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章有點不太好理解,求正解?

紮根黑土地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裡從‘道’的角度解釋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不死: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也!

神,為五臟之神也!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臟盡傷,則五神去矣!

是謂玄牝:

不死之有,在於玄牝,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

於人為口。

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輕微,為精,神,聰,明,音謦五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於人鼻,於天通,故鼻為玄也!

地食人以五味,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混濁,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雄也!主出入於人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根,元也

言口鼻之門,是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

綿綿若存:

鼻口呼吸,當綿綿為秒,若有若無。

用之不勤:

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也!




LIONS


《道德經》第六章原文是: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經》所說的道,到底是個什麼玩意,我們應該統篇去領會,我認為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個柔弱就是道。任何事物的反面就是道開始發動,也就是說道的發動就是否定事物本身開始。

柔弱致極則為水,故老子說上善若水,那麼這個長江大河之水是從哪裡來的呢?探根尋源是從谷裡出來的,這個古就山谷,峽谷也就是兩山之間低窪之地,並且這個水永遠也不會乾枯,所以叫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這個牝字是雌鳥或雌獸的意思,為什麼用雌來比喻,因為這個雌物能生育,故此非常玄妙,穀神不死就象雌物能生育一樣玄妙。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的根本是能生養萬物,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水又從谷裡發出而穀神不死,這個穀神不死就是天地的根,形同雌物一樣。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個穀神不死的水流非常小,如同綿綿若存一般,不能總去應用,就象雌物不能總去生育一樣。

老子這段話的中心思想就是說明,柔弱是天地生養萬物的根本,從而推導出柔弱勝剛強,柔弱則生,剛強則死。

我們再來看《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裡說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雄則剛,雌則柔,守著柔弱,就象天下溪水一樣,也可以理解成可得天下。又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意義同上,都是要柔弱不要剛強。





寂語堂齋


第六章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神”二字爭議頗多,其實只要將眼光稍稍放寬點,看看上一章說什麼,就不會再有爭議了。

因為上一章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是鐵匠鋪用於鼓風的風箱,一拉一送就一陣一陣鼓風,原理類似自行車打氣筒。籥是簫和笛子之類的樂器,道如中空之簫笛,因風入而起音。橐籥有鼓風、奏樂之用,卻離不開虛空,以此虛空喻道體,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個力量到底是什麼?叫什麼名字?第六章給他取個名字,進一步描述他。章首就稱之為“穀神”——虛靜之體也。

道可道,就稱之為穀神吧!

本章更容易引起誤解的兩個字是“玄牝”。牝之本意是雌性生殖器,玄是隱藏之意。牝者,能生之器也。穀神生萬物,卻又看不見摸不著,如橐籥之中空,其能生之功好像“牝”,但看不見摸不著又不像“牝”,是謂玄牝。提到生殖器,特別是女性生殖器,後人自然地感興趣,於是乎發展出後來的“採陰補陽”“採陽補陰”之法,無可厚非,人之常情,但離道甚遠。

更多註解請參考憨山大師注本:

【注】此言道體常存,以釋上章虛而不屈,動而愈出之意也。谷,虛而能應者。以譬道體至虛,靈妙而不可測,亙古今而長存,故曰穀神不死。且能生天生地,萬物生生而不已,故曰是謂玄牝。牝,物之雌者。即所謂萬物之母也。門,即出入之樞機。謂道為樞機,萬物皆出於機,入於機。故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幽綿不絕之意。謂此道體至幽至微,綿綿而不絕,故曰若存。愈動而愈出,用之不竭,故曰不勤。凡有心要作,謂之勤。蓋道體至虛,無心而應用,故不勤耳。



止語終南


谷(暫且理解為穀物)在盡頭留下種子,種子再孕育出穀物,那麼誰是誰的母親?種子為何長生不死?於是,生命存續的方式給出了一個設問:萬物啊,親~你們永恆的不改的究竟的母親(玄牝)是誰?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看到,穀物只是那個玄奧不可知的生命得以延續的軀殼,本質的它一定有一個進出於此軀殼的方式和門路(猶如女性牝門),那才是天地萬物形成存續的根本規律所在。於是另一個問題來了,也是下一章節,長生。~種子之中存在的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生命本質(暫稱精與神),它從不呈現它原本的的虛無形態(親~俺也呈現不了啊),於是孕育寄居於種子這個身形,藉以表達自身,種子也不生成種子,而是萌發牙苗枝幹這個身形,也藉此呈現自己的形態,最終又結出種子,如此往復長生不死。於是,我似乎得到了一個答案,那絕對的精神或生命雖從不見人也不可見,但它已經完全表達了萬物,也已經完全表達了自身,有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知識有限,沒能力表達準確,所作的只能儘量不走入玄虛的衚衕了,就舉個不甚恰當的例子。


戀物者筆記


道德經第六章是比較難懂的,因為比較玄。不過也不難,我的解釋呢,我也自認為是最接近孔子原意的,您認為呢?

配合段原文吧: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原文解釋:陸續不斷的給予宇宙天地能量的道是不死的,徐徐而來。就像雌性禽鳥在孵蛋一樣持續的給予溫度。而這個持續給予溫度的入口,就是天地的根本,根本,還是道。它是連綿不絕的存在著,也不用很勤力的去做,自然而然均勻的做又永不停息。

這裡有幾個詞容易讓人不明所以,解釋也五花八門。如:穀神,玄牝,勤。

穀神,是給予不斷能量的“道”,稱為穀神。

玄牝,是比如成母禽孵蛋,不斷的給予溫度能量。

勤,不是盡,若是盡,老子直接寫用之不盡,用之不竭,意境不會差。所以勤就是勤力,可以為之的意思。

關於這第六章的講解,我在待會9號凌晨有更全的解釋發佈在我個人今日頭條。關於以上解釋,有不滿意的不理解的,請留言交流。


命理師陳一宏


第六章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大意:虛空的變化是永不停竭的,這就是微妙的母性。微妙的母性之門,是天地的根源。它連綿不絕地永存著,作用無窮無盡。

拙見:

道在虛空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一直在變化。

之前說過,萬物平衡的規律是蒼天的道,我們說是天道。一個地方又有一個地方的規律規則,我們說是地道。人與人之間又有共同的規律規則,道在身中,我們又說是人道。我們每個人又有自己的規律原則,這不就是我們自己的道嗎?如此,萬事萬物除大的道以外,又各自有各自的道。這些道相互交錯,成為一張大網,我們皆在網中,自然身在道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這就是人道,自己的道影響別人的道,同時別人的道也影響自己。漸漸地這個地方,所有的人道都相互融合,就成了地道。所有的地道相互融合後,就成了天道,天道之前道包括天道本身都是基於現實才產生的,因為我們的認知受現實的影響,道受我們認知的影響,所以我認為天道之前的道包括天道本身都是基於現實才產生的。天道與虛無相互融合的道,就是道、大道。

所以人道有變,道自然也變,像父母去遷就孩子一樣。但道遷就的不是個體,而且整體。所以它是延綿不絕地存在著,作用無窮無盡。


一燈文哲


巜老子》第六章的內容如下: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句話是道德經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句話。理解是否正確直接關係道德經的定性問題即到底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是迷信還是科學的關鍵所在。下面作簡要解析供參考:

谷,指五穀,參照谷得一說應為一切有生命的物種泛指萬事萬物,引申為道。神,精華.精髓,指萬物的精華,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道的遺傳基因。

穀神不死,是說道的本性是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玄,象形,象葫蘆懸空之形。從陰陽學解懸空而為陽,故在上古時期常喻作陽器,此指雄性生殖器。牝,雌性生殖器。

是謂玄牝,意思是說道的遺傳本性有陰陽如同男女一樣的性別之分。

玄牝之門,是說道的陰陽之氣通過此門(陽性和陰性的生殖之道也即眾妙之門)進行交合,即相剋相生以化生萬物。故而穀神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它雖然輕柔綿綿但功用強大,可是化生萬物的根本呀!

整段話科學的說明了道的本質是穀神不死(生生不息),道的成份有陰陽之別,道的交接是玄牝之門;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功用強大,唯物而存,並非人們想象中的神靈。實際上等於回答了生命的起源與演化問題。 一一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巜太上真言譯點》





音形世界


《道德經》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對於這章的解讀,自古以來就一直很玄,因為有了“玄牝”二字,“牝”字在常規漢字中表示“雌性動物的生殖器”的意思,於是,有的解讀就與“生殖”、“性慾”扯上了關係。

其實,在《道德經》中“牝”字只是一種借用,與現實中“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半點關係都沒有。

如果我們用“源頭甲骨文”字義去解讀這章內容,這章內容一點都不玄乎,而是對“完整的人”的內在“第三層人體與意識”非常形象的描述,以及在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不同階段,對“第三層人體與意識”的感受。

一、“穀神不死”的意思

我們先為新讀者介紹一下“完整的人體”的結構。


如上圖所示,“完整的人”由從左到右的三層人體、三層意識以及一個“感知的主體”重疊而成。

其中,右邊金文“怠”字中間的“厶”字,才是“真正我們”。

左邊甲骨文“人”字與中間甲骨文“身”字,表示承載“真正我們”的“重疊結構人體”。也就是說“人”只是承載“真正我們”的載具,並不是“真正我們”。

“真正我們”在佛家中的稱呼很多,比如:如來藏、圓成實性、真如自性、阿賴耶識等,而在道家中稱為“元神”、“真君”,以及“穀神”。

“谷”的“源頭甲骨文”字義,我們曾經分析過,表示的意思是:天地萬物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重疊結構,“山體”表示“顯性世界”中的部分,“谷”表示“隱性世界”中的部分。

所以,“穀神”的直接意思就是:陷落在隱性世界載體中的“神”,因此,“穀神”就是“元神”的意思,從某種角度來說,“穀神”的含義更接近“如來藏”的意思。

相對於人的短暫生命週期來說,“元神”、“如來藏”會在輪迴中一直存在,所以,“元神”、“如來藏”的生命是“不死”的。

這就是《道德經》第六章一開頭說的“穀神不死”的意思。

二、“是謂玄牝”的意思

讓《道德經》第六章變得玄乎的,是後面一句“是謂玄牝”。

這一句是對“穀神”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所處的具體位置的描述。

“是謂”二字也是“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

“是”字表示“正”的意思,而不是常規漢字的“這”的意思。

“謂”字表示“內涵”的意思。

“是謂”表示的意思是:真正的內涵。

“玄”字我們在之前解讀過,“玄”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表示的意思是: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之間臨界面。

“玄”字的“臨界面”的含義,其實,在常規漢字中也保留了下來,比如:“玄關”表示“正式房間空間”與“非正式房間空間”、“玄黑”表示“可見”與“不可見”中的“不可見”、“玄奧”表示“明白”與“不明白”中的“不明白”。

“牝”字的“源頭甲骨文”字義的意思是:從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的臨界面,到深入隱性世界的通道。所以,“牝”字與現實世界中的雌性動物的生殖器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玄牝”二字是對“穀神”所處位置很精準的描述,“穀神”不僅僅是處在隱性世界中,而是處在“深入”隱性世界的位置,我們再結合下圖來看一下:

從這張圖看,就能很明白。“人”在“顯性世界”中,“身”在“隱性世界”中,從顯性世界到隱性世界,“身”處在一個“淺”的位置,而“穀神”所處的位置要比“身”更深。


所以,我們看“玄牝”二字是不是對這種大結構十分形象的描述?

但是,這樣的描述,顯然對於“穀神”的描述還是不夠的,所以就有了後句“玄牝之門”。

三、“玄牝之門”的意思

“玄牝”是從大的結構上對“穀神”所處位置的描述,而“玄牝之門”是對“穀神”更為具體的位置的進一步描述。

“牝”字表示:一條深入的通道,在這條通道的左邊一頭是“玄”,另外一頭就是“門”,“之”在“源頭甲骨文”中表示“運動”的意思,在這裡表示“深入到底”的意思。

“玄牝之門”的意思就是:深入“完整的萬物”的“隱性萬物”深處,一直到頭。

四、“是謂天地根”的意思

“是謂天地根”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顯性世界萬物”的“隱性世界萬物”部分的深處都有“穀神”。

如果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參照如來佛所說的“眾生皆具佛性”,這句話也可以轉譯成“天地萬物內都有穀神(元神)”。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是對“穀神(元神)”的具體結構、位置,十分詳盡的描述。

五、“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意思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兩句是“心智系統轉換”者在練習的不同階段中,對“穀神(元神)”的體驗。

“綿綿若存”的意思是:“穀神(元神)”的自我感知是一種很柔和的感受,不是肉體感覺那種強烈的感覺,有時能感受到“穀神(元神)”的存在,有時又無法更難到。

這種時有時無,學習禪修的喬布斯也曾經提到過。

“用之不勤”的意思是:等到能清晰地感知到“穀神(元神)”的時候,一開始還不太會運用“穀神(元神)”。

在“心智系統轉換”的過程中,即使能清晰感受到“穀神(元神)”,但要讓“穀神(元神)”主導整個“心智系統”,還需要進一步的練習。

===================================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中搜“老子真經”。


心智玩家


《道德經》被稱作中國最古老的哲學,也是哲學的鼻祖,它是通過一個無為而治的辯證理論來闡述的哲學智慧。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人說第6章不太好理解?

我們先來看一下第6章的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句話的原因就是說:虛無的道是存在於永恆不滅的狀態中的,也就是所謂的能夠生育天地能夠生育萬物,但是它是以一個玄妙的狀態存在,玄妙的生母之門,就是被稱作為天地生成的根源。它是源源不斷的也存在的,使用的價值也是無窮無盡。

我們首先要以《道德經》的角度來理解。

“穀神”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稻穀之類的,“穀神”指的山谷,山谷是一種空蕩,而《道德經》中說大道是一種虛無。

他是用山谷來比作大道,用空蕩的山谷來養育萬物,形容的是大道能夠孕育萬物。谷和神形容起來就是穀神,他是大道生養萬物的一個智慧。

也就是說大道生成萬物,就如同人類孕育的一個過程,它是非常神奇的,我們無法看到,但是它是實際存在的。

就像大道生出萬物,我們不知道它是以什麼樣的狀態逐漸生成的,但是大道卻是功能無限,這就是一個大道的本質和其永恆不變的特徵。

這一篇章告訴我們的一個道理,就是讓我們內心要學會歸於平靜,大多數人忙於自己的慾望,無暇顧及自己清靜的靈魂,這是沒有得到幸福,反而有更多的焦慮。

很多人經常感嘆自己窮忙,正是這樣的一種悲哀。

我們應該在自己內心尋找一種解脫,因為生命的短暫,不需要把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一些物質之上。

當我們學會心平氣和的聽聽生命的聲音,按照自身本身的順序去發展,就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人生驚喜。


曾說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②——綿綿若存,用之不勤③。   

[通釋]

穀神不會消亡,這就叫做產生萬物的最深邃的母體。大母體的生殖器官,就是天地的根基——它連綿不絕地存在著,怎麼用它都用不完。

[註釋]

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穀神不會消亡,這就叫做(產生萬物的)最深最深邃的母體。穀神,客觀存在的空間之神。谷,即山谷之谷,本指兩山間的低地,引申為空虛,即空間。神,這裡指事物的養育者和命運的主宰者。是,代詞,此,這,代指不死的穀神。謂,叫做。玄牝,產生萬物的母體。玄,深邃。牝,音pìn,雌性的鳥獸,這裡泛指母體。

②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產生一切事物的母體的器官就叫做天地的根源。門,這裡指母性的生殖器官。根,根基,根源。

③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延續不斷地好像存在著,用它不會窮盡。綿綿,連綿不斷的樣子。若存,好像存在。勤,盡。於省吾《老子新證》說,“勤”應讀作“覲(jìn)”,古代銅器銘文中,“勤”“覲”都寫作“堇”,“堇”通“盡”。

[意義歸納]

本章讚揚道之穀神養育萬物。

[語法分析]

句中破折號的作用相當於“特點是”,此破折號用於兩個複句之間。 “綿綿若存”省略的主語是“穀神”,“用之不勤”可補出的主語是不確指的“人”或“物”。

[解讀與點評]

“谷”是地勢低窪,包容養育萬物的空間,“神”是事物的養育者和事物命運的主宰者。“穀神”亦指道,“穀神”乃“道之穀神”。因為“道衝”,此“衝”正是空間;因為道“淵兮”,此“淵”正表明道之深邃;穀神乃道之精神,任憑萬物生長。“玄牝”是最深邃的母體,“玄牝之門”似乎就是第一章的“眾妙之門”。天地根,實則是天地產生萬物的源頭,根基。“牝”是雌性,“玄牝之門”就是雌性生殖器。“門”是古人在表述宇宙起源時用的最廣泛最形象的比喻。老子以母性的力量形象地比喻“道”及宇宙“綿綿若存”的生生不息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