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1. 给下属交待工作,明明说得很清楚,但他就是听不懂,做不到。

2. 跟人约见面,明明说好了时间地点,对方却还是找不到地方。

3. 自己明明很有把握的事情,最后却出现变卦,导致可信度下降,说话没人再愿意听。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很委屈。觉得自己很无辜。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没有把握好说话的3个关键要素。导致说出的话力度不够,给人的印象不不深刻,甚至给人不靠谱的印象。


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说话不在于说得多少,而在于精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了解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

第一:有序的话语能让人更集中注意力。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认知学家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不仅不会忽略其中的顺序,反而会非常的重视。

来看下面这个场景:

报告李总,上次那个客户刚打电话,说之前咱们发过去的货有问题。正要给您打电话呢。

他说下午要来一趟,问您有没有时间。

他说让我过来问问,然后回复他。

能听出要表达什么意思吗?

  • 信息点1:客户反馈货品有问题;
  • 信息点2:
    客户下午要来拜访;
  • 信息点3:客户需要确认李总是否有时间。

如果是按照场景里的说法,听话者就容易听蒙圈,不知道应该给出怎样的反馈。

而如果按照三个信息点的顺序,依次将事情摆出来,就能让人更清楚更明白地了解意思。

他会据此做出相应的反馈:

首先查看自己的时间表,看是否有时间;

其次会告知说话人,给对方回复。

然后还会准备了解下货品的情况,以备沟通时心中有数。

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话,才能让人更清楚意图,从而做出有效的反馈。

所以对说话者而言,或许会觉得交代关键事物的次序不太重要,但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他就会感觉混乱。


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说话时传达的信息混乱,只能让人无所适从。

第二:无关的话少说或者不说。

很多人说话习惯于把很多信息放在一起,重点和非重点信息杂糅,这样容易让人越听越糊涂。

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下午把这个表填一下。格式要调好。上次你的那个就不对。别跟上次那个表一样,看着太乱了。

这个都说过好几次了,每次交上来的表都有问题。

你看小李做的,就让人挑不出毛病。

一段话,主要意思无非是让下属把表格填好,记得调整格式。

可是却添加了好多无关信息,让人听得不知所以然。

实际上,与其说一堆啰嗦的叮嘱话语,不如把格式到底要怎样调说清楚。

说其余的信息,无非是让下属注意工作细节,但听起来,最后很可能让人忘记主要信息。

第三:关键词要突出,多用肯定句。

下面这个例子可能你也经历过:

妻子让丈夫去买菜。提前嘱咐说:要买白菜,不要买胡萝卜。

结果丈夫买回来的,只有胡萝卜。

因为妻子一直在强调:不买胡萝卜,但在丈夫听来,就只记住“胡萝卜”。

而如果妻子直接说:只买白菜。不去说那个被否定的事物,丈夫的脑海中就不会有这种印象,也就不会出错了。

所以,在说话时,直接说想要的,而不要说“不要的”,否定的话不要过多强调,以免让记忆力出现偏差。


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总结下来就是:

说话有顺序;

重点要突出;

多用肯定句。

了解了这三点,就能明白什么情况下,人才能高效接收信息。

在具体运用中,可牢记下列三个关键法则:

  • 第一:说话有条理,把细节交待清楚。

还拿上司给下属安排工作为例。

如果只交待任务名称,那是不够的。

对于一项完整的交待来说,需要包含下列五点:

  1. 任务名称;
  2. 任务具体要求;
  3. 需要反馈的形式;
  4. 截止时间;
  5. 可用的资源。

很多人往往只安排个任务,其余信息就不透露。这样,一方面会让接受任务的一方不清楚细节,导致工作做不到位;


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交待工作时,要一次性把要点说清楚。

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导致不能完成,执行者不知道如何处理,会延误工作。

比方说,安排下属去做一份关于友商竞品的调研,那么,不仅要说明报告内容和截止时间还得交待:

  • 需要的预算或是资源情况怎样;
  • 需要联络的部门和人员是什么;
  • 反馈的形式是Word还是PDF,或是PPT;
  • 反馈方式是邮件还是在线传输,是否需要抄送相关人员……

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把相关注意事项都说明白,员工做事就有了参考模式,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反之,任务交待不清,细节不明朗,再加上员工不去求证,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那么最后很可能会导致返工。

  • 第二:说话时把前因后果、背景信息说明白。

我曾经在一次外出参加一次展会活动时,就因为没说清楚见面的具体地点,导致错过和约好之人的会面。

我当时到得比较早,所以提前锁定一个位置,告诉对方我在安检处的旁边位置。为了让对方更容易发现我,我还说旁边有个什么标志物。

结果坐等又等,对方也没到。得到的信息是:

对方也说自己在安检处旁边,却没看到我。也没看到我所说的标志物。

后来因为都要赶时间,就各自先去忙了。

直到过了小半天,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展会有两个门:南门和北门,也就是正门和侧门。

每个门都有安检的地方,所以我的问题在于,只说了“安检处”,最关键的方位没说清楚。而南门和北门是两个相距很远的地方,所以,对方找不到我也是必然的。


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沟通时,相关信息一定要说清楚,尤其是细节部分。

从那以后我就记得,说话时一定要把相关的信息说清楚。如果少交待一个信息,尤其是关键的,诸如方位等,就很可能会导致误会。

如果对方细心,问一下,或许还能避免互相找不到的情况。如果对方也想不到这点,那么,两人之间就可能达到“最远的距离”。

就好比我们如果外出,需要去的地方是地铁附近,最好就要问清楚或是说清楚是哪个口,否则遇到那些大的地铁站,互相之间甚至隔着街道,那就很可能南辕北辙了。

  • 第三:说话别给自己挖坑。

这一点主要是指说话要留余地,别说太满、太死。

比如有一次,我去一个同行那里参加活动,她当时说:等活动结束我给你们拿礼物。

而等到活动结束时,却尴尬地发现礼物不够了。

我当时就觉得,自己以后说话也得注意。

当事情没有确认好时,最好别先把话说出去。否则一旦实现不了,尴尬是一方面,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也会打折扣。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言出必行,但总难免会有意外因素的出现,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说话时留点余地,别说太满,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说了一大堆,对方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怎样让说出的话深入人心

说话留余地,才能保持自己的人设。

想起电视剧《武林外传》里,李大嘴总是喜欢大包大揽,动不动就“这事儿就包我身上了”,结果并不能胜任,反倒给自己添堵。

答应了钱掌柜做月饼,却根本不理解“独一无二”的月饼是什么意思,折腾半天也没能让钱掌柜满意。

任何人在说话时,都要谨慎,即便做不到三思而后行,也要做到先想,再说。

朱熹在《答王近思书》里说:“不可不深自警省,讷言敏行,以改故习之谬也。”也是旨在提醒我们,说话时要多加考虑。别快言快语,先把话说出去,而后收不了场。

结语: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不管是面对面的沟通,还是在线上交流,都需要把话说得清晰到位。这样才能减少沟通成本,让交谈更有效。

掌握有效说话的秘笈,就能让自己更有话语权,更有影响力。

琦亭,好习惯践行者。爱读书,爱分享。传递有温度的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