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沒,為何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msiky


北洋水師的統帥是李鴻章,馬尾海戰時福建水師已經請求朝廷派遣北洋水師的艦艇前往支援但是遭到李鴻章的拒絕,李鴻章並不想和法國人開戰,他一直努力請求俄國和英國調停中法戰事,倘若李鴻章派遣北洋水師前往福建就會給李鴻章的調停談判增加阻礙,甚至是讓法國人感覺清政府沒有誠意談判。個人感覺就算北洋水師派遣軍艦前往福建也是沒有甚麼效果的。南洋水師倒是派了兩艘軍艦也還是於事無補。

當時的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剛剛起步,各種基礎設施在李鴻章的主持下正在加緊建設,李鴻章也深知憑當時清王朝的國力是沒有能力和法國這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戰場上一決高下的,清王朝畢竟是一個農業國家,國內的工業設施不允許他們和法國這樣的工業國家進行長時間軍事對抗,而且清政府的武器裝備大多需要從國外進口,在中法戰爭中清政府需要向國外訂購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可是那些西方國家不但漫天要價還遲遲不發貨,說是什麼保持中立。

再看看北洋水師自身的情況當初的北洋水師的實力可不是甲午海戰時世界一流的海軍艦隊,那時的北洋水師也是剛剛起步還沒有正式成軍,1875年清政府才正式批准北洋水師的建設,那時的北洋水師只有四艘向英國購買的四艘蚊式炮船四艘,每艘的排水量只有320噸,後來又先後向英國購買了超勇和楊威等巡洋艦,但是即使是北洋水師有一定規模但是相比於法國軍艦這些艦艇並不能算得上先進,而且法國海軍在遠東有十餘艘軍艦,就算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加起來也不一定是法國軍艦的對手,還有就是請大家記住一點那就是福建水師其實只是一直武裝押運艦隊,所以福建水師的火炮數量很少。

北洋水師不去救援或許有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實力的嫌疑,但是李鴻章的理想是富國強兵,在洋務運動剛起步的階段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李鴻章並不想因為中法戰爭破壞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唯一的辦法就是請求外國人調停,把戰爭的損失降到最小,倘若他把北洋水師派往福建那也可能會面對被擊潰的命運,那麼他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可能還沒有成長起來就被封殺在萌芽狀態。


微風書房


中法馬江之戰時,北洋艦隊之所以沒有出現到福建增援,主要原因在於清王朝的決策失誤。在北洋艦隊,乃至北洋大臣李鴻章來說,實際上戰前對於派出軍艦援閩一事都是非常積極的,只是被清政府將這個計劃擱置了。

(西方美術作品:馬江之戰)

馬江之戰是一場本可以不發生的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因為中方兩國簽訂和約後,由於和前線信息溝通的不及時,結果一支按照條約規定的時間、地點去接管越南北部清軍防區的法軍,遭到了當地清軍的伏擊,史稱觀音橋事件。在法國看來,是清政府有意撕毀和約,而在清王朝中的主戰派看來,此戰似乎證明了法國人並不可怕。事後,法國政府要求和清政府展開外交談判,要求清政府對法國進行賠償,而清政府在主戰派的影響下,態度則變得日益強硬。

當雙方相持不下時,法國政府向中國做出威脅,即下達最後通牒。如果屆期之前,中國不就恢復談判、賠款認錯等事做出答覆,法國軍隊將會攻擊兩個中國城市,即臺灣基隆和福建馬尾。由此,閩臺的海防開始吃緊。

1884年7月,法國軍艦開始進入馬江停泊,執行威嚇政策。會辦福建海疆事務大臣張佩綸和船政大臣何如璋等緊急採取對策,將分防各地的船政輪船軍艦召回馬江,同時向各地請調援軍。而當時清王朝內部對於法國的威脅,處於政策混亂中,自大地判斷法國的最後通牒只是虛聲恫喝,同時又擔心如果在閩臺方向進行密集的軍事調動、部署,沒準會和法國擦槍走火。所以清王朝中央的政策是類似坐以待斃的觀望態度。

在這種狀態下,不僅北洋艦隊、南洋水師不可能得到授權南下援閩,就連馬尾前敵的船政軍艦也都被綁住手腳,眼睜睜看著法國人在馬江上部署,而不能先發制敵,最後釀成了馬江慘敗的悲劇。


海研會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這幾個方面:

一、其實要看軍隊建設歷史背景,具體本人沒做過深入研究,但是對過往歷史做過對比思考,無外乎一個重要原因“私兵制”,比如:中國古代一直到抗日戰爭以前的諸侯、列國、軍閥、民族地方甚至改土歸留的土司都有一個共同點,擁兵自重且軍費都是自給自足,兵員也是同族同鄉成軍,只聽命於自己的長官,長官意識決定軍隊屬性,長官為匪,全軍就匪氣十足,長官變節,全軍就跟著叛逃。嚴格來說只有建國後在毛主席軍事思想指引下對軍官任用的調動管理,對兵員徵兵打亂分配,才改變為國家軍隊,但是不夠徹底。

二、清時期軍隊組織構成決定了同一個國家的軍隊其實不是一支軍隊,這多支軍隊甚至大多數不能算是大清國國家軍隊,隸屬不同所以不能互相協作,不能互相支援,更不能統一行動。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為啥名稱都不統一,一個叫北洋水師,一個卻叫福建水師,就因為他們是大清國內的兩支海軍,沒有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關,在軍事鬥爭的緊要關頭甚至都不能互相通氣,即使支援都可以說是幫忙。

這樣分析,題主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根本原因就一個“私兵制”。


S味道121022057


我也是很久以前看過精通曆史的人寫的資料。首先,是那個時代,清政府缺乏情報來源,就是說你明明看到對方30多艘軍艦來了,卻不知道對方會打哪。我國有漫長的海岸線,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卻不知道該重點防哪裡。這也是從明末到民國初年,無法消滅倭寇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的指揮體系並不統一,兩大水師實際是同等地位。清政府也沒有設立統一的海軍指揮體系,通信極度落後軍機處對福建水師傳達一次命令要耗時1到2個月;第三就是派系問題,當時的清政府分為女真派系和漢派系,漢系內又分為保皇派、改革派和地主派,福建水師實際南方地主階級和大商人建立的,清政府對其的控制力非常有限,所以,當福建水師遇難時,清政府也有削弱地方勢力的想法。

以上都是我看別人所寫,3點有些各自矛盾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確是實際情況。


用戶266886679


北洋水師迫於壓力去救了,結果還在路上,朝鮮局勢忽然緊張起來,超勇號、揚威號去朝鮮對抗日本了,那時候的超勇號算是很先進的,那時候,忘了嗎?1882年,北洋水師就是這兩艘軍艦曾經有一次機會全殲日本海軍 ,因為日本艦隊當時被維生素B1缺乏,也就是腳氣病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