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許多人說,喜劇的最高境界是悲劇,這部以喜事為主題的電影也不例外。隱藏在"大團圓"喜劇背後的,是一段苦澀的中年婚姻。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常家人丁興旺,是個老式大家庭。

老大常滿事業有成,上有雙親,下有兩個弟弟。他早早娶了妻,喚名程大嫂。把家事相托後,自己就安安心心地出去工作。

在程大嫂出場的五分鐘裡,她是廚師、洗衣工、清潔工、割草工...上下里外,無所不做。

家庭主婦的忙碌並不亞於職場精英,她瞭解每個家庭成員的愛好、需要應付公婆的各種需求、偶爾還要開解任性的小弟,從早到晚輪軸轉。

二弟心疼她,她卻輕輕自嘲:"我中學畢業就嫁給你大哥,做工做了十年,哪怕換'老闆',也不一定做的慣。"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程大嫂在常家沒有名字,單留一個"程"。生活的繁瑣細碎讓她格外期待丈夫回家——電話一響,老公打的;汽車聲起,老公回來了。她沒有一句抱怨,最多要求老公陪她唱唱苦情歌,畢竟那是她唯一的愛好。


丈夫常滿呢?

他日日被打扮得熨帖利索,漸漸生了外心:他記得與小情人一週年的日子,買了一隻足重的金手鐲,含糊曖昧地說是送給"常太"的。杯酒下肚,他看著情人年輕的面容、聞著淡淡的香水味,豪情與成就感齊飛。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那天也是他與妻子結婚七週年紀念。他隨手拿起家裡的插花送給太太,並甩了一句"五週年快樂"。他掐準太太心疼自己做事忙不與他計較,嘲諷太太是黃臉婆,嫌棄她沒有品位。


看到這裡,心下覺得好笑,這不就是現實婚姻麼?

我們很羨慕那些在婚姻中依然能把自己收拾打扮得光鮮亮麗的女性,因為大多數的我們實在做不到——生活裡,永遠有比"打扮自己"更重要的事做。

如果程大嫂捲了漂亮的頭髮,她會捨不得把自己的腦袋塞到油煙機下面做清潔;如果她做了亮晶晶的水晶指甲,也許就端不出一盤盤菜餚。

請不要相信偽女權主義者所宣揚的:女人一定要打扮精緻,先取悅自己。

事實卻是,忙碌一天,疲倦的中年女人,覺得獨處喝杯茶或倒頭就睡已是最奢侈的幸福。

任多貴的護膚品,也無法柔嫩經年累月操勞的雙手;進入婚姻的女人,臉上總帶著淡淡的心事,"今晚吃什麼"、"過節了給父母帶些什麼"、"要輔導孩子作業,還有兩天考試了"。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這些細碎讓中年女人變得沒有那麼好看,但她們有一份對生活"運籌帷幄"的篤定。

程大嫂其實是個勇士,她看得透自己恰如常家的傭人,卻憑著一腔孤勇把所有人的生活經營成詩。



常滿的"不滿"是藉著醉酒發洩出來的。


他心中愧疚,原本想帶妻子補過一個紀念日,但程大嫂在高級餐廳忸怩半天點了一份不加蛋蛋炒飯,那慳吝的樣子讓他嗤之以鼻。

還沒等菜上桌,情人殺來了。常滿藉口上司工作,支走太太,轉手點了兩隻波士頓龍蝦外加昂貴紅酒。


他喝得醉醺醺,被情人送回家。

醉眼朦朧,看看曼妙美麗的情人和糙如壯漢的原配,直接暈了過去。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情人登堂入室,程大嫂絕望離開。


生活裡,這樣的場景總被複制。

男性的轉變,總帶有隱秘的"正義感":一個女人粗糙得不懂得自我愛護、毫無情調,開口閉口就是"省錢",和這樣的女人在一起,不僅拉低了審美,也拉低了生活質量。


常滿欣然接受了程大嫂的離開,並且把情人"圈養"起來,讓情人幫自己料理家事。

十指不沾春水,只會軟語和嫵媚的小情人如何受得了?

全家上下,老的不吃硬的,小的不吃辣的,常家大宅看似華麗,內裡卻爬滿了生活中的小蝨子。不能免俗地,她也開始用皮繩紮起好看的頭髮,每天風風火火呼呼喝喝,吃飯出聲,睡覺打呼——如果不是日夜相伴,這些充滿生活氣的細節哪能這麼快暴露?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沒熬過一年,常滿就煩了:只要回家,等待他的一定是是爹媽告狀、情人抱怨。原本的美嬌娘也成了會打嗝放屁的邋遢大媽,他只能用錢買安慰:"我給家裡請個傭人,你就能休息了。"

直到傭人都無法自如解決這團亂麻,直到情人會瘋狂刷卡來安慰自己的不滿,直到他說出曾經相似的那句"就是個黃臉婆"...如夢初醒。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其實,沒有什麼"家花更比野花香"。

"野花"之所以飄搖自在,是因為它獨自美麗便好。

而"家花"之所以缺少顏色,是它希望美麗的不僅僅是自己這一朵,它恨不得整間屋子的每個角落都能開出芬芳。

而照顧到方方面面,恰恰需要消耗"家花"自己的心血和養料啊。



程大嫂離開家後,選擇了一份唱歌的工作,有了一個好聽的英文名字。起初,她在客人面前唱歌,還會代入對自己境遇的感傷,後來她放下了。

整理心情,打扮自己,每天做喜歡的事情,高高興興。

重遇之後,常滿結結巴巴地問:"你去整容了?"

哪裡是整容了,不過是把原本替你承擔的責任,都放下了。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常滿開始再次追求自己的太太,花錢花心思花時間。

程大嫂嘲諷道:"真有趣,以前我在家,你天天不回來約都約不到,現在我們分開了,你天天纏著我。別忘了,你現在的太太還在家等你呢。"

她回家給"前公婆"祝壽,遇到小三溫柔一笑:"黃臉婆這項工作,不好做的。"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結局可想而知,常滿與情人和平分手,並在全家人的幫助下,再次追回大嫂,他允諾從此與她風雨共擔,並且為她補辦一個婚禮。


說真的,這段經歷會是常滿這一生最大的"賭博"——感受了多年的平淡婚姻,突然想來點新鮮,兜兜轉轉才發現:和誰過日子,都逃不過一日三餐的重複、左手右手的麻木、雞零狗碎的爭執以及無可奈何的屈服。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最大的區別,不過是在情感中,誰對這個家比對自己更真:

變身前的程大嫂——她是個有"缺陷"的女人,過度壓抑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像壓縮餅乾一樣,一點點榨乾情感水分,最後一碰就掉渣,完全保不住自我。

常滿的小情人——一個把自我與家庭過度切割清的女人,"我付出多少,就必須要得到多少,個人需求,寸土必爭",她始終與常滿是隔著心的,比起卷錢就跑的人來說,她唯一的長處大概是真的想嘗試與對方進入婚姻狀態。


真女性,的確值得稱讚,只是她們沒有把半點"真心"留給自己。矯枉過正的"奉獻",讓自己無路可退;而沒有真心的女人,不再贅述。



出軌這個話題,在香港老式電影中,被演繹得

誇張又諷刺,荒誕又扎心

常滿這個名字,也從一開始的"常常不滿",變成了最終的"常常自滿"——不是所有人都有重新來過的機會,電影劇情無償送他了。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現實生活裡,女性時常有點難。

我們多希望心中無形有把尺子,能夠時時提醒自己"多付出點,我們要維繫婚姻",或者是"少付出一點,多愛些自己"。倘若有這樣的守則,不幸的婚姻必然會少很多,我們會知道什麼時候強硬出手,什麼時候撒嬌求助;什麼時候欲拒還迎,什麼時候全情投入。

可惜沒有啊。

重溫《家有喜事》:二十年後終於看懂“大嫂”代表的中年女人們

女性對待自己的婚姻何嘗不珍視,所以只能磕磕絆絆摸索著付出。

可分寸得失,我們變成了"讓人厭倦的魚眼珠"。

"常滿"們也並非狼心狗肺,只是歲月流經,肉眼可見的付出成了理所當然的義務。

影片中非常細膩的用小三從美女變悍婦強行讓常滿回憶——我老婆的"美"在生活的折損中一點點沒了。


愛情進入婚姻,是無解的,正如夢想總要落地,激情終歸平淡,你我都要面對。

婚姻是有解的,彼此做到"五分相濡以沫的夫妻,三分同仇敵愾的兄弟,兩分互不干涉的生人",就是十全十美的伴侶。


生活啊,請走慢一點,請讓我們看清"最愛"始終在身邊。

請讓我們知道,只要彼此感恩,就能一起看人生裡的花紅柳綠。

這大概,才是我們最期待的好婚姻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