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村考大學的學生多嗎?

俗不可耐1982


我們村考大學的學生很多,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樣的,我們這裡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的。有很多的家長為了孩子都沒有出去打工,在老家找個工作幹最主要就是陪伴孩子,每到快放學的時候,家長們就準時到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回家吃飯,然後過一個小時左右再把孩子送學校上課,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為的就是讓自己孩子好好學習,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相反的現象我們這兒有個食品廠招來的全是四川貴州那邊的人,他們也有帶著孩子過來的,孩子大了也不上學,要麼就在廠裡亂跑因為父母顧不上他,要麼就小小年紀跟著父母一塊幹活去了,我真的很難理解他們父母咋想的,沒文化是很可怕的,這樣做是害了孩子,長大以後也逃脫不了進工廠坐班當工人的命運,我慶幸自己生活在思想開放的山東,我會把孩子培養好的,不會讓他再走我的老路了,加油!




農村阿梅mei


怎樣算多呢?

高考之後,我們祠堂有富人娟了款,每個考上大學的人可以拿到1000元的獎勵,當時我看了一下榜單,大概50人左右。一個村一萬多人,這樣的比例會不會算少。當然,這是一屆的學生,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接下來上大學的人會越來越多。

我們那裡也出過清華北大的學子,但往往隔好幾年才出現一個。整體的人文水平是不高。

潮汕地區容易出富豪,我們家鄉就挺多。但是他們都是在外面發家致富的,回到家鄉,也是捐一些錢給學校,能給家鄉帶來變革的富豪還沒有出現。

每次到華強北,感覺像是回到了老家的某一條街。哪裡都聽到有人說潮汕話,連做生意的老外都會說幾句,我在想,會不會有老外把潮汕話當成普通話了呢?

改革開放,國家設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只有汕頭沒有發展起來。很多人都在罵當地的鎮府,罵當地的企業家。直到我看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才明白,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深圳旁邊有個香港,珠海旁邊有個澳門,廈門旁邊是臺灣。它們都有個相對富裕的鄰居,並且有著巨大的投資慾望。而汕頭呢,除了面對一片汪洋大海,周圍全是窮親戚,想發展,也沒有錢可以投資。雖然海外華僑很多,但是距離太遠,來回投資的效率和回報差,自然不願意回去。

    雖然目前在大城市發展,但回報家鄉的心還是有的。希望有一天,小有所成,再為家鄉出一份力。



GL陳學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隨時都提醒著每個人,從出生到進入社會,不管做哪一行,只要做到極致,就會大概率取得成功。

以前我國的經濟沒有那麼發達,很多家庭都處於很貧窮時期,為了一家的生計,不得不走入社會出來打拼掙錢,養家餬口。

就拿我們村來說吧---

  • 上小學、初中階段,那時候家庭條件是真的不好,記得以前上學,因為要走將近半小時的小路,村裡都是成群結隊的一起上學、放學,尤其到了冬天,北方的天亮的較晚,然後我們都是拿著自制火把照著夜路去上學(現在想起來,雖然那時很艱苦,那可真是充滿了樂趣),傍晚放學,就一路回來撿柴火,回家紮成火把。
  • 還記得有一段時間,村裡開始推地休梯田,父母很早就要去地裡幹活,路陡也很不好走,然後我跟姐姐就要幫父母先把推車拉到地裡,然後再去學校。
  • 那個階段,村裡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上完小學或初中,迫於家庭壓力,不再讀書了,走進社會,即使有些家庭做生意或打工掙到錢了,讓自己家孩子讀書的也不是很多,而是選擇了翻新自己家的房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家一家攀比。
  • 後來,我國發展迅速,村裡很多家庭也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俗話說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家裡基本有小孩的,都會讓去讀書,而不是讓輟學出去打工,現在村裡只要在上高中的,都會選擇報考大學,即使一年的成績不是很如意走不了好學校,也會選擇復讀。

現在村裡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有大學生了,有人也許會說上大學沒啥用,但真正走入社會,優勢還是在那放著的,很多好的企業單位,文憑就是一個敲門磚,沒有的話,進都進不去,談何你會努力,你會學習,根本沒用。

雖然沒怎麼上學,人家混的好的人也有,但是那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換來。


001強子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在這個社會上,肯定是讀書人會越來越多,大學生也會越來越多,而一些農村就不一樣,有一些農村人有封閉的思想,覺得讀太多書也沒用,還是要打工。但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覺得讀書還是有用,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因為我也是個大學生。那我就來說說我們村讀大學的人數吧。

因為我們村也是比較小的村,村裡人口也是1000人左右,所以讀書也是比較少的。我們村甚至連一個小學都沒有。讀書的話都要去到很遠的地方,這也導致考大學人比較少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農村裡有封閉的思想,說讀書沒有用,讀太多書還是幫別人打工。他們的父母會經常舉例跟他們說,你看那個人都去讀大學,還不是一樣去幫別人打工。這樣的想法會導致孩子根本不想去讀大學。這也是影響讀大學人數下降的原因。

還有的就是有一些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好,他們心裡也是想讀大學的。可是家裡條件不允許,家裡面還是比較窮,根本無法供他們讀起大學。有些人就是因為這樣逼不得已放棄學業和去打工。

有一些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差,根本學習心思不在。他們會想讀書沒有用而去打工。他們看到別人有點錢,我就羨慕別人,我放棄讀書去打工了。

以上這幾點就是導致我們村大學生比較少。我們村大學生真的沒有多少個。一千人人當中也許就有五六個吧。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葉葉的超級無敵男朋友


小時候上學的人都不太愛學習,出來的也沒幾個大學生。我同學他爸媽都是教師,他現在快三十了還在讀書。像我們這種中專畢業的都成家立業了。我覺得農村大學生少是因為家裡條件不足吧,而且現在二胎的多,我們村上甚至還有生四胎的,不明白家庭條件不行位為什麼還要生那麼多的。


電工滿哥


我哥我是我們村裡第一個大學生,2002年考了全旗第二名,接著我舅家的姐姐,我,我姐家的孩子先後考上了大學,感覺受到激勵的作用,村裡的人們也注重孩子的教育了,基本每家的孩子都念了大學。當然這和現在的大學擴招也有關係。


大耳朵有福之人


我們村也沒有很多大學生。現在很多的學生,大多是家裡的寶貝,加之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的管理較少,在農村,家長更是無法輔導孩子的作業,低年級的作業還比較好輔導,到了高年級完全無法瞭解孩子學習的近況。家庭條件好一點的會選擇補習班,家庭條件一般的,只能隨波逐流。還有就是家長自己的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農村,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差異,有的人每天有點空閒時間就聚在一起打牌,回到家更是拿起手機,打開各類娛樂軟件,家長都沒有做好孩子的一個榜樣。自己的孩子怎麼能夠自覺的要求上進呢,久而久之,學習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好的成績也不是特別必要的,對於學習沒了興趣,就開始厭倦,義務教育結束之後,就開始走上社會,或者到其他地方學一門技術,為以後的生活打下基礎。然後自己嚐到了生活的苦,想到了學習的美好,想到自己已經沒了希望,就把學習好的希望寄託到下一代身上,希望下一代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過上好的生活。而自己仍然沒有改變的想法,就在現在的平凡生活裡,日復一日。我覺得在農村,有的家長教育得好,孩子努力上進,一路披荊斬棘,考上好的大學;而有的孩子,完全是自己堅定的意識,受到老師同學的鼓勵,在各種外力的作用下,讓自己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自己努力學習,最終考上大學。反正我們村,現在的大學生比較少,可能是因為生活好了“飽暖思淫慾”,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就缺乏好好學習的意識。不管怎麼樣,現在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能多讀書的就多學習,選擇早日到社會上鍛鍊的,也要不斷的學習新的技能,這樣才能讓自己越變越好。


小沈ing


不多,兩三個



賢王一鳴


我們村裡的人基本上只要是學習好的的都考大學,現在家家戶戶的經濟條件好了,有些人在上完大學以後就考研究生,碩士,博士之類的,一般家庭也能不負擔的起,所以有很多人都看大學生。


豆豆來追劇


我們村現在考大學的並不多,因為我們村主要是80後70後60後的人居多,真正向我這樣的90後沒幾個而考上大學的也就四五個左右,但是現在農村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一個大學生的代價也越來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