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論功行賞制,為啥項羽那裡的謀士很難提拔?

京東李達康


重武力輕計謀,重戰術不重視戰略。一味迷信武力,忽視了全局把控的重要性,這一點,從他對范增的態度就能窺探一斑。上兵伐謀,下兵伐戰,孫子兵法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不重視文臣,則自然很難提拔謀士,而且當時項羽的兵力正盛,鉅鹿之戰,背書一搏,以一當十,確實給了項羽迷之自信,使得他認為力量可以擊破一切。


棟棟123


【品鑑不凡】

同樣是論功行賞制,為啥項羽那裡的謀士很難提拔?我認為這是由項羽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主要成就為推翻秦朝。自封“西楚霸王",後與主要對手劉邦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自刎於烏江邊。

首先,我們看何為論功行賞制

  • 1、何為論功行賞制

所謂論功行賞制,又叫論功行封制,就是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提拔的制度。

  • 2、如何論功行賞

以項羽的對手劉邦封賞功臣作為例子:不僅武將有封賞,謀士一樣也能獲得封賞、提拔,其中謀士蕭何列為所有功臣第一位,被封贊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張良封留侯,被譽為“漢初三傑"第一位;陳平封曲逆侯等。蕭何被任命為丞相,陳平後來也擔任丞相。

這就是說,謀士們應該與武將一樣可以參與論功行賞。

其次,我們看項羽有哪些謀士

項羽手下的謀士有兩類:

  • 一是從一而終類

項羽手下最著名的謀士,也是唯一留下來的謀士是範曾。他主要的功績,是輔佐項羽建立了西楚霸業,並多次在關鍵時刻為項羽提出重要建議。

  • 二是中途改換門庭類

項羽手下曾經有兩個謀士,後來改換門庭投奔劉邦,輔佐劉邦戰勝項羽,創立大漢帝國。這兩個謀士就是張良和陳平,是劉邦集團最得力的智囊人物。其他還有一些人物不表。

第三,我們看項羽是如何論功行賞的

項羽論功行賞的對象都是武將。滅秦後,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諸侯,封劉邦為漢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等,共封十八個諸侯王。在楚國內部,項羽也是隻提拔武將,誰出生入死,出力最大,就提拔誰,一些文官的位置也由武將擔任。謀士只起參贊軍機之責,難以產生項羽眼中的功勞,所以難以得到提拔。

範曾年逾七十,與項梁見面之初,就審時度勢提出順應民意、扶立楚王后裔的建議,成功草創楚國。後來為項羽出謀劃策,項羽雖尊其為“亞父“,卻對其並無封賞。

至於張良、陳平之類,就更得不到項羽的重視,也不可能被提拔了。張良後來遇到劉邦,與其交談中發現劉邦更有遠見,而項羽只有匹夫之勇,所以轉投劉邦。陳平在項羽手下做謀士,一直得不到重視,在鴻門宴上見到了劉邦,認為其將來必成大事,後來也投奔了劉邦。

第四,項羽不封賞謀士的原因分析

總的看,是由於其性格缺陷造成的。

  • 一是自恃勇猛,不重視謀士的作用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每戰必勝,所以重視武將,不重視謀士,也不喜歡用謀。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曹操的謀士郭嘉評價項羽失敗的原因是“恃勇無謀故也。"

  • 二是任人唯親,不給謀士發揮機會

陳平及多位改投劉邦者評說項羽時,都認為項羽用人非項姓至親不用,根本不給謀士機會,“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許多人在項羽手下得不到發揮機會,鬱郁不得志。

  • 三是反覆無常,不能始終如一執行計謀

如,分封諸侯後,范增建議項羽絕不放劉邦去封地,把劉邦困在自己眼皮底下,可范增一出差,項羽就聽信張良等人之言,放劉邦去了漢中,最終放虎歸山。又如,鴻門宴前范增與項羽商量要在酒宴上除掉劉邦,可項羽聽信其他人的話,臨時改變主意,放過了劉邦。

  • 四是多疑猜忌,反中別人計策

公元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於滎陽,向項羽請和。范增建議項羽不同意劉邦請和,而是急攻滎陽,漢軍岌岌可危。陳平使用反間計,誘使項羽上當,懷疑范增與劉邦暗中勾結。范增被奪去權力,大怒,辭歸家鄉為民,未走到彭城,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從此,楚軍開始走下坡路,項羽最終自刎烏江。

綜上所述,項羽因為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他自特勇猛無敵,不重視謀士,也不重視用謀,性挌反覆多疑,謀士們的才智難以發揮,或者即使計謀得以實施,在項羽看來,也不如武將們的戰功耀眼,所以難以得到提拔。


品鑑不凡


這個東西說起來的話跟西楚霸王項羽的脾氣,以他那裡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吧!嗯,當然有一樣東西可能大家都會忽略掉,那就是當時對於謀士這個職業的看法!

我先說最後一樣東西吧,當時的人對於謀士是什麼樣的看法?劉邦奪取天下以後,曾經把所有的工程叫他一起說了一句話,說你們都是替我打天下的兄弟!今天叫你們過來不是幹其他的,你們把各自的功勞給說一下,我看把天下的這些土地呀,封邑呀,你們誰的功勞多誰就多拿!

結果在這其中功勞最大的是曹參,他拿了10600戶的封邑,本來這件事情沒什麼,但是接下來劉邦做了一個騷操作,他跟張良說你是我奪取天下最大的工程,我該怎麼獎賞你的到齊國的土地上面,你挑最富有的1萬戶人家,我直接給你!

劉邦曾經說過,他奪取天下離不開三個人的功勞,韓信,蕭何,張良這三個人可以說是劉邦奪取天下的三駕馬車!其他兩個人還好說,但是這張良一跳出來要功勞的時候,所有的大臣都表示反對,為什麼我沒見過張良出過什麼力呀?我們在戰場上面殺敵流血,搞的差一點點都回不來了,合著回過頭來你把1萬多戶的人家直接給他這個……司馬遷曾經記載說這張良長得像個女人!

這件事情我們姑且不論在這之後張良是怎麼處理的,你就可以看得出來,在楚漢戰爭時期謀士的地位到底有多麼低!確實,劉邦說過決勝於千里之外,運籌帷幄於帳中!張良這個人很厲害,但除了劉邦你以外誰知道張良很厲害!真誠到打了仗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要戰場上去殺敵了,靠什麼領功勞人頭啊?沒人頭,你領什麼功勞,你要敢隨便亂領功勞,小心人家告你!

所以這種情況對應西楚霸王項羽,你看看是不是有一些有苦說不出的感覺!確實,西楚霸王項羽也有自己的謀士,比如說亞父范增就是一個比較著名的謀士,當然肯定還有其他的人,可問題就是基礎霸王項羽,他要真的給自己這些謀士獎勵的話,他該給什麼東西好呢?一場戰爭打贏了,那確實這裡面有你出謀劃策的功勞,但是其他人都不知道!楚漢戰爭不是三國!三國時期那個時候謀士的地位很重要,這一點無可厚非,人家許褚一輩子就只進中曹操,結果荀彧過來他還得乖乖裝孫子!但是這也是經過好多年的發展以後,人們在內心形成了一種意識!這個意識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此時所有人剛剛從戰國時期那個滿身都是肌肉,甚至腦子裡面都是肌肉的那個時代過來,你叫他們去接受謀士這樣一個職業!那對不起!你就算說的天花亂墜,人家也不會承認啊!

而且西楚霸王項羽有一個什麼毛病,那韓信說他的婦人之仁!

西楚霸王項羽他最讓人詬病的一件事情就是他的手下立了功勞,然後要給他封賞了,所以當時的部門給他造了一個觀音或者一個兵符西楚霸王項羽能把這個兵符,官印一直放在手上摸索來摸索去,把它給磨圓了,他都不捨得給自己的部下!

這一點西楚霸王項羽是真的輸給了劉邦,劉邦這個人給東西那是真的好爽!你要是對他有功勞,劉邦二話不說直接給你東西!而且他還嫌給的少!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劉邦在彭城之戰裡面被西楚霸王項羽打了個大半,回過頭來他說函谷關以東的土地我都不要了,誰能幫我打敗項羽,我就把這土地直接給他!結果引出來三個人!韓信,彭越,英布!就這三個人在擊敗西楚霸王項羽的這件事情上出了大功勞了!雖然在這之後劉邦有找他們清算的嫌疑,但是劉邦確實把土地給他們了!

當然最後一點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這個人太重視軍事了!本身他就是將門虎子,他的對於軍事這方面就特別敏感,反而對於政治呢,有一些相當於弱智一樣的極品!尤其是他對待楚懷王的政策上!你再傻你也不能把你主子給勒死是不是?而且還乾的這麼光明正大,這不明擺著別人有了藉口去攻打你嗎?

在對待謀士這個職業上,他只尊敬范增其她的人,他一概都不接受!他為什麼尊敬范增?因為范增是他的亞父!也就是僅次於父親的意思!也就是因為這個意思,西楚霸王項羽才尊敬范增,可范增真的要跟他提意見的時候,他哪回是真正聽過的叫他殺劉邦不殺,叫他去關中稱王,也不去!最後被活活氣的只能自己在軍隊回老家,半路,得病死了!

你像劉邦,人家就不要臉了!就是因為這個不要臉,所以他特別重視謀士,為啥我要抽陰謀詭計的時候,我還不得靠其他人幫我想辦法!也正是因為這臭不要臉的性格,所以劉邦對於這些謀士反而比西蜀霸王項羽來得更加開放,沒有什麼鬼主演,趕緊跟我說,如果有用我直接重用你!You點作為劉邦身邊的最重要的謀士,陳平一直都特別有話語權!他就是一個整天出陰謀詭計的人,最後這個人出陰謀詭計出到什麼地步,連他自己都承認這一輩子陰謀詭計沒少出,以後自己的子孫後代萬一出了什麼事情,一輩子都別想把自己的爵位給要回來!


漩渦鳴人yy


履和齋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項羽的個性:強大的武力限制了他在智力上的發展。他過分依賴自己的武力攻伐,而且戰無不勝,似乎無須依靠過多的智謀,簡單粗暴成為他為人處世的主要方式。儘管他接任待物也謙卑,但是都屬於禮節性的親熱,一旦涉及實質問題,他還是自作主張。

項羽的格局:項羽收傳統思維影響,他最高理想是做霸主。而不是天下一統,建立自己的王朝。帝王和諸侯差一大級,而帝王的謀士與諸侯的謀士也自然相差很大級別。帝王是惟一的,而諸侯可以有一大把。做為智囊出現的謀士,自古就有“良禽擇木而棲”的習慣,很難從一而終。

由於以上兩種原因,項羽的謀士被能人領導輕視,而謀士又成為諸侯間流動的力量。


劉邦在這兩方面都技高一籌。

相對項羽,劉邦各方面才能都不突出。他曾經自述:打仗不如韓信,政務不如蕭何,謀略不如張良。正因為他沒有長項,他只能考慮如何用好手下的人,讓手下人給他做事。這就是劉邦的無為而治。

劉邦的目標是稱帝,因此劉邦格局更大,對於軍事力量的把控更精準,對於全局的研判更宏觀。其實劉邦的格局也是眾多謀士努力的結果。比如張良阻止劉邦大肆封王,一方面避免諸侯王之間互相角力,一方面促進劉邦的大一統集權。劉邦的謀士是全天下的謀士,是國字號的謀士,向心力明顯強大。

劉邦的謀士可以得到相應的尊重,級別高,待遇好,所以都賣力氣。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令您滿意。歡迎指正。


履和齋


項羽旁邊除了范增,雖還其他謀士,如陳平、韓信等都算謀士,可是項羽不重用他們,

為什麼呢?就算有一些謀士,為什麼都投靠劉邦了呢?首先:項羽太過自信,剛愎自用。項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甚至覺得沒有人比他強,是一個自大的人,所以他不經常聽取謀士的意見。再次:項羽相信槍桿子是硬道理。所以他從心裡就認為只要會打仗,其它都不重要。所以對謀士也不是很看重。再次:多疑。范增是項羽最後唯一的一個謀士,可是劉邦的反間計也讓項羽不再信任范增。所以可以看出項羽用人多疑,對別人不放心,什麼都要自己做決定。可是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後:項羽不注重謀士,使謀士流失。陳平、韓信等本都是項羽手下的人,可他們都在項羽手下沒有作為,實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項羽又不聽他們的建議。於是他們只好離開項羽。主要原因,項羽過度自信,剛愎自用。像王立群說:他是一個軍事家,但不不是一個政治家!



譚天說帝


項籍(西楚)這邊並非論功行賞哦。

項籍這邊一直是裙帶關係,季父項纏任左令尹,還有項它、項襄雖然不知道什麼官職,應該也是三公級別的大官。

高層除了項氏宗親,就是項籍鄉親故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淮北老鄉,比如龍且擔任大司馬。

與一般人印象不一樣項籍並不是江東人而是淮北人,他只是去江東避難而已,所謂江東子弟沒有一個當大官的,也就是流血流汗有份,吃香喝辣沒份。

范增就是江西一帶的,由始至終沒有進入權力中心,最後還被排擠走了,可見項籍集團是論親不論功的。

反觀劉邦這邊,雖然豐沛功臣佔了一半,但非豐沛還是有一半的比例。

蕭何一開始就是大管家,至於張良,實際上張良由始至終並沒有當官,而是劉邦私人謀士。

而陳平,實際上在楚漢戰爭期間只是一箇中級官員而已。

漢營有個慣例,但凡從別的陣營跳槽的,都授予原來級別的官職,所以陳平原先是西楚的都尉,在漢營直接變成護軍中尉,韓信在西楚是執戟郎中,到了漢營就是連敖典客。

後面韓信由於建言得力,火線升官,從連敖典客到治粟都尉,再到將軍、左丞相、相國。

可見漢營論功行賞。


長島男爵


自信與自負

首先,哪怕劉邦這邊,張良、陳平的官也遠遠比不上蕭何、韓信、

其次,作為謀士,其主要作用是參謀,也就是出謀劃策,但採用不採用,是主公的事情,也就是說,主公來決定這個計策用以不用。所以謀士的功勞,有一大半得算在主公身上。

無疑項羽是一個成功人士,他自信甚至自負,所以他不容易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往往以自己的判斷為中心,而這就大大制約了謀士的發揮,對於謀士而言,其計謀就是對主公的補缺,如果主公不採納,那麼什麼計謀也多是空談。

這就好比,三國時曹操有郭嘉,但如果袁紹聽從田豐,呂布聽從陳宮,那麼曹操很可能就敗了,這能說明田豐、陳宮比郭嘉厲害,一般不這麼認為,一般只認為袁紹、呂布不如曹操。

項羽不提拔謀士,其實是對自己有足夠自信。這不同帶兵打仗,項羽自己打仗在厲害,也不可能分別帶兩路兵馬到兩個地方打仗,但如果他對自己的能力自信,那麼他就可以不採納其他的計謀。


葉飄刀


項羽不能論功行賞,提拔人才,主要源於他的性格,脾氣火爆,靜不下心來讀書,缺少涵養和見識,頗為自負,做一員猛將可以,但的確不適合做統領。他缺乏仁義之心,不夠寬容,他多次屠城,殺了已經投降的子嬰,火燒咸陽;對比之下,劉邦就善處下,廣交天下人才。是故“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百舸爭流莫等閒


項羽是迄今為止,人們公認的個人武力值最強的歷史人物。

但項羽有短板。

其中有一件事,是韓信跟劉邦談論項羽時提到的: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畢,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這段話是說,項羽平常對人很好,但是將領立功了應當封賞爵位時,印刻好了,他卻不捨得發下去。拿在手裡玩,直到玩得磨去了稜角。_

韓信稱項羽此行為是婦人之仁。

這就是項羽未能得謀士相助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項羽剛愎自用,頭腦簡單,且多猜忌。范增深有謀略,對他忠心耿耿。他竟輕易便中漢人的離間計,冷落范增,使范增生氣地離去。

韓信、陳平、黥布都曾是項羽部下,後來都離開他,投奔了劉邦。

人才都走了,項羽也失敗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主要是性格特定的 項羽武力值特別高 被稱霸王 但是這也造成了他性格上的剛愎自用 目空一切 不看中文人 這也是習武之人的通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