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你現在還覺得他們當年傻嗎

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你現在還覺得他們當年傻嗎

智慧同同


你是否還記得當年班上的那些“死讀書”的同學,長期以來,高分低能、死讀書,一直被稱為只知道傻學習、不通世務,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很多調皮學生、“聰明人”取笑的對象。以前也覺得他們傻,可現在我才知道誰是真傻。讀書也許不是唯一能改變命運的路,但一定是一條不錯的改變命運的路。尤其對於我們這種農村三無人士(無錢、無權、無背景)的來說。

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你現在還覺得他們當年傻嗎


當然,也有很多“讀死書”但學得不好的人,工作並不如意,甚至還有待業在家的。但是很多人確實通過努力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前兩天我被暴擊了,被我們當年那個認為死讀書的同學暴擊了。我們不在認為讀書無用,也沒人敢說讀書無用了。

當年,這個大家嘲笑的死讀書的同學,他的天分並不高,全靠苦學,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學習在班裡面也就中上。那些調皮孩子喜歡的活動,他一概不參與。放學後別人在外面瘋玩,他就在家裡看書。一年四季如此。天天就抱著書,也很少和別人交流。班裡面的同學經常取笑他,還給他取了個木頭的代號。

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你現在還覺得他們當年傻嗎


高考之後,他也只是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學。平時特別少和大家交流,據和他一起考入大學的同學說,他還是每天在學校的圖書館、食堂來回跑。依舊抱著書。後來,他讀了研。再後來,去了某研究院工作。

很久沒有他的消息,大家同學聚會時也經常玩笑的說,那個死讀書的木頭,一定變成了佝僂著身子,帶著厚厚的眼鏡,走路低著頭,常常若有所思的“行屍走肉”。腦補的畫面基本就是電影中那種書呆子的形象,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他的世界只有書。

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你現在還覺得他們當年傻嗎


然而,後來某個開了個小公司的同學,硬要組織同學聚會,把大家叫到一起。那個死讀書的同學也是硬被拉來了。那天,他穿著一身得體的西裝,身材挺拔。光潔的面龐,胳膊上搭著一件滑而沉的風衣。大家一開始都沒認出來,當年那個總是低頭沉思的書呆子呢。見人只會靦腆地傻笑的木頭人呢。根本不是我們印象中那種頹廢的模樣。

最後我們才知道,這個開小公司的同學,真正要請的就是他。他已經是某個行業裡面的技術權威了。而這個同學就是希望通過同學的關係,能拉近些距離好拿到些工程項目,當然現在的很多同學聚會是有目的,並不會那麼單純的大家聯絡下感情這麼簡單的。

後面同學聚會聊天,發現那些過得好的,取得一定成功的,大部分是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很多都是一些專業領域裡面的專家,公司的管理層等等。想想我們這些大部分不讀書的,很多連個體面的工作都不好找到。

那些死讀書的人,人家不是傻,人家只是不想把過多的精力用在無用的事情上。人家不是呆,人家只是不想搭理你。智商高的人,你以為人家情商會低哪去?會讀書的人,你以為人家把書讀到狗肚子裡面了,高分低能,只是那些低分低能的人用來自欺欺人的說法罷了。似乎嘲笑人家高分低能,自己就高分高能一樣。曾經那些死讀書的同學,比大多數人過得都要強得多。

所以,是不是“讀死書”並不是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如果一個人腦筋夠靈活,眼界夠開闊,有自我驅動能力,“讀死書”會對他進行加持,讓他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這個人只知道“讀死書”,對周圍的一切都表示不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那麼這個人肯定會變成一個書呆子。

當年那些“死讀書”的同學,你現在還覺得他們當年傻嗎


在“需要讀書”的年齡,把精力用在了讀書上,是最“聰明人”的選擇。他們就象是果樹,在頭幾年,只顧往深裡面紮根,默默地吸取營養,把多餘的枝葉剪掉,經歷著風吹雨打。最後,總能結出甘美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