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泰伯三讓天下受到孔子的尊崇,稱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然後500年後,同樣是守禮讓國,導致的卻是子侄相殘,令人唏噓。”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哥走了,除了你二哥,什麼也不帶

01

五百年前的讓國

周太王長子泰伯三讓天下,帶著二弟仲雍遠赴江南,文身斷髮,傳播先進的農耕技術,教化原住民,開發太湖流域,留下很多傳說。

今天講500年後,他的後世子孫再度上演讓國佳話,但一樣的配方,卻是不一樣的味道。

話說泰伯去世後,傳位給弟弟仲雍,仲雍傳四代到周章。

這時候周武王已經得了天下,就尋訪泰伯和仲雍的後代,以酬謝二位爺爺的高風亮節,尋到周章後正式冊封周章為句吳國君,這樣,句吳過去屬於自我管理,現在算是得到組織的正式承認了。所以史稱“周章受國”。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看圖說話 清晰明瞭

後來周天子又把周章的弟弟仲封到了虞(今山西平陸),建立了虞國,以酬謝泰伯和仲雍之功。所以,虞國跟吳國是同宗的兄弟之國,

注意,這個虞國就是上文提到的假道伐虢(guo二聲)裡的虞國。而且算下來,跟晉國也是同宗,虞國國君是仲雍的後人,晉國國君是季歷的後人。不過一個是二房那一枝,一個是三房那一枝的。

02

五百年後

話說仲雍當了吳國君主後一路往下傳,到了十八世孫壽夢繼位的時候,正值春秋中後期,吳國國勢開始日漸強大,在壽夢為吳國之主的時候,發生了很多第一次。

壽夢,姬姓,名乘,在吳國曆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自他稱王后,吳國實力蒸蒸日上,跟中原的聯繫交流也更加密切。

壽夢繼位後第一年,親自到洛邑(東周都城,今河南洛陽)朝覲也是剛剛登基的周簡王,這是自周章被正式確認為吳國國君後,吳國國君400多年來第一次朝見周天子。

雖然說400多年沒走動的親戚見了面,話了家常,周天子也是很開心,賞賜了很多東西,給予了很高的禮遇。

不過壽夢在中原轉了一圈,第一次訪問了很多國家,回去後毫不客氣就稱了王!吳國曆史上第一個王,又稱“壽夢始霸”。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吳國稱王自我始!

吳王壽夢還第一次參加了中原諸侯之間的會盟,與魯、晉、齊、宋、衛、鄭等國在鍾離(今安徽鳳陽境內)會盟。

這就像過去人家發達先進國家經常一起開個會,搞個飯局聯誼一下,可從不帶吳這種鄉下人玩,好幾百年了,到了壽夢稱王之後,人家願意跟你一起玩了。

吳王壽夢在位期間,吳國日益強盛,為後來他孫子闔閭(音河驢)稱霸春秋奠定了良好基礎。

不過,壽夢老了以後,碰到了和老祖宗公亶(dan三聲)父一樣頭疼的事情,就是傳位的問題,自己的想法跟周禮衝突了。

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四子季札。其中這個老四季札最懂禮,仁愛賢明,深得壽夢的喜愛,也很受百姓愛戴。壽夢就想把王位傳給老四。

03

季札讓國

不過,故事的開頭一樣,結局卻大不相同。泰伯讓國的故事裡,作為大哥和二哥的泰伯和仲雍離開了西岐,把國家讓給了三弟季歷,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天下。

壽夢這裡是作為老四的季札讓國,堅稱“禮有舊制,奈何廢前王之禮,而行父子之私乎?”所以他堅辭不受。

甚至在大哥諸樊繼位後,為了躲開大哥的讓位和吳國民眾的擁戴,季札乾脆跑到了今江蘇茅山腳下當起了農民,以示自己堅決不當吳王的決心。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不!我不要當吳王!

後來季札被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稱“延陵季子”,季札也被常州人民尊為常州人文始祖。

但吳家兄弟少見的兄友弟恭,作為哥哥是一定要完成父親的遺願的。後來吳王諸樊去世,就把王位傳給二弟餘祭,意以“兄終弟及”的傳位方法,直至最後把王位傳給四弟季札。

所以三個哥哥都好勇輕生,恨不得早點兒死在戰場上,趕緊把王位傳給小弟季札。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早死早交班

簡單說吧,大哥諸樊做了十三年吳王,最後死在伐楚的戰場上;二哥餘祭在位十七年,最後莫名其妙死在一個越國俘虜的手裡;三哥餘昧倒是沒死在戰場上,可也不過做了四年吳王。臨終時候想把王位傳給季札,可季札又跑了,再次周遊世界去了。

這一跑可給吳國跑出了禍患。這麼說吧,季札雖然不稀罕王位,可有大把人稀罕這個位置。

他再次放棄了繼承權,堅決不當吳王,等於把一塊香噴噴的肥肉扔到了一群餓狼面前,誰來當這個吳王?!

04

季札讓國引發的兄弟相殘

首先說,有資格繼承王位的人在吳國實在是不少,上一代兄弟四人裡三個都當過吳王,那他們的兒子,就是公子XX們理論上都有資格,起碼可以硬氣地說“當年我爹是吳王”!

但是,得先解決眼下的問題,也許是近水樓臺的原因吧,反正餘昧的兒子僚繼位了,史稱王僚。

但這一繼位後患無窮,就像前面說的,理論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公子有好幾個,大家心裡都有想法。不過,後來付諸實施,而且成功把王位從王僚那裡搶過來的就一位——公子光(吳王闔閭)。

公子光是老大諸樊的兒子,公子光認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這個看法不無道理,起碼他們家是大房,他最有繼承權。

不過,既然王僚自說自話當了吳王,那公子光就只好自己奪王位了。於是,公子光“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這後來引出好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什麼“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春秋戰國四大刺客,公子光就用了兩個,還都是伍子胥介紹給他的,伍子胥可謂是最佳殺手經紀人,而且後來還把兵聖孫武介紹給了吳王闔閭(音河驢),果然是個人脈資源很廣的狠人!這些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講。

05

季札周遊列國

再說季札,最初為了讓出王位跑去茅山種地,後來又覺得待在吳國,自己的哥哥們總是想把王位讓給自己,換個吳王就要重複一次讓王的戲碼,可自己實在不想幹,當然根據周禮,更不能幹。

再說世界那麼大,自己也想去看看。於是,季札乾脆離開了吳國,多次周遊世界,也開啟了他作為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及文藝評論家的生涯。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季札先後訪問了魯國、齊國、晉國、徐國、鄭國等中原諸侯國,在他出使的途中,發生了很多故事,包括季札觀樂,季札掛劍等典故。

季札觀樂先不講,簡單聊聊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子相交的故事——季札掛劍。

故事大意是,季札訪問徐國拜見徐公時,徐公吧,也不知道是不是沒見過啥好東西,就看上了季札的佩劍,不過,還好,礙於面子沒有說出來。

季札人很聰明的,從徐公的表現與表情中就看出了他的心意,但季札還得出使其他國家。在古代,特別是春秋時期,一位貴族公子的配劍不僅是武器,更是禮儀、尊嚴與身份的象徵,季札當時就沒有將佩劍贈予徐公。

等到季札出使他國,又返回徐國時,徐公已經去世了。不過,季札親自到徐公墓前,解下自己的佩劍,掛在徐公墓前的樹枝上後瀟灑離去。

左右侍從問季札:“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札回答:“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相隔500年的讓國,一樣的配方,不一樣的味道

既然你喜歡,當然是送給你。

在季札的心中,寶劍早已贈送給了徐公,他只是來實現他的諾言罷了。

季札掛劍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外面不能太招搖,出去作客的時候不能把好東西都掛在身上。否則人家看上了,暗示給你了。作為君子,你怎麼辦?當然是答應他啦。

季札作為謙謙君子歷史上被尊稱為“季子”,與孔子齊名,史稱“南季北孔”。而且有史料記載,季札比孔子大二十幾歲,孔子曾經不止一次見過季札,請教過學問,所以也有人稱季札是中國儒學的先行者、探索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