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訪淮安劉鶚故居


雨中訪淮安劉鶚故居

門臉的色彩基調定成灰黑色的樸素,確實給劉鶚故居增加了等級,提升了層次。色調單純唯一、街道乾淨雅潔,氣氛恬淡靜謐,經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故典”,一旦被樸素敘述,本已大方大氣,更何況又增添這番迷人的優雅和流暢,一座老屋至此具有了永久的生命質感和厚度。我那天去的時候又恰逢小雨,沁水籠霧,身心不燥。150年的老房子,已不再年輕,安詳地與空間和時間對視。對視空間成就氣勢,對視時間蘊孕韻味。氣勢是需要高牆大屋、廢殿碧苔來成就的,韻味就不需要了,老房古屋,只需經得起風,經得起雨,忍受得住時間的尖刀在身上刻痕,韻味就像流水一樣從身上緩緩流出。
  舊窗、古磚、陳雕、老藤、宿院。雖已老邁卻姿態不凡。在微雨的輕輕擦拭之下,卻也露出難得的光鮮和乾淨。走過東邊的矮屋直奔畫杉大廳。簷重甍飛,磚青瓦黛,滴水獸頭,山牆簷口,各有磚雕。仰頭凝視大廳的中梁,那些被劉公當年引以為豪的“畫砂”椽子猶在,一個文人的“自得自滿”有時也著實嬌憨可掬,要的就是那一點點與眾不同和勝過常人的距離。過大廳入後院,目光首先被幾株美人蕉和一片鳳尾竹吸引,“蕉下聽雨”“竹林沐風”。風,還是那陣風;雨,也是那陣雨,當年的主人卻早已在時間裡隱退,當年的生活又該是何等的自便自得自然,後人追隨的足跡權作憑弔,風一更,雨一更,碾碎追思語不成,故人聞此聲?想當然地追思累言,最好不能耽了先生的清靜修為。


  “海渡杯”下棋、“銀漢浮槎”垂釣,累了就去“秋夢軒”睡一場好覺,做一個美夢,安閒自在的生活,逍遙舒適的人生。一位洞悉生命規律的智者,如果生命遲早要失去,妄圖去爭取反而是受累,妄圖去追趕或者超越反而會焦灼,當時間最終已無意於生命,過度貪生反而會加速滅亡。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人,也適用於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