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跑步總是膝蓋疼並且有少量積液,醫生診斷為膝蓋關節軟骨損傷,髕骨軟化,還能跑步嗎?

摩托騾拉398


現在題主的這個狀況,在沒有治療前,肯定是不能繼續跑步了,繼續跑步會使關節軟骨組織繼續受到磨損。

一般來說關節軟骨損傷,髕骨軟化,醫院會採取的治療方式提醒患者靜養,服藥,做理療,嚴重的話會進行手術治療。

因為關節腔內的軟骨組織是沒有神經和血供的,所以無法自己癒合,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法只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手術也不能保證疼痛不再復發。

還有一種治療方法,是採取svf複合修復因子注射治療,提取人體脂肪中的具有修復功能的部分,注射到關節腔內,使損傷的軟骨組織逐漸癒合,讓疼痛不再反覆。


腿友之家飛哥說關節


跑步引起膝關節有積液,軟骨損傷和髕骨軟化。目前膝關節的這幾種病變都是難治好的,很多醫生,特別是西醫醫生都建議患者靜養,如症狀較明顯就採用一些止痛消炎藥來緩解症狀,如果嚴重甚至影響了工作生活就建議做關節置換。在這種沒有從病根治療思維下,患者是沒有機會跑步了,因為病因還沒有治好,跑步只會加重病情。

中醫是和西醫不同一樣的醫術,如相當於中文和英文差別。正因為是這樣在治療思維上和西醫思維是不一樣的,根本就不存在可比性,更不能用西醫思維去判斷中醫是否正確或科學不科學。

好不多說這些區別了,不管中醫還是西醫,能治好病就是患者之福星。回到正題,膝關節有積液是滑膜損傷引起的,髕骨軟化是因為積液的酸性引起的。病變形成過程是:滑膜損傷→積液(滑膜炎)→髕骨軟化,這可以得出病因是滑膜損傷,再加上軟骨損傷,綜合分析結果病因都是運動損傷。損傷又分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這要進行詳細問診來確診。這樣似乎是可以針對病因配藥了,學中醫的人都懂這些。不過在治療上才是剛剛開始,有經驗的醫生還要去解決幾個問題,

一是因為中藥材含量複雜,品種,產地,野生,人工種植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了藥材裡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別。乃

二是製藥方法不對就會破壞藥材裡的有效成分。

三是人瘦大部份是能吃但胃吸收差的結果,要治癒病就是用藥打死病的過程,藥量足才能打敗病而治癒。準確說就是要足量的藥在病灶處才能治好病。所以治療用藥原則是把足量的藥輸送到病灶處。

總結:確診病因,針對病因配藥,選好中藥材,嚴格製藥,用藥方式對。3O多年來我按這幾點要求治癒了數千膝關節有積液,軟骨損傷和髕骨軟化患者。驗證了中醫療效,而且治好後還可以正常跑步。



老潘經驗


你的這個狀況可能和你大運動量跑步肌肉拉傷有關,另一種就是你跑步時由於運動而沒注意保護膝關節受寒受風有關,膝關節有少量積液,是因為你血脈不通而讓積液即無法吸收又無法代謝,軟骨損傷和臏骨軟化這都是代謝和吸收不好引起的,如不加保護和治療,發展下去就會積液越來越多形成滑膜炎,建議你停止大運動量的鍛鍊身體,平常多注意身體各個關節的保暖,治療建議用中醫外用的方法,我比較推崇精油刮痧疏通排寒排溼通經絡,把整個膝關節前後左右大面積的統統用上,堅持用,很快就會緩解直到治癒!



我心永恆59679533


是絕對不能跑步,我們的關節疼痛都是從便尿系統引起的,因為沒有及時排出便出便尿或者沒有排完,影響了腸胃結累,磨失了腸道內壁,也就是傷害後跑掉了自治氣感神經,失去了自我感覺,所以得不到自我修復,造成了腸道內快要排出的廢物質水分,自然進入了血液循環之中,流入到了活動強勢的部位,因為活動強勢特別發熱,在熱漲冷縮的情況下,血液中物質堵在熱量最大的位置,也就是關節的位置,由於活動產生的熱漲加上血液中物質,堵住後得不到氣血不足的水分潤滑,也就是難以降底熱量,跑掉了自治氣感神經,失去了感覺,得到自我修復的自愈能力,所以在繼續運動中會不知道疼痛,認為運動鍛鍊有一定的效果,其實已經更加受害,造成最後的磨破損傷。所以得了這個傷害後,不能再去鍛鍊,只有休息,再加穴位反射按摩,才能完整治癒,不帶後遺。


用戶62434505050


建議3個月內暫停跑步,給予足夠的時間讓軟骨修復。急性期需要口服非甾體類藥物消炎止痛如西樂葆,安必丁等,口服氨糖類藥物促進軟骨代謝。慢性期可以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等潤滑液等。

積液,專業術語為滑膜液(主要是由滑膜組織分泌)或關節液。臨床上,很多患者往往會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我關節腔裡面還有積液嗎?對於這個問題廣大患者朋友大可以放心,因為正常人膝關節腔中均有2~3ml關節液,以維持關節的營養及活動性。

正常關節液是無色透明,很多膝關節疼痛的患者關節液顏色通常由無色到淡黃到深黃,甚至到渾濁或夾雜血性液體。關節液顏色的改變是軟骨及滑膜等組織綜合代謝的結果,意味著裡面關節液成分的改變。如汽車的機油,時間用久了得重新更換,使得性能最優化。

關節液過多或者過少都不利於軟骨內環境穩態的維持。過度的、過量的跑步除了會影響局部軟組織,還會加重軟骨磨損,而這種微磨損一方面刺激滑膜分泌關節液,表現為急性滑膜炎(膝關節的紅、腫、熱、痛);另一方面,微磨損在關節液中改變局部微環境,不利於軟骨的修復(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甚至導致了骨關節炎的發生。





骨科張還添醫生


親,別跑了,多多愛護膝蓋很重要,可以口服氨基葡萄糖,平時散步的時候可以佩戴護膝


足踝肖醫生


一、髕骨軟骨軟化症

髕骨軟骨軟化症是一種常見的過度使用損傷,其主要病理變化就是軟骨的退行性變。此病對於日常運動或專業運動員的訓練和成績影響很大。與運動項目的特點有明顯關係,籃球、排球、體操發病率最高,田徑及舉重次之。


二、為什麼會出現髕骨軟骨軟化症?為什麼會有疼痛?

當膝處於半蹲位時,反覆屈伸扭轉,使髕骨和大腿股骨之間的關節面相互異常撞擊摩擦,導致髕骨後方的軟骨出現磨損,繼而引發疼痛,長期的磨損會造成軟骨的退行性改變,俗稱老化。

在籃球的滑步防守與進攻、急停與踏跳上籃時,在排球的半蹲起跳與救球等動作時,都要求膝於半蹲位“發力”,膝屈曲扭轉,這時候軟骨便受到了萬點暴擊。

而在跑步中,常由於地面不平或鞋子不合適,使得大腿肌肉和髖部肌肉失衡,髕骨關節生物力學關係紊亂,時間久了,軟骨也會受到磨損。


三、如何判斷是否是髕骨軟骨軟化症?

外部症狀判斷

  1. 膝痛或膝軟:這個症狀100%會有,初期會在運動中或後,感覺膝痠軟無力,上下樓時明顯,休息後即消失,常被誤認為是訓練中的疲勞過程。隨著症狀的加重,剛開始慢跑或下蹲時就會出現膝痠痛,活動量加大後疼痛消失,但運動後症狀很重,出現跛行,休息後症狀消失或減輕。如果繼續加重最後就導致走路、任何動作都痛。

  2. 半蹲痛:這是該病的重要症狀,尤其在膝半蹲位發力起跳過猛時膝痛膝軟,常有“跳不起來”或患肢反應遲鈍失調的說法。

  3. 過伸痛:

    因脂肪墊反應性炎症性增厚所致。


自我檢測

  • 髕骨壓痛佔90.4%,可在膝蓋正下方墊毛巾。

  • 髕骨周圍指壓痛佔90.3%,其中大多數壓痛在內側。

  • 伸膝抗阻實驗疼痛者佔78%,特別是半屈曲位。

  • 單足半蹲試驗:單足支撐,逐漸下蹲出現膝痛膝軟即為陽性。

  • 關節面摩擦音:錯動髕骨時,其下出現錯動響音者為陽性。


四、髕骨軟骨軟化症該如何康復和預防

康復指導

由於關節軟骨受傷後其本身無再生修復能力,所以任何治療方法到目前為止都是對症治療。可以先通過超短波等理療方式處理炎症,緩解疼痛,也可通過按摩的方法消除髕骨張腱、末端病及滑膜的炎症,亦或是通過臨床封閉注射或中藥等方法緩解。



雖然上述方法有一定療效,但對於喜歡運動的人遠遠不能滿足,主要是由於再次運動時症狀多又易復發。所以後期的運動康復功能訓練在恢復期顯得尤為重要!

1、如果膝不痛,只是運動中膝軟,但不影響運動功能,檢查時只髕骨內側痛。適當的減少運動量,改變平時的運動方法(尤其是比較單一的訓練,例如只訓練某一局部),有時可自愈。

對於跑者來說,要換到平整的地面跑步,換掉磨損不堪的舊跑鞋,跑前後做好下肢肌肉筋膜的放鬆和拉伸。最重要的是請運動康復師評估自己的動作模式,利用功能訓練手段,矯正動作,增強核心穩定以及下肢肌力的平衡,這是預防膝關節損傷的根本。



2、如果經常出現膝痛但走路不痛,首先理療等處理炎症,緩解疼痛,需要暫停運動。如果是成績好的老運動員儘量不完全停止訓練,避免因突然停訓引起運動員全身功能紊亂的停訓綜合徵。

1) 在恢復期間避免膝半蹲發力的各種動作;

2) 在功能訓練期間可使用髕骨側方推壓的特別護具;

3) 在不加重髕骨症狀的條件下,加強股四頭肌、膕繩肌等練習,通過增強其力量保持髕骨和股骨髁滑車正常軌跡的滑行。

  • 直抬腿練習

  • 非痛點靜力半蹲練習

  • 膕繩肌等張肌力練習


4) 疼痛緩解後可適當加強身體其他部位的素質鍛鍊,但應控制訓練時間及強度。

3、如果走路也痛,建議諮詢專業康復師或醫生進行針對性治療,但仍可以採用上述的靜力半蹲等練習方法。


運動中的預防

  1. 加強全面身體素質(體力、耐力、速度與靈敏),尤其加強下肢力量的練習

  2. 不管是剛開始運動還是希望提升運動水平,都要按照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的原則,避免只訓練某一局部的練習方法。

  3. 經常在運動前後做半蹲試驗,以便早期發現此症。

  4. 針對跑步人群,可以諮詢運動康復師評估自己的動作模式,矯正跑步動作。


體創運動康復


暫時不行,根據病情,治癒後評估待定?!


鄭光亮院長


建議停止跑步,積極治療,中醫也好,西醫也好,只要對自己有改善,繼續鞏固之



用戶96764927938


跑步對膝關節有益也有損傷,這個要取決跑步時的環境、力度等。

跑步鍛鍊就需要慢跑,對膝蓋關節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如果跑步力度大,跑的太快,幅度大,這樣時間長了一定會損壞膝蓋關節。會有一定的磨損。

所以跑步如果不是比賽等項目。就是為了鍛鍊身體,聯繫一定要慢跑,晨練走一走也很好,不一定要狂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