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標題:埋過重要伏筆的六部大神之二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呢?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因為大部分人談及《武庚紀》都會說起沉穩淡漠的大劍士子羽、嬉皮笑臉的武庚、滿腔憤懣的十刑以及其他重要人物,紂王、黑龍天、神眼之類的,對類似於太極、流月這種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沒什麼太多的關注。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這算不算是一些另類的厚此薄彼呢?還是說,太極流月之流真的不值得被深入關注、思索呢?

《武庚紀》的大環境之下,三大陣營神族、冥族、人族立場明確,其中人族的主要角色一直都保持不變,神族、冥族背後的核心卻在一直改變。所以某些不那麼核心卻又讓人覺得內心癢癢的人物就成了無關痛癢的存在,存在感既不鮮明,作用也不是那麼強烈,說是有他無他都沒什麼影響也不算過分。

比如說同為六部大神的天魁和鬼木,待遇就天差地別。

天魁,頂著黑龍天親自冊封的『最強神將』頭銜,還被紂王子受的父親所畏懼,以至於就連紂王這個舉足輕重的角色,都對天魁非常重視。

後來朝歌城一戰,只有天魁能頂住不死鳥附體的紂王,,雖滿臉驚駭,卻一直死戰不退。

更後面,天魁還多出了『十刑之師』的名頭,與第二主角十刑糾纏不清,足以使人印象深刻。

反觀鬼木,從最初不可一世的六部大神,到轉瞬間就被紂王踩在腳底摩擦,後來還被武庚戲耍,最後更被他心心念唸的義子親手斬殺,用他的血鑄成了一把毒劍,這與天魁可歌可泣的結局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

一個無比慘烈、悲哀,一個讓人久久難忘、心生遺憾,這就是鬼木與天魁之間的差別,且何止是天差地別那般遙遠呢?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太極流月這二人,是六部大神之中唯二的從一開始逍遙到最後結局的神族大神,有過非常重要的鋪墊,卻施施然就那樣落幕了,無疑是讓人意猶未盡的。

為何要說太極流月從一開始逍遙到最後結局呢?

因為太極流月登場之初就一直在秀恩愛,整個故事全部落幕時,他們仍舊在繼續秀恩愛,並且中間沒出過什麼岔子。所以可以認為他們是整個故事中最瀟灑快活的兩個人,沒有第三個人可以與他們比較!

初登場,太極是天間六部中的火部大神,而流月是水部大神,他們共同乘著由黑龍天控制的遠古神獸降臨到朝歌城,然後與大商國紂王子受征戰,以黑龍天鎮壓紂王子受為最終結局,太極流月完好無損的又回到了神域。

在這一戰中,瘟部大神鬼木慘遭不死鳥原始界神力重傷,雖未死去,卻從此痛不欲生,那來自不死鳥的灼熱烈焰他完全無法承受,更無法熄滅!

鬥部大神天魁,一次次與不死鳥紂王硬憾,一次次心中驚駭莫名,雖未受到任何損傷,卻因此見識到了人族的力量,見識到了源自太古的古老神力的厲害。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唯獨太極流月完好無損,既無任何不適,又沒有任何其他觸動他們心絃的事,運氣不可謂不好。

並且此戰之中,太極曾經囂張跋扈的衝著天魁命令道:『不許你再出手』。天魁對此的回應並沒有任何不悅,反而搬出了黑龍天來反制太極的囂張跋扈,這很不一般。

天魁號稱『天間六部最強大神』,贏得了所有神族的承認,證明了太極不如天魁,可他卻敢於對天魁頤指氣使、囂張跋扈,背後必定是有著特殊原因的。

或者說,太極不過是仗著背後家族勢力與神族規矩在和天魁這位與他地位相差無幾的最強大神叫板,但仍然能夠從其中窺見一些端倪,也就是太極背後勢力的隱藏伏筆。

後來神族大祭司心月葵下令六部大神追逐去到不死者之城的武庚,太極既躍躍欲試,又不那麼感興趣。最終心月葵三言兩語挑撥追日前去,太極則趁機留在大祭司寢宮內,與任君採擷的大祭司做出了一番深入交流。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這裡就有一點至關重要的伏筆,也就是大祭司與太極的你儂我儂並非僅僅只在那一次,而是在武庚事件之前,太極就已經與大祭司有過深入聊天了,這就牽扯出心月葵大祭司對待太極的態度了。

作為神族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祭司,心月葵完全有能力影響黑龍天,影響整個神族聽從她的號令。所以以心月葵的本事和地位而言,根本不必和太極一個六部大神如此親近,甚至於心月葵對待太極的曖昧態度之中,討好的意味更重。

換句話說,這裡心月葵與太極之間的事是一個隱藏的小伏筆,太極背後的勢力也是一個小伏筆。只不過後來劇情重心放在了冥族人族聯合軍討伐神族上面,對神族內部的一些事一些伏筆選擇了一筆帶過,就像當初心月葵與伏羲所說的『為黑龍天孕育一個孩子』的伏筆一樣,過去之後就被遺忘了。

事實證明,心月葵年齡不過是九十九歲,與一百多歲的十刑根本構不成母子關係,所以當初心月葵與伏羲的一番話,既是隱藏伏筆,也是被捨棄不要的東西,在後面根本沒有出現過。因此太極與心月葵之間的那點腌臢事就和這一樣,過後就被捨棄了。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至於流月,最初只說她當上六部大神的位置不正當,與某些人存在交易。事後我們看她與太極之間的互動及所做的一切,說明太極可能就是扶持她當上六部大神的背後人物,這一點也是一筆帶過。

後來在冥族人族真正攻入神域的精彩片段時,原本有過重點渲染的所謂『天間六部大神』、『最高階神族』全部都是打醬油的,因為天魁身死、十刑復甦了記憶叛變、鬼木留在人間不願意返回,僅有的絕世天才追日又莫名其妙被囚於天涯海角,只有太極流月兩個做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存在感幾乎沒有,這就很讓人好奇了。

畢竟太極流月同是用心刻畫的角色,而且也曾有著伏筆,人物形象鮮明,讓人一眼就能夠記住,最終卻淪為無關痛癢的存在,作者甚至不願意為他倆多費點心思,這究竟是為何呢?

對此我總結了三條原因,且絕對能夠不是信口開河。

1、六部大神的篇章已經過去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武庚紀》的篇章,前後應該分為六個篇章,也就是主角武庚所經歷的六個階段,用言語概括一下就是:紂王反天、神隱部、神冥人決戰、宛渠國、遠古神族。

在這六個階段之中,屬於六部大神的篇章只存在於紂王反天和神隱部兩個階段內,並且在這兩個階段內的六部大神,除了十刑之外其餘大神全部都是配角中的配角,太極流月就在此列。

紂王反天時期,六部大神剛剛登場。然後武庚去到礦場做奴隸,出來之後就到了神隱部時期,這個時候正是六部大神最活躍的時候。因為鬼木在朝歌城之後出現在礦場,追日與冥族大將交手,然後十刑屠戮神隱部、鬼木與天魁聯手捉住伏羲,再到十刑重生天魁隕落,六部大神出場的頻發期就到此結束了。

所謂的天間六部大神,到頭來就只是為了引出閻部大神十刑而做的鋪墊而已。所以在十刑被大劍士子羽送到地獄重生之後,十刑這個角色的深入刻畫與身世無常就已經設定完畢了,六部大神也隨著這種完畢而變成了昔日過往,曾經天魁口口聲聲的『最高階神族』就此成為了過去式。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太極流月作為從始至終都是六部大神的神族之人,隨著六部大神死得死退的退而消失,曾經遺留在他們身上的一些微妙伏筆也隨著他們徹底的邊緣化之後而被遺忘。

因此不論太極與心月葵之間的腌臢事也好,還是流月與神族內部某些人的隱藏秘密也好,全都被一股腦的倒進了垃圾堆,沒有人願意再把他們翻出來。

2、劇情進展太快

從紂王反天開始,到武庚從奴隸礦場出來為止,這一段劇情其實是很不錯的,刻畫的也非常好。但有一點不好的就是,武庚進入神隱部之後,劇情開始了飛步加速,節奏被作者故意加快了。

按理來說,在奴隸礦場是磨礪武庚的心智,要他懂得理解奴隸的苦難的話,那麼在他從奴隸礦場出來後,伏羲給了他一個混沌之火的咒印,擺明了這個時期是磨礪武庚對戰鬥意志、經驗和戰鬥力的。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可是混沌之火的存在極其短暫,甚至於在武庚尚未掌握住真正的戰鬥意志、經驗時,混沌之火就已經毀於一旦了。曾經容納武庚的神隱部,在給觀眾描述了『

神隱部能夠與神族對抗』的印象之後,瞬間就崩塌在了神族的面前,而且還是在神族僅僅出動三位六部大神的前提下,神隱部這個一直以來無神族鬥智鬥勇的部落倒臺倒的未免太過於快速了。

反過來看神隱部,風流瀟灑雲中子、孔雀、揹著鹹魚的少年郎等,都是有著鋪墊的人物,結果到頭來直到最後他們都是無關緊要的,他們人生故事的苗頭只被提點了一下埋下了伏筆,卻沒有深入挖掘使其綻放真正的魅力。因此神隱部這個被塑造成足以和神族匹敵的叛神部落,一夕之間就因為伏羲而被毀滅了,毀滅的那麼快,那麼讓人遺憾。直到此時,武庚也並未展現出什麼優秀的戰鬥技巧,心性的磨礪也只能夠算是勉強,一切瞬間就把武庚打回了原型,他又變成了那個打敗不了任何人的廢物。

於情於理,神隱部是鍛鍊武庚的地方,它存在的時間應該更長一點,武庚在這裡的成長曆程也應該更長一點、成長的成果更好一點,卻沒想到一切瞬間就結束了。

這背後,其實是作者在急於加快劇情進度,不願意在神隱部繼續浪費功夫,也不願意繼續慢慢地打磨武庚。只想著劇情進展快一點,然後牽扯出關鍵人物武庚的微末成長之後,便讓這些關鍵人物迅速集結起來,走上早已經確定的大綱,然後開啟劇情的高潮部分。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很明顯,作者安排的重中之重的大綱就是神冥人三族決戰的劇情,這個階段應該說是整個《武庚紀》段落最長、人物最多、劇情最完整的地方。前期的神隱部,在那裡刻意加快進度之下,為得就是快點進入神冥人決戰的高潮。所以很多明明已經埋下伏筆的人物被捨棄了,很多能夠展開的更詳細故事與豐富人物形象的劇情都被掐掉了,太極流月二人就是這劇情加快的犧牲品之一。

若是能夠把劇情放緩一點,那麼在旁枝末節埋下的伏筆就會湧現出來,既豐富了劇情,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了,可以說是好處遠大於弊病,只可惜這種結果沒有出現,頗有些讓人遺憾。

3、六部大神設定已被捨棄

所謂的六部大神,號稱神族之中『最高階神族』,是由神族內部展開比賽,從中脫穎而出的神族人才能夠擔任六部大神,需要肩負的職責就是替眾神之主統管臣服於神族的任何族群,可以說是神族拋在外界的代表。

每次有六部大神退休或者因事空缺時,神族內部就會展開激烈的爭奪,以謀求獲得六部大神之位。這既是年輕一輩大展手腳的平臺,也是老一輩獲得榮耀的地方,重要性僅次於神族聖王,因為神族聖王就是六部大神退休後的佼佼者,一般的退休者也都成為了聖賢殿一員,和神族聖王一起接受整個神族的尊敬。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這一代的六部大神之中,鬥部大神天魁為了神族、為了心月葵而戰死,理應是神族的英雄,他的位置也該有新的後輩或者德高望重的前輩接替,然後代替天魁繼續為神族而戰。可是事實證明,天魁白死了,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神族在意他的死,只有十刑這個曾經的學生會稍稍惋惜。

而六部其餘大神,鬼木拒絕神族召喚,等同於放棄了六部大神之位。追日觸犯神規而被關押在天涯海角、十刑覺醒記憶之後背叛。這些空缺而出的六部大神之位在神族之中還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神冥人開戰之前,大地仍舊是神族的大地,地上部族仍舊需要聽候神族的命令,神族依舊需要六部大神去管理大地。但是直到神冥人開戰前後,神族在漫長的時間裡好像把六部大神忘記了,就像一個拙劣的笑話一樣,一閃就沒有了。

當然更主要的是,不僅僅神族把六部大神這一茬忘記的乾乾淨淨,作者也沒有把這個挖下的坑填好,反而隨隨便便就捨棄了,也是讓人頗為失望。

新的大綱劇情、新的神族聖王代替了昔日的六部大神,成為了神族的代表來面對觀眾,這沒什麼問題。可是把六部大神的問題隨便提一下,讓接任的新六部大神隨便露一下面打個醬油還是非常簡單的,作者卻對此惜墨如金,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

再看武庚紀:有過隱晦伏筆的太極流月,為何只是匆匆過場?


太極流月作為神族之人,結局比所有的神族都好,到最後還在雙宿雙棲,應該是作者對他們的補償吧?只是這樣終究還是存在遺憾。這遺憾並不僅僅只在於太極流月,還在於其他的那些色彩鮮明埋下伏筆的配角人物,他們的故事未必就會輸給主角,這才是讓人著迷的地方。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