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什麼?

書法影響力


看見前面有很多前輩的回答受益匪淺。

雖然我只屬於剛入門的書法學者,書法相關知識我相對學習的比較多,這邊結合從書中和從前輩那的經驗來說說練習書法有什麼忌諱!

1、自己盲目練習,不請教,不查詢相關知識!練習是學習書的必經之路,但是如何練習,要練什麼字體,還是要相對結合先輩們的經驗,和相關知識進行長期的知識累積和學習,見識增長的同時,才能更好的理解體會書法的意境!當然堅持也是很重要的!

2、禁固步自封,不與相關共同興趣愛好的人接觸,甚至遠離!試想一下,我們有三五好友一同喝喝茶,研習一下書法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呀!


3、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忌炒作,忌功利!近幾年相信大家也見到過不少,所謂的大師,作秀級的表演,這些哪裡是書法?甚至他們自己都坦言:不認識自己寫的字! 這種書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程鵬文化


我是一名自由職業者,自2014年起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跟隨求泉齋王斌老師學習書法。在此之前,我曾經自學過幾年書法,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有幸找到明師指點,終於走上正途。

根據我自己的坎坷經歷,我認為書法學習最忌諱的是方法不正確,尤其是筆法不正確,臨帖時不是用正確的筆法將字寫出來,而是塗描成帖中的樣子。

如果筆法不正確,就好比你往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練得越多,錯的越深。將來即使遇到明師傳授正確的筆法,也要花時間先改掉之前的壞習慣。反之,如果方法正確,即使進步慢一些,那也是在前進。

所以,我真心希望每位熱愛書法,或對書法有傾慕之心想要親近的朋友,都可以掌握正確的筆法,因為這是對你所投入的練習時間的最大公平和回報。


Karen的書法世界


練習書法,我從個人的學習過程來談談個人的體會。


最大的忌諱是打基礎的時候,換臨摹字體,不能定心。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在最基礎的楷書練習時,沒有完全領會精髓的時候,變換臨摹的字帖。


我開始小學五年級正式學習毛筆書法的時候,參考了歐體、顏體、趙體、柳體,最後我決定選擇柳體作為我的基礎練習臨摹,大概堅持了2年多,上了初中的時候,看到一個同學寫的字很好看。經瞭解,他練習的是龐中華的硬筆書法(鋼筆字),那個時候龐中華的字是非常的火。


我受到了動搖,但練習龐中華的字是不可能,我就又分別練習了顏體、歐體、趙體,這樣,我的字根就沒有扎穩。以後因為讀書和工作的原因,沒有在堅持練習書法。


現在我的字體,還是有柳體的影子在裡面。工作的時候,又不斷的學習了盧中南、田英章。


建議,練習書法,選定名家字體,紮根基礎,練習至少5年以上。在有了深厚的楷書基礎,可以同步練習隸書、篆書。紮根之後,在練習行書、行草。


成長新視點


我可以回答個真實想法嗎?我覺得最忌諱的就是沒有耐心,因為我爸還有我哥的書法都特別好,但是的話我就很沒有耐心去練習和學習這一塊。我覺得書法跟釣魚很像,但需要一個人很靜下心來,然後去感受每一個細節,這樣的話才能真正的有情感的寫出好東西,所以像我這種沒有耐心的人的話,就很難有在這一塊的突破


湘歌舞小白龍


練習書法有三大忌諱,這三大忌諱是很多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會碰到的,這三大忌諱分別是:臨摹不繫統;只臨帖不讀帖;忽視書法史和理論的學習。具體情況下面我們分別說明。

臨摹不繫統

  1. 不臨古帖,自己瞎寫。或者是今天看到李某某的一幅大字覺得很好,回家就照貓畫虎寫一通;明天看到趙某某的幾個字寫的不錯,回家又練一通;大後天又看到張某的行草書不錯,回家就跟著人家又開始寫了起來。心裡沒有一個清晰的歸化,我先學誰的,再學誰的,是臨摹今人的還是古人的,心中沒有一點譜,太隨意了。

  2. 不會選帖,人云亦云。很多人不懂臨帖一定要去學習古人的法帖,而是看網上誰出名就去學習誰的字帖。或者是對一個名家缺乏瞭解,不懂該選哪本字帖,例如趙孟頫的楷書字帖很多,代表作有《膽巴碑》、《妙嚴寺記》、《三門記》等,那麼要學趙字就要學他最成熟的代表作,這樣一來《膽巴碑》和《妙嚴寺記》就優於《三門記》。

  3. 不懂臨摹,只臨不摹。很多初學書法的都看不上“摹”,“摹”就是把比較透明的紙覆蓋在字帖上,描著寫。但很多人覺得“摹”有點太LOW,所以只是臨帖。其實如果把“摹”和“臨”學習的時候結合起來練習,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4. 急於求成,只是抄帖。很多人學習書法臨帖好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覺得我對照著寫一遍就算是臨完了。其實這只是抄帖,不能算是臨帖。臨帖的時候,要一個字一個字的過關,一個字直到臨的逼真了才算完成,再臨下一個,而不是從頭到尾抄一遍,也不管寫的像不像。

  5. 過於求穩,不求上進。有的人練書法,聽到人說“書無百日功”,於是就認為學習書法要“慢慢來”,於是就不著急不著慌的慢慢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每天臨帖的時候臨一遍要總結一次,寫一字要進一步,不斷否定自己,不斷前進,打破那種“慢慢來”的思想。樹立一種“日日有所進,字字有所進”的信念,才能用較少的時間換取較大的進步和收穫。

臨帖不讀帖

臨帖不讀帖,到老一場空。古人學習書法的時候,一般都是先把先賢的字帖張掛於牆壁間,先看。觀察琢磨它的用筆、結構、取勢、章法等等。

古往今來歷代書法家都很重視讀帖。學會了讀帖,就等於得到了開啟書法之門的鑰匙。宋朝書法家黃庭堅說: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三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清代書法家包世臣提出:

“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終身不復止。”

讀帖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我們在臨帖的過程中通過反覆的讀帖、理解、摹仿,再讀帖、理解、摹仿…… 從心理學角度看,在人的感覺器官中,視覺器官所得到的形象是比較具體、確定、深刻的。因而充分運用視覺的作用,對於學習書法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們在讀帖的時候,雖然手中無筆,但眼和心中卻在揮毫。同時也告訴我們,在臨帖之前要對帖有一個清晰而周詳的瞭解,在思想上要對字帖先“臨”上幾遍,在腦海裡留下印象,再來臨摹,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筆不慌。

忽視書法史和理論的學習

學習書法,不是僅僅就臨摹個字帖那麼簡單,要讓自己擁有點書法文化,這種書法文化的薰陶可以放大你的視野,提升你的格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我們學習一些書法史的知識和古代一些名家的書法理論。

通過學習書法史使人能夠從歷史的高度考察書法的演進與流變,同時瞭解各代各家所處的歷史地位,以及當今發展的動態,廣收博取,避免偏狹與盲目。

例如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對書史就有深湛的造詣,故能通古察今,卓然成家。我們在欣賞沙孟海的書法時,就能發現黃山谷的筆法、王鐸的墨法、黃道周的結體與吳昌碩的氣勢,加之篆隸意味與章草情態,使他的書法內涵豐富,氣勢磅礴。

書法理論對書法的實踐起指導性作用,理論上不去,書藝亦難臻佳境。

例如明代董其昌的書論《畫禪室隨筆》中他談論到用筆:

“字須奇宕瀟灑,時出新致,以奇為正,不主故常。”

談論到用墨: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礱肥,肥則大惡道矣。”

論神采:

“欲造極處,使精神不可磨沒,所謂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他的理論見解與他清相秀骨空靈淡遠的書風互為表裡、渾為一體。

以上學習書法的三大忌諱,在書法的不同階段,重要性也不同,希望我們學習書法者,真正把書法當作門學問用心去學習。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播正統書法文化,感謝您的關注。

翰墨今香


書法學習的忌諱很多,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從一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興趣培養不足。有的強行要求孩子學習,還有就是個人不甚瞭解,學書法就為了附庸風雅。興趣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葉公好龍絕對不是真愛。

2,一曝十寒,淺嘗輒止。開始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決心下的很大,但是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甚至想放棄,最後來個虎頭蛇尾。很多本來很有激情很有天賦的人就這樣放棄了。

3,堅守如一,不思變通。有的朋友開始入門小有成就的時候就沾沾自喜,盲目否定他人,臨帖也是一家獨大,就萬年死守一本帖,不去試驗著創作。這樣的朋友當然也可以說沒錯,畢竟堅持是美好的意志體現,但是這樣一來藝術形式就比較單一,常年臨習同樣的帖還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懶惰。我見有不少人臨帖非常像,非常的準,讓他寫一篇作品就沒有了,往日臨習帖裡面的重要筆法什麼都體現不出來,各種敗筆缺點都出來了。

4,見異思遷,朝秦暮楚。這個針對上面第3條而言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所有都懂一點點,不如主打1~2個帖,或者主攻同樣風格的字體。其他的帖可以作為學習和取法所用,不然換來換去沒有一個拿手的,沒有得到每一家的精髓,更談不上後期的融合了。

5,目光短淺,井底之蛙。有的朋友從來不看展覽,也不關心書法藝術的動向。現在網絡很方便,各屆國展或者其他展覽網上都能看到,但是從來不看,認為離自己很遠,自己不往展覽上靠就離展覽越來越遠,也得不到自己和別人的對比,不知道自己的長短處。

6,缺乏文學涵養。有的“農民書法家”寫了一輩子,還是那一手。當然我沒有貶低這類朋友,這涉及到一個歸宿的問題,年輕拼幹勁,中年拼堅持,老年拼學問。

好了朋友們,我個人的學習和理解就這麼多,還有很多不足不到的地方, 引用黃山谷詩集一句話“慎勿取我語,親行乃不迷”。謝謝大家的瀏覽。(奉上我個人的醜字數張)




E203278026


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學習書法可以修身養性、寧靜致遠;讓人延年益壽、精神煥發、廣見博識。



練習書法最大的忌諱是什麼呢?筆者從30多年的學書經歷中,總結出了幾個要點,歸結如下:



一,只重讀帖,不重臨摹。

二、讀帖不夠細,沒有真正領悟古人的用筆。



三、臨摹不刻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四、臨摹不重視比對,往往“差之毫裡,謬之千里”。



五、用筆不夠豐富,表現在藏鋒、露鋒、側鋒、中鋒、偏鋒、回峰、大小、粗細、長短、正斜、俯仰、向背、濃淡、扁圓、枯澀等方面的處理。

六、行氣不夠貫通,點畫的呼應不夠生動。



七、楷書要行化,行草書要楷化,力求生動不呆板!

八、楷書沒學好,就急於學行草書,以致於點畫、線條的力度不夠,缺少神韻和質感!



九、臨摹的範本太多,一家沒吃透,就臨另一家,最後變得事倍功半!

十、重用筆不重結字,或重結字不重用筆。



十一、字體不夠規範,“閉門造字”。更有甚者把醜書當成藝術,認為越是別人看不懂的字體,越是高水平的創作!

十二、重實踐不重理論,不向古人學習經驗。只有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才不致於偏離方向。



十三、不重視選筆。練習書法一般選擇尖、圓、健、挺的善璉湖筆,而且選用狼羊兼毫的毛筆最好!

十四、只重視坐著寫小字,不重視站著寫大字!

十五、行、草書連筆過多,“拖泥帶水”,“畫蛇添足”。



十六、墨色變化不夠豐富,加水過多,或者中途蘸墨的次數太多。

十七、收筆過快,點畫筆力沒有送到位。

十八、只重視字內功夫,不重視字外功夫。字內功夫指的就是書寫的技法方面。字外功夫指的是審美能力、道德修養、文學水平等等……



綜上所述,練習書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好的,需要鍥而不捨的韌勁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耐得住寂寞,多向古人學習,才能繼承傳統,開拓創新!




廣州廖成文


書法學習過程中有不少的忌諱,比如朝三暮四,比如不能堅持等等。那什麼是最大的忌諱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學習書法的目的追求不一樣,每個人所處的學習階段不一樣。如果要說共性的忌諱,我認為有這麼兩個:第一是閉門造車,書法藝術是高級的藝術形式,高級的藝術要有高級的認識水平,很多愛好者只知道拿一本字帖在家悶頭苦練,認為寫多了就是書法家了,豈不知書法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書法是要經過系統的學習,掌握大量書法理論,並大量進行經典作品臨習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特的藝術表達的藝術。所以書法認識水平提高的核心是廣泛深入學習和獨立思考,千萬不能想當然,更不能閉門造車。我們看到很多愛好者的書法江湖習氣重、野路子,主要是不願意學習,不願意面對批評,不願意花真功夫,連找個老師學學這一步都走不出或者捨不得,你的水平能好嗎,你的字能不俗氣嗎?孫曉雲有本書叫《書法有法》,說學書法要有方法。愚認為弄清書法學習的方法不是走捷徑而是少走彎路,書法是沒有捷徑的,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方法對路提高快點,方法不對也許就走火入魔了,媚俗了。第二是沒有自我,唐楷寫的好,這是公認的,但是你學唐楷學的再好也不是你自己,藝術是要求新求變的,學了古人的東西轉化了才是自己的,照搬照套只是複印機,藝術不是這樣玩的。看看歷代成名的先賢大師們,哪個是風格一樣的?王獻之學他父親字體自創破體,米芾早年集字後創出刷字,王鐸遍臨諸家草書獨樹一幟,林散之學習古人自成一家,所以書法學習要精一家、學百家、成自家。



張偉評論


一忌拜錯師

跟了一個有點小名氣但沒有真才實學的書法老師,不光浪費時間而且他會把你引入歧途。比如他會教你如何投機取巧,教你如何包裝自己,如何炒作。

二忌選錯帖

一些人放著晉唐大家的法帖不學,非要學趙孟頫,非要學蘇東坡,非要學白蕉。更可氣的是竟然有人學還活著的那些所謂書法家的字。起步錯了,方向錯了,一定會在書法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三忌搞專業

有些人寫字寫出了一點小成績就弄個書法工作室把自己關起來,從此只寫字,不工作,不問世事。一般情況下,走這個路線的基本都會進入死衚衕。世間的事,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書法也不例外,書法無法脫離現實生活而獨立存在。王羲之如果不如參加朋友聚會,哪裡來的《蘭亭集序》。

四忌不讀書

面對學問的海洋,我們都是白痴。古往今來的大家,沒有幾個文化底蘊差的。書法藝術的提高很多一部分程度來自審美意識的提高。那些把“龍”字的尾巴寫的很長的人,那些把“馬”字寫的像一匹馬的人,肯定不知道“象形”是文字的原始階段,也是審美的低級階段,一點都不高尚。


水滴國學


練習書法最忌諱的其實有很多方面,比如,自學空白,捉筆姿勢錯誤,筆畫書寫矛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見異思遷,隨波逐流,不認真臨摹,選擇錯誤的帖子,對貼子不進行研究等等,還有很多細節方面的忌諱。



那麼接下來就幾個著重點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學書法的一些感悟。

第一點,忌諱錯誤的捉筆姿勢。

很多人會說,寫好書法和捉筆姿勢無關,這一點我感覺大錯特錯,捉筆姿勢和寫字的美感及力度是息息相關的,有不可分開的重要關係。舉個特別的例子,對於懸針豎書寫,不懸腕書寫和貼桌書寫是兩種不同的感受,懸腕書寫會相對直挺有骨感,但貼桌書寫就缺失一點韻味,因為在收筆過程中手腕是不自然的收縮,對於大局的認識沒有更寬的視覺,也就是說會有空間限制,這樣的情況也會導致容易偏鋒運筆。


第二,忌諱不臨摹碑帖就自以為是,不知堅持的練習。

人在學書法的過程中難免會按照自己的性格,隨性運筆,這是不對的,話說無以規矩不以成方圓,打算長期堅持學習書法就得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字帖,讀貼,背貼,練習,手到,心到,眼到,各種細節性東西把握好了後才能有進步,當然在臨帖的時候如果有名師指點那就事半功倍了,這要比自己摸索進步很快,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師出有名,這樣也能學到古人對於文字的認識和解讀,不要怕慢,耐得住性子臨帖,仔仔細細的臨摹,還要堅持住,每天給自己定個小目標,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就和書法的路越來越遠了。

第三,忌諱見異思遷,各種筆法混合。

寫書法初期要針對自己喜歡的碑帖進行臨摹,不能看到一種字帖就喜歡一種字帖,然後這個練習一下,那個練習一下,這樣下來三不像,又不像顏真卿的又不像趙孟頫的,這是書法的一個大忌,只有在掌握了一種筆法後,可以酌情考慮學習下一種筆法,畢竟,學貫古今才能厚積薄發,當然,如果在初期還沒有能力駕馭書法字體和章法的時候,混合各種筆法就讓這個字顯得很粗魯,沒有靈魂,各種錯搭。

還有很多別的忌諱的地方,這裡就不一一說明,如果您有更好的意見請評論區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