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

茶,油

大家知道“油”是平江四大特產之一,平江又是產油大縣,油分別為茶油和桐油兩種,這兩種油不但供應我們平江本地,還遠銷漢口和沿海地帶,現在,我們先來說茶油,茶油是油茶籽油的俗稱,據《山海經》記載:“員木,南方油食也。”它是生長在我國南方亞熱帶溼潤氣候地區的天然無汙染高山及丘陵地帶,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漢武帝時,中國就開始栽培和種植油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茶油不但作為食用,它還是照明的燃料,我們通常叫作清油,唐朝杜甫病逝平江,記有:“青油燈黃靈前守……”等文字。

平邑郭南的清水屬山區丘陵地帶,自古盛產茶油,茶樹全是野生的,大多成遍生長在高山,不需施肥,只要三兩年翻鏟茶山一遍,茶籽就越結越大,茶苞有的茶盅大,茶樹山較平坦的地方,不但可以栽茴和種植黃豆,還可以使油茶增產,雙倍的收入。清水有茶樹山很多,茶樹山又分為產山和花山兩種,產山就是山頭平坦的黃泥山茶樹較密,三年兩翻鏟的山叫產山,產山很結茶子,茶籽掉在地上都可以從地上拾到,蘇家洞王東元為人老實勤勞,他就是靠盤茶樹山發財的,蘇家洞從夾山口以上的茶樹山解放前都是他家的,夏天不歇晝,一把茶鏟提著一隻茶罐,這山翻鏟到哪山,如果在某株茶樹下挖到一個石頭,他一定要把哪個石頭帶下山去,散工回家從不打空手,年打茶油八九百斤,遇到年歲好增產打到千多斤,號稱:“八百桶油”。花山是茶樹很稀,東一根西一株長在較深的雜樹柴山裡,不能去鏟,如果撿茶子撿到那裡,順便砍開周圍的一些雜樹,另年會結得茶子多一些,花山往往是茶樹是張三家裡,煙火山是李四家的,就是說明白點,山是李四的,山上的茶樹是張三的,李四砍柴什麼雜樹都可以砍,唯一茶樹不能砍伐,就是這個意思。

油茶樹有搖錢樹之稱,所以茶樹山歷來受人保護和公有制和私有制,翻開各姓氏的族譜和有關契約都有記載置買茶樹山從哪到哪為界,還有我們從深山看到不少古墓,墓碑上刻茶樹山作為墳山祭祀掃墓掛山的經費。

清水上游和源頭原為清水公社對坪大隊,從貓嘴洞下洞到雁塘坡以下,反背到熊家洞尾的葉家隊,再到專業隊,左進右出,上洞下洞,這山到那山,群山成遍全部是對坪大隊上的茶樹山,又經過幾番幾復挖鏟,形成大規模的油茶樹產山。首先是老式榨油法,工具原始簡陋,用的是木製老榨出油慢,一開榨就是整個冬和一個春,人員勞工較多,打來打去勞工多有疲倦,拉木槓的人天天喊著號子:“打油,一、二、三,最啊硑砰!”由於要打那麼多茶子,時間長,大家撞榨就沒有以前力大,木尖加尖漸漸少了,許多茶枯裡面油還沒有榨出來,做枯餅的師傅,由於踩枯餅時間長了,腳上踩起水泡,打油的夜夜加班,油鋪晚上燈火通明,茶油飄香幾里遠可以聞到香味,縣、區、公社幹部來參觀和考察絡繹不絕,吃飯的人也多,大隊部食堂開流水席,公社送戲表揚,電影一放就是個把星期不移機,雖然那時我小,但最有印象的電影片是,《洪湖赤衛隊》《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等,縣裡領導親眼看到對坪大隊要打那麼多油,獎勵一臺手搖壓榨機,那臺手搖壓榨機是全縣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隊用榨油機的,對坪大隊被評為全縣油茶重點示範大隊,年產茶油萬多斤,有平江油海之稱。

平時貓嘴洞和熊家洞尾人跡稀少,山洞寂寞,到三秋撿茶子的時候可為熱鬧,以生產隊為單位,全民皆兵,全家老少出動,天還沒大亮,只聽到茶樹林中的人語和山歌,由於對坪大隊茶油出名了,三縣周邊親戚朋友許多人來那裡撿野茶子,學校以班為單位,老師帶領學生去貓嘴洞反背撿野茶子。記得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那天下午,李整改老師叫我們班的學生把書和本子拿出來,放到機桌間裡,我們揹著空書包由她帶領去貓嘴洞尾撿野茶子,由於我們小,又不能上樹,只能在茶樹底下拾幾個死茶苞,裝在書包裡,半下晝,我在一條小橫路上看到兩個操長沙口音的人,每人撿了半揹簍的野茶子,我當時好羨慕他們,我們拾茶子回來,你幾個,他一點,三十多個人的茶子倒下還沒有半籮筐,學校沒有規定的,老師不拘多少的,我看他們初中生比我們小學生撿得多,我們怎麼能撿到茶子呢?只能算體驗勞動吧。

八0年集體散隊,分田到戶,我家分了兩塊茶樹山,分別在炭坡裡一塊,陷坡嶺一塊,那兩塊都是產山,還有兩塊花山,一塊在蘇家洞峽山口,另塊在楠樹洞三個碼貢告鍋,我當時才十歲,撿茶子的時候學校往往放三四天假,爸爸給我打一雙小草鞋,媽媽給我做一個圍裙,我第一次穿草鞋,拿著圍裙,跟爸爸、哥哥、姐姐帶我去撿茶子,花山樹和產山高大的茶樹危險,他們不讓我上,我只能在產山樹下拾些落地籽,落地籽又叫炭籽,我記得幾天拾到炭子就有一腳盆。茶子從山上撿下來,一律倒在地院裡扒開,等茶苞全部曬開,再用籃盤選茶子,茶殼也是好東西,薰臘肉臘魚又香又好看,選出茶子曬乾後,再到油鋪去打油,那年我家打了一百多斤,按照一擔苞七斤油計算,那年我家撿了十幾二十擔苞,茶油是純天然植物食用油,營養價值極為豐富,煎魚煎蛋特別香,泡茴丸子金黃脆軟好吃,青油炒菜,格外所愛,茶油倒放瓦缸,儲藏幾年,不變質,不變味,我們生要吃茶油,死後也要茶油,棺材下的腳前點清油燈,撿墳洗筋骨名油浸筋,上神廟青油燈,保清吉平安。

清代,清水凌家儒商凌文芑、凌文衡他們都是販賣棉麻油紙的,遠銷漢口等地,明清結算是講多少擔油的,可見茶油與黃金媲美。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打很多茶油,現在不行了,沒有了,前不久,我走到陷坡嶺去看我家的產山,產山變成花山,柴和雜樹很深,茅柴也長得很厚,人都難鑽進去,沒有人鏟茶山了,茶子也結得少了,茶苞沒有以前那麼大,現在茶子無人撿,可惜我們的油茶沒有了,但人還是要吃油的,我們現在吃的是菜籽油、花生油、調和油、玉米油、金龍魚油等種類繁多,總比不過茶油。我是山裡人,記得七歲那年,我肚子痛茴蟲攻心,老中醫告訴我娘一個單方用茶油伴飯吃說打蟲,她就天天給我茶油伴飯,自我吃後肚子再也沒痛過,是茶油救了我的命,原來我家幾年的陳茶油都有,現在家中一滴茶油也沒有了,我懷念茶油,特寫此文以記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