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置地養老業務以服務為基礎,構建長者晚年生活的“幸福場”

一場突如其來的的疫情,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凝聚力,我們也看到了華夏民族眾志成城,攻克時艱的決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各行各業、每一個人都愈加堅韌,傳播著溫暖,在新興的養老產業中也有這樣一些可愛的人。


以“服務”為根,提升入住長者生活質量


悅年華·頤養中心(北京大興黃村鎮)於2019年9月份正式開始運營,隸屬於華潤置地華北大區,是一家以認知症長者照護為特色的養老機構。機構擁有一大批經驗豐富的養老行業人才:有10餘年養老機構管理經驗的院長、日本海歸照護專家、10年以上的康養老兵也有畢業於老服專業的“95後”生力軍。該機構引入日本的生活支援技術和法國愛默智認知症照護理念,他們為長者配備多種智能化配套設備,實現體徵跟蹤、健康分析預警、位置提醒、遠程呼叫等功能。“認可療法”、“音樂療法”、醫護室、康復廳、每日的文娛活動、節日聯歡......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給予長者自由與尊重。


華潤置地養老業務以服務為基礎,構建長者晚年生活的“幸福場”


以“責任”為盾,向新冠肺炎疫情宣戰


“他們每天都會公佈當天機構裡防疫工作和疫情數據(如中心無病歷,不提倡用疫情數據,可以用長者健康動態)的情況,還有每日照護的故事,看到當天的病例數字還是0,我心裡就踏實多了。”王女士說。


王女士的父親入住悅年華頤養中心(北京大興黃村鎮)近3個月了,疫情爆發後,機構每日為家屬準備了《防疫日誌》。


這家機構一貫堅持的高品質服務,得到了許多家屬的信任。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該機構第一時間制定相關措施,對外採用封閉式管理,謝絕一切外來人員,切斷可能傳染源;對內每天機構各區域進行高頻消毒,一日兩次對院內所有人員體溫進行檢測記錄等,同時在機構內設置隔離區以備不時之需。


自2020年3月2日,華潤置地(華北大區)康養業務部再次加強防疫防控管理,專門設立網格式管理,針對悅年華頤養中心共14名員工,設立1個網格負責人,2個網格小組,2個輔助AB角,2個兼職網格員,把所有員工都設定在內,每天網格員專門負責防疫防控管理,提升防疫防控等級。另外,協調二甲醫院副院長、院感辦主任,2名專家到公司及中心檢查培訓,提升整體防疫水平!多方共同努力該中心至今“零確診、零疑似、零隔離”,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他們還向武漢抗疫第一線輸送了3名護理專業的志願者。


華潤置地養老業務以服務為基礎,構建長者晚年生活的“幸福場”


“疫情嚴重的時候,我們這已經放假了,後勤部就留下我一個人值班。人少忙不過來,我就多幹點兒。”本是中心水電維修工的56歲史師傅說道。安保、保潔、門衛、供暖……這些此前4個人分擔的工作如今全部由史師傅負責,他每週的工作時間由6*8小時延長到了7*15小時。“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很累,有點兒吃不消,現在倒習慣了。現在每個人都很辛苦,遇到這種突發疫情,自己不堅持下去,對養老院、對自己都覺得過意不去。”


今年23歲的陳慧琳是中心的護士。疫情爆發,她毫不猶豫地退掉回家的車票,連續在崗一個多月毫無怨言,在高強度工作的同時還利用不多的休息時間學習防疫知識。


97年的王欣悅畢業於老服專業,在客服崗位工作,特殊時期,她主動放棄假期趕回中心,申請到護理部支援一線。無論是為臥床長者清潔身體,還是協助身高體重都遠超於她的長者起床、如廁,從來不見她面露難色,這個樂觀開朗、從未透露過恐懼的小姑娘永遠和顏悅色、迅速靈巧地完成護理工作,很快便成了長者們的心頭肉。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平日裡還有很多,他們的努力換回來的是家屬們的信賴。


人口老齡化加劇,什麼樣的養老機構更受青睞?


根據全國老齡辦的統計數據,2019年末我國老年人口達到2.54億,而真正的老年人口高峰將在2050年前後,屆時老年人口將達到5億。老齡人口規模的增長對我國養老體系提出嚴峻的挑戰。公立養老院將無法滿足巨大的養老需求,給民營機構留下了充足的空間。華潤置地在“十三五”期間確立“2+X”商業模式,著力發展康養業務。經過兩年的迅速佈局,截至2019年8月,華潤置地已在全國20多個核心城市建設養老機構,提供床位近11000張,在解決中國老齡化社會問題上,他們不負央企使命。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長者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據《2019中國養老消費洞察報告》顯示,超6成的老年人在選擇養老機構時,更看重“服務”這一因素。


華潤置地悅年華(華北大區)始終秉持“五心級服務”的理念,為長者提供“家人式”的身心照護,最安心的醫療、最精心的膳食、最貼心的起居、最全心全意的監護、最知心的社交。他們覺得服務是這項業務的根本,做好服務,才能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