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與“子弟兵”稱號的由來

聶榮臻與“子弟兵”稱號的由來

河北省平山縣位於太行山東麓、滹沱河上游,是石家莊西部的一個山區縣,革命聖地西柏坡就坐落在平山縣的中部。說到平山縣西柏坡,人們都知道“新中國從這裡走來”,這個原本極為平凡的小山村已經載入史冊,成為平山人乃至河北人的驕傲。平山縣還有一個值得驕傲、值得載入史冊的團體,這就是平山團。

聶榮臻與“子弟兵”稱號的由來

圖為河北平山農村青年踴躍參加八路軍

1930年代初,平山縣便燃起了革命的火種。1934年底,平山縣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慄再溫重返家鄉,參與平山縣委的領導工作,從此,革命的洪流在平山縣洶湧澎湃、不可阻擋。1937年9月,在抗日前線取得平型關大捷的八路軍乘勝東進,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9月28日,八路軍120師359旅副旅長王震率部來到平山縣洪子店,向平山縣委的同志傳達了黨中央關於創建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的指示精神,號召平山縣的共產黨員組織平山人民抗日救國,用生命和熱血保衛家鄉。時任冀西特委書記慄再溫、平山縣委書記王昭帶領平山縣的共產黨員,迅速組成了10個擴軍小組,分赴各個村鎮宣傳動員。一時間,平山縣沸騰了,“抗日救國,人人有責”“參加八路軍,趕走小東洋”,抗戰的口號響徹太行,抗戰的標語刷滿街巷,抗戰的歌聲激越嘹亮……

參加八路軍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隨時可能為國捐軀,因此,富於犧牲精神的平山共產黨員帶頭參軍。平山縣委委員梁雨晴動員家鄉的黨員集體入伍,僅有60多戶人家的貓石村一下子走出了34名八路軍戰士,梁雨晴擔任八路軍平山團第一營第一連第一排排長。平山縣第一位農民黨員、第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李法莊,率領霍賓臺村60多名青壯年趕赴洪子店集體參軍。父子相隨入伍、兄弟結伴參軍、師生一同從戎的感人場面,出現在平山的山村、鄉鎮。短短1個月零3天,從12歲到50多歲的平山子弟,陸陸續續加入抗日隊伍,組成了兵員1700人的平山團。11月7日,在一片激動人心的鑼鼓聲中,平山團離開洪子店,跟隨120師359旅開赴抗日前線。1938年1月,羅榮桓率領115師教導隊來到洪子店,希望慄再溫幫助擴充兵員,參軍的熱潮再度湧動,平山縣又有1700名子弟跟隨115師挺進魯東南,成為115師的平山團。據統計,抗戰期間,僅有25萬人口的平山縣陸續輸送12065名英雄兒女參加八路軍。

開赴抗日前線的平山團英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1938年3月11日,718團2營與717團在岢嵐縣三井鎮圍殲日軍第26師團千田大隊,斃傷日軍300餘人,俘虜日軍28人;6月10日,718團2營、3營在渾源縣南晉家莊戰鬥中,將日軍300多人困在一條狹長地帶,集中火力猛烈打擊,斃傷日軍100餘人;9月24日至30日,718團團長陳宗堯率1營、3營阻擊進攻靈丘的日軍,佔領有利地形,利用夜戰靈活性,步步緊逼,竟然逼得日軍100人跳崖……1938年11月,718團參謀長左齊在伏擊日軍運輸大隊的戰鬥中左臂受傷,白求恩大夫連夜為他做右肩關節離斷手術,保住了他的生命。當白求恩得知這些小夥子都來自平山時感到十分驚訝,高興地與他們攀談,告訴戰士們他剛剛從平山來,並用生硬的漢語發音說出“平山”兩個字,戰士們都笑了。白求恩對清一色平山子弟組成的平山團感情很深,在日記和信件中親切地稱他們是“樸實可愛的孩子”“穿著軍裝的勞動人民”,“他們平均年齡是二十二歲……通常是些大個子,六尺高,強壯而黝黑,一舉一動又沉著,又有明確的目的性,有一種果敢的風度。為他們服務,確實是一種幸福……”經過白求恩大夫的精心治療,平山團71名傷員重返抗日前線。

1939年5月,717團在日軍“掃蕩”中被包抄,718團緊急馳援。在戰鬥中對日軍形成反包圍,展開近距離肉搏戰。這次戰鬥激戰7天7夜,共斃傷日軍1000餘人,其中擊斃敵人600多人,俘虜敵人11人,僅3營戰士王家川一人就殺死了8個日寇。此外,還繳獲九二式步兵炮2門、迫擊炮3門,輕重機槍22挺、步馬槍800多支,戰馬200多匹。這一戰打出了平山團的威風和英名。捷報傳來,晉察冀軍區司令聶榮臻於5月20日通令嘉獎平山團,授予平山團“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光榮稱號,指出:平山團的全體指戰員們,特別發揚了我八路軍的光榮傳統,不顧一切犧牲,最堅決地把深入的敵人殲滅在山地裡,這是平山團全體指戰員同志最光榮的勝利紀錄……你們是平山子弟的優秀武裝,邊區子弟的優秀武裝,你們是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這是“子弟兵”一詞首次用於稱呼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5月28日,《抗敵報》全文轉發聶榮臻司令的嘉獎令,“平山團”“子弟兵”這兩個詞語不脛而走,傳遍華北大地。

為什麼“子弟兵”這個稱呼很快就能家喻戶曉?因為它深受人民群眾和人民軍隊指戰員的喜愛,因為它飽含著人民軍隊和老百姓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魚水深情,因為它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來源於人民、根植於人民的新型軍民關係。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1940年春到晉察冀考察後,撰寫了《華北敵後——晉察冀》一書,他在書中稱頌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是在晉察冀生了根的抗日軍。此後,“人民子弟兵”作為抗日軍民對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武裝的親切稱謂,傳遍全國,並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