況直到文革結束。因此,六十年代的後半期,七十年代的前半期,高小就基本不存在。所以這個問題的時間段要麼是文革前,要麼是八、九十年代。

現在我按文革前的時間段來回答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中國的文盲率極高。我沒有掌握具體數據,但是以我的家鄉那個小鎮來說,幾千人口,識文斷字的超不過五十人。一個前清秀才,是鎮上文化最高的,因而也最受人尊敬。其餘多少認識點字的,都參加了工作,有的在政府,有的在供銷社,有的在糧倉庫或銀行營業所。他們都屬於鎮子裡有面子的人。

我1952年進小學。班上學生的年齡差距很大。我讀小學一年級時,班上後排就坐著幾個已經結婚、生養了孩子的同學。這是共和國為了儘快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大力動員大家讀書的結果。後來還有幾年,鎮上各居民小組都成立掃盲班,凡是不識字的青壯年都要進掃盲班學習。通過掃盲,不少人認識了一些常用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那時候小學分初小和高小。初小是一至四年級。高小是五、六年級。有初小和高小的小學稱為完全小學。我家鄉的小學大門上就刻著《大同完全小學》幾個大字。初小課目為語文、算術、音樂。高小增加了歷史、地理、自然、美術,還學珠算,就是學打算盤。高小畢業,就算得上個小知識分子了,可以參加工作了。我姐姐同我一道高小畢業,因為家裡經濟困難,無力供養兩個中學生,我姐就讓我讀書,她參加了工作。

若論課程的深度,現在的小學超過我們那個時代很多。我曾經在城市裡帶過孫子讀小學,他的一些數學題我真做不出來。雖然我的數學丟了幾十年,但是我在中學前的數學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呀。據說,有的小學生數學題,連博士生都不會解。

不過,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只知讀書,缺少社會經驗。小學畢業的孩子,還是爸爸媽媽羽翼保護下的小乖乖,不像我們那個時代,小學畢業就是半大人了,可以獨立工作了,這是綜合素質的差距。


直心1


本人76年高中畢業,小學在縣裡讀書,文化大革命結束,小學三年級,69年父親五七道路,全家隨下鄉,春天村小學四年級,小學畢業,到公社中學讀至高中,那時有運動是事實,但文化課還是按步就班的進行,並且我校師資力量雄厚,有北大畢業的,有正牌農大的,有大學教授的子女,具體什麼大學,不知道,都是響應號召,下放到農村的,由於自己淘氣,除班主任的課,任課老師的課都不上,逃課玩球去,所以,數理化沒學好,七七年報考沒敢去,後聽說一百多分上中專,後悔至及,早知分數這樣低,憑語文,歷史,政治,地理,數學也許也能蒙幾道題,也去考試了,也許能拿回箇中專文憑,雖然那時我功課不好,但那時的教育,和教師的水平,還是一流的,那時的高小與現在比,只能說學生和家長的素質比現在要好,一尊重老師,二聽父母話,三沒有家長為孩子受點委屈,就興師動眾,找老師麻煩。我是這樣認為的。


正必壓邪


首先要糾正一個問題,高小這個稱呼不是六七十年代的事兒,最起碼是60年代以前的事兒。60年代以前,中國的學制完全模仿蘇聯的學制, 也就是“六三三”制。什麼是“六三三”制,也就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為是剛解放,公辦小學很少,我們鎮方圓幾十裡只有一所公辦小學,六級三班,比較完整,所以稱完全高級小學,老百姓都叫“完小”。當時學校的學生很多,一個鎮方圓幾十裡的學生。當然學校沒有這個能力收完。學校很吃香,學校老師更吃香,大家非常尊重老師。凡是現在六七十歲的人,只要上過完小的,他們現在還能記住老師的名字。

那時的學生大小不一。同一個班,小的十來歲,大的十七八歲,有的已經結婚有了孩子。在一個班級裡面,後面一兩排全是大個子。他們離學校很遠,遠的就寄宿。有的妻子領著孩子往學校給自己上小學的丈夫送飯,現在說起來讓人好笑,那是確是這樣。

1960年前後,學制在慢慢變化,特別是1965年文化大革命以後,毛主席提出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農村學校很快就出現了522制。所謂的522制就是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完小從此消失了。

完小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勞動,還有其它的副科。那個時候的課本主側重於實用。語文以識字為主,寫字為主。特別是寫字,用毛筆寫,每一個學生都練就了一手好字。另外數學注重於珠算,那個時候每人都能打一手好算盤。他們上學不容易,學習非常勤奮,學習目的很明確,所以班裡的差生很少。

學生上完六年小學,要考初中。那個時候,我們這裡方圓百里就一所初中,幾十所完小的畢業生都往這兒一所初中考,落榜的很多,考上的很少。我們這裡的完小每年能考上20多個初中生,在所有的完小中升學率還算高的,當時很有名氣。

完小畢業回到農村,在那個時候的遍地文盲的農村,個個是人才。到生產隊當會計,到學校當民辦教師,到大隊當會計,到公社各個部門當點兒什麼,很少有在家務農勞動的。

如果把那時的完小畢業的學生和現在的什麼學歷相比,沒法比。如果和現在的學生比計算機,他們是文盲。如果和現在的學生比毛筆字比打算盤,那現在的博士後都是文盲。如果比好找工作,現在的大學本科都沒有他們好找工作。因為時代不一樣,那是一個缺少文化人的時代,有文化就吃香。現在大學生遍地都是,已經不稀罕了。這沒有什麼可比性。

題主出了一個很可笑的問題,讓人沒法回答。我只是隨便寫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會認為我寫的很好,年輕人會嗤之以鼻,會說我 翻歷史翻老賬了。


寒韓寒


六,七十年代的高小生,要分為兩個階段來回答,不能混為一談,才能說清楚根由:六十年代的高小畢業生,只能從上個世紀六零年至六六年這個階段畢業的高小學生才能稱之為六十年代高小畢業生。因為這個年代的高小,是延續了自解放以後五十年代;初小四年,高小兩年,初,高小合計六年的學制;初小一二年級課程設有語文,算朮,圖畫,音樂,體育和手工,三年級去掉手工,開始學作文,四年級增設珠算課程,四年初小期滿,要進行畢業考試,考試成績合格,發給初小畢業證。要想繼續就讀,就要進行升學考試,考試成績合格才能升學就讀高小。就讀兩年高小,經過畢業考試成績合格,發給高小畢業證書者方能稱之為六十年代的高小畢業生。六七,六八,六九,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停課,這三年沒有高小畢業生。所以,六十年代高小畢業生,就只能特指六零至六六年這個時段的高小畢業生。在這個時段畢業的高小生,小學知識應當是紮實的。

至於七十年代,因為改為小學五年制,去掉初,高小分段和初,高小畢業和升學考試。開始了學工,學農,學軍等社會活動,所以七十年代的小學畢業生,文化功底如何的確就不好說了。這也是七十年代小學畢業生,沒法與六十年代高小畢業生相提並論的根由所在,更不能將六十年代高小畢業生與七十年代的小學生混為一談的根本原因 。

見於上述兩個時期的高小畢業生和小學生相當於現在什麼學識水平,那就更沒有可比性了。沒法比。


紫水金龍浩淼


我讀五六年級的時候,全鄉有五年級兩個班,六年級兩個班,班裡有兩個女同學(這兩個女同學的父親都是有工作單位的),課本有語文、數學、自然、地理、化學共五門課程,老師管得很嚴,上課時不許講話或做小動作,如被老師發現,一是罰站,二是戒尺打手掌心,午休不睡講話者到側所旁罰站兩小時,星期六背不出老師規定的課文,不能回家。語文課裡面有寫毛筆字的課,數學裡面還珠算課,還有截斤兩公式(因為那時的一兩等於現在的0,625兩)。六六年以前的小學應是實實在在的讀到了小學的文化,加之學了些實用的,進入社會的鍛鍊,都能信任工作。從我看現在的五六年級的知識面及難度,比我讀書時複雜得多。


春天84155764


我是五一年出生,六三年高小畢業,在那時代的農村算是有點文化的人,我當過亦腳醫生,當過區企業組的統計,會計,後來讀了三年函授中專,考過助理統計師職稱,助理會計職稱,經濟管理師職稱,從事過辦公室作,工作總結,報告書,合同’文書等都是自己寫,現在退休在家,回想那時讀書,小學就語文,數學,歷史,地理,幾種課,老師教的非常認真,學公生也學的認真,基本沒有多少作業,但在回想起來,覺得很實在而且實用,你看現在的學生,作業堆成山,還有各種校內校外的補習班,一個小學畢業生,你叫他寫個正規請假條或者留言條之類的東西,卻寫的東倒西歪,文不成句,反而,一個小學生每年要消費一萬多至幾萬元,就這樣家長難予支付,小孩還累的行,希望儘快改變這種狀況!


用戶4228705816872


今天太忙,看到此題不由的想說幾句。

今人看不到過去的現狀,也不懂過去的諸多情況。特別是對過去的文化教育程度更是一無所知。我淺談一下題主的問題。

進入上世紀七十年代已不存在高小之說了。

什麼是完小,什麼是高小呢?大多現代人說不上來。解放前後的國辦小學即稱完小。開始只有四年級,後改革成為六年級至今。完小畢業即是小學學習課程學完結業了。而後再升入高小,高小即是現在的初中生,就是初級中學生,高中則為高級中學生。初為二年制後改成三年制,所以現在的初中即是舊時的高小。那時不叫小學和初中。完小與高小的用詞大概結束於一九六二年。六二年後即稱為小學和初中了。

有些人因為不瞭解過去,存在有很多偏面的認識,語言上對過去好似有貶低和不承認識的感覺。說句實話,那時的課程雖較為單調,完小也就語文和算術,體育和音樂,並無其它學科。而高小也就語文,數學,自然,歷史,化學,物理,音樂,政治與體育等。完小與高小並無其它雜書和讀本。就是這些內容。學生們學成後的數理化知識與語文文化可以說比現在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高很多很多(當然有些人不會同意此說法也不會服氣的)。因為那時的課文知識內容豐富而含義深遠,不似現在的單調而直白,現在的課程知識催生不動學生的大腦思維功能。即是數理化的教學方案也與現在不同。那時的語文也存在半文言文的態勢,極易開發大腦智力。懂文言文的人現在一看古文古詩立解其意,而現在的學生除大學生以外,給你一篇古文和古詩你便成了瞪眼瞎了。現代白話很難催生大腦智力。不是我誇口,那時的完小生,可勝過現在初中生的文化水平。那時的高小生可教現在的高中生,甚至知識可與大專相比美。

舊時的完小和高小老師,多為舊時的師範生或大專生。他們的文化可比現在的本科生。所以那時的學生都是嬌嬌者。進入六七十年代的民師,多為那時的完小和高小。進入八十年代後,才有了高中生進學校當民師了。


福自福地來wjf


應當分開說,六十年代的高小生在農村是個文化人,七十年代無高小。小學五年一慣制,不分初小高小。村村辦高中甚至大學 。反正什麼也不學,除了打倒xxx就是學工學農學軍。

本人六六年初三上完文革開始。七三年興工農兵上大學,推薦。本人報了名。公社讓公社高中出題考一下。結果,全公社報名24人,除我是初中畢業生,其他人都是“五.七高中”畢業生,他們的分數遠遠低於我(當然,被推薦上大學的卻不是我)

假如七十年代有高小,你說他們的水平相當於今天的什麼?文盲加流氓。


冬雪5175


我是1949年生的,1960年9月上高小,高小就是小學五、六年級。當時,每個村一個初小,一個公社一所完小。當時,只有一到四年級的小學叫做初級小學,簡稱初小;只有五、六年級的小學叫高級小學,簡稱高小;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俱全的小學叫完全小學,簡稱完小。我們那個時代,一個公社一所完小,一所完小兩個班。初小升高小,成績好的進甲班(可考工辦中學),成績差的進乙班(只能考農辦中學)。我們五個公社五所完小五個甲班,考同一所中學,只招一個班50人。你可能想,能進這個班的都是佼佼者,其實不然,當時吃都吃不飽,很多很多孩子都無緣讀書,難道這些孩子中沒有聰明的?沒有天才?

那時候六年級與現在的六年級怎麼比較呢?各有所長,但總的來說,現在學的知識面廣,內容深奧一些,蘊涵的科學技能技巧量,那就多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