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三)

點開☞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三)

景接三山閱千秋古色 蘭沁一閣傳百代文采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三)

景蘭閣。

前言

4月22日,本報推出了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系列報道《斯地景勝 當有文明之祥》,描述了蘇東坡在遂溪樂民鎮興廉村(今樂民城村)留宿40日,為村民做了許多好事。5月6日,在《還硯永傳坡老墨 望亭常仰祖先型》一文中,講述了與樂民鎮相鄰的遂溪河頭鎮雙村,不僅有東坡樓,更建有“還硯亭”,蘇東坡當年贈送的墨硯今安放雙村。

上週,我們來到遂溪縣嶺北鎮調豐村,尋找蘇東坡足跡。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三)

調豐古官道遺址。


先後有十位名賢臣經過驛站


調豐村至今已有逾千年歷史,村中保存了千年官道。“官道”位於調豐村東面,在嶺北鎮至建新鎮公路旁,“官道”鋪設在砂石上,長約100多米牛車轍,十分平滑,是古代的高腳牛車來來去去摩擦而成。牛車轍寬12釐米,深60釐米,兩道車轍間距180釐米,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牛蹄印,或深或淺,最深的達8釐米。2006年4月底,經廣東省和遂溪博物館考古專家考證,認為是千年古官道,年代在宋代以前。

由於“官道”就在調豐村旁,朝廷在調豐村設茅亭驛站,供傳遞公文、來往官員或書生上京赴考途中歇宿、換馬。茅亭驛站皆用青石塊砌築基牆茅草蓋頂,故稱“茅亭”。

宋天禧至紹興150年間,先後謫居雷州或貶謫瓊崖途經茅亭驛站歇宿的有:寇準、蘇軾、蘇轍、秦觀、王巖叟、任伯雨、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十位名相賢臣。

據記載,蘇東坡當年在茅亭驛站住了一晚。清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陳昌齊給茅亭驛站題上“景蘭閣”三字。雷州各地儒生敬重陳昌齊,踴躍捐款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改建茅亭為二進合院式石磚木結構硬山頂,坐北朝南,以中軸線分一進門樓,左右次間為塾室,譽名為“景蘭閣學堂”,一直延用至1933年,景蘭閣私塾學堂被列為廣東省100所學校之一,培養出一代代佼佼學者。1950年改名為調豐小學。

我們來到調豐村的“景蘭閣”,門額灰塑陳昌齊題書“景蘭閣”,下方有一副對聯:景接三山閱千秋古色,蘭沁一閣傳百代文采。調豐小學校長程候鑫告訴我們,“景蘭”即是敬仰花中仙子蘭花,寓意尊師重教。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三)

東坡井。

村中有口東坡井


茅亭驛站南側鑿有一口用青石砌築的泉井,泉水甘甜清洌。

原湛江市博物館館長陳志堅寫了《調豐東坡井記》一文,文中說:調豐古有鋪遞茅亭驛站,乃古雷州主官道經此設置,並鑿有一口泉井,深3米,井底有兩塊天然大青石,石縫冒出3個泉眼,寓意三元;六角形井壁用青石砌築,用全石雕鑿成高66釐米、內徑85釐米的圓形井圍,含有“圓祿”之蘊。井圍中間對稱地鑽有兩個小孔,作為夜晚鎖蓋井口之用。井泉清澈見底,晝夜溢湧,甘甜清洌;夏涼如清冰爽朗,冬溫有白氣飄悠。清晨,井泉從井圍的兩個小孔悠悠然地溢出,發出潺潺流韻,令人流連欣賞。斯井有奇異之象,每年清明時節與臘月之卯晨,人們即聽到井底有悅耳的蛙鳴之聲。井泉專供過往官員、商賈歇憩汲用。蘇東坡因“元祐黨人”之故,貶謫惠州,宋紹聖四年(1097),再以“譏斥先朝”之罪,責貶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四月十九日,蘇軾從惠州乘船經西江,於五月十一日與謫雷胞弟蘇轍相遇於藤縣,偕同下容州經楊梅至信宜、高州、羅州、化州、東圩、邁往到調豐茅亭、蘇二至雷州城。蘇東坡到調豐茅亭時歇憩,汲井泉解渴,於清塘沐浴。爾後,當地人敬賢如師,把泉井定名為“東坡井”,清塘定名為“東坡塘”,以紀念蘇東坡。


千年古村尊師重教


有著千年歷史的調豐村還有大宋年間建築的程氏祖祠,石敢(石狗)、八角石井、東坡石井等文物,明清時代的有外翰第(北京大屋)、景蘭閣等;還有元明清時期的古民宅八十多座。這些具有頗高考究價值的歷史古蹟,令人讚歎不已。

調豐村一向崇尚尊師重教。據《程氏調豐村族譜》記載:始祖程浪齋為宋代進士、任職雷州知軍事、誥封奉直大夫。他是在宋嘉定年間舉族從濱海的東岸遷來定居的。始祖程浪齋帶著中原的書香傳統,家傳代續,形成了一族淳樸的村風民風,也形成了一村書聲琅琅的耕讀氣象。曾有一門三代四進士的佳話。1982年,調豐村有9人考上大學,轟動全縣。時至今日,該村已出了300多名大學生,尊師重教得到很好的體現。

調豐小學校長程候鑫告訴我們,目前,“景蘭閣”而今已成為該村小學德育教育基地。同時,一套以本地歷史為依託的調豐小學特色文化教材已經編輯好,並得到了市、縣教育部門的肯定,該教材已經正式進學校,成為該校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陣地。


下期預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調豐村住一晚,第二天前往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為吃荔枝兩次踏進該村。蘇東坡對該村的影響有多大?敬請留意本報下期的尋找蘇東坡的足跡(四)。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三)

2018年5月20日晚報02版版面截圖。

通訊員 陳超銘

圖:記者 殷翊展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