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顯示產業突圍記

經歷70年成長的中國顯示行業正在日益明確自身在全球新型顯示產業中的座標。日韓半導體之爭,讓中國顯示行業加快核心技術領域的趕超速度,從而避免與韓國相同的遭遇。

建國70年來,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長足發展,從顯示器件位列進口產品第四到“中國屏”填補國內空白;從“缺芯少屏”的貧困記憶到京東方、東旭等民族企業“彎道超車”——此刻對“受制於人”四個字頗為敏感的中國,面對DOT時代的誘人未來,正在日益明確自身在全球新型顯示產業中的座標。

近期,波譎雲詭的國際市場更是日益變幻莫測。日韓半導體之爭給了蓬勃發展中的中國顯示行業新的警示,讓其加快核心技術領域的趕超速度,從而避免與韓國相同的遭遇。

與半導體一樣,顯示產業一直被視為體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缺芯少屏”也一直是中國高端製造的痛點之一。國家863項目中,將液晶新材料(包括液晶面板)產業列為國家戰略發展項目之一。國務院早在2009年就批准正式發佈《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明確列為重點扶持發展的戰略性產業。

據瞭解,如今在顯示產業炙手可熱的TFT-LCD、AMOLED以及柔性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其基礎技術都是半導體技術,都可統稱為半導體顯示(Semi-Display)。因此,自從20世紀40年代半導體技術替代真空電子技術開始,顯示產業的發展就與半導體產業密不可分,其發展也受半導體行業基本規律影響,並與電子信息產業生態相互適應和促進。

全球最大液晶面板供應商京東方的創始人王東昇,就曾提出概括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規律的“王氏定律”:“若保持價格不變,顯示產品性能每36個月必須提升一倍以上,且這一週期正不斷縮短。”因此,只有緊追半導體技術的發展軌跡,才能預知顯示產業的未來發展。

而自上世紀以來,半導體產業在歷史上共經歷過兩次全球範圍大規模產業轉移:第一次為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轉向日本,第二次則從80年代轉向韓國、臺灣等“亞洲四小龍”。而從90年代開始,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心則緩慢而不可逆轉地向中國大陸轉移。

另一方面,全球顯示產業也在以近乎相同的軌跡實現轉移。根據權威諮詢機構IHS Markit的數據,2018年中國大陸面板製造商9英寸以上LCD面板的出貨量從17.7萬臺增加到224.2萬臺,增長了11.7倍。

在此過程中,總有一些追趕者帶領行業進行持續突破,才逐漸推動這一規模浩大的產業轉移愈發迅猛地實施。

中國顯示產業突圍記


追趕者

作為京東方的創始人,王東昇的創業經歷不啻為中國顯示產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縮影。

1993年,就在韓國三星集團宣佈建成全球第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同時,彼岸中國大陸的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浙江東陽人王東昇帶著員工自籌650萬元進行股份制改造,並趁著國內彩電業一片大好之際,聚焦在了CRT顯示器相關的業務上,企業效益節節高升。

但當王東昇看到日韓半導體和液晶面板行業的火爆,他意識到早晚有一天,基於半導體技術的液晶面板會取代CRT成為主流。於是1999年下旬,京東方成立TFT-LCD項目組,把液晶面板作為未來的方向。

2003年1月22日,京東方宣佈韓國子公司以3.8億美元收購現代全部的面板業務。這是當時中國政府批准的最大外購案例。但同時,這也是個風險極大的選擇,因為彼時的等離子顯示和真空微電子顯示同樣風頭正勁。

同樣選擇冒險的還有後來成為京東方上游主要供貨商的東旭。

在1997年毅然從國企總經理任上辭職下海之後,李兆廷創立了東旭集團,並同樣進入了當時炙手可熱的CRT行業。他將技術研發與國企規範有序的管理方法相結合,使東旭迅速成長為當時國內最大的CRT裝備製造商,可進行整條生產線的設計、製造與技術服務,市場佔有率超過50%。

2004年,在看到全球液晶顯示產業的成長趨勢以及國內京東方的轉型之舉後,李兆廷也嗅到了CRT行業開始凋萎的味道,並果斷向液晶面板的上游核心材料——液晶玻璃基板及裝備製造轉型。由此,中國本土顯示產業開始逐漸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力。

李兆廷與王東昇決定迅速轉型的共同點在於戰略決策能力,包括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大勢以及彼岸“韓風”風向變動的敏銳把握。半導體技術不但是顯示面板產業的技術基礎,同時也是液晶玻璃基板的技術基礎。據瞭解,製作液晶玻璃基板的過程和製造芯片的過程非常相似,區別在於一個在硅片上製造,一個在玻璃上製造。而造好的液晶玻璃基板,將像三明治一樣把液晶和彩色濾光片夾在中間,並與背光模組、驅動IC等其他部件一起構成顯示器的液晶面板。

因此王東昇曾提出:“我們既要把顯示產業放到技術替代的歷史大背景中思考,又要將其放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大生態之中進行思考。可以說,半導體技術自身持續快速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整個電子信息產業生態的進步和發展,顯示器件對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影響力和帶動力也將不斷提升。”

成就“國家備胎”

追趕者們的努力換來了中國顯示產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突圍,也成就了維護產業安全的“國家備胎”。

2003年,即收購現代生產線的當年,京東方就在北京開建了自主研發的5代線液晶面板。這也成為中國人真正意義上第一條自己的面板產線。所謂世代線,是依據液晶玻璃基板的不同尺寸大小進行切割而形成的。不同世代線基板的尺寸直接影響到產線規劃、設備規格、廠房建設、產能規劃等重要因素。

但京東方的痛點在於上游。由於位於整個液晶面板行業最上游的液晶玻璃基板約佔液晶面板成本的10%,是面板中比較貴的材料之一。而這一技術彼時並不掌握在中國人手中。因此,京東方等本土液晶面板企業只能高價從國外購買,並毫無議價權。

據悉,液晶玻璃基板屬於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產業,其生產技術非常複雜,工藝要求高。目前,全球玻璃基板供應中有90%以上的份額集中在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電氣硝子等幾大廠商手中。其中,康寧佔據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其次是日本旭硝子、電氣硝子等。

因此,同其他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一樣,掌控核心技術的企業享有絕對的市場定價權。美日企業經過20多年技術研發和積累,壟斷了全球玻璃基板市場,獲取高達100%的利潤空間。

但在中國顯示產業界的努力下,這一桎梏終被打破。2010年,憑藉對市場的敏銳和領先意識,東旭建成國內第一條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產線,並自主研發了玻璃基板生產設備,從而徹底實現了玻璃基板的國產化。

當時的數據顯示,隨著國產基板的發展,國外產品利潤降幅達75%以上。以一臺普通的50寸液晶顯示電視機為例,價格從2萬元直降至5000元。由此,這也讓京東方等國內下游面板企業真正擁有了與國際巨頭談判的砝碼,為中國整個平板顯示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上游本土廠商的有力支持下,中國顯示面板實現了核心突圍。2008年3月,京東方的第二條TFT生產線——成都4.5代線開工,總投資34億元,到2009年10月正式量產,2010年4月達到滿產。2009年4月,京東方合肥6世代線開建。這條產線的重大意義在於,它讓中國產的彩電第一次用上了中國產的顯示面板,從此改變了“缺芯少屏”的狀況。

王東昇曾說過:“想象一下,我們的戰鬥機、航空母艦上,所有的顯示屏幕、儀表面板都只能用別國生產的顯示器件,老百姓會覺得這個國家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國土安全嗎?”李兆廷則說的更加直接:“企業的發展要始終和國家戰略聯繫在一起”。

正是在政府支持和國內企業的努力下,中國大陸顯示產業迅速成長,並最終改變了全球面板行業格局。10年間,TFT-LCD為代表的顯示器件脫穎而出,中國大陸平板顯示產業也異軍突起,打破了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組成的平板顯示產業“鐵三角”格局,使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平板顯示企業的重要一極。

反週期逆襲

儘管中國本土企業通過產業鏈協作成就了“中國屏”,逐漸開始與全球顯示產業巨頭同臺競技。但中國液晶面板完全實現自主供應的路還很長,急需大幅提升產量。2010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超過460億美元,僅次於集成電路(1569億美元)、石油(1351億美元)和鐵礦石(794億美元),成為第四大進口商品。

從成本分析的角度看,形成規模效應對京東方來說也至關重要。顯示面板產業鏈中,上游玻璃基板、偏光片等原材料技術附加值較高,以玻璃基板為例,其毛利率一般在40%以上,下游消費電子產品的創新、服務溢價同樣出色,液晶電視零售商的毛利率在25%左右,而處於中游的顯示面板製造業境地尷尬,毛利率水平在15%附近波動。

正在此時,中國企業的“逆襲”契機悄然而至。隨著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機疊加行業衰退期,全球面板企業出現了史無前例地大範圍虧損。而在中國,京東方與東旭開始模仿十年前韓國的三星,趁機進行反週期操作,大肆擴建面板和基板產能,開始向巨頭叫板。

十年前的三星,正是趁著液晶面板進入衰退期,佔據行業優勢的日本企業紛紛放棄陣地之際,傾全力進行反週期操作,最終實現了存儲芯片和液晶面板行業的崛起。而此時的中國顯示產業正在循著三星的道路,想要殺出一條血路。

2017年2月,京東方福州第8.5代TFT-LCD生產線正式投產,向三星、LG、長虹、康佳、創維、海信、海爾、冠捷、聯想等主要國內外客戶實現首批產品交付。

緊隨其後的5月,東旭的第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產線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就已正式運營,成品良品順利下線並獲京東方批量認證。這不但展現出中國顯示產業鏈上下游配合之緊密有序,而且使中國再次打破國際巨頭對高世代玻璃基板產線的壟斷,實現了玻璃基板全世代的覆蓋,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京東方成為全球最大液晶面板供應商,而東旭則是國內最大、全球第四大液晶玻璃基板供應商。

創新驅動

2019年6月,同為京東方創業元老的陳炎順接棒王東昇,出任新一屆董事長。按照王東昇此前對京東方提出的“五步走”路線圖,即依次成為:追隨者、追趕者、挑戰者、領先者和領導者,京東方在其任期內已基本完成了前四步。因此,陳炎順上任後的第一句話就是“要做顯示領域的領導者”。

他認為,顯示產業進入“寡頭競爭”階段,京東方在這輪競爭中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進一步提升,創新性技術產品價格維持較高水平。儘管OLED滲透推廣不及預期,但這是顯示領域發展重要方向。因此他提出,對技術的尊重和對創新的堅持是京東方成功的根本。為確保京東方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能在技術創新方面領先行業。

李兆廷也認識到,東旭在顯示領域下一步的機會在於“核心技術研發+應用創新”。在即將到來的DOT時代中,萬物皆可顯示,顯示屏將成為各種信息流必經的出入口。因此,東旭一定要抓住這一市場,以新型顯示應用佔據顯示產業價值鏈高端。

因此,在顯示產業鏈上游關鍵核心材料的研發、生產領域,東旭已開始憑藉持續的研發投入鞏固優勢並繼續拓展。目前,東旭已擁有中國唯一的平板顯示玻璃技術和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還在四川綿陽建立了一家精密玻璃研究院,負責蓋板玻璃新品、新料方的研發。2018年,東旭集團基板項目和蓋板項目分別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等獎殊榮。

適用於柔性顯示領域的曲面蓋板玻璃是製造屏幕的重要顯示材料之一,該項產品技術此前一直由國外企業壟斷。而東旭推出的國內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鋁蓋板玻璃“王者熊貓”(PANDAKING)在薄度上能做到0.1毫米,在強度上可彎曲360度,由此獲得了四川省專利一等獎,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並改變了國際產業格局。憑藉此產品,東旭成為華為、小米、LG、VIVO、京東方等知名品牌的重要供應商之一,產能規模和市場佔有率達到國內第一,全球前三。

與近年同樣在3D曲面玻璃領域發展迅速的藍思科技、伯恩光學等公司相比,東旭生產的曲面玻璃蓋板具有可彎曲、輕薄、透明潔淨、抗指紋、防眩光、耐候性佳等特點,也更適用於車載顯示領域。

同時,東旭擁有強大的玻璃原片相關技術,可以適應3D曲面玻璃的各類需要,是國內唯一在車載玻璃領域擁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沒有外部技術依賴。

東旭最新自主研發的升級版產品——耐摔玻璃,不但在180g配重180目砂紙上以重力加速度方式落摔能達到1.5-2米摔下不碎,從而極大延長手機等終端產品的使用壽命;還能較好滿足5G無線充電技術對智能手機背板及邊框的“玻璃化”需求。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介紹,由於5G手機使用毫米波技術,受障礙物影響較大,金屬、塑料後蓋極易干擾信號,在5G時代必然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雙玻結構”,即:手機前後蓋均採用玻璃材質。

正如王東昇所說,中國的半導體顯示只有保持創新速度,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因此正需要業界共同努力,開拓新市場,挖掘新應用,共同推進新一波市場應用浪潮。只有不斷開拓市場新應用,行業才會有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