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人物檔案

王傳玲,女,1955年9月出生,國家一級演員,1971年6月從事藝術表演工作,1980年加入中國戲劇家協會,197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棗莊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滕州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棗莊市政協四、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琴戲傳承人代表。

“……王傳玲在40餘年的舞臺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舞臺人物形象,多次榮獲全省全國大獎。1986年《匡衡進京》獲省表演一等獎;1996年、1997年、1998年主演的大型現代戲《風雨情懷》、《兵頭將尾》、《驢王嫂》連續三屆獲山東省“五個一”戲劇精品工程獎;2004年大型歷史劇《墨子》轟動京城,2006年該劇獲省戲劇精品工程獎。2005年柳琴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王傳玲被山東省定為該項目傳承人代表。”

從小學藝 矢志不移

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上圖:競選小戲進京演出時和賀敬之老部長合影 下圖:金鐵霖教授來滕演出時合影

“我從16歲開始學藝,先學的京劇,後來才改學的柳琴戲。家裡人沒有什麼偏見,都很支持我學戲。”在滕州市文化館,快人快語,性格頗有些豪爽感覺的王傳玲向記者講起了她的從藝經過。她說,改學柳琴戲時,她已經19歲了,算是學員中間年齡較大的,身體的柔韌性等各方面都要比別人差些。她就在練功上多下功夫,每天比其他學員早起一兩個小時,先圍著場地練“跑圓場”,之後再和他們一起練別的項目。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上她行雲流水般的臺步,離不開臺下多年的苦功。

王傳玲告訴記者,柳琴戲又稱“拉魂腔”,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一帶流傳了近三百年。棗莊柳琴戲大約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柳琴戲表演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明快的節奏、粗獷樸實的風格是柳琴戲表演的主要特點。為了學好柳琴戲,從其他柳琴戲藝人的唱腔風格中汲取營養,王傳玲在丈夫的支持下買了一臺300多元的三洋收錄機,而當時王傳玲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5元左右。她帶著這臺收錄機到周邊縣市四處尋訪柳琴戲老師,把他們的唱腔錄下來,帶回家裡仔細琢磨、練習,吸收各位藝人唱腔的技巧,而又融會貫通力求儘快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大膽創新 改良劇種

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據王傳玲介紹,作為土生土長的柳琴戲,尚未形成自己系統的表演程式,其音樂與大劇種相比尚顯單調,調式、板式變化不大,在發音、吐字、行腔和節奏方面均受侷限,不僅一般演員不適應,也制約了演唱表現力的發揮。

“我不想完全停留在適應傳統唱法上,而是要豐富它,改造它,使其更能發揮‘唱’的表現力,適應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和觀眾的審美需求。”王傳玲說。為此她虛心尊前輩藝人為師,認真揣摩每個人的演唱特長,努力學習前輩藝人的聲音渾厚、吐字清晰、聲音柔媚、鄉土味濃、細膩委婉、寬亮大方。但從她的行腔,尤其是發音、吐字,和拖腔的處理上,她就是她自己王傳玲。

另外她還廣泛的從姊妹藝術,諸如豫劇、呂劇、歌劇,特別是京劇藝術中吸收營養,借鑑它們的發聲、吐字,行腔方面的技巧,來豐富自己的唱腔。王傳玲扮相大方,表演嫻熟,憑藉嗓音脆亮,音域寬厚,運嗓自如的優勢,博採眾長,唱出新腔,在長期的舞臺實踐和探究中,形成了潑辣而又細膩、豪放而又委婉的藝術風格。她說:“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傳統的藝術也必須與時俱進,提高品味,即既有時代特色,又不失傳統韻味,方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王傳玲正是這一方向的執著實踐者。

“挑大樑”的“臺柱子”

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蝶戀花》中飾楊開慧

王傳玲從藝近40年,先後在幾十多臺有影響的柳琴戲中扮演“抗大梁”的角色,成為有名的“臺柱子”。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阿慶嫂”、“江水英”的舞臺形象,王傳玲的名字,就走進了滕州的千家萬戶,以至於形成了一股“傳玲熱”。

王傳玲先後主演的《李慧娘》、《孟姜女》、《瑞雲》、《匡衡進京》、《封神榜》、《山鄉鑼鼓》、《風雨情懷》、《兵頭將尾》等等,有的在山東省和蘇魯豫皖柳琴藝術節獲表演一等獎,有的晉京會演獲得好評,有的被評為戲劇精品,還有的柳琴唱段被中央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制並播放,柳琴戲《競選》還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群星”獎 “金獎”,2009年4月,墨子劇在北京中央黨校演出,得到在校領導和學員們的高度評價。

採訪中王傳玲向記者談起了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個小笑話。說的是有一次在菏澤演出,飾演商紂王妲己的王傳玲剛下舞臺,就遭到一群觀眾的圍攻,他們指著她罵:“這個女人太壞了!”說起這件事,王傳玲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被人罵了的滋味當然很難受,但王傳玲說後來一想也感到很欣慰,這證明自己扮演的角色傳神逼真,把人物演活了,以至於讓觀眾產生了誤會。

心繫柳琴 痴心不改

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墨子》劇中飾老滕陽公主

王傳玲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因為受電視節目的衝擊,柳琴戲的觀眾日益減少,市場越來越不好,人才得不到重視,為此她還曾經痛苦地離開過一段時間柳琴劇團到文化館工作。但酷愛的事業吸引著王傳玲,對柳琴戲的痴迷使她離開劇團後,仍然參加各種重要的演出以及省裡的各種比賽,始終活躍在柳琴戲的舞臺上。

2001年,對柳琴戲痴心不改的王傳玲在劇團最不景氣的時候又回來了,挑起了劇團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她說她不能看著劇團散板,不能讓青年演員出現斷層,導致失傳,更不能讓“拉魂腔”失了魂。王傳玲重新整頓劇團,爭取領導的重視,先後解決了演員工資、後續人才的招收培養等重大問題。並結合市場需要,增加綜合文藝演出,劇團與企業聯姻,但有一點不會改變,就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以發展柳琴戲為最終目標,任何演出也不能丟下柳琴戲。經過王傳玲的不懈努力,柳琴劇團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柳琴戲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又迎來了它絢爛的春天。

培養學生 參政議政

面對柳琴戲觀眾流失、後繼乏人等不容樂觀的現狀,王傳玲身感責任重大。她告訴記者,在她回到柳琴劇團時,團裡已有近20年沒有招收學員了,當時活躍在舞臺上的骨幹演員很多已年過半百,最年輕的也是30歲有餘。為解決後備人才問題,她和同事們幾經努力,於2002年成立了滕州市柳琴戲校,招收了35名學員。現在的小演員已能登臺演出,並湧現出了許多頗具潛力的青年演員,他們除了掌握了除柳琴戲的表演外,還學到了其他的演出技能,適應了目前市場的需要。

王傳玲是棗莊市政協四、五、六、七、八屆政協委員,在繁忙的演出之餘,她積極參政議政,為柳琴戲的發展寫提案,鼓與呼。如她提交的《柳琴戲人才的培養問題》提案中,對柳琴戲後繼乏人、柳琴戲如何服務於經濟建設、柳琴戲的傳承發展以及文化體制改革等皆有涉獵,表達了一位政協委員、一位表演藝術家、一位國家級非物傳人對柳琴戲這一傳統劇種深切的關注和厚愛。

退休了,心思還在柳琴戲

她是棗莊的政協委員也是“拉魂腔”的守望者,你認識她嗎

“雖然退休兩年了,但唱了一輩子的柳琴戲,現在根本放不下。”王傳玲告訴記者,柳琴戲是她一生的事業,是她的生命,即使退了休,但每天心思還在柳琴戲上。除了每天堅持早起吊嗓、練功外,王傳玲現在做得最多的事就輔導學生,並且是隨叫隨到,不要任何報酬。

王傳玲欣喜地告訴記者,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的全省地方戲中青年演員大賽決賽,日前在濟南舉行,棗莊市柳琴戲優秀青年演員馬安林,經過初賽、複賽,一路過關斬將,從422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殺入36名決賽隊伍,並一舉奪得首場決賽一等獎。看到學生獲獎,老師當然無比的激動。她說,目前滕州柳琴戲目前以孫作建、馬安林、王豔玲、杜曉晴、趙玉會、王丹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健康成長,在全省、全國的各類專業比賽中屢創佳績,挑起了劇團的“大梁”,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王傳玲日前在紙媒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喜看紅梅綻放 傳承更需新人》的文章,表達了自己對學生獲獎,柳琴戲後繼有人的喜悅之情。她說:“柳琴戲是棗莊市的一大靚點,正為棗莊市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增光添彩。戲曲藝術人才需及時發現,及時培養,並重點打造,這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對劇種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我渴望有更多的青年人學習柳琴戲,唱好柳琴戲;渴望柳琴戲藝術人才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渴望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柳琴戲的傳承發揚光大。”

(微遊棗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