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一手茶葉直接賣到喝茶人手中,去掉中間環節,保證質量和實惠?

傳說中的搬運工


這件事主要還是沒辦法做到標準化,同一塊地出產的茶業每年都會有一些差異,受氣候環境的影響的因素,這樣買家會覺得買到的可能不是地道的貨,茶葉買賣有點象玉石買賣,雖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黃金有價玉無價裡蘊含的道理,箇中意味和茶葉買賣是在一定意義上有些近似的。


擔水巷老羊自語


這個是不現實的,大多數茶農只賣青葉,因為沒有技術和設備。加工廠為了資金週轉快不可能一斤斤的賣,打著茶農賣茶的絕大多數是騙子,和茶商比貴的太多,至少我魯南是這樣,不信看看滕州現在收茶的,十幾家每家一天二三百箱,走的是量,賺的是壓的賣家的利。買茶的都不是傻子



一心等茶


您說的這個問題,我個人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點要先明白自己的產品定位。要看自己做的產品是什麼樣的,是做禮品類的茶呢?還是說是普通老百姓手上喝的一些茶?走的銷售是單賣還是說是組合賣還是走量?

如果說是禮品茶的話,可以跟一些公司合作或者一些企業,因為像一些公司跟企業他們是比較需要送禮比較多的,然後還有一些接待茶之類都會用到。如果是比較少量的,像家裡喝的那種的,可以自己選擇開電商,或者說是在附近做一下宣傳,然後達到一定的數額之後可以送到家。當然像這種模式的話,價格肯定是不一樣的,走量的肯定是比較便宜,那如果是單賣的話,價格肯定會比較高。

第二點可以找一些私人的店面合作。跟店面老闆一起把茶葉做起來,然後兩個人可以共同的作,他那邊提供銷售渠道,你這邊提供貨源。

第三點如果自己的貨源比較多肯定是要找一些企業跟公司還有店面合作的,很少有個人會大批量購買這麼多。

第四點自己只想單獨的去銷售,去直接和客戶交流。可以在平臺上,像在頭條也可以的,可以發一些推廣自己產品的圖文介紹,開直播等等,就相當於是做電商的類型,然後又跟當地的快遞談一些合作,因為你做電商我肯定要需要用到快遞。




小荼說茶


你說的這個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企業生產者夢魅以求的事。從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後,對市場的分工進一步細至,要想打敗這套體系,就必須創造出比原來的體系更優越,更先進的系統。當下還是要立足自我,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個人有幾點建議:

一、有很多的人都認為中間商在裡面賺了錢,把商品價格拉高了。如果你有一點商業基礎知識,你就會發現,中間商只是賺了一點點信息費和差價。現在是信息化時代,要減少二道商、三道商、四道商的繁節,讓消費者能在一道商那裡買到貨,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得到實惠。

二、從生產者直接到消費者手中,看起來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你開個淘寶店,要人打理吧,要人的地方就要工資吧;開店就有費用。網店一時沒有粉絲、沒有流量、沒有客源,怎麼辦?網上消費購買量能大嗎?現在誰買茶喝一次買10斤、8斤,就是買了怎麼保存等等,這些問題消費者心裡都很清楚。網上的生意要做嗎?那肯定要做。這是趨勢,這可不是賣茶賺錢的地方,只是宣傳和引流的窗口。

三、做任何事情都要財力、物力、人力做基礎的。每一個產茶區,由於品種、加工技術水平做出來的茶葉都有一定的特色,正因為這種特色產生一定的銷區,不是任何茶葉全國都好賣。只有團隊才能做好。

四、建立銷售渠道。一種是自營的,比如淘寶店,與企業合作定做產品等。第二種到銷區與公司和實體店合作,把產品直接、快速的銷售產品,起到資金週轉快,做到訂單加工,定向生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茗薌茗茶董樂平


哈哈,回答這個問題恐怕最有權威了,本人從事茶葉專業種植十八年了,從開始幾畝地擴大到現在近三百畝,產量從幾十到現在上千斤,從人工製作到現在半機械化,從無品牌到現在品牌銷售,從家庭種植發展到公司十農戶模式,可以說足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總結學習取經,總算有一套從種,管,加,儲,銷完整,並且可複製的產業鏈,多次被縣市評為農民致富帶頭人,也是全縣唯一家的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的‘全國綠色小康戶’。

茶葉直接買給客戶,得到客戶認可,關鍵的關鍵是茶葉質量過硬,其具體做法是:

一,基礎很重要。什麼是基礎?鮮葉。茶行業中把採摘的新茶葉叫‘料子’,沒有過硬的‘料子’,再高的製作手藝,再先進的製作設備都無法做出優質的成品茶來。那麼,如何確保‘料子’過硬?本人是從事種植綠茶的,單就綠茶而言,主要做四點:一是選好品種。本人種植的品種目前為‘福鼎大白’,它有著上市早,較耐旱,不易發蟲等特點。

二是肥料要及時。茶葉肥料切記不可以用化肥,要用只能用市場上的綠茶專用肥料。茶子種植前挖溝深150公分以上,用農作物(花生棵,麥杆,高梁,青棵草),畜糞或腐木樹等埋下作底肥,及能使土壤不板結,又能肥效時間長,易茶苗慢慢吸收。到第三年開始少量採摘後,每年採摘前兩個月施肥一次,如果錯過施肥季節,則在採摘前三十天(每半月一次)噴茶葉葉面肥兩次,確保茶樹營養,使採摘時茶芽壯厚實,色綠光滑。

三是管理不馬虎。一年兩次茶園除草,春茶採摘完後一次,入冬前清雜清溝一次。原來用人工,現在用小型旋耕機,即能鬆土又除草,但有的地勢仍需要人工清理。本人現在是土雞散養在茶園,草,蟲不見綜影。及時修剪,春茶採摘完後,實施全面修剪一次,使光照均勻,芽苗生長整齊,採摘便利。

四是採摘最重要。採摘是把好‘料子’優質的關鍵所在。首把時間關,按我們這裡氣侯採摘時為三月下開始,溫度己經很高了,中午十一點前必須收工停止採摘,下午二點後才開始,否則採摘鮮葉堆放婁子容易發燒,鮮葉含水量大,溫度一高就傷葉子,輕的葉子出現象壓過的痕跡,重的則變黃只有丟掉無用了。其次是採摘時不能卡斷,只能逮斷才沒有‘尾巴’影響茶型,然後是採摘中不能擠壓和手揉,否則炒作時出現破葉,破邊現象,再高技術也無法更正。

二,加工要技術。製作茶葉是項技術活,全憑師傅眼觀、手感,沒有多年製作經驗是難制優質茶葉的。

一是攤到位。鮮葉採回後不能直開始加工製作,而是要攤勻,攤時應放置在陰涼處,攤的時間最低二小時以上,主要看葉子發焉了,手抓感柔軟且不能斷時就行。

二是溫度控制準。茶葉製作程序多達十幾項,每項溫度要求是不一樣的,主要區別在於鮮葉大小,芽尖,芽葉,乾溼,土質不同,生長葉子質量也不同等,全憑師傅經驗來控制溫度了。

三是把握準茶型,味道,顏色。要達到湯清、色綠,粟氣的標準,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溫度,製作手法是關健,也是師傅技術高低的主要表現。

四是整理不可少。茶葉製作完成後,進入整理階段,整理全靠人工,去雜去末,挑出不合要求的大葉,分類等等多道程序,質量越高,要求整理越嚴,是保質不可缺少的環節。

五是衛生要注意。茶葉很敏感,特別容易吸各種氣味,所以只要進入加工場所,必須帶口罩防脫沫,不吸菸,不灑後進入,衣服不帶灰塵,不帶氣味大的東西進入。

六是手工製作不科學。不少人認為手工製作的茶很好,其實不然,手工製作只能用鐵鍋慢柔擠壓才成形,而溫度往使手掌滲出汗水,雖不太明顯,但不容易避免,反而被葉子吸收而影響味道了。

三,直銷客戶靠積累。很大程度上茶葉銷熟人,但有了過硬質量,客戶會一年年增加。我從不用中間商。在我們這裡把‘清明節’以前叫‘‘明茶’’是最好的,價也是最高的,真型好,香度濃,但缺點是不經泡,滲水一兩遍後就沒香氣了,把‘‘穀雨節’’前叫‘‘雨前茶’’,也價適中,茶香悠久的,過了穀雨叫春茶,大眾化茶,價位低,葉片型狀差,以後茶就叫夏茶,略帶澀味,很少有人要,一般不採摘了。

一是靠質量。質量好了,自然有回頭客戶。新客戶有時採取先佘後付款的辦法,承諾達不到自己所宣傳的質量免送,喝了是如所說付款。

二是靠口碑。買過的,喝過滿意的人就成了你的廣告人,他會帶動親戚朋友加入購買行列。且這群客戶是較穩定。

三是靠朋友幫忙。朋友與朋友之間總有需要喝茶的,朋友幫你銷出一單,後來可能有多單跟進。

四是走出去。進機關,茶社,進大型場所現場品嚐,走巷入戶自銷,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

其實直銷到客戶中沒什麼秘密可言,在茶質好的前提下,靠時間積累客戶,靠廣告是沒人相信的。








用戶三農有情


喜歡喝茶很多年,有過很多購茶的經歷,給人送過茶,也收到過朋友送的茶,結合自己喝茶的經歷,覺得喝茶還是要喝適合自己的茶。所以有段時間經常在茶城或者茶博會上買茶,好處是可以試喝,這樣大概率不會買到不喜歡喝的茶,但是逛茶城太費時間,茶博會一年也就一兩次,所以還是在網上買茶方便,不過也在網上買到很爛的茶,根本無法下嚥,只能一扔了之,理想的是以前喝過他家的茶,覺得不錯,加個微信,沒茶了讓他郵遞過來,再就是多遞點茶樣,遇到適合自己的就再買點,所以,我的建議在網上多交朋友,尤其是很喜歡喝茶的,如果你家茶真的好,恭喜你,你的茶粉會越來越多!生意也會越來越好!記住了,茶好是關鍵!


茶798


去掉中間環節的渠道模式在現在的互聯網模式中叫“F2C”,線下叫工廠直營店。

我們首先來說說話題中的“實惠”,所謂實惠無非就是生產方以供應給批發商的價格或參考產品市場零售價的基礎上有一定幅度的價格零售給終端消費者。

要實現這一步,第一點就是產品是生產方生產的,並且在控制成本上有一定的能力,比如茶青收購價、製茶、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不可能同樣品質的茶葉,你一斤生產成本還比別人的高,那實惠就無從說起了。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說說零售,即把茶葉從消費者知曉、下單到消費者喝到及最後的評價,這樣的一個環節,與通過中間商的渠道模式,少掉的環節是什麼,少掉環節的費用就是可以節省下來的費用,我想題主能讓利給消費者的實惠,就是從這裡出來的。我們知道,生產方和中間商盈利模式是薄利多銷,中間商的利潤加成一般在10%以內,現代商業體系下,零售端的進貨環節一般也只會是一個環節了,產品的流通也一般是生產方--中間商--零售端,所以題主最多能讓利給消費者的就是中間商那10%左右的利潤加成。

還有一個疑問是零售端的利潤加成,在不算活動促銷的情況下,茶葉零售端的利潤加成大概是100%,題主還可以做的就是把這個利潤拿出來,不管是全部還是部分,都可以做到讓終端消費者得到實惠,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論是線下工廠直營店還是互聯網端的“F2C”模式,你在運營、品牌建設、人脈或者說流量獲取成本上都要比零售端的低,並且效率更高,否則,這塊成本如果控制不住,那就不存在你能夠把零售端的利潤拿出來讓利消費者,畢竟,零售端之所以需要利潤加成100%,從線下來說,他們涉及到店租、水電費、員工工資及銷售分成、營銷及客戶維護開銷等,從線上來說,運營費用及流量獲取費用現在和實體店鋪的開銷應該不會差很多,存在的可能性無非就是有個突破實體店銷售半徑的“誘餌”或“蛋糕”在那邊做前景而已。


至於保證質量方面,現在消費者到品牌店消費,質量安全上還是有保證的,至於是否工廠直接供應還是零售端銷售更安全或更有說服力,那就仁者見仁了。但從宣傳手段上來說,當然是生產方的素材及方式上具有更多的可選擇性、操作空間和可能性。

最後,消費者對產品實惠上的滿足感並不是在茶葉消費中的唯一需求點,高價茶、老茶收藏受追捧,就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了。

蔓露庭茶文化個人觀點:

目標銷售市場選取:如果只是選取生產方所在的地域,那做“F2C”上就結合生產方的工廠、茶山等優勢,可以從文旅、親子活動等入手,讓消費者體驗實實在在的品質安全與實惠,通過加微信、建群等方式,裂變出類似會員的模式,擴大銷量,並有機會從地域侷限中走出到區域外的市場;

線下上可以選擇在市區設一個體驗中心,結合零售或活動方式或倉儲發貨點,可以更有效率的親近消費者與營銷效率。


蔓露庭茶文化


我個人觀點,建議先在朋友圈,公眾號等平臺進行推銷。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頭條號,抖音平臺上把你茶葉的生長,採摘,加工過程通過文章,視頻等方式給廣大網友一個真實的展示,只要你的茶葉質量好,生態茶還是很暢銷的。

其次你要把你生產的茶葉進行定價,包裝,銷售,追其根本就是你的茶葉質量,價格及推廣銷售的問題了。既然你選擇了在頭條號的悟空問答這個欄目裡來請教這個問題,相信在頭條號平臺的運作下,在眾多網友的建議下,你會找到很方便直接的銷售方式來從根本上解決你的這個問題的。





滇西淨土


如何把一手茶葉跳過中間商,親手賣給消費者,方法還是很多的,下面我列舉二個銷售途經。

一,到農貿市場租個攤位,自己向過往的行人推銷茶葉。

二,直接找團體上門推銷,如公司辦公樓,工廠等等。

總之,只要茶葉品質好,自己掌握一點銷售技巧與方法,產品不光能銷售出去,還會贏得一定口碑,還會為自己積攢一些人脈。


生活與發現


首先要對一手茶葉有清楚的認知,茶從種子或苗子開始成為茶葉,至少要經過種茶人、製茶人(很多時候包括初制者,精製者,出品人)、賣茶人這樣三種不同身份或角色的人才可能賣出,而其賣出的對象有可能是:茶商(包括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電商微商等)、茶人、茶葉公司(營銷公司、批發公司等不同)、茶客四種人,有可能更多,每個角色其實承擔了不同的作用或工種,若想要每個環節做到好,一個人或團隊或公司能夠涉及得其實很有限,而茶文化或茶可以涉及的其實無限廣和深,這是人力很難解決的矛盾,所以有了垂直細分和細分領域的工作者,就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間商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其他更多自不必說。

再來看要保證質量和實惠,首先,保證質量就需要專業和專業技能,保證實惠就是要在此專業上量產,足夠大量,方能通過複製降低成本。每個環節都有其自身專業所需,每個環節的實惠要麼降低成本,人力或物力上,要麼擴大產量,而茶要量產的,要麼是原料有量如臺地茶,要麼製作工藝上機械化,這與質量有悖,所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中間商要看怎麼看,只是說分工不同,幾乎每個行業都很難甚至幾乎不太可能消滅中間商。

要做到物美價廉,沒有中間商轉差價,把一手茶葉直接賣給喝茶人手裡,要求高了,個人或普通公司幾乎做不到。不妨從中間商作為產業鏈中的營銷環節看待,精細分工的一部分,茶農種好茶,製茶師做好茶,中間商賣好茶,各自掙屬於自己的那份錢,各自輕鬆和省心。僅供參考!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