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具體指啥?有道理嗎?

周秦帆


這句俗語會被許多人誤解,說成是“屋子前面不點燈的話,後院就是黑洞洞的”。其實,這句俗語叫做“隱喻”。它真正的含義是:長輩人不能以身作則的話,後代人就會亂了“綱常”,就會沒出息。



其實,關於“榜樣”的問題在古代就是非常重視的。不但民間約定俗成要以身作則教育好子女,就是在皇宮大院裡,也立下了諸多規矩,要求皇室人員對後代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據傳說,在公元445年的一天,宋文帝帶領皇室帝子們到很遠一個地方為遠征的將領餞行。由於路途遙遠,需要早起,所以,包括宋文帝在內的所有皇室帝子們都沒有吃早飯。行至半晌的時候,大家都飢腸轆轆。於是,有的帝子想吃宋文帝為將軍餞行所攜帶的食物。宋文帝大聲喝止。並告訴帝子們說,我和你們一樣在捱餓,我也想吃東西。但是,我不能去吃這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是為給將軍們餞行準備的,應該由他們先吃。倘若在他們沒吃之前我們先吃,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我們的祖先如果地下有知,會為我們的行為感到恥辱!所以,無論是誰,都不能去吃這些東西。如有膽敢違令者,定斬不饒!宋文帝此言一出,個個帝子們都嚇得噤若寒蟬,再也不敢喊餓了。


這個傳說的真假我們不去探究。但從這個傳說裡我們不難發現:宋文帝率先垂範,以此來教育後代。完美詮釋了榜樣的作用。

在民間也是如此。有些有教養的家庭,做父母的自己先學會“知書達禮”,然後教育子女也要懂得“禮數”,並把之作為家規代代相傳。


反之,而有些做父母的自己在幹齷齪之事,還怎麼能夠要求兒女堂堂正正做人呢?這不正應了“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這句話嗎?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其實是一種“隱喻”,是關於教育後代方法的一種詮釋。是非常有意義的,值得傳承和發揚光大。


老胡說三農


您好樓主!很幸運被邀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南飄小弟,一名生活領域創作者。下面就“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具體指啥?有沒有道理來回答樓主今天問題。這些古語、老話都是象徵著農村老一輩人的生活經歷。那麼,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究竟指的什麼意思。第一我們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前門如果不點燈,後面院裡就會很暗,不亮堂。但實際上,燈是用來照明的,但也可以為前行的人指明方向。所以歷來人們喜歡把能夠引領他人走向成功的人比喻成指路明燈。而這句話說的就是長輩品行對子孫後代的影響,通過農村最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來闡述家風對子孫後代的影響。而我們人生中的燈塔就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我們學習他們,而他們也在引領者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如果長輩都不嚴格要求自己的話,而且也不重視對子孫後代的培養,這樣就沒辦法能夠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沒有形成良好的家風,子孫後代就很難延續父輩的輝煌,光宗耀祖。我們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裡人的教育,家庭氛圍的薰陶,家族風氣的感染,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所以老祖宗就流傳下了這樣一句俗語。就比如說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上樑不正下樑歪”等等。

第二個意思就是,我們一直將燈比較希望,因為燈能為人們帶來光明,燈塔、路燈、信號燈這一系列的燈具都能表達出這種意味。

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以上是我個人理解觀點,不代表大家觀點,歡迎點贊轉發,在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的支持!







南飄小弟


您好,在農村,都有門前點燈的習慣,這不僅方便了前院的後堂,恰恰也照亮了自家的後院。其實,這種說法,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道德的傳承,在我們農村,上行下效,優良傳統的傳承不都在“上下之間,前後之中”綿延嗎?

“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指的是一個家族長輩對後代子孫的影響作用,與另一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有著相同的意思,前門代表一個家族的長輩,後院象徵著子孫後代,點燈指的是良好的家風,不亮指的是家族的衰敗,意思是說一個家族的長輩要行得正坐得端,建立一個良好的家風,為後代子孫們做好表率,只有長輩為後代們樹立了良好形象,點亮了家族的明燈,後代子孫們就會有樣學樣,傳承良好的家風,這個家族就能一直興旺發達下去。如果沒有良好的家風,俗話說的好“富不過三代”,“創業容易守業難”,不管有多少財富都會斷送在子孫後代的手中,這些教訓還少嗎?

這裡面蘊含的道理也很好理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如果長輩不嚴格要求自己,不為兒女樹立良好的形象,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個良好的家風,子孫後代就很難人才輩出,光宗耀祖。要想家族的“後院亮堂”,“前門”就必須“點燈”,做到品行端正,並且建立良好的家風,嚴格要求子女,只有在“前門”的影響下,“後院”才能“亮堂”。

晚清的著名人物梁啟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僅勤奮好學,清正廉潔,嚴以律己,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家風,其治家教子的智慧也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死後沒有留下什麼金銀財寶,但是留下的家風讓子孫後代受益無窮,人才輩出。

所以身為長輩的人要用老祖宗的智慧警醒自己,多學習修身治家的理念,建立一個良好的家風,以身作則,建立榜樣為家族的興旺發達做出自己的貢獻。






聚焦綠色農業


這句話的意思是前門如果不點燈,後面院裡就會很暗,不亮堂。但實際上,其背後隱喻著老祖宗的智慧。燈是用來照明的,但也可以為前行的人指明方向。比如路燈,航塔等上面的信號燈。所以歷來人們喜歡把能夠引領他人走向成功的人比喻成指路明燈。而這句話說的就是長輩品行對子孫後代的影響,通過農村最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來闡述家風對子孫後代的影響。不管是前門還是後院都是門前房屋的構成部分,而點燈也只是一個動作罷了,這些看上去最樸實無華的三種事物卻有著深刻的哲理性說教寓意。

其次,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但是從深處想為何要指責父母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結合,相輔相成一個孩子才能夠更好的走向社會接受社會的教育。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多少大家族、大企業的財富都斷送在不學無術的子孫後代手中,只因為沒有傳承下來“良好家風”。雖然這句話看著就是一些普通的生活常識,但實際上想要表達的卻是農村人的對後代的一種教育的觀念,認為身為長輩的就要為後代做出榜樣。

再就是,我們一直將燈比較希望,因為燈能為人們帶來光明,燈塔、路燈、信號燈這一系列的燈具都能表達出這種意味。而我們人生中的燈塔就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我們學習他們,而他們也在引領者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如果長輩都不嚴格要求自己的話,而且也不重視對子孫後代的培養,這樣就沒辦法能夠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沒有形成良好的家風,子孫後代就很難延續父輩的輝煌,光宗耀祖。我們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裡人的教育,家庭氛圍的薰陶,家族風氣的感染,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所以老祖宗就流傳下了這樣一句俗語。


日子雜談


農村俗語“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我小時在農村聽過這話。

我先談談在現在而言這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可使用在各個組織裡各個行業中,這也是古話的智慧所在之處。

有道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每個行業中,都會有熟能生巧的經驗,那麼大國如小家,每個家庭說,也會有持之以恆的老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不管是什麼時候,每一代人都該做到這句話的精神,這個家族才會越加壯大越加團結。正如小家如大國一樣,每個組織都有這份精神,國家變也會自強不息、在全世界閃耀光芒。

“前門不點燈,後門不亮堂”從字面上來說,很容易理解,就是前面的門不點燈,後面的門就不好亮。事實上,前門是指父母做事的方式,後門是指孩子向父母那裡學習的方式。如果想讓孩子成長,需要在孩子面前為他們樹立一個好榜樣。否則,無論家庭有多好,遲早都會失敗。創業容易,保住工作難,家庭想要把事業做大做好,就需要前院的燈亮,後院燈也要亮。

村裡有些有知識的老人經常教育我的舅舅和姨娘們,說“要以身作則,不能讓後輩看笑話,所謂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作為長輩要時刻謹記。”

在農村,“點燈”的寓意多種多樣,元宵節點燈意味著歡慶熱鬧,宗祠點燈代表著對祖先的尊敬,而在這句“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裡,點燈則代表著良好的家風,所以整句話連起來就是,要想“後院亮堂”,即後輩有出息,那麼前門就要點燈,即長輩要能起帶頭作用,為家族留下好的家規,為子孫後代樹立榜樣。

這樣解釋開來,和“上樑不正下樑歪”有異曲同工之意,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很多富貴子孫不懂前人創業之艱,從小生活在優渥的環境,逐漸失去了鬥志,一代代傳下去,沒有了上輩人的榜樣和管教,大家族也逐漸衰落。

有時候,點燈可能是一種心境,也可能是一種信仰,或許也是人們表達的一種方式。

例如:“元宵點燈”是為了歡慶佳節;“祠堂點燈”是為了敬仰祖先;“生子點燈”是為了宣揚家丁興旺;“店鋪點燈”是為了生意興隆;“逝者點燈”是為寄託哀思。

前院主財帛,代表著增旺財氣,要知道,前庭的大門就像人的嘴巴和鼻孔一樣,可把宅前的祥瑞之氣吸納到住宅中,對居宅之人的家庭生活和身體健康將帶來很大的益處。

後院代表著子孫後代。主要是指一家人丁的興旺、智慧和能力方面

“點燈”則是指長輩能夠把自身的智慧傳遞下去,“不亮堂”則是指家族衰落。

幾千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


農夫三拳湯姆丁


在農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樂趣,而且經常能夠在老人的口中聽到一些古語。這些古語說起來特別的順溜,而且他們解釋出來的意思也是特別的有含義,在你們家鄉有這樣的古語嗎?

小二來給大家講一下,農村老話,“前門不點燈,後院不亮堂”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也有著它的講究和意義的,我們都知道在過完大年之後不久,會過一個元宵節,在元宵節的晚上,可以點著燈籠歡慶佳節,這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家風上面來說,在祠堂裡點燈,也就預示著對祖先的尊敬,也寄託著希望後代能夠幸福美滿家庭興旺,所以點燈也有家風家規的意思。其實從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就是說如果在家裡面前門的燈沒有亮起來的話,那在後堂裡肯定也是沒有光亮的。其實這裡說的後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院子的後面,而是指和子孫後代的意思,那麼前門也就指的是長輩。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長輩要做好榜樣,是要後輩才可能有出息,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其實老家關於這樣的一個古語還是很多的,都是關於子孫後代的一些話,其實也就是教育人們怎麼做人。做人一定要品行端正,這樣才能造福於後代,也不會給後代造成什麼惡果。在一個家庭當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注重在品德方面,要做好引導和帶頭作用,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不然即使你家產萬貫,孩子品德不行,或者自己品德不行的話,路也走不長遠,所以家風人心,對一個人是特別重要的。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不可有惡念,善良的人運氣都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