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江蘇省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睢寧博物館經過三年的調查、勘探,發現並確認了東漢時期的徐州市睢寧縣下邳古城遺址。於2019年10月進行了對下邳古城遺址考古發掘,經確認為明清時期下邳古城。又明確指出明清古城下面還疊壓了魏晉到宋代期間的下邳古城遺址。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宋代庭院遺蹟發掘現場

專家指出,下邳古城遺址屬於疊加古城,至少還有東漢、西晉、宋金、明清,四個時期的城址堆積現象,說明下邳古城具有“城上有城、城下有城”的特點。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東漢時期下邳古城發掘現場

古邳州城難道是經歷了天災、人禍、戰亂導致了其古城的複雜性?讓我們一起探尋古城的歷史。


古邳州城,古為邳國、下邳、邳州。最早可以追溯至夏朝,公元前2157年,薛國始祖奚仲(官為車正)把國從今天薛城附近遷至今睢寧古邳,以邳為都,遂建邳國,史稱“大邦之地”。

從夏、商、周到隋唐,下邳曾先後22次為郡國封邑。宋、元、明、清朝代變遷,甚至經歷了楚漢相爭、三國角逐、宋金交兵的風雲激盪,但古邳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置一直未變。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白門樓曹操擒呂布

古邳州歷史上有著燦爛文化、歷史名人和歷史典故。著名的歷史名人有曹操、呂布、孫權、張良、鄒忌等。三國時吳國建立者孫權就生於下邳,著名的典故“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就被齊威王封侯於下邳。比較著名的歷史典故有圯橋進履、白門樓曹操擒呂布、宋襄築城、季禮掛劍、劉備屯軍、葛洪煉丹等。

興也水、敗也水

興於水

“沂武交流泗水通”。

古邳州城興建於夏朝,其選址依據還是具有原始社會的傳統——逐水而居。公元前2157年,奚仲從薛遷至邳,最主要看中就是其地理上的優勢,古邳州地理上符合古時人們的風水觀。

古城建在沂水(沂河),泗水(廢黃河),武水(武河)的交匯處。南面泗水,背靠岠山,都城所建之地為四周有水系環繞的高地。符合風水相地中的前朱雀,後玄武的佳穴格局。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下邳城地理

沂武交流泗水通”,為沂水、泗水、武水交匯處。泗水是造福徐邳一帶的大河,河流比較平緩,而且清流貫注、蕩刷寬深,很少出現洪災,為此地的灌溉、漕運通航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北有沂水,南有泗水,西有武水,向南流入淮河。因此在邳州志中描述為“水陸之要衝,南北之襟喉

”。

據《元和郡國志》記載,元朝時期,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過邳州,描述道:“抵邳州,城大而富貴,工商業頗茂盛,產絲甚饒。在此城見有商人甚眾,運輸其貨物往蠻子境內,及其他數個城市聚落。此城為大汗徵收賦稅,其額甚巨。”

為邳志補作序的竇圓,魯普描述道:“下邳北控齊、魯,南蔽江淮,東俯朐海”,因水陸交通便利、物產豐饒、人文薈萃、商貿繁榮。它又以水為天塹,背靠山體,易守難攻,因此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一部三國史,半部在下邳”可見一斑。

敗於水

公元1128年,南宋為了阻礙金軍南下,留任東京(開封)的官員杜允,人為在現在河南滑縣西南附近的黃河堤壩掘開,決口地點在李固渡(河南滑縣沙店集南)以西。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出名的黃河“奪淮入海”事件,黃河南泛長期侵泗奪淮入海,從此古邳州進入與黃河抗爭的拉鋸戰。

到1194年(金章宗明昌5年)起黃河大決口於陽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境),由封丘至徐州入泗水,由淮陰以下全面侵佔淮河入海水道。

黃河奪泗對古邳州城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由於黃河奪泗,河水猛漲,使各支流排水機會減少,直到根本無法排水,積水成災。長期沒有新的洪水出路,黃河屢次決口,夾帶大量泥沙,把原本肥沃土地變為泡沙鹽鹼土,土質貧瘠,易旱易澇。黃河奪泗後河床逐年淤高,形成地上懸河,上游水無法排出,經常造成澇災。因此出現了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的特點。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下邳故城遺址文化堆積層

在明朝修建會通運河前,下邳的水系格局變化為沂水逐漸西移,黃河奪泗後河道南北搖擺不定。由於下邳古城處於沂水的凹岸,由於河流轉彎,不斷向凹岀沖刷,靠近古城一側漸漸淤積泥土,岸側受水流侵蝕,河道逐漸西移動,遠離古城。而沂水支流小沂水也於隋時淤積,不再環繞流經古城東部,破壞了建都之始的四面環水的地理優勢。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為了保住京杭大運河漕運的正常運行,採取了“避黃開迦”策略。在公元1604年,開通迦運河,就是今天從微山湖東南部分,流經韓莊、臺兒莊一直到今天宿遷皂河口西。

《邳州志》記載“自泗奪河徙沂不南注,泇運既開,齊魯訛挾水東南,營、武、沂一時斷。”

沂河原本在古邳州城流入泗水,黃河奪泗期間,變成黃河的支流。後由於迦運河開通,截斷了沂河入海的通道。迦運河也無法容納,因此沂河被迫滯留在馬陵山以西一帶窪地,慢慢匯聚成湖,因此才有了今天“駱馬湖”。

古邳志中記載:“夜,月見東方,有聲西北來,地乃大震,壞城郭,廬舍殆盡,死亡人數不可勝計。

1668年7月24日(清康熙7年)晚發生的山東郯城莒縣8.5級地震,地震波及下邳。8月19日黃河在花山壩決口,邳州城陷。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郯城大地震形成的熊耳山大裂谷

在地震和洪水的作用下,洪水氾濫、房屋盡毀、田地淹沒、人民四散,僅一二百戶人家棲息在護城堤上。地震後無人修築堤壩,造成1個月後的黃河水氾濫。原本的古城被洪災破壞,20年後的1689年,古邳州城治所由古邳鎮,遷到北部艾山之陽,現在的邳州市邳城鎮


興於水、敗於水”是對古邳州城最好的詮釋,滄海桑田的循環,曾經輝煌的歷史古城現在依舊沉睡在泥土下,只能通過今天的考古來勘察其原來的面貌。

從興建時期的風水寶地,經歷頻繁的戰亂、天災,最後毀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地震,不得不嘆息人為和自然的雙合作用。今天同樣不能預測未來,也無法完全掌握自然的力量,因此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邳州市沙溝湖

歷史上的古邳州城管轄範圍在今天的邳州、睢寧、宿遷、新沂等部分地區。今天的古邳州城最主要的繼承者為邳州和睢寧。因其古址在睢寧境內,邳州失去其正統性。今天的邳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處處煥發著活力,城市綜合實力蘇北縣級市第一。境內“楚風漢韻”的城市格調,在向人們訴說其悠久的城市歷史。因為城市的行政規劃,古邳不在其境內,但城市“軟實力”、文化繼承都走在縣級市前列。

希望邳州越來越好,也希望此次疫情很快結束,共佑中華。

古邳州城從興到衰|下邳古城屬於疊加古城“城上有城,城下有城”

邳州九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