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知傷感之心”與決絕的意志


日本人的“知傷感之心”與決絕的意志

某日,正在似睡又醒的“月朦朧,鳥朦朧”之際,耳畔哀樂驟起。腦海裡的哀樂神經,突受刺激,立時清醒過來。睜眼不見靈堂,卻看見了電視里正在播放日本足球運動員以手握拳向胸立於綠茵場上用充滿憂鬱的眼神目視日本太陽旗,一邊專注地聽著音樂的畫面。

仔細一聽,原來場上正在奏日本國歌《君之代》。

睡意被擾,索性就決定看電視了。看著日本運動員那莊重的表情、憂鬱而又充滿傷感的眼神,聽著那悽悽慘慘慼戚的哀婉的《君之代》,不由得就納起悶兒來,如此使人意志消沉、感傷悲哀的樂曲,它怎麼就能讓日本足球運動員聽後愈戰愈勇,最終擠進世界強隊之列呢?頗覺不可思議,遂生了找找由頭之心。

日本國歌《君之代》的歌詞,最早是源於日本古代的一首短歌“わがきみは”,後經改寫,於公元905年被當時的著名歌人紀貫之等編入日本《古今和歌集》。

這首和歌曲子短小,總共才只有十一小節。原曲是由宮內省式部察樂師奧好義譜寫,1880年再經雅樂師林廣守編曲,於1893年被日本文部省規定為重大節日必唱之歌。

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日本“國歌”的形成過程,直到一個世紀後的1999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國旗國歌法》,《君之代》才正式成為日本國國歌。

這首源於千年前《古今和歌集》的國歌,歌詞日語版為“君が代は、千代に八千代に、細石の巌となりて、苔の生すまで”。譯成中文似為:“願我皇千秋萬代,直至細石變成巨巖,長出厚厚的青苔。”

其實,翻譯完就會發現,從歌詞來看,這不過是一首平常的祝福歌曲。但從曲調來看,與我們那雄壯激昂的國歌相比,《君之代》簡直就是一首哀樂。

但為什麼日本人百年來伴著這樣一首哀樂就能超中追歐趕美,成為今天的世界強國呢?

研究日本國歌我們發現,其實《君之代》的意境,正暗合了日本人的幽玄、物哀意識。

江戶時代,日本一位國粹派文化人本居宣長就認為:人情是一種純粹的、無常的、薄命的“懵懂”之心。用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論來打個比方,也許最能說明日本人的這種情緒。

一般來說,自古以來對“天命”一詞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命運”,充滿了無奈感和無常感;一種是指“歷史使命”,則充滿了悲壯和大氣。以我旅日多年的經驗,感覺日本人明顯傾向於前一種說法。

本居宣長還認為:日本的貴族文化中,有一種連綿不斷的精神,那就是“知傷感之心”,如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也正是因為它由頭至尾深刻地體現出了這種符合日本世間情調的“知傷感之心”,這部皇皇鉅著,才能得以隆隆傳世。

這種“知傷感之心”在日本歌曲裡,表現得尤為明顯。無論是日本古代歌謠,還是現代歌曲,我們都會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歌詞,都是一些什麼“獨自旅行”“離別”“漂泊”“逝去”等充滿哀傷和感嘆命運無常的歌詞。

被譽為日本民族歌唱家的美空雲雀,大概是“知傷感”的集大成者了,他幾乎所有歌曲都充滿了對自然、命運、人生的感傷,其至情的“知傷感”情調,可以說打動了幾乎所有日本人的心,而從表面上看,似乎日本人也大都願意沉醉於這種“知傷感”之中。

其實,日本人在其人生旅途中,可以說處處時時都充滿著感嘆命運無常的“知傷感之心”。從一句日本人最常用的“しょうがない”(中文譯為:沒有辦法),最能說明日本人對生活命運的無奈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知傷感之心”,並沒能使得日本人消極頹廢,相反,倒把日本人“傷感”成了地球的優良品種,把日本“傷感”成了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先進大國。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日本人千百年來已經把對自然、對命運之無常的無奈感,潛移默化地轉化成了不懈努力的潛動力。某種意義上,日本人推崇的“我慢(忍耐)”其實也是一種努力,正是日本人這種不懈的“我慢”,才讓世界最終看到了今天的這個巍然傲立於世的日本。

從音樂方面來看《君之代》,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它雖然沒有中國、美國國歌那種激越與亢奮,但卻在日本人貫穿古今的“知傷感之心”的“我慢”中,孕育出了無窮的生命力,並將其轉化為決絕的意志。

事實上,日本人確實也正是因了這種只有日本才能孕育出的特有的精神力量,而至無堅不摧。

從日本足球運動員握拳向胸昂然太陽旗那憂鬱、傷感的眼神中,我們彷彿看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日本人那種無窮的生命力和決絕的意志,也彷彿看到了日本人一旦行動起來,就不達目的永不罷休的那可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end-

選摘自《你不知道的日本》萬景路,九州出版社

作者以自己在日本近三十年或目睹或直接感受到的日本人的生活細節、行為方式和內心思想等為基,通過百篇文字向讀者系統地介紹了普通日本人的細膩的生活特色,另類的歷史宗教和有趣的風俗軼事、飲食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