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此前,一條關於日本幼兒園學生午餐餐食的微博引發了國內網友群嘲,圖片裡的午餐是兩菜一湯、一小塊水果和一份主食,網友們看過後紛紛表示,

日本孩子的午餐實在太簡陋寒酸了!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其中點贊最多的評論“要給我家娃吃這些直接退園沒商量”,大部分網友也認為,這樣的午餐看起來“太寒酸”“不夠吃”“沒營養”……

這是@松鼠雲無心 今年6月到日本考察學生午餐時的見聞,這不只是一家學校的情況。為了弄明白他們的午餐餐食,他還去了另一家“更好一些”的幼兒園,發現吃的也類似。相比國內校園午餐“很好吃”、“分量足”“要有肉”“絕對安全”的要求,日本校園的餐食確實大不相同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在日本,學校的食譜是按照政府統一規定來的,初衷並不是以孩子愛吃為標準,因為愛吃會導致營養不均,而是以“營養均衡”為目標,滿足孩子成長期的熱量、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需要,比如午餐要提供全天50%的熱量,保證各項營養指標均衡。

學校的食譜會提前公佈出來給家長們看,家長能理解也就能接受。作為教育的一部分,除了吃,他們更注重讓孩子去了解更多食物,就算不喜歡,也不要排斥導致偏食,或者吃太多導致營養過剩。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目前國內很多學校的午餐看著都非常豐盛,生怕讓家長覺著簡陋,以為孩子在學校吃不好,相比日本家長和校園的食育理念,我們能參考的還有很多,因為

日本的食育不僅只在學校,還在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來自日本學校的食育*

其實日本的學校大多沒有自己的食堂,都是由配餐公司負責,學生也沒有專門的餐廳,基本都是在教室進餐,這個進餐時間,就是他們的“食育課”

配餐中心送來午餐後,由同學們負責擦桌子,值日生分發餐食,在這之前他們要穿好統一的潔淨餐服,帶好口罩,為了避免頭髮掉入食物中,要帶好餐帽,把頭髮塞進去;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準備好了餐桌,孩子們按照自己的名字坐下,名字下面有紅點和綠點的記號,紅色表示飯量小,就少分一點,綠色表示飯量大,就多分一點

。如果有過敏流鼻涕生病,就會單列出來,值日生就會相應避開。

進餐前,老師或者值日生會給學生講述食材來源、飲食文化、食品安全、感恩等內容;吃完之後,值日生負責把桌子地面清洗乾淨,椅子擺好;牛奶盒子和吸管也分開放在垃圾桶裡,方便回收。整個過程,都有孩子們的參與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除了讓孩子們參與每天的進餐活動,有些學校也會專門開闢一塊地,讓孩子們參與到種植過程中。這天中午同學們吃的土豆是六年級的同學種的,春天種的土豆,在夏初之前就收穫了,下一個季度,就輪到五年級的同學們去種了,這讓同學們特別期待,看著自己種的菜變成午餐,那感覺一定很奇妙。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食育不全是學校的事,家長也要參與進來*

對孩子的飲食教育不能全丟給學校,還要有家長的參與,因此很多學校也會設立“便當日”,讓家長參與。在家長在做便當的過程中,體驗給孩子做飯的樂趣,也讓孩子在吃飯時,感恩父母的付出。

旅居東京的王可心,是7歲女孩悠悠的媽媽,幾年前孩子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每個月都會從幼稚園帶回學校發的“食育”備忘錄,上面詳細寫明瞭當月的菜譜,食材有哪些,用的哪些部位的肉,有什麼營養等,另一份就是幼稚園製作的食育標準或指導,比如強調要營養均衡,每餐主食、主菜、副菜都要有,每到“便當日”,她都會根據這份備忘錄給孩子準備午餐。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幾年下來,媽媽和悠悠還有幼稚園形成了這種良性互動,孩子在童年時期養成了很多好習慣。每次吃飯前,悠悠都會主動去洗手,小小的手心裡打上了洗手液,再均勻地塗到兩隻手上,手心搓兩下,手背搓兩下,指縫搓幾下,認真搓完後,最後用流水清洗完再擦乾手,就可以期待媽媽的愛心便當啦~

對悠悠媽媽來說,食育不只是給孩子做幾頓飯,讓孩子感恩自己的付出,更是一個孕育愛,醞釀愛,收穫愛的過程。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有了社會的參與,才能影響更多人 *

日本的食育,不止有學校和家庭的參與,還有社會的影響。很多經營農產品的店主都很重視食物對顧客的意義,他們經常給客戶寫上貼心小紙條,告知客戶食物的生長狀態,或者寫些和農產品有關的日常瑣事,讓顧客感受農作物的不易,從而更珍惜糧食。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庫索,每年都會網購各種農產品,比如桃子、大米、玉米等,今年上半年他提前訂購了一箱白玉米,本來說好了八月中旬發貨,結果到了下旬也沒收到,不久後收到店主的郵件:因為連日暴雨,玉米田倒了。字裡行間能感受到店主對玉米的心疼,想必是個細心的人,這樣的人種出來的東西肯定好吃。到了九月中旬,終於收到了翹首以盼的白玉米。讀著店主再次寫的認真懇切的信,即使相隔千里,他也感受到了這位店主對食物的愛,也更珍惜到手的食物。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日本人除了教導孩子通過食物來了解大自然,還會讓孩子直接去接觸大自然,最明顯的就是,大冬天的孩子們光著腳丫穿著短褲,女孩子下雪天穿著裙子,看著都覺得冷。

但日本的父母,就是要讓孩子穿少點,因為“孩子是屬於風的孩子”,少穿一點,才不會影響他們在大自然奔跑玩耍

,這是接觸自然的最好方式。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因為家長們清楚,不管是現在,還是上學後的各種考試,以及長大成人後走向社會,體能和體力都非常重要。

不只是小孩子,大孩子也是。旅日華人作家唐辛子有一次在京都大學發現,午後一點多,太陽正火辣辣的照耀著大地,學生們竟然在校園裡跳繩,他們跟著有節奏的音樂,跳著有節奏的繩子舞,體驗著兩根繩子帶來的樂趣。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加上熱衷戶外運動,時常接觸大自然,這樣的習慣,無疑是健康的福音,會讓孩子受益終身。但這並不是只要學校或家長單方面的任務,而是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努力。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相對於日本小孩,中國孩子現在大多注重在各種技能的培養上,比如鋼琴、繪畫、編程、舞蹈等,這本無可厚非,但除了德智體之外,食育也是孩子成長時期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讓孩子懂得吃、吃得好、吃得健康,智力和體力才能有保障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但在中國,食育這塊目前是比較缺乏的,現在中國對於校園餐主要集中在絕對安全和豐富上,好吃就會讓孩子多吃,而且在

瞭解食物,珍惜食物,參與勞動上還很欠缺。

很多孩子都有不太好的飲食習慣,比如浪費糧食,挑食偏食等,孩子的行為和他們的親身體驗有關,對食物的意識和情感來自於他們與食物的親密接觸。哪怕是自己親手磕一顆雞蛋,製作一份簡單的料理,對孩子而言也是很重要的成長過程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春播網的王昕說,有一年她給女兒過生日,把女兒的生日會放到了北京郊區的一個農莊,那裡沒有高樓大廈培訓班,只有藍藍的天和各種各樣的蔬菜。女兒邀請了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耍,他們去田裡拔胡蘿蔔,個個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拔出了胡蘿蔔,小朋友們都興奮地爭論著誰的胡蘿蔔最大,那無拘無束的快樂感染了每一個大人。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拔完蘿蔔孩子們去育苗大棚,看到小嫩芽都很好奇地問:這是什麼呀,那又是什麼呀,一個個小腦袋充滿了大大的疑問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孩子們的天真可愛也帶給了她更多思考:這些在鋼筋水泥下長大的孩子,每週趕赴著一個又一個培訓班,太缺乏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了,他們雖然擁有精緻的餐食,卻不知道每天吃的水果蔬菜從哪裡來,背後要付出多少辛勞。而孩子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理應迴歸到大自然,體驗作為人的本能快樂,這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是很奢侈的。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從那之後,王昕女士就想“以食為育”,幫助更多孩子去了解食物和大自然,這期間發現日本有很成熟的食育經驗,最顯著的成果是日本在實行了食育之後,肥胖率全球最低,而中國孩子的肥胖率則年年攀升

孩子該怎樣去健康飲食?食物從哪裡來?又是怎樣生產的?這個過程要付出多少勞動?該怎樣去珍惜食物?這其中有太多東西值得家長和孩子學習,也觸發了王昕女士想去做更多食育課堂,除了提供安心健康的食材,還要幫孩子擁有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態度,健康快樂成長。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在北京專注於做烘焙的樹心旁,曾經做過一個調研,82%的家長承認自己的孩子存在偏食問題,75%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不好的飲食習慣。3-7歲正是孩子形成健全飲食觀念的黃金時期,沒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可能會成為成長的阻擾。他們通過不斷探索,學習日本,芬蘭,法國,英國等國家的食育系統,加入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和科學認知,一起幫助孩子成為健康、快樂、懂得感恩分享、懂生活愛生活的人。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通過樹心旁這幾年的摸索,他們幫助部分孩子建立了好的食物觀念,獲得了一些進步。

比如最簡單的打雞蛋,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體驗,有一次有個小朋友掰了好幾個雞蛋都弄不好,媽媽在旁邊很著急準備下場幫忙,在老師的勸阻下,媽媽還是決定讓孩子自己學,直到掰到孩子第五六個的時候,終於成功了,雖然只是幾個雞蛋,但這對孩子來說卻是極為寶貴的經驗。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在食育推廣人冬瓜的記憶中,一位五年級學生在手抄報上記錄了她種下蘿蔔到烹飪蘿蔔的全過程,“謝謝你小蘿蔔,你用你的生命,供給我生命……”語氣雖然稚嫩,但能感覺到珍惜食物的口號不再是牆上冷冰冰的標語了。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食育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家長。

在樹心旁西紅門直營店中,一一小朋友的媽媽是位嚴母,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而像篩麵粉這種比較難的動作,做錯了就會被說,所以孩子每做一個動作,都要看一眼媽媽,生怕做錯。後來老師建議這位媽媽不進去,在外面看著就行。12節課上完後,發現孩子從以前不說話,變成現在開始敢於嘗試,還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合作,這個變化讓媽媽重新瞭解了孩子,也重新認識了自己。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樹心旁每個月都會有表達愛的環節,在三元橋的店裡,圓圓小朋友聽到媽媽說出了“寶貝我愛你”之後哭了。原來這位媽媽從來沒有對孩子表達過愛,孩子一直覺得媽媽不愛她,因為媽媽從沒有說過,那堂課也讓媽媽知道了應該去表達對孩子的愛,3-6歲是孩子認知形成的關鍵年齡,不表達很可能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

樹心旁的顧問易老師,發現很多家長在課堂上會很注重自己孩子做的成品是否好看,進而形成攀比心理,其實孩子做的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真實的表達,當老師問一位小朋友:你為什麼要在蛋糕上畫一個袋子呢?小朋友回答說,昨天做了一個很美的夢,要用袋子裝著才不會飛走。如此童真可愛的想法,誰會忍心說他做的蛋糕不好看呢?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春播通過提供安心的食材,這幾年影響了很多家庭,建立了很多信任,春播和樹心旁的“春播親子食育課堂”的首家門店已經在槐房萬達廣場開業,它將通過教授小朋友製作蛋糕,麵包,各式料理等課程,提高小朋友的美食手作體驗以及動手能力,專注力,溝通協作能力等。

春播親子食育課堂會從食物出發,結合食材相關知識,通過繪本故事、農場體驗以及獨特的觸點設計,讓孩子瞭解自然食物的美好,學會對食物的感恩,從小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傳遞“吃安全的食物,學習營養膳食,體驗飲食文化,減少食物浪費”的食育理念。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課程包括:烹飪課,自然教育課,文化習俗課,中西餐禮儀課和健康生活等

,讓小朋友熟練掌握烘焙技巧的同時,奠定小朋友受用終身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習慣。

課程中,有適合3-6歲小朋友參加的《寶焙當家》課程,適合7-15歲小朋友的《少年星廚》課程以及3-15歲小朋友均可參加的《辣媽萌娃》親子課。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為什麼看著這麼寒酸?

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童心,陪伴孩子在大自然裡健康快樂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