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造秧”土地“體檢”網上“農校”——來自江西春耕一線的新圖景

新華社南昌3月10日電 題:工廠“造秧” 土地“體檢” 網上“農校”——來自江西春耕一線的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郭強、熊家林

工廠“造秧”,出秧量可達傳統育秧的15倍以上;對土地進行“體檢”,農民打開手機小程序就能獲得田塊的肥力信息和施肥方案;在網上辦“農校”,農民只需輕鬆掃碼就可進入課堂……

農諺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記者在農業大省江西春耕一線採訪發現,一系列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模式,勾勒出現代農業生產的新圖景。

工廠“造秧”:從育秧到插秧,省心又省力

走進江西省吉水縣黃泥洞智能工廠化育秧中心,只見兩座透明的玻璃溫室大棚內,農民正將秧盤搬上流水線,大棚內配備了自動化精量高速播種流水線、智能化育秧苗床、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智能化溫室控制管理系統。

“這是我們新引進的智能工廠化育秧設備,種子發芽率超過90%,出秧量是傳統育秧的15倍以上。”江西井岡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小慶說。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好秧是保障糧食豐產的第一步。與過去在秧田人工育秧不同,江西不少種糧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等都採用工廠化“造秧”,目前全省共建成1000畝以上的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123個,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質量。

“過去在秧田育秧,因氣溫偏低一般需25天才能出秧,如今大棚裡可營造最適宜秧苗生長的溫度,20天左右秧苗就可移栽到大田。”江西撫州市東鄉區農技員萬新才說,過去一畝秧田只能培育出供四五十畝大田用的秧苗,現在工廠化育秧,一畝可管兩三百畝大田,且質量高、折損率低,有助於糧食增產。

工廠“造秧”,也為水稻全程機械化耕作打下基礎。

“機插是當前水稻機械化耕作的短板,而工廠化育秧整齊度高,適宜機插。”馮小慶說,育秧中心配備了12臺高速插秧機,能提供從育秧到插秧的全程配套綜合服務。吉水縣醪橋鎮山頭村種糧大戶李順根說:“我在育秧中心訂了320畝秧苗,工廠育好秧後還會幫我插到田裡,省心又省力!”

土地“體檢”:手機定位查詢,缺什麼補什麼

“氮磷鉀含量指標正常,缺少有機質,土壤偏酸性。”打開手機上一個名為“江西省測土配方施肥”的小程序,選擇好具體田塊,江西省萬年縣裴梅鎮汪家村種糧大戶夏其概就能看到自己耕種的100多畝農田的土壤肥力信息,並獲得了一份科學精準的配方施肥方案。

“過去施肥主要憑經驗,現在缺什麼補什麼。”夏其概說,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每畝地可節約化肥10公斤以上,增產糧食30公斤左右,節本增效近百元。

在對土地進行“體檢”的基礎上,江西推出“江西省測土配方施肥”小程序,指導農民科學施肥。目前,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穩定在6500萬畝以上,覆蓋率達88%。

萬年縣農業農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張開鋒說,當地每年會在全縣範圍內採樣300個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建立並動態更新數據庫,農民通過“江西測土配方施肥”小程序選擇自家田塊或是在田裡通過手機定位,就能查閱到田塊的氮磷鉀、酸鹼度、有機化學質等肥力信息,並獲得“量身訂製”的配方施肥方案。

在“體檢”後科學施肥,不僅能節本增效,也有利於耕地保護。江西省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凌繼河說,過去農民憑經驗施肥,肥料利用率不高,造成農業面源汙染。如今,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既能減少肥料浪費,又能保護耕地,有利於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網上“農校”:掃碼進課堂,專家在線講課

“春天來了,氣溫也慢慢回升了,農作物有的要播種,有的開始生長,但是,隨之而來的病蟲害也開始發生了。目前這個時候,大多數病蟲害還處於越冬蟄伏期,正是開展病蟲害防治的有利時機……”

幾天前,江西農業大學教授蔣軍喜通過網絡直播,講解農作物春季病蟲害防治技術,吸引了32萬人通過網絡課堂參加學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江西省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等部門在網上辦起“農校”,組織水稻、蔬菜、果樹等農業專家,推出“專家微課堂”、農技“雲課堂”等線上農技服務,滿足農民春耕備耕中的技術指導需求。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黃文說:“農民朋友只需用手機輕鬆掃碼即可直接進入‘專家微課堂’,隨時隨地觀看微課視頻、瀏覽相關產業生產技術指導意見、獲取‘一對一’的專家諮詢在線服務。”

“專家講課有針對性,在家裡就能學習,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問!”江西省泰和縣豐穎稻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豐春此前曾參加過不少農業技術培訓,最近一直在網上“農校”學習,他說,希望今後網上“農校”能一直辦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