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翔:為什麼2003年非典之後A股大跌港股大漲(國信策略)

在上一篇報告《2003年,非典前與非典後的A股市場》中,我們從2003年行情的基本事實細節入手,試圖著力還原每一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探討2003年非典前和非典後股市的表現情況及其背後的驅動邏輯。基本情況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在4月15日到4月25日間對市場造成了一定衝擊,指數出現了一波快速調整,但隨後很快,從4月底開始一直到6月初,股市行情再度回升向上。抗擊非典工作大體上到5月底已經接近尾聲,而後面市場的持續大幅下跌是從6月份才開始的,從時間上來看,非典不應該是後續月線五連陰的“原因”。因此從結論來看,我們認為,非典疫情對市場的影響是暫時性的事件性衝擊,並不改變市場既有的運行邏輯。

本文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回顧和探討2003年非典疫情對於股市的影響,這個角度就是對比2003年非典之後A股和港股的表現異同。

眾所周知,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中,無論是感染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中國香港都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的,考慮到兩地人口的巨大差異,可以說香港在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參考2003年疫情對於香港經濟基本面和股票市場的影響,是有意義的。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但從股票市場的表現來看,你會發現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A股和港股的表現出現了巨大的差異。A股從6月份開始進入下跌通道,從6月份到11月初,上證綜指經歷了月線的“五連陰”,而港股則大致從2003年5月開始進入了持續上漲的通道。恆生指數2003年漲幅高達35%,如果從2003年4月底的低點起算,後面的漲幅更是高達48%。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為什麼兩地市場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

首先,從邏輯上講,從A股和港股非典之後走勢的截然不同,基本就可以斷定,行情背後的原因,不是非典這個兩地共同面對的“相同變量”,而應該是各自面對的“不同變量”。實際情況也確實是,從經濟基本面影響角度看,非典對於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經濟基本面的影響大體上是相同的,非典疫情使得兩地的經濟增速在2003年二季度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下滑,但影響也就是一個季度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那麼,兩地各自面對的“不同變量”是什麼呢?我們認為,主要就是兩地面對的貨幣政策方向截然不同。

從中國大陸這邊來看,從1996年開始,中國的貨幣政策開始進入到持續寬鬆階段,從1996年到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八次降息,金融機構存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5.98個百分點,貸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6.97個百分點。2002年2月的降息是進入新世紀後中國人民銀行的“首次”降息,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的“最後一次”降息,至此以後中國經濟進入到一輪新的上行週期,防止經濟過熱逐漸成為了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貨幣政策開始逐步收緊的過程。

2003年下半年就是貨幣政策由寬鬆轉向收緊的轉折點。2003年6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月度金融統計報告,表示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並可能選擇適當的時機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算是第一個可能收緊的信號。實質性的動作是8月23日,央行宣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從2003年9月21日起,將存款準備金率由6%調高至7%。

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意味著從2003年起,貨幣政策結束了自1996年以來的寬鬆,開始逐步轉向收緊週期。

而從中國香港的情況來看,香港採取的是聯繫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下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空間的。香港的利率變化主要取決於國際利率的變化。

在當時的環境下,2003年美聯儲仍然處在降息週期中,美聯儲在2003625日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0%,這幾乎是截止當時美國曆史上最低的利率水平了,因此在同一時間也看到了香港市場利率的持續下行。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因此,你會發現,2003年非典以後恆生指數的走勢與標普500指數高度相似,那段時間裡,港股是跟美股走的相同邏輯,而非A股。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對比2003年非典以後A股和港股的走勢,我覺得可以有這樣幾個結論:第一,疫情對於當時經濟基本面的衝擊是一次性的暫時性的,集中體現在2003年二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下滑,並沒有持續性。從筆者微觀感受來講,印象中2003年三季度以後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報復性消費回升的。第二,我們認為,非典之後A股和港股截然不同的走勢,主要原因是各自面臨了截然不同的貨幣政策變化。中國這邊在2003年下半年後開始逐漸收緊貨幣,而美聯儲在2003年6月再度降息至歷史最低點,香港作為聯繫匯率制利率也持續下降,港股在這一時期運行是跟美股而非A股的邏輯。第三,最重要的,我覺得是通過比照A股和港股,可以用類似反證的角度,來說明非典疫情不是後續A股行情低迷的原因。因為畢竟,在2003年非典疫情是兩地面臨的共同變量,但事後股市行情卻截然不同。

風險提示:宏觀經濟不及預期、海外市場大幅波動、歷史經驗不代表未來。

燕翔 SAC執業證書編碼:S0980516080002

本文轉載自國信證券2020年1月30日外發報告:《市場思考隨筆之三十:為什麼2003年非典之後A股大跌港股大漲》。

想要了解最全面的A股歷史行情特徵?2000年以來,A股市場什麼在漲、為什麼是他們在漲?股價波動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全市場第一本對股市行情進行系統性覆盤的著作正式上市啦!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本書系統回顧了2000~2017年A股的行情走勢,並且在方法上更加註重使用量化的經驗證據去解釋行情變化。筆者嘗試構建一個“四位一體”的分析框架進行復盤,即宏觀經濟、企業盈利、利率水平、資產比價。本書每章內容主要分四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大事回顧,對影響資本市場的重點事件進行敘事性描述;第二部分經濟形勢,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及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變化;第三部分行情特徵,剖析並解釋當年股市行情的結構性特徵;第四部分策略專題,是對相關熱點問題的專題性深度研究。

燕翔:为什么2003年非典之后A股大跌港股大涨(国信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